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朝代帝王——西漢

2021-02-23 中國國家歷史

本文編輯:南京師範大學 葉夢怡

手閱原創:紅色歷程 管霞

漢高祖(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年去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鹹陽城,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鑑。劉邦根本聽不進去, 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劉邦率軍退到了灞上。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範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後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潛入營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劉邦依計約到項伯,說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並於項伯約成兒女親家。 項伯當天夜裡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通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

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沒有成功。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後,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韓信便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裡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痺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韓信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

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 項羽帶著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於是在烏江自剄而死。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

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是位年輕皇帝,十六歲時便繼承皇位。

漢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政治清明,國泰民安。與民生息的政策,推動了經濟的繁榮。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廢除秦時禁錮,使黃老哲學代替法家學說,打開各種思想發展的大門,但是仁弱的漢惠帝在位期間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強勢的母親呂后手中。

公元前188年,在位僅僅七年的漢惠帝去世,時年二十三歲,諡號孝惠皇帝,葬於安陵。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


劉恆,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 ,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劉恆以秦亡為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故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漢景帝(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

劉啟,漢文帝劉恆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劉啟在位16年,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劉啟駕崩,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並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廷和梁國聯手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並派遣間諜和遊軍深入餚澠地區活動。 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徵,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採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晁錯已死,七國聯軍並未因此撤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漢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徵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另外開闢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曆、興太學等亦影響深遠。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漢武帝晚年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下《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武帝寵臣江充奉命查巫蠱案,用酷刑和栽贓迫使人認罪,大臣百姓驚恐之下胡亂指認他人犯罪,數萬人因此而死。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趁機陷害太子,並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誣陷太子,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起兵反抗不果,相繼自殺。壺關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書訟太子冤,終於清醒過來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又修建「思子宮」,於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臺」,以誌哀思。此事件牽連者達數十萬人,史稱巫蠱之禍。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並非後來追命。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公元前106年,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具備了這種特點。"刺"即是刺舉,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漢昭帝(前94年-前74年)

劉弗陵,漢武帝劉徹少子,母親是趙婕妤(鉤弋夫人),西漢第八位皇帝。

漢昭帝繼位時年僅八歲,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輔政下,沿襲武帝後期政策,與民休息,加強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就武帝時期鹽鐵官營、治國理念等問題召集賢良文學討論,會後罷除榷酒(酒類專賣)。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殺桑弘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一步改革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因內外措施得當,武帝後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元平元年(前74年),劉弗陵因病駕崩,年僅二十一歲,在位十三年。諡號孝昭皇帝,葬於平陵。

劉弗陵是漢武帝最為年幼的兒子,徵和三、四年間(前90年―前89年),漢武帝認為年僅五六歲的劉弗陵體格健壯、聰明伶俐,很像他少年之時,特別寵愛劉弗陵,對他抱有很大期望。武帝有意傳位於劉弗陵,就命內廷畫工繪製「周公輔成王」的圖畫,賜給奉車都尉霍光,暗示群臣自己欲立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為了防止自己死後主少母壯、呂后之事重演,武帝又將劉弗陵的生母賜死。

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二日,漢武帝病重,將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立為皇太子。二月十三日,武帝詔近臣託孤,任命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接受遺詔輔政。加封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共同輔佐少主。 

漢武帝時期施行的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是在反擊匈奴、財政空虛的情況下實行的。雖然充裕了國家財政,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經濟基礎 ;但是這些政策逐步使一部分財富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剝奪了中小階層的利益。出現了官吏「行奸賣平」、「農民重苦,女紅再稅」、「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的局面。

為了保證「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昭帝下詔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國所舉賢良文學,詢問民間疾苦所在。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意見不一,雙方就民間疾苦的原因、對匈奴的政策、施政方針和治國理念等多方面展開了激烈交鋒(史稱「鹽鐵之議」)。

會議並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但爭論雙方的觀點對昭宣時期漢王朝的統治政策還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主流上看,大權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堅持了漢武帝輪臺罪己詔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與民休息」的措施,將公田與貧民耕種,貸給農民種子、口糧,免除部分賦稅、徭役,降低鹽價,與匈奴保持友好關係。這些措施符合賢良文學提出的「行仁政 ,以德治國」的意見。賢良文學也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成為政治舞臺上一股活躍的力量。

