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篇文章篇幅較長,共計7000餘字,小九用時3天整寫成。本文列舉了西漢王朝210年的基本事件,共計約30個小節,每個小節按照時間排序,環環相扣,儘量幫助讀者理解每個事件的起因和結局,由於篇幅較大,建議收藏,如果上下文有不正確之處,請告訴小九,小九萬分感謝。
【西漢簡介】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後又一個大統一朝代,於公元前202年由漢高祖劉邦所創建,都城為長安(今陝西西安),至公元8年被王莽篡漢而亡,享國210年。史學家為了區分後面延續的漢朝,根據都城方位,把這段歷史稱之為西漢。
【西漢創建】
西漢的創建者劉邦原是秦國泗水的一個亭長(約等於現在一個村長),約在公元前209年,劉邦押500兵士至鹹陽(秦朝國都)修皇陵,天遇大雨致使延誤周期(那時候延誤是要被殺頭的),於是,劉邦率眾於芒碭山斬白蛇起義,天下間也一時反秦勢力四起。公元前207年,項羽滅秦,隨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封漢王,封地為巴蜀等地。
公元前206年,劉邦東進,進取天下,隨後天下各諸侯形成了以項羽和劉邦為中心的兩大陣容,楚漢爭霸開始。
公元前202年,韓信率軍在垓下與項羽進行決戰,史稱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歷時四年的楚漢爭霸最終被劉邦取得勝利。
同年,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請劉邦稱帝,於是劉邦稱帝,自然而然,劉邦髮妻呂雉稱皇后,是為呂后,劉邦定國號為「漢」,建都長安。
【漢初三傑】
劉邦取天下後,曾對眾大臣說:「我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主要得力於三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白馬之盟】
公元前195年,劉邦自知時日不多,於是叫上群臣,殺白馬,立下盟約,史稱「白馬之盟」。
其盟約內容有兩條:
其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意思就是只要漢朝存在,大臣及後代子孫皆可享受厚祿。
其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意思就是:如果王爺不是劉姓(暗指皇族),天下所有人可進行討伐,如果沒有軍功而封侯者,天下所有人可以誅殺他。
劉邦的白馬之盟,對後面的呂氏專權起到了扼製作用,但同時又為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蕭規曹隨】
白馬之盟後一個月,劉邦去世,其嫡長子劉盈繼位,史稱漢惠帝,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雉稱太后。公元前193年(惠帝二年),丞相蕭何臨終前,向惠帝舉薦了開國功臣曹參擔任丞相。
曹參繼位後,每天喝酒卻不做事,惠帝便責怪曹參起來。曹參問惠帝:「請問陛下,您和高祖皇帝哪一個更加英明呢?」,惠帝回答說:「我怎麼敢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臣再請問陛下,您看我的能力和蕭何丞相相比,誰更厲害?」,惠帝回答說:「你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得對!既然高祖皇帝和蕭何丞相在世的時候已經制定好了章程,那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章程做事,各盡其職,做好分內之事就行了。」,惠帝聽了曹參解釋後,便不再說什麼。這就是成語「蕭規曹隨」的來源。
【呂后專權】
漢惠帝劉盈生性純良、仁慈,有一次在茅廁裡,看到被母親害成了「人彘」(去掉四肢,挖掉眼睛,割掉舌頭、鼻子等主要器官)的戚夫人後,便受到驚嚇,開始變得抑鬱,公元前188年,在位僅7年的漢惠帝鬱鬱而終,享年23歲。惠帝去世後,因無嫡嗣,呂后便立惠帝與宮女所生之子劉恭為帝,史稱漢前少帝,因為皇帝年幼,呂后便代替少帝臨朝稱制。由於少帝母親乃宮女所生,呂后為了防止洩密,將其殺害。後來,前少帝知道母親是被呂后所害後,揚言長大後要為母親報仇,呂后惶恐,於公元前184年將少帝暗中殺害。漢前少帝死後,呂后立惠帝另一子劉弘為帝,史稱漢後少帝,呂后同樣稱其年幼,繼續臨朝稱制。
呂后執政期間,大殺劉氏王侯子孫,使得劉邦子孫無不心驚膽戰,同時又大封呂氏族人,致使呂氏王侯加起來共計十餘人,這嚴重違背了劉邦生前所立的《白馬盟約》。公元前180年,呂后病逝,在開國元老周勃、陳平、以及眾劉姓王侯的共同聯合下,最終把呂氏一族全被誅殺,呂后生前所精心設計的一切也全部化為了泡影。
【文帝繼位】
呂氏一族被誅後,朝臣說後少帝劉弘並非漢惠帝所親生,於是便廢了劉弘的帝號。沒了皇帝,眾朝臣便開始甄選起新帝,經過思慮再三,大臣們一致認為:代王劉恆在眾皇子孫中,最為溫和、仁厚,其母薄姬也頗識大體,更重要的是薄姬沒有親人,不會像呂后那樣,造成外戚專權的後果。
於是,眾大臣最終決定迎劉恆為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夫人,後被劉邦所納。因代地貧瘠,且薄姬生前也不受劉邦所喜愛,劉恆為人也寬容平和,沒出過什麼過錯,因此逃脫了呂雉的誅劉範圍。公元前180年,西漢第5位皇帝劉恆繼位,史稱漢文帝。
【親嘗湯藥】
漢文帝是個大孝子,其母薄太后病了,且一病就是三年,漢文帝始終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伺候著。母親所服用的湯藥,漢文帝都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漢文帝「親嘗湯藥」的事跡後被選入《二十四孝》一書中,書中寫到:「親病三年無一怠,嘗藥奉母真聖懷。湯釋仁孝道德楷,藥名文景天下乖」。
【賈誼獻策】
文帝期間,曾發生兩起諸侯王叛亂(濟北王劉興叛亂、淮南王劉長叛亂),名士賈誼看到各諸侯王勢力不小,向文帝上書《治安策》,建議文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文帝表示讚許,但文帝認為當前形勢不允用過激烈的方式實施,只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機會,慢慢削弱才能保證不起亂子。
