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信仰之十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020-12-14 學思觀

摘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既是一個漢語成語,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人生信仰,亦即是中國人看人、待人、用人的人生信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思想意旨,既為辯證的方法論,又為待人的人生觀。作為方法論,就在於確立看人、用人上的辯證思維;作為人生觀,就是對人性和人格特性的尊重。

既然人性是長短共存,各有短長,而長短不一,那麼在看人上就要看其長處,而不拘於小節;在用人上就要用人所長,而避其所短。

既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那麼在任人上就要量才使用,而不能求全責備;就要各盡所能,而不強人所難;就要因才而用,德善而無棄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蘊藏深刻哲理的一個人生信仰和信念。這一人生信仰,來自於《楚辭·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中論說,在於比喻人和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這一人生信仰,既為辯證的方法論,又為待人的人生觀。作為人生觀,就是對人性不一和人格特性的尊重和認可,德善而無棄人。在看人上,不求全責備;在用人上,不強人所難。堅定這一人生信念,就要堅信人無棄才的真理,善於發現人之長處,挖掘人之潛能,做到量才使用,各盡其能,無人不用。

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人之閱歷不同,才能上長短不一,乃為人之常情。就每一個人的才能、稟性來說,必是長短共存,而長短不一。既然人無完人,就不能苛求於人,而責求其十全十美。

(一)長短共存。人之才能、素質的長與短,是相對而存在的。己或有長人之短者,就有短人之長者。「強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強之搪突,而以順為撓,厲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是故可與循常,難與權疑;雄悍之人,氣奮勇決,不戒其勇之毀跌,而以順為恇,竭其勢,是故可與涉難,難與居約;精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愞於為義,而以勇為狎,增其疑,是故可與保全,難與立節;凌楷之人,秉意勁持,不戒其情之固護,而以辨為偽,強其專,是故可以持正,難與附眾;辨博之人,論理贍給,不戒其辭之泛濫,而以楷為系,遂其流,是故可與泛序,難與立約;弘普之人,意愛周洽,不戒其交之溷雜,而以介為狷,廣其濁,是故可以撫眾,難與厲俗;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為穢,益其拘,是故可與守節,難以變通;休動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靜為滯,果其銳,是故可以進趨,難與持後;沉靜之人,道思回復,不戒其靜之遲後,而以動為疏,美其愞,是故可與深慮,難與捷速;樸露之人,中疑實石舀,不戒其實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韜譎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術之離正,而以盡為愚,貴其虛,是故可與贊善,難與矯違。」(《劉劭《人物誌·體別》)人與人之間必是各有長短,而不可一概視人無有長處,也不可看人全為短處。事實上,人的才能、素質的長短往往是共存一體的,有所長而有其短。

(二)長短不一。人之才能,有的人長處突出,有的人短處明顯。長處突出者,既要發揮其長處,也要避開其短處;短處明顯者,既要著重避開其短處,也要發揮其長處。善為政求人以為用者,當是「總其大略,不具其小善」 (杜恕所著《體論·君》)。如此,方能不失於擇賢。宜於擇賢者,應該「記人之功,忘人之過」,而做到「不以小故妨大美」。如此擇賢、用賢,方能無賢而不用。可見,成大功者得求諸己,要有識人之慧眼,擇人之膽識,用人之魄力。這一基本的才識和膽略,有賴於對人之才能的辯證認知,亦即是對人之才能長短共存、不一的正確認識。猶如和氏之璧雖價重千金,然以之間紡則不如瓦磚;隨侯之珠雖為國寶,然用之彈則不如泥丸一樣,用人不能只看到短處,而不發現其長處;或只看到長處,而不慮其短處。人之才能、智識有大小,「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 百人者謂之傑,十人者謂之豪」(《文子·上禮》)。英俊豪傑,各以大小之材而處其位,各有其用。基於其用有大小、強弱,當用大以制小,假強以使弱。

(三)各有短長。既然人各有短長,就要「以道觀之」,而用無貴賤。若是以差觀之,則因其所長而長之則無不長,因其所短而短之則無不短。看到人長處就感到無缺點,看到人短處就視其無長處,皆非辯證的思維和全面的觀點。人之才能、智識,因所處職位、崗位要求和業務、技藝差別,而有不同的用處。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可能此一崗位限制人之才能的發揮,換一個別的職位就會大放異彩。人材不同,而能出於材,則能必有異。「有自任之能,有立法使人從之之能,有消息辯護之能,有德教師人之能,有行事、使人、譴讓之能,有司察糾摘之能,有權奇之能,有威猛之能。」(劉劭所著《人物誌》)材不同量,所能有殊,則任用亦異。只有齊其短長而通其長短,因人之殊能而用其能,方能盡其才能。

二、既有所長,就有所短

人的才能、素質之常性,是有所長則必有所短,長短一體。既不能只看長處,而忽視短處;又不能只看短處,而忽略長處。在正確、客觀看待人上,就要多看長處,而不拘於小節。這樣,方能不求全責備,而高看人,或是看人低。

