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12月4日在臺北松煙店發布2019年度閱讀報告,誠品董事長吳旻潔罕見現身,作了充滿感性而又目標明確理念堅定的演講。
誠品創辦人吳清有先生在2017年7月18日病逝,不到40歲的吳旻潔翌日便接棒父親的使命,至今獨撐大局兩年多。在4日誠品創辦30周年的回顧場合,吳旻潔面向出版界人士和媒體袒露了她的心跡,坦言面臨的困難和發展的規劃,以及堅持誠品理念的信心。
吳旻潔說,經營書店有一百個賠錢的理由,卻找不到一個賺錢的模式。這就是現在誠品書店的挑戰。
這是一篇充滿感性和詩意語言的文青式演講,不看講稿,細聲細語娓娓道來,聲音中還帶有些童聲。剛一進場,還會以為是女文青在分享讀書心得。聽她的演講,會覺得柔軟也是一種力量。
吳旻潔本人形象也和大眾印象中商界女強人毫不沾邊。但她是實實在在臺灣最有影響文化品牌誠品帝國的掌門人,是《福布斯》雜誌評選出來的準女強人,「25名亞洲女性商業新銳」。
接棒誠品這兩年,吳旻潔走得紮實穩健,接連開出臺北中山地下街、臺北南西店兩個據點。誠品蘇州店是吳清友視為走出臺灣、二度創業的第一站。吳旻潔接力走出去,去年開出誠品深圳店。今年在東京的誠品生活日本橋店也順利營運,這是誠品跨出華人市場的第一步,也是誠品的第50個據點。
吳旻潔從2004年加入誠品至今已經近16年,她在演講中說,當時加入時,才發現父親一直隱瞞她誠品的財務黑洞,「在2004年的那個當下,誠品總共增資了大概20億,對我來說20億是個天文數字。怎麼會弄成這樣呢?開一家書店怎麼會賠到20億呢?當時我很不理解。」這些年來,她看到團隊的經營力在提升,海外持續拓展,但有一件事情沒有改變,「誠品依然是一門虧損的事業,而且開越多,虧越多」。
她表示,這些年來變得比較有膽量,才開始懂了20億元的虧損數字,明白了為什麼經營書店沒辦法獲利,也懂了為什麼全球很少看到有企業能完全依循書店作為本業,持續在有影響力的城市的黃金地段擴張。
吳旻潔坦言誠品書店面臨的挑戰,「經營書店有100個賠錢的理由,但找不到一個賺錢的模式。」「現在的我就必須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心,和我們的團隊共同面對這樣的一個挑戰。我把它當成生命中的必修。」
關於誠品書店的未來,吳旻潔說,「從來沒有過一種奢侈,就是只單純的想書店未來的事情。對我來說,書店就是一顆北極星,一個圓心,一個身體的重心。我以它為圓心嘗試劃不同的圓。所有的這些作為,就是讓誠品書店能夠健康持續的成長,好好的活下去。」但她也期許,「希望有一天,誠品不需再透過虧損來證明自己的理念。」
她也談到誠品正積極調研東南亞市場,她先前對媒體表示,相對東南亞其他國家來說,馬來西亞的腳步可能最快,因為華人在當地人口數佔了四分之一。
吳旻潔說,在想誠品書店未來的時候,從來沒有過一種奢侈,就是只單純的想書店未來的事情。
以下是讀特駐臺記者根據錄音整理的吳旻潔演講的主要內容:
大家都熟悉,誠品歷經虧損15年,我恰巧和創辦人吳清友先生挺熟的(眾笑)。他和誠品相依共生28年來,我看著他將所有的身家性命和資源信用,都投入在誠品裡面,誠品是他的一個作品。我在這個過程中從聆聽他,旁觀他,到一起工作,再到自己獨立,很清楚知道,誠品和閱讀都是他無悔的抉擇,也是他這一生的摯愛。
誠品今年創辦30周年,我2004年加入,到現在也16年了。我還記得2004年加入的時候,發現他一直隱瞞我財務黑洞。在2004年的那個當下,誠品總共增資了大概20億,對我來說那20億是個天文數字。我心裏面覺得怎麼會弄成這樣呢?開一家書店怎麼會賠到20億呢?當時我很不理解。
後來和他工作之後,我作為他的特助,我做的事情就是和房東寫降租函,和銀行寫融資函,寫很多不同的函。慢慢地大家看到誠品和子公司誠品生活,發展到不同的領域。這些年來我看到我們團隊的經營力在提升,我們海外的計劃也在擴展。但有一件事情始終沒有改變,即便在誠品已經相對有經驗的此刻,它依然是一門虧損的事業,而且開越多,虧越多。
慢慢的在這些年的訓練中,我變得比較有膽量。幾千萬、幾千萬這樣加起來,我開始懂了怎麼會有20億虧損這樣的一個數字,為什麼經營書店沒辦法獲利。也開始明白了,為什麼這個世界很少看到有一個企業,它可以完全依循書店作為主業,還能夠持續在有影響力的城市的黃金地段做擴張。
這些事情慢慢的讓我明白,經營書店有一百個賠錢的理由,卻找不到一個賺錢的模式。這就是現在誠品書店的挑戰。我覺得吳先生他都懂,他都經歷過。現在的我就必須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心,和我們的團隊共同面對這樣的一個挑戰。
