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關注作者,跟著老師一起學數學。
女兒今年上高二,正好趕上山東2020年新高考,新高考改革,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地理、歷史六門學科中任選三門,根據賦分計入高考成績。賦分制的執行難為了高中生的孩子和家長,特別是沒有明顯偏科或者是對未來職業沒有規劃的孩子,選擇很是困難。
我們區共有四所公立高中,按學生生源和高考成績排名基本上是一中、二中、三中、四中,高一第一學期結束,部分學校就讓學生進行了選科,我有個朋友是高中老師,聽他說,為了滿足所有學生的選擇,有的學生個別學科需要走班。有的家長質疑,孩子在高中只學習了一個學期,能知道自己擅長哪個學科嗎?走班沒有固定的班級,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嗎?學校的想法是,早些做選擇,放棄高考不考的學科,為高考提前做準備。雖然學校過早選科有些功利性,但也可以理解。
女兒學校選科安排在高一下學期學平考試以後,女兒沒有太突出的學科,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也不明確。出於以後專業的選擇能夠不受太多限制,女兒選擇了物理,女兒不擅長物理,特別是現在的賦分制度下,沒有任何優勢。女兒智力一般,卻又不愛背誦,在剩下的五科中選了生物和地理,物理、生物和地理,偏理科的選擇,政治是女兒的強勢學科,物理、生物和政治女兒作為第二個志願。結果統計結果出來後,女兒填表的兩個志願都不夠組成一個班級,要重新選擇。學校考慮到師資力量和教室情況,決定保留六個選項。學生只能在六個選項裡選一項,糾結、迷惑……考慮到孩子的需求,還要考慮學校老師的實際情況。
最後,聽取了一個專業老師的建議,選擇了物理、化學和生物。女兒的感慨是:「真不如只分文理,那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理科。」在選科的過程中,想了很多,也諮詢了很多人,也與孩子的同學家長交流,好多的家長幫孩子選科帶有功利性,有的學校的老師就動員學生不要報考物理,避開理科學霸,整個學校變成了文科學校。
高考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也會帶來一些弊端。在進行選科時,有的孩子會帶有功利性,物理的棄考就說明了問題。揚長避短本來是好事情,但是對一些喜歡物理但是名次又不佔優勢的孩子,放棄物理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對於理工大學來說,物理是必修課,物理報考的人數滿足不了大學專業的需求。任何大的改革一開始總會有些瑕疵,只要不斷修正,一定會朝著更好更人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