【七國之亂】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逝,嫡長子劉啟繼位,史稱漢景帝。
公元前154年(景帝3年),御史大夫晁錯上書《削藩策》,同文帝時期的賈誼一樣,請求景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景帝最終採納,於是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王的封地。
景帝削藩開始後,自然引起了眾多諸侯王的不滿,於是吳王劉濞聯合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七個諸侯王,聚眾30餘萬,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為名,舉兵西向,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因為這次叛亂主要以吳王和楚王為首,所以又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徵,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這樣滿足叛軍了要求,就可以讓他們退兵,景帝採納。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於是晁錯被腰斬於東市。但晁錯之死並沒有讓聯合軍停下進攻,反而認為景帝軟弱可欺,於是吳王劉濞自立為東帝,這時漢景帝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晁錯之死後悔不已,於是這才下定決心,通過武力鎮壓叛亂。
通過梁王(景帝親兄弟)對叛軍的死守,以及漢將周亞夫(西漢開國元老周勃之子)所率漢軍的反擊,最終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最後,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文景之治】
因為多年戰亂(秦末戰亂、楚漢爭霸、呂氏之亂、七國之亂等),使得西漢初民生凋敝。在漢文帝時候,採用「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多次減免田租,對周邊國家也儘量和平相處。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多年不添一衣一物,禁止郡國上貢奇珍異寶,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緹縈救父」而下詔廢除肉刑,使得整個國家得以休養生息,發展了生產力。漢景帝繼位後,也繼續執行父親漢文帝休養生息的政策。隨著生產日漸恢復且迅速發展,到了景帝後期,出現了多年未有之富裕景象,國家糧倉豐滿,府庫銅錢堆積如小山,銅錢多年不用,以至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更是不計其數。這是華夏民族大統一後的第一個盛世,歷史把文景兩帝時期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不僅使經濟文化飛速發展,同時也為後來漢武帝徵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封狼居胥】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病逝,享年48歲,太子劉徹繼位,史稱漢武帝。
在武帝之前,高祖劉邦曾因「白登山之圍」差點被匈奴殺掉,呂后也被匈奴寫信侮辱,文景兩帝更是多年被匈奴騷擾,其中有一次匈奴還差點打入長安,最後才被周亞夫打退。為了修養生息,發展生產,前面幾位帝王都選擇了隱忍,並且多次將公主送往匈奴和親,只為求得一方安穩。經歷了文景兩帝的修養生息,西漢王朝已經變得十分強盛,漢武帝懷著國讎家恨,主動出擊,打擊匈奴,想以此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戰役(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西漢捷報頻傳,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擴大了西漢的版圖。在打擊匈奴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兩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一位叫做衛青,另一位叫做霍去病,他們屢戰屢勝,封狼居胥,匈奴無不聞風喪膽,。
【張騫出塞】
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邊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於是漢武帝便命張騫出使西域,疏通大月氏,夾攻匈奴。公元前139年,張騫率100多名隨行人員,由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經歷多次艱難險阻,最終來到大月氏處,但大月氏已經西遷,由於此時和匈奴相距甚遠,便無心復仇。張騫出使回來時,整個隊伍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漢武帝念其功苦,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邑父為奉使君,並讓他們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國。
公元前119年,張騫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這一次除了籠絡西域各國,使其孤立匈奴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宣揚國威。