(一)看人看長處。在識人上,既可看出一個人的眼界、水平,更可看出人的心胸、器量。孔子有弟子七十餘人,然能正確看待其品性,而因材施教。孔子在評點弟子的長處上認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先進》)各有所長,則各有其取材。「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文子·上義》)猶如璜有瑕、珠有穢然天下寶之者一樣,看人上也要「不以小惡妨大美」。只見人之短處而不能包容者,不是認識方法有問題,就是識人態度有問題。胸襟寬而善包容者,雖知人有短處,但注重看人之優點,用人之特長,而規避其缺點和不足。看人上多看長處,既體現了對人性的客觀認知、辯證思維,又反映了包容而寬待的品德、心胸。

(二)不拘於小節。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大節不含糊,小節不越規,就是一個堪當大用之人。在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品性上,有大節、小節之參差不同。「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荀子·王制》)固然,看人要識大節,大節不堅定,則小節雖有是處也不堪擔當大任。大節上信念忠貞、原則立場分明之人,就要不拘於小節,而予以一定重用。若是一味地「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 (《文子·上義》) ,則將難以求賢於天下。聖人之為,不免於「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看人不計其大功,而求其小善,則必將失於識賢。正確的識人態度和方法,當是「人有厚德,無間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其小故」。人莫不有所短,然誠見其有大德、大功,則雖有小過而不以為累。賢能者不能沒有缺點和不足,往往是「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眾,體大者節疏,蹠巨者舉遠」。若是用人拘於小節,則將妨害其大用。

(三)不求全責備。苛責於人,必然求全責備。相反,「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則寬待於人。識大體而不拘於小節,就能正確識人、待人。「夫君子之過,猶日月之觸,不害於明。」(《文子·上義》)「不害於明」,就在於揭示人之小過不妨其大節之用。既然人未有能全其行為者,就要「不責備於一人」。對於人之評價、使用來說,就是「道德文武不責備」。道德、文武一人不能兼備,故言「不責備於一人」。「以全舉人」,就是求全責備。從古聖賢也非十全十美上看,堯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號,禹有貪位之意,湯、武有放弒之謀,五伯有侵奪之事,豈可以一曲之失而否定其大器之功德、才識。君子「責人則以人」(《呂氏春秋·舉難》),就能不苛求於人,而必易於得人之用。

三、用人所長,避其所短

基於對人之才能、智識等方面長短不一的辯證認知,在確立識人的合理態度和方法之後,就要用人所長而避其所短。此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之人生信仰的具體實踐和實際運用。

(一)量才使用。人之才能不同,智識有別,故在用人上當是量才使用,使其才當其位,位盡其才,充分施展才華。在古人的思想中,用兵上的兼用材使之為,就是量才使用之運用範例。兵之素質,或輕或重,或貪或廉,四者相反而不可一於身。善用兵者,就根據「輕者欲發,重者欲止,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等品性,而量才使用,用其專長、特質。「勇者可令進鬥,不可令持堅;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敵;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財;廉者可令守分,不可令進取;信者可令持約,不可令應變。」(《文子·自然》)只有「兼用而材使之」,方能各盡其才。明智之官人用賢者,必是「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管子·形勢解》),以至於「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若不知人才各有所長所短,而求全責備,則人才無有可用。

(二)各盡所賢。每個人都有其特殊才能、可取之處,這需要積極去挖掘和考察。賢主之識人用能,有「八觀六驗」之道術。「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呂氏春秋·先己》)「八觀」者,求見其人品;「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持,哀之以驗其仁,苦之以驗其志。」「六驗」者,考察其品格。識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來考察之。「六戚」者,父母、兄弟、妻子。「四隱」者,交友、故舊、邑裡、門郎。內則用「六戚四隱」驗情性,外則用「八觀六驗」察品行,則人之情偽、美惡、賢不肖無所失。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有異。在「六戚四隱」中識別人之堅守、志趣,在「八觀六驗」中考察人之德行、品格,就能識賢能而用賢能,而賢無不用,能無不任。

(三)人無棄才。凡人之材性,非一無所能,也非一無是處,故是無棄才,無棄能。在才能可用上,天下之人無有貴賤之判,而只有大小、輕重之任。因其所貴而貴之,則人無不貴;因其所賤而賤之,則人無不賤。善用人者,不強人所難,不責備於人所不能。堯之治天下,在用人上堪稱古代的表率。「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奚仲為工師」(《文子·自然》)。選賢用能,各盡其才,故無為而治。聖智之用人,當是「有一功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以其「兼而用之」,則無德不尊,無才不任,無能不官。人無棄人,才無棄用,方是用人道術、方略的極致。人才之情,莫不有所短。誠看其大略,則雖有小過而不以為累。基於「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眾,體大者節疏,蹠巨者舉遠」的長短一體,則用人所長而避其所短。長處得以盡用,則功成事遂;短處得以盡避,則減少內耗。如此,就會極致其用人之效能。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原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

