諸葛亮,作為中國歷史上聰明這個詞的代表人物,有著許多故事來渲染其才智過人,在人們眼心中,都希望自己能夠有著跟諸葛亮一樣的智商,不過更多人只是想像諸葛亮一樣當碰到了絕境時能夠羽扇一揮,奇策已出。
說到空城計,許多人絕不陌生,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心理上的博弈,還是很大層度上決定了魏蜀兩國戰局的走向,這個在危急時刻展現出的疑兵之計,成為了一個典故,以至於後世在這種情況下所採用的虛虛實實的辦法也頗有成效。
根據明代小說《三國演義》裡面所說,背景是街亭之戰,當然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根據史料記載並未出現在街亭當地,那個時候的魏軍領軍人物則是張郃,不過這些未經準確證實的還需要得到再次考證。
街亭之戰大家都熟悉了,那個有名的馬謖就是這個關鍵之戰的主角,不過這裡這也是諸葛亮這一生中少有的決策失誤之一,因為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說過,馬謖這個人難堪大任,華而不實,然而諸葛亮卻把街亭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了馬謖管,也只能說看人看走眼了。最後結局也都清楚,魏軍擊敗了馬謖,按照軍令,馬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也有了「孔明揮淚斬馬謖」的典故。
不過在街亭敗後,諸葛亮手上沒兵了呀,但是魏軍來勢洶洶又要逼近城池,那該怎麼辦?於是讓幾名士兵化成百姓在城門前掃地,大開著城門,而自己在城樓上彈琴,接著就按照小說《三國演義》裡面所說的那樣,司馬懿以為城中有伏兵,隨後在琴聲大作後果斷認為有伏兵,於是趕緊撤兵,就這樣諸葛亮成功化解了這一場危機。
可是仔細想想,這種坐擁十萬大軍攻城,還會被一座虛虛實實的空城嚇到退兵的將領在歷史上只會少之又少,雖然不乏有成功案例,但是又有多少失敗案例呢?
因為《三國演義》的中心思想就是褒劉貶曹,所以在這段故事的描寫上基本把諸葛亮能展現出來的聰明才智給完全顯示。且不說這段故事的真實與否,就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確實值得去學習,但是不值得推崇,只是現在在一種浮躁的風氣下,往往忽略諸葛亮在隆中時候的高瞻遠矚,反而過度的學習諸葛亮的博膽理念,讓許多人更少規劃,更多則是見機行事,這種思維習慣當今害了許多年輕人。
例如過度消費,不會存錢,不會理財,當碰到真正急需的時候往往手足無措,那個時候許多人就算再能隨機應變也陰溝裡翻船,甚至在其他方面也都是如此,包括考試、測試、檢測時候,總想著矇混過關,但是能過一次,能過一生嗎?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我們熱衷於博膽小概率事件時,憂患只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不要做事情大部分靠隨機應變,那只會顯得沒有準備,只有腳踏實地,高瞻遠矚才是萬全之策。
結語:諸葛亮是聰明才智的代表,但是我們如果只關心他那博膽,不去學習他那遠見,我們只會越來越依賴於小聰明,當投機取巧不再行得通的時候,我們還可以依賴什麼呢?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