經過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給漢朝引進了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增大了漢朝的騎兵力量,同時還引入了葡萄乾、核桃、胡蘿蔔等實物。張騫也把鑄鐵、鑿井等技術以及紡織品、金屬工具等物品傳到了西域。張騫連通西南,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漢武帝繼位前,漢朝思想主要流行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指「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這個思想對百廢待興的漢朝初期是十分契合有利的,但到了武帝時期,國家已經十分富足,皇帝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而且要外出徵伐,這種思想就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就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想來推行。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儒家思想神化了皇權,這與武帝的期望一拍即合,於是便推行了董仲舒的提議。從此,儒家思想開始獨大,使得儒家代表創始人孔子被後世兩千年來所推崇,影響至今。
【司馬遷著《史記》】
司馬遷是武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師從董仲舒等,司馬遷早年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後子承父業擔任了太史令(史官),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司馬遷受刑後,發憤著書,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錄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年號)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使得中國五千年文化得以傳承。我們今天所了解到的歷史,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從史記中來的。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單于(匈奴最高領導人)即位,為了表示願與大漢修好,便尊大漢為「丈人」,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蘇武率一百多人出使匈奴,帶著豐厚的禮物,去答謝單于。當蘇武準備返回後,匈奴內亂,蘇武一行人因此被扣留了下來,他們要求蘇武背叛漢朝,臣服於匈奴,並許以高官厚祿,結果被蘇武嚴詞拒絕。匈奴見勸說沒有用,於是就把武關進一個露天大地穴,斷絕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裡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裡與皮襖取暖。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意思,就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十分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但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結果蘇武就領著一群公羊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北海邊。十九年後,在漢朝新使者的幫助下,蘇武才得以回國,回到長安那天,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讚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後來,蘇武被封為關內侯,位列西漢麒麟閣十一功臣。
【巫蠱之禍】
公元前91年,丞相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說用巫蠱之術詛咒武帝,並且與陽石公主通姦。結果丞相父子下獄而死,陽石公主、諸邑公主、長平侯衛伉(衛青之子)也因此被誅。隨後,武帝命寵臣江充查清此案,江充通過栽贓,逼迫等方式,殘害數萬之人,朝中大臣也多受誅連。又因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過節,於是趁機陷害太子,太子為自保,被迫舉兵誅殺江充,新任丞相以為太子謀反,率兵鎮壓,最後太子兵敗自殺,皇后衛夫子見武帝如此作為,倍感痛心,也選擇了自殺。因為整個事件因巫蠱而起,所以歷史上把這場禍亂稱之為「巫蠱之禍」,整個巫蠱之禍受牽連者達數十萬人,數萬人為此付出了生命。好在後來武帝清醒,但也追悔莫及,將江充滅其三族,漢武帝下達輪臺罪己詔,於太子被害處建思子宮,以誌哀思。
四年後,漢武帝劉徹病逝,其在位共54年,是西漢王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是第一個提出使用年號的皇帝。
【霍光輔政】
公元前87年,武帝年僅7歲的幼子劉弗陵繼位,史稱漢昭帝,這是西漢第八位皇帝。
因在巫蠱之禍之亂中,給原太子劉據培養的輔佐大臣被誅殺得所剩無幾,所以依漢武帝的遺囑,以大將軍霍光(霍去病同父異母弟)為首的四位大臣為顧命大臣,來輔佐漢昭帝,史稱「霍光輔政」 。因武帝常年徵戰,導致國庫再一次空虛,民不聊生,霍光輔政後,幫助漢昭帝繼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漢昭帝於公元前74年病逝,享年21歲。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武帝之孫劉賀接受皇帝璽綬,承襲皇帝的尊號,史稱漢廢帝,是西漢史上第九位皇帝,這也是西漢歷史中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劉賀在位期間,其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等原因,在位僅僅27天,就霍光等大臣廢為庶人,史稱漢廢帝。後漢宣帝繼位時,封劉賀為海昏侯。