相關焦點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看別人的短處
    文/芨芨草中國有句古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人各有長處和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不過,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有些人卻只會看到別人的短處,而忽略其長處。究其原因,是只看到別人短處的人,目光短淺,心胸狹窄。
  • 寸有所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寸有所長,寸比尺短,但用於更短處即顯其長。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會有他的長處。出自:戰國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義詞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2020年勵志情感語錄,值得收藏!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7、活著的時候,先被別人嘲笑了,然後嘲笑別人,然後就含笑九泉了。8、很多人喜歡做兩件事,留一個看得見的傷口,等一個看不見的人。9、當你停止嘗試時,就是失敗的時候。
  •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倉位管理技術探討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通過實踐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策略,就是最好的。附:心魔菩提:每天看盤在你心中是一個必然,還是一個偶然,你腦袋裡是不是充滿了或然?至尊寶:看盤只不過是因為我買了股!
  • 財報對比背後:華為尺有所短 小米寸有所長
    但就像俗話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華為並非沒有短板,而小米也並非沒有長處。而同為中國的企業,理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尤其對於華為,在體量明顯大於小米的情況下,更應該從中看到對手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只有這樣,中國的企業才能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投入完成對於國外同類對手(例如華為眼中的蘋果和三星)的趕超。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十二星座最為突出的優點和缺點分別是什麼
    文/梵星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世間萬物,各有千秋,星座的魅力也在於此。天秤座最突出的優點:中庸之道作為中間意義最強的星座,天秤座在意識上不會輕易走極端,這影響著他們的方方面面。大多數天秤座性格隨和,屬於最好相處的類型。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人之行善惡,必有福禍隨之
    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醫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包治百病。《 楚辭·卜居 》記載:屈原問卜於鄭詹尹,詹尹聽完屈原的申述,釋策而謝曰: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遂,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逢神必拜,觀音、關公、財神可以放在一起祭拜,而且拜的神越多越好,但是中國人究竟為什麼要拜那麼多神?但是這種無章可循的民間信仰才是中國人真正的信仰,美國歷史學家楊慶堃稱之為「分散性宗教」。雖然歷朝歷代都在打擊民間信仰,把它歸結為「淫祀」,但是民間信仰一直存活了下來,而且勢力遠遠超過了佛教和基督教等正統宗教。2002年和2003年,福建正式登記的五大宗教活動場所只有40多個,而10平方米以上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卻有400多個。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我們中國人信仰天道人倫,這和一神教信仰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讓某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神教信仰有明確的人格化的信仰對象,入教有明確的儀軌,日常生活有具體的要求,需要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如什一稅,如天課等等,中國人的信仰與此明顯不同,下面就具體說一下有什麼不同。1、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一神教就其形成過程來說,都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痕跡,都是人主動創造的。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何須自卑?
  • 中國人的信仰,不在廟堂,而在一首首詩詞中!
    前幾年,在中外的各種媒體、民間,有一句話很流行:中國人沒有信仰。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還帶著一種鄙視、憐惜、義憤交織的情緒,仿佛中國人都來自野蠻之地,從未開化。其實,這是對中國人最大的一個誤解。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祖先,是自然,是萬物蒼生。
  • 豈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
    現在社會上有的中國人,認為國人沒有信仰的說法與看法,是不妥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中國人的信仰,是隨著社會變革與發展,將信仰分為總目標、宏觀與微觀、遠期與近期、高端與平淡層。當代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高談闊論,而是有豐富內涵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融合體。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崇尚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高度結合。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但是崇拜和信仰是不同,崇拜有很多,可以變,信仰就一個。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可不這麼認為」。「中國人什麼都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今天的中國人追名逐利,跟著錢跑,信仰的是權利和財富;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其實,這些尖銳的觀點並沒有正直說到中國人的心坎兒上,那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高志 說:「中國人有信仰啊,而且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那中國人信什麼?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100年前羅素來到中國,用三個詞評價中國人,雖不中聽卻很適用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能虛心接受的人少之又少,惱羞成怒的人卻很多,其實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別人的批評也好誇獎也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更有利於完善自我人格,加快自己成長。
  • 中國人沒有信仰?五千年的文明靠什麼支撐?
    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句話: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最初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是來源於外國人對我們的定義?如果是我們自省的評價,這句話當是這樣的句式:國人沒有信仰,亦或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而非中國人沒有信仰。故而這句話的源頭應該是外國人對我們的評價。那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 中國人都在信仰什麼?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其實不是嚴格的說法,大家就當個段子看。1、小時候,信仰孫悟空、哪吒。2、長大後,信仰李嘉誠、馬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現實世界的各種殘酷。思來想去,還是有錢好點。那些首富、巨富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信仰。於是李嘉誠、馬雲就成了新的偶像。
  •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是世界上好多人的信仰。我們華夏民族,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我們常說的佛道儒,看似是三個宗教,儒家不能叫信仰,他是一個學派,佛教是印度傳入,被儒家改良後的佛教,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他起源與道家思想,本身沒有統一的教義,流派眾多,內部都不能統一,所以更不能一統全國。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印度和中國同屬亞洲國家,在不少地方有相似之處,比如兩國都是文明古國,都屬於發展中國家,都是世界人口大國。但同時,兩國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