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路
和平
續前文(阿桂後人)
三、我要去小金川
1、大小金川——兩個地方
在我的家鄉北京香山,人們經常把金川習慣的說成大小金川。來到金川才知道,從大金川到小金川有152公裡,開車將近4個小時,根本就不挨著,可不近。
在金川追尋戰爭遺蹟,我去過安寧、馬奈、老街、德勝、慶寧、沙爾、乃當、綽斯甲(觀音橋),150公裡之外的小金川又有多少哪些戰爭遺蹟呢?我要去!我想坐長途汽車去小金,可是嚮導和司機執意要送我去小金。
小金縣舊稱懋功,地處四川省西北部。歷史悠久,民風剽悍,當地本是清史上有名的大、小金川土司地。清乾隆時期(1747——1776)發生過「大小金川之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徵討完當地民變後,曾分置美諾(在小金川)、阿爾古(在大金川)二廳,四十四年並阿爾古廳入美諾廳。有當地人說,小金這一名稱是當地有一個名叫小金川的地方而得來的,小金川也是因沿河產砂金得名。
2、松崗直波古碉
2015年8月19日午餐後,司機載著我和嚮導從金川出發,沿著大渡河一路向南行進。嚮導和司機知道我喜歡看碉樓,告訴我走馬爾康線路途中可以看到高碉樓,我就特別期待。車窗外是我來時的景物,遠山、小碉樓、莊稼地、石頭牆,汽車沿公路轉過山彎,兩座高聳細長的石雕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松崗直波古碉群到了,我自然要下車拍照。
松崗直波古碉群一共兩組,每組一雙。離公路近的一組古碉高大聳立,直衝雲霄,與之遙遙相望的一組建於高山之巔,氣勢非凡。
松崗直波古碉群全貌(該圖選自網絡)
據網絡資料介紹:松崗直波碉群位於距馬爾康縣城17公裡的松崗鎮,始建於清朝初年,共由四個風格各異,沿河兩岸對峙的古碉組成,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含濃厚的歷史文化,是現在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古碉,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
碉為石木結構,八角碉整體由下向上漸內收尾呈錐形。每組兩碉各具特色,有公碉、母碉之分。一碉秀美頎長(高37米),如直刺藍天的無塵墨劍,為母碉;一碉雄壯挺拔(高29米),如從空而落、玉筍刺空,為公碉。兩碉對峙,可敵萬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雙碉內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且儲存糧食可保數月不腐。
與之相鄰的臥龍山崗上,有松崗土司官寨及古碉遺址。
想不到地表看上去只是建築物的碉樓,卻暗藏玄機,能藏人存儲物資,用於抵禦外敵入侵。怪不得「京城的八旗兵久攻不下」呢?看那碉上還有射擊孔,居高臨下,百發百中,「八旗兵」能不傷亡慘重嗎!氣得好勝心強的乾隆皇帝徵金川人到北京香山修築碉樓,用於訓練「八旗兵」攻克大小金川的碉樓。在北京香山是絕對見不到如此修長高聳的碉樓的,也不可能了解碉樓的真正用途,深埋在我心中的碉樓之謎,由此打開。
眼前這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國古碉樓,真是嘉絨藏族人民偉大的發明創造和勤勞智慧的結晶啊!
松崗直波古碉(由東向西拍攝)
松崗直波古碉(由西向東拍攝)
臥龍山崗上松崗土司官寨及古碉遺址
3、西索民居
汽車穿過阿壩州的州府馬爾康縣城,行駛7公裡到達馬爾康西邊的一個岔路口,右邊是「西索民居」,路邊有一個醒目的交通指示牌「小金→」,這裡是去小金縣的唯一通道。
此時,在此地駐足我倍感熟悉。因為在欲去金川無車,當天坐上了去馬爾康的長途車,未到馬爾康,我就在這裡下車了,想在西索享受一個傍晚和一個清晨,一睹藏寨的建築是不是如網絡照片那般美麗。那日傍晚,我尾隨兩個孩子來到他們家投宿,他們家牆上掛著餐飲服務許可證,法人姓名羅爾金初,估計是他們的爸爸,我稱他們的媽媽為金初卓瑪,是一位會做飯的廚娘,80元一宿含早晚兩餐,兩個孩子便成為我的小嚮導。
馬爾康縣城西邊的西索嘉絨藏族山寨
「西索民居」是嘉絨藏族最典型的山寨,獨具嘉絨藏族建築特色,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建築風格,山寨裡的房舍建築挨挨擠擠,一層層錯落有致,極目遠望,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稜角突出的石頭建築,與周圍險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形成和諧的整體,鮮豔的圖騰,房頂紅色的瓦片,飄動的經幡,別具一格的石頭建築,給這裡增添了幾分神秘。嘉絨石碉建築,是嘉絨民族意識,信仰,自然條件和歷史變遷的集中體現。進入寨子,鋪著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戶緊緊連成一片。走在青石板臺階上,北京香山演武廳城池中的石臺階在腦海中閃過,我工作的學校校園中的石臺階仿佛就在眼前……登上高高的臺階,扭頭望去,身穿粗布藏族服裝的嘉絨老人正在田間勞作,畫面美極了。
四川馬爾康西索民居的石臺階
北京香山小學舊貌中的石臺階
北京香山團城城池的石臺階
嘉絨老人在田間勞作
「西索民居」在土司歷史時期被稱為卓克基趕槍巴(即卓克基街之意),當時居住此地的人多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商人、民間手工藝者,解放後將此地劃為西索村一組,時下63戶居於民居中的村民多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間工藝者的後代。金初卓瑪說民居建築時間她不清楚,從我走過的石臺階上判斷,我覺得應該始建於清代,居民中連續居於此寨的已繁衍數十代人了。
