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聯盟:從六歲會詠鵝的駱賓王到七歲能稱象的曹衝,中國民間的神童傳說千百年來層出不窮。但網際網路普及以來,似乎沒再出過家喻戶曉的神童。即便有,也很快會在全網起底中跌落神壇。
上周中國學術圈的焦點課題,是一個出自雲南昆明小六學生之手的科研項目。這個在中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三等獎的項目,光是標題就讓許多成年人倒吸一口涼氣——「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民航聯盟根據項目介紹,作者陳同學在三名老師指導下從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和臨床樣本分析多個方面,解析C10orf67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專業人士指出,這是個醫學碩士或博士級別的研究課題,且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陳同學的實驗記錄顯示,他不僅只用一年就完成研究,在接觸項目的頭兩天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基因。網民驚呼:「這難道就是百年一見的醫學奇才?」
有人順藤摸瓜,發現陳同學的研究課題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的一篇論文高度重合,而論文作者就是陳同學的父親。輿論譁然中,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主辦方決定撤銷該獎項,陳同學父親也公開道歉,承認自己「過度參與項目材料編撰過程」。
短短三天內,陳同學的「神童」光環黯然褪色,但網民們並未就此罷休,而是把目光轉向另一名連續三年在大賽中獲獎的段姓高中生。這位段同學的經歷更加了得,三年來的研究橫跨物理、計算機和人工智慧三大領域。其中一個獲獎成果與一項國家專利高度相似,專利發明人中有一位和段同學的指導老師同名,另一位則和段同學同姓,是當地一所大學的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
還有媒體梳理過去三屆大賽的獲獎項目,發現許多實驗都需要在大學實驗室裡才能進行,部分項目所需設備甚至高達50萬美元。越來越多得獎者也被扒出家長從事科研工作,不是研究員就是教授。有人感嘆:「現在除了『富二代』,連『學二代』也是贏在起跑線。」
已有40年歷史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都吸引上千萬名中小學生報名參與,獲獎者可在升學考試中獲加分獎勵。這本是一個鼓勵青少年通過知識和創意改變命運的舞臺,但濫用資源助子女造假的家長,以及對造假現象視而不見的評審,讓這個全國性比賽淪為又一個「拼爹拼媽」平臺,也造就了一批學術造假「娃娃軍」。
據民航聯盟了解,近期接連爆出藝人偽造身份參加高考、考生被冒名頂替上大學、高校論文涉嫌批量抄襲等舞弊事件,這批造假「娃娃軍」被曝光,更令教育體制和學術系統的公平與透明度進一步遭到質疑。如果不從根本上堵住現有制度的漏洞,誰知道下一個研究基因抗癌的「神童」,會不會來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