大家可能會想問,對於書店的未來你怎麼看呢?對於誠品書店下一個階段的想法是什麼?我不瞞大家說,在想誠品書店未來的時候,從來沒有過一種奢侈,就是只單純的想書店未來的事情。對我來說,書店就是一顆北極星,一個圓心,一個身體的重心。我以它為圓心嘗試劃不同的圓。所有的這些作為,就是讓誠品書店能夠健康持續的成長,好好的活下去。在做這樣一個過程的同時,很奇妙的我心裏面也沒有任何的猶疑,就仿佛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旅程。套用吳先生的話說,仿佛也是我生命中的必修。有時候開玩笑和同事說,我很希望有一天,成品書店不需要再依賴虧損來證明自己的理念。
我從來不懷疑誠品書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年裡,我自以為很了解誠品,也自以為了解閱讀之於人的意義,最近卻有了一些新發現,打破了我潛藏在內心裏面的自以為是或小小的傲慢。我心中對於未來要前進的方向沒有任何懸念,但到底該如何抵達那一端彼岸,內心卻是戰戰兢兢。
前陣子看了部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的紀錄片,談他的一個建築作品的紀錄片。在裡面他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創意的工作好比在黑暗中凝視,你必須讓自己安靜下來,你的眼睛才能漸漸的適應黑暗。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可以看見一些輪廓,漸漸的還能夠看一些景物。我們的眼睛是這樣,我們的心也是這樣。我聽到他說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是吳先生在說,好像是老闆透過這個機會,在對我說話一樣。
突然會發現到,原來自己其實很害怕黑暗。可是怎麼能夠想像這件事呢?你要帶領一個團隊,這個團隊被大家認為是「臺灣之光」,你怎麼可以沒有方向呢?處在黑暗中,不知道去哪裡。我發現自己一直處在這樣一個狀態中:必須馬上有方向,馬上有計劃,馬上要有具體的前進的目標,可以帶領團隊們走完的一個目標。害怕沒有光,一直尋找光。避免漆黑,像是本能的反應一樣。
意識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像建築師說在黑暗中觀看這件事情的時候,突然讓我觸動,就是如果我一直積極的尋找光,害怕處在黑暗的情境下,也許我會失去在黑暗中觀看的勇氣。能夠在黑暗中凝視,和誠品書店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可以呈現的風景息息相關。這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點,沒什麼結論,但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觸動。
講到誠品書店,就聯想到只是閱讀、文化,當我們剝離這些概念的時候,經營成品,我發現有一個非常吸引我,但我以前沒發現到的一個重點:它很美。這樣的一個美,也許大家說的是書籍印刷裝幀,店面內部的設計,視覺的呈現。透過這些不同的面相,它在某種程度的傳達美,但它也超越這些事情。那是另外一個很難去表達,但是我們很想去追求的美。按吳先生的說法,他可能會說是「場所精神」,透過人的表情,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不同事物之間傳達的這樣的一個美,也許能成為人生命中的一種優雅,一種氣度。這樣的一個優雅和氣度,可以影響到自己的生命層面,也會影響到周遭的關係。我發現我其實對於這樣一個美有一個非常大的嚮往。誠品這個品牌的存在,這個機會之於我,就是應該要去努力的能夠去創造、去提供美的這樣一個場所。在誠品書店裡邊或者是和所有閱讀相關的活動裡面,把這份難以定義的美,能夠傳達和分享到。
我最近讀到一首詩《伊薩卡》(Ithaka)。伊薩卡是一個希臘島嶼的名字。作者是希臘當代的一個詩人。
當你啟程前往伊薩卡,
願旅途漫長,充滿冒險,充滿發現。
讓伊薩卡永遠在你心中。
到達那裡是你此行的目的。
但是旅途中別急急忙忙趕路。
最好還能夠持續多年,
當你抵達的時候你已經老了,
在這一路上,你的所得已經使你富裕,
不再期待伊薩卡會讓你變得更富有。
我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直接把Ithaka變成了eslite(誠品英文名)。它完全描述了我的心境。尤其是最後一句。
吳旻潔通過詩歌《伊薩卡》表露自己的心境。
誠品書店一定會繼續努力,勇敢前行,不管是在臺灣,大陸的幾個重要城市,還是我們今年新發展的日本,或是我們正在積極調研東南亞的一些地區。我很希望能夠將我們非常珍貴的、獨一無二的華語創作和文化內容,帶往更寬廣的世界。
吳旻潔(左二)和出席發布會的部分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