 

漢宣帝(前91年―前49年)

劉詢,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 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巫蠱之禍,襁褓中的劉詢曾下獄,後被祖母史家收養,直到漢武帝下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劉賀被廢後,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於同年7月繼位,時年十七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於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 。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在對外關係上,劉詢於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 ,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納入西漢版圖 。

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孝宣之治」,還有史家說,宣帝統治時期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著稱的西漢歷史中,中宗宣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

黃龍元年(前49)十二月,劉詢因病死於長安未央宮,諡號孝宣皇帝,廟號中宗,葬於杜陵。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宣帝特派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兵5萬,前往迎降,一直護送至京師長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斬殺。鄭吉破車師,降日逐王,聲威大震西域,宣帝乃拜之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鄭吉遂在西域中心,設置幕府,修築烏壘城,距陽關2700餘裡,統領天山南北,漢朝號令得以正式頒行於遼闊西域。

西域都護的設置,不僅是漢朝王朝,更是華夏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之後,漢匈相鬥七十餘年,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之列,張騫之始,鄭吉之終,漢武之願,漢宣實現。

從此以後,天山南北廣袤之土、雄闊之地,終屬華夏之疆、中華之域。匈奴也更加衰弱,不敢再與漢爭鋒西域,以前設置的僮僕都尉,也灰溜溜罷廢了。

終霍光之生,劉詢對他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就只有一件事例外,這就是立皇后。當時眾公卿都認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選,甚至於集體上書。這時候,皇帝卻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經有一把舊劍,如今我十分的想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為我將其找回來。」群臣揣摩上意,開始一個個請立許平君為皇后 。許平君與劉詢於公元前75年成婚,前74年生下後來成為漢元帝的劉奭。至此,宣帝如願以償。依例,皇后的父親一定要封侯,但霍光卻始終不允。後來才封了個「昌成君」。故劍情深的浪漫典故從此開始流傳,這是中國歷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詔書,一道王子對貧女的許諾。

 

漢元帝(前74年—前33年)


劉奭是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奭出生幾個月後,漢宣帝即位為帝。兩年後,其母許平君被霍光妻子霍顯毒死。地節三年(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 。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漢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病死 ,終年42歲,在位16年,葬於渭陵。

史書上說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 」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別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 」說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嘆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鑑於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劉奭的一大幸運。

劉奭多才多藝,能寫一手漂亮的篆書,至於彈琴鼓瑟、吹簫度曲、辨音協律等等,無不窮極其妙,令人嘆為觀止。然而他太過拘謹,優柔寡斷,信用宦官弘恭、石顯等,統治期間,自然災害不斷,社會危機日深,土地兼併之風盛行,於是昭宣二帝的中興之業就開始衰敗了。

 

漢成帝(前51年~前7年)

劉驁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元帝劉奭與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漢成帝即位後,荒於酒色,外戚擅政,大政幾乎全部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和鐵官徒起義。

漢成帝竟寧元年至綏和二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終年44歲,共在位25年。諡號孝成皇帝,廟號統宗,葬於延陵。

在還未繼承帝位的時候,漢成帝就已經沉湎於酒色,登基之後更肆無忌憚。漢成帝有一個男寵張放,史書上記載他「少年殊麗,性開敏」 。漢成帝對他十分寵愛,平日裡「與上臥起,寵愛殊絕」,還將張放提拔成中郎將,兩人經常一起微服私訪,漢成帝在外出遊玩時假稱是張放的家人,由此可見張放當時受寵的程度。

此事引起了朝臣的不滿,各種言論傳到了太后王政君的耳中,再加上幾個國舅的煽風點火,太后就將張放以莫須有的罪名流放。漢成帝不堪思念之苦,多次召張放回京團聚,之後又迫於壓力把張放放逐,據史書記載,「故常涕泣而遣之」,如此反反覆覆,除此之外成帝還「璽書勞問不絕」,千裡傳遞書信;之後則顧忌寵妃趙氏姐妹不再進行;而張放則「思慕哭泣而死」。

