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路
和平
續前文(綽斯甲)
8、大將軍阿桂在金川的後人
2016年8月我第二次來到金川,繼續調研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的歷史。在金川縣政府廣場旁邊的文體廣新局一層大廳裡,我偶遇杜禮茂老師,他是金川黨校的高級講師,陪同阿壩州文化局的領導到金川調研。杜老師聽說我是從北京香山來金川考察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的戰爭歷史的,興趣盎然。
金川縣政府廣場
我們的交流圍繞香山的「金川人」展開:
我說:「現在北京香山了解乾隆兩徵金川那段歷史的人不多了,年輕人更不知道了。」
杜老師:「這邊也是一樣,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歷史文化需要傳承。」
杜老師繼續說:「我是金川人,在研究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我看過很多資料上記載:北京香山有我們「金川人的後裔」,但他們認為自己的祖上是「苗族」,卻不知道他們是嘉絨藏族後裔。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煤礦文工團的兩個文藝工作者在西山一帶採風時,發現有些農民會唱一種與北京地區民歌完全不同的歌曲,歌詞也不是漢語,問其詞意則說是祖上傳下來的,現在無人懂得。問其祖上來歷也說不清楚,有的說原是南方的苗族,與清朝打仗,戰敗被俘而來,有的人過年過節要專門進宮表演民族歌舞,所以南方的民歌保留下來了,但現在都使用漢語了,所以無人知道歌詞內容。煤礦文工團的同志將他們唱的歌曲錄了音,到中央民族大學遍詢從南方來的各族師生,期望能確定這種歌曲究竟屬於什麼民族的。正好有西南民族大學的贊拉·阿旺同志是四川小金川人,當時在中央民族學院古藏文專業進修班攻讀,他鑑別出這種歌曲應是四川金川地區藏族的歌曲。此後,中央民族學院部分藏族師生曾到紅旗村一帶調查訪問,了解更多的情況,認為當地有一部分農民是從金川遷來的藏族人的後裔,大約是清代乾隆年間兩次平定金川時有一部分藏族被俘,被遷來此處定居。從當地附近山上建有金川藏族風情的碉樓,也可以得到佐證。」
我連連點頭說:「是。杜老師,這些資料我也閱讀過。2012年10月,我尋訪過我們北京香山門頭村(金川人居住過的村子)的老年人,讓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誤解,不知自己來自何處的誤解。您知道我工作的學校最初是八旗官學,我想知道香山的「金川人」中有沒有在我們學校念過書的校友,經調研和查閱資料,沒有!大清中葉,俘虜的子女是不可能跟旗營裡的孩童一樣到政府辦的官學裡讀書的。可見,那時香山的「金川人」過著沒有政治地位,低人一等的現實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非常理解他們祖先的思想,俘虜對他們來說是恥辱的經歷,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繼續背負如此沉重的恥辱,才對子女隱瞞歷史的真實,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保護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子女享有與旗營中其他孩子平等的美好未來。於是,就出現了現在的情況,歷史沒有得到傳承,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了!畢竟他們得活下去……」
2012.10.6.和平老師採訪香山的「金川人」後裔郎先生,上山考察「番子營」遺址,他說:「我家以前就在這裡。」
「老房子還在,這是老薩的家」
杜老師說:「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人來,你知道乾隆徵金川的大將軍——阿桂嗎?他在金川有後人……」
我一聽,這事兒挺新鮮,特想聽。這時,一群人從樓上下來,招呼杜禮茂老師一起走,杜老師一邊應著一邊與我匆匆道別。
第二天杜老師電話約我到縣城的茶館續談,一出門,高原的熱浪要把人烤化似的,我忙不迭打車下山來到大自然茶館,等待我的還有杜老師的一位朋友。杜老師介紹:「這位就是金川中學的阿品才老師,是大將軍阿桂在金川的後人。」
互相問候後,我坐在阿老師的對面專心地聽阿老師娓娓道來:「乾隆平定金川二十年後,馬家家譜中有這樣的記載:『阿公(指大將軍阿桂)班師回朝,留子於八步裡(地名),阿耳烏年齡尚小幼,留下馬氏太公協助八步裡阿姓家族諸事。』意思是說大將軍在金川出徵時與當地一個頭人的女兒生下了一個男孩。戰後,阿桂班師回京時,安排兩名貼身侍衛協助頭人家管理一切事物。馬家將此事寫入家譜,世代沿襲。我家祖居八步裡,兄弟姊妹五人便是大將軍阿桂的後人。」
阿老師是中學政治老師,自身特殊的家史使他對金川的歷史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歷史事件對金川有過幾次大的衝擊。第一次是乾隆平定金川,第二次是紅軍在金川駐紮長達一年多的時間,第三次是全國的文化大革命。你知道為什麼紅軍能在金川駐紮這麼長時間嗎?看看老街上政府、省委、縣委舊址特別多,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紅軍為什麼沒能立足?」
「哦,乾隆兩徵金川後,當地的土著人幾乎沒有了,戰死的戰死,俘虜去北京了,留在金川重整家園的是在這裡打仗的屯兵。」我說。「對了!」阿老師接著說:「這些屯兵的祖籍在外面,他們的心是向外的。」我點頭表示認同:「是!願意接受外面來的人。」我和阿老師異口同聲:「歡迎紅軍!」
大將軍阿桂在金川的後人——阿品才老師
大將軍阿桂畫像
回北京後,在一年一度滿族人的「頒金節」慶典上,我特意找到北京民族事務聯誼會的秘書長高老師,願意幫助阿品才老師找到阿桂的其他後人,骨肉團圓。但阿老師對此事並不熱衷,我想嘉絨藏族人的低調,平和與不爭也許早已植根於他的內心深處。
據網絡資料介紹:阿桂(1717.09.07—1797.10.10),章佳氏,字廣廷,號雲崖,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將。滿洲正藍旗人,後以新疆戰功抬入