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高中生在六選三後可能面臨比原來更加殘酷的競爭
作者:歷史學的還不錯——用匠心與讀者對話,用良心與心靈對話;不唯利是圖(不以盈利為目的),不隨波逐流;努力做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自媒體。
新一輪的高考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六選三"和改進後的"3+1+2"模式。它給了孩子們更多的選擇機會,尤其為原來所謂的偏科學生帶來更好的出路。甚至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選擇來代替一些努力,然而仔細分析後很多高中生卻高興不起來了。
原來的高考文理分科模式是將思維模式比較接近並且知識關聯度更大的三個學科分別組合成文科和理科。高考六選三以後現有的統計數據顯示原來純文、純理的選擇相對原來來說大幅減少。很多人會說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來學習可定學習會比在不擅長的領域來說更加的得心應手,殊不知學科之間是有非常大的聯繫的,還有就是一些思維方式和習慣的培養,很多文科、理科之間是有區別的。
比如某個學生選擇了物理、化學和歷史的,肯定是這個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上有優勢才選擇的物理,但是隨著後續選修科目的學習他會發現政治、地理知識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是是物理和化學所無法代替的,比如歷史需要分析政治、經濟,歷史中地域的特點也會對歷史產生莫大的影響,這些他們在未來的學習過程都學習的深度比較淺,就失去了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類似比如某個同學選擇了生物、歷史地理,他生物學科中所需要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生物鐘需要的必要分子角度認識物質的的能力和素養將缺失,將來的學習過程中生物將是這個孩子的軟肋。
六選三本身就會帶來強者之間的內部"爭鬥"。舉例來說,在文理分科的時代文理的比例大致在1:3和1:4之間,也就是說有75%到80%左右的孩子會學習物理,錄取時也是文理分批錄取。而六選三以後選擇物理的學生比例大致在50%,甚至有的地區更低,而沒有選擇的那部分學生一定是物理學習能力更弱的學生,而本來在文理分科是可能是屬於中遊的學生現在則可能墊底,在等級賦分的今天留下的學生都會面臨比原來更加殘酷的競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文科傾向的學生則面臨和理科傾向的學生學習並考查同等水平的數學的問題,而他們本身對於數學的學習能力和未來對數學知識的需求本不相同,但是他們現在需要在同一個賽道中拼殺數學成績,誰會吃虧不言而喻。
等級賦分制度極有可能會使未來的六選三科目考試題的難度越來越大。未來能同時比較不同學科試題之間的難度和區分度,出現等級賦分的制度。大家都知道等級賦分是按名次對學生的成績進行重新按照一定方法衝洗賦予相應的名次分數。假設說某年某學科試題難度較小總體分數偏高,那勢必會出現大多數等級賦分後的分數低於自己的原始成績,而相反如果某科試題難度比較大,則會出現大多數人的等級賦分高於自己的原始成績,作為普通的大眾會欣然接受後者,對前者則有產生較大負面情緒的風險,高考是個社會問題,未了避免這種負面的情緒的產生適當增加試題難度降低原始分數則會成為命制指導的一個可以選擇的選項。這則必然會傳導到教學過程,教學難度加大,訓練難度加大。
當下的高中生本身就有比較大的升學壓力,從各地高考名校來看很多孩子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強度都是空前,筆者也希望上述的分析和推測都是"杞人憂天"!
一家之言,對此您怎麼看,留言區見!
1.創作不易,本文是筆者逐字碼出,歡迎關注、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2.文中配圖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