趙飛燕成為皇后以後,漢成帝為了取悅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宮太液池建造了一艘華麗的御船,叫「合宮舟」。一天,成帝帶著飛燕一同泛舟賞景。飛燕穿著南越所貢雲英紫裙、碧瓊輕綃,一面輕歌《歸鳳送遠》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馮無方吹笙以配飛燕歌舞。舟至中流,狂風驟起,險些將身輕如燕的趙飛燕吹倒,馮無方奉成帝之命救護,扔掉樂器,拽住皇后的兩隻腳不肯鬆手,飛燕則繼續歌舞。此後,宮中便流傳「飛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話。

相關焦點

  • 收藏~中國歷史朝代的演變
    「讀史使人明智」,因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那麼,中國歷史的長河滾滾不息,那你知道共有多少個朝代更替嗎?首先來看下中國朝代順序表: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曹魏、蜀漢、東吳)、 西晉、 (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宋(北宋、南宋)、遼、西夏、
  • 西漢簡史,一文了解西漢朝代
    【西漢簡介】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後又一個大統一朝代,於公元前202年由漢高祖劉邦所創建,都城為長安(今陝西西安),至公元8年被王莽篡漢而亡,享國210年。史學家為了區分後面延續的漢朝,根據都城方位,把這段歷史稱之為西漢。
  • 中國歷史朝代歌及簡表
    中國歷史朝代歌及簡表唐堯虞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 西漢與東漢的由來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順序是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七個王朝。關於漢朝和宋朝,我們總能在電視劇裡面和文學作品中聽見西漢和東漢、北宋和南宋這樣的叫法。這其中有什麼樣的聯繫呢?難道劉邦知道自己的朝代要滅亡,之後又要出現一個漢朝,所以劉邦就把自己的王朝叫作西漢,免得後面的朝代不好取名字?
  • 中國朝代歌大匯總(附圖、視頻)
    哈佛大學的「中國課」上教授們改編的兩隻老虎版朝代歌!超推薦!第一種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 中國各朝代帝王——隋朝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
  • 中國朝代順序表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朝代的更替,用每個朝代的代表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個人理解方式來表述幫助大家記憶。
  • 中國朝代順序表口訣,輕鬆掌握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迭!這些中國的歷史朝代你都能記住嗎?中國朝代的順序表是什麼?
  •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大全
    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嘗試從廿五史等工具書中搜集大量帝王資料,編制一覽表,包括朝代、稱號、生歿年代、在位年代、登基歲數、年號等,並在備註中列出死因。試將這四百多位帝王之資料濃縮在此文中。   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太齊太贊了!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太齊太贊了!圖:中國朝代順序表,中國歷史紀年表中國朝代順序表: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忘記歷史等於背叛🇨🇳每個人都要多學習些歷史🇨🇳🇨🇳朝代歌,其主要是方便記憶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名稱的歌謠
  • 中國各朝代及皇帝評價表
    秦朝<鹹陽>簡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秦始皇贏政至秦三世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滅亡。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含各朝都城、開國皇帝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朝代起訖年代都城今地更始元年至二年間,名義上統一了西漢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與西漢、東漢合稱漢朝,為區別西漢、東漢,蜀漢,故稱玄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王朝,史稱「東漢」。④ 「五胡十六國」(公元304~439年)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
  • 這裡是中國歷史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方的起點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 中國歷史各朝代順序時間表最全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家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家諸如晉、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在後代也經常反覆出現,就是因為後代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這些古老的區域內。李氏在太原任職起兵,故國號為唐。
  • 中國各朝代滅亡原因簡析完整版!
    中國(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簡單總結。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 中國歷代王朝簡介及各朝代成就百科!
    朝代歌: 朝代時間:夏……約公元前2070——約公元前1600 漢……公元前202——公元220——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東漢……公元25——220 各朝代重要成就: (一)夏商周 (二)春秋 (三)戰國
  • 中國歷史朝代版圖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疆域圖。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西漢時期全圖。  隋朝時期全圖。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重新同意了中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疆域圖。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 中國歷史朝代地圖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又稱前漢,與東漢合稱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嬰),歷210年。秦朝滅亡後,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定都長安。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漢,西漢滅亡。
  • 歷史:劉秀的東漢和劉邦的西漢有什麼關係?
    漢朝是中國古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朝代之一,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漢朝這個首屈一指的大一統王朝,前後一共經歷了400多年的時間,而西漢和東漢都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輝煌的時期。劉邦和劉秀分別是西漢東漢的開國皇帝,而他們兩個分別有這不同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