4、卓克基土司官寨
睡在山寨碉房的藏式木榻上,如頭枕波濤,因為這裡是那納足河與摩梭河的交匯處,波濤洶湧,濤聲很大。
夏季的山區太陽很少眷顧,清晨的綿綿細雨,不能阻擋我去參觀與西索民居隔水相望的卓克基土司官寨,門票60元一張,參觀的人不算多,因有兩位領導參觀,所以有說普通話的講解員隨行講解。一些遊人追隨其後,由於我要拍照,聽的講解不夠全面。
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國際友人讚譽為「東方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官寨始建於1718年清朝乾隆年間,為四層碉房,1936年毀於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觀贏組織人力進行重建。1935年7月,毛澤東同志及中央機關長徵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卓克基土司官寨外貌
卓克基土司官寨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土司官寨規模龐大,構造精細,幾乎囊括了嘉絨藏族建築藝術之精華,卓克基是藏漢民族建築藝術高度融合的典範,也是土司制度興衰和艱苦卓絕紅軍長徵精神的歷史見證。2005年,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
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電視劇《塵埃落定》的拍攝地
土司官寨,亦稱土司署或土司官邸,為土司管轄境內的政治中心,是土司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相當於現在的地方政府辦公大廈。
電視劇《塵埃落定》在此地拍攝,劇中劉威扮演的土司原形就是該官寨一位有作為的土司索觀瀛,劇中的「二少爺」那位傻過頭的聰明人原形就是索觀瀛土司的次子索國坤。
講解員指著牆上一張美麗絕倫的青年藏女的照片說:這是土司的兒媳也是第十八代土司夫人。當時,為了緩和卓克基土司和黑水土司兩家為利益的兵戈交接,這位美貌少女——黑水土司的寶貝女兒嫁到卓克基土司家庭充當了和平使者!這位藏女少女風姿綽綽是天底下罕見的,她的兩眼澄靜亮潔,像極了高原上的藍空白雪;她纖柔豐滿的瓜子型臉,線條流勻無以挑剔;尤其是她的那一種天真爛漫無憂無懼的笑容,只有聖潔的山水才可以孕育出這般的鐘靈毓秀。
第十八代土司夫人
1935年7月初的一個清晨,踏著川西北濃濃的霧靄,毛澤東推開了土司官寨沉重的大門。眼前這座城堡似的建築,深深吸引了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並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門討論了民族地區的有關問題。毛澤東在土司的書房蜀錦樓住了一周,蜀錦樓珍藏著很多書籍,其中藏文書籍有天文、地理、經書,漢文書籍有《古文觀止》、《三國演義》、《四書五經》等。毛澤東在卓克基期間,詳細考察了官寨,聯繫到《三國演義》第八回中對鋂屋的記載,毛澤東說,古有鋂屋,今有官寨,土司這個城堡,應該是長徵途中見到的最有特色的一個民居了。
卓克基土司——索觀瀛
電視劇《塵埃落定》中劉威飾演的麥其土司(該圖選自網絡)
長徵時在卓克基土司官寨的這段往事,顯然給毛澤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至於在17年後的195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當年的卓克基土司索觀瀛由四川省茂縣地委和專署選派,參加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參觀團。參觀團在全國許多地方參觀後,於「五一」節前夕抵達北京。毛澤東得知參觀團中的索觀瀛就是他17年前,急於想見上一面的卓克基土司官寨藏書的主人以後,特地安排他與自己在「五一」節國宴上同桌就餐。席間,毛澤東對索觀瀛說:「長徵時我們到卓克基是借路北上,住進了你的官寨,我還在你的書房中閱覽了不少漢文書籍。從你的案頭上沒有掩卷的《三國演義》來分析,我猜想你在離開官寨之前,一直在閱讀。你的書籍有漢文有藏文,使我大飽眼福。其實,當時你用不著躲山林裡去。我們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各個少數民族的朋友。」
聽著這些聞所未聞的動聽故事,使我對紅軍長徵的歷史有了嶄新的了解和認識。更加吸引我眼球的是官寨展櫃裡展出的各種成套的藏式生活用品、醫用工具和藥材。古往今來,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在與大自然的反覆鬥爭中,發展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在祖國的西北邊陲,土司間的武裝衝突,促進了藏醫學藏外科技術的卓越發展,成為藏民族文化瑰寶。
展櫃中展出藏式生活用品
藏式醫療器械
在官寨參觀的過程中,我遇到兩位江蘇連雲港的中學女教師,她們是好朋友,是兩個家庭一起遊川西的,我非常贊成她們家庭影響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旅行中快樂成長。
和平老師在官寨裡遇到兩位江蘇連雲港的中學女教師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投稿郵箱:195321514@qq.com 編輯:君戈
推薦閱讀
- 更多內容請回復文章搜索 -
▲▲▲
長按識別關注
如果你往後也想更快捷找到我們
只需置頂「輪上部落」
見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