【昭宣中興】
公元前74年,漢廢帝劉賀被廢後,前太子劉據之孫劉詢(原名劉病已)繼位,史稱漢宣帝,是西漢第十位皇帝,使得漢室江山又回到了前太子劉據一脈。
昭宣二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臣,並打造了西漢「麒麟閣十一功臣」。同時減輕人民負擔,繼續發展農業生產,使得西漢再一次恢復元氣,歷史上把漢昭帝和漢宣帝統治這一時期,稱之為「昭宣中興」,漢宣帝統治時期也是整個西漢王朝最強時期。
【剪滅霍家】
漢宣帝在位期間,霍光繼續為輔政大臣,雖然霍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在朝政上,霍光卻排除異己,其餘三個託孤大臣已被霍光滅族了兩個,霍光一時權傾朝野,功高震主。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兩年後,霍光家族造反,但此時的漢宣帝,在沒有霍光的阻礙下早已經掌控了朝局,在謀反事跡敗露後,霍光一族被滿門抄斬,使得皇權不再受威脅。
【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公元前48年,漢宣帝劉詢病逝,嫡子劉奭繼位,史稱漢元帝,這是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漢元帝剛即位後不久,匈奴郅支單于因怨恨漢朝扶持他的敵對勢力呼韓邪單于,於是將勢力向西域發展,以為遠離漢朝天子,就可以為所欲為,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公元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陳湯假傳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於是率軍奔赴上千裡,直接滅了匈奴郅支單于,至此,徹底消除了漢朝在西域的威脅,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後來,陳湯上書漢元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雖然陳湯假傳聖旨,但陳湯滅了郅支單于,解除了西域的匈奴威脅,揚了國威,事後,漢元帝不但沒有處理他,反而還給陳湯封了候。
【昭君出塞】
北匈奴郅支被漢朝誅殺之後,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又畏懼漢朝的威力。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三次入長安朝覲漢天子,並表示願歸附漢朝娶漢女為閼氏(匈奴單于的正妻),元帝於是讓宮女王昭君(原名王嬙)許配他為閼氏,王昭君進入塞外後,漢匈兩國和睦相處了近60年,昭君為兩國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皇權旁落】
漢元帝多才藝,但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後元帝生病,便將朝政全託給宦官石顯,於是石顯掌權,期間結黨營私,打擊異己,擾亂朝政。太子太傅蕭望之(蕭何七世孫)也被逼自盡,周堪、劉更生等賢臣也被廢貶官,不再任用。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病逝,在位16年,享年42歲。
【外戚專權】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病逝後,其子劉驁繼位,史稱漢成帝,是西漢第十二位皇帝。
漢成帝見宦官石顯勢力越來越大,在外戚王鳳舅舅們的幫助下,對石顯採用明升暗降的辦法,任命石顯為長信中太僕,使其離開權力中心喪失實權,後宣告其罪惡,石顯因此被免官逐回家鄉,最終死於中途。漢成帝在位期間,大肆封賞外戚,上任後,就立即封大舅為大司馬加大將軍,掌握實權,著後又為其餘五個舅同一日封侯,最後使得七個舅舅都被封侯,具體如下:
由於漢成帝就整天沉湎於酒色,只顧淫樂,大舅王鳳開始專權獨斷,有不滿王鳳的大臣開始彈劾,輕則被逐,重則被殺,外朝諸臣,唯王鳳之馬首是瞻。自五舅王商死後,朝中再無可以節制王氏一族的力量,二舅之子王莽為了平步青雲,在王鳳生病時,侍奉其左右,衣不解帶,王鳳大受感動,臨終還特地囑咐太后王政君照顧王莽。劉驁生前,由於無嗣,便立侄子劉欣為太子。
【漢朝衰微】
公元前7年,漢元帝劉驁病逝,享年44歲,侄子劉欣繼位,史稱漢哀帝,這是西漢第十三位皇帝。
劉欣繼位後,追封其已故父親劉康為恭皇,享天子待遇。同漢成帝一樣,漢哀帝劉欣整天縱情聲色,後來據說服用春藥過量,以至於身體被掏空,英年早逝。公元前1年,劉欣去世,在位僅6年,享年25歲。劉欣去世後,王莽被太后任命為大司馬、錄尚書事,逐漸開始掌握實權。為了便於弄權,王莽立了9歲的中山王劉衎為帝,史稱漢平帝,這是西漢第十四位皇帝,這也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劉衎繼位後,王莽則成為輔政大臣,從此後,王莽誅殺外戚衛氏家族、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政敵,把長女王嬿升為孝平皇后,自己加封宰衡一職,位在諸侯王之上。公元6年,劉衎去世(據說是被王莽毒殺),享年15歲。
【王莽篡漢】
漢平帝劉衎死後,擁立漢宣帝玄孫劉嬰,但劉嬰並未登基為帝王,劉嬰一生僅僅是做了三年皇太子,四歲即被囚,又通令禁止任何人與他講話。孺子嬰長大後,六畜不識,話也說不清楚,成了一個傻子。三年後,也就是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以漢朝大司馬的身份接受劉嬰的「禪讓」,奪取了西漢的政權,王莽篡漢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
西漢的終結者:王莽
寫作長文,真的很不容易,還請大家高抬貴手,給小九一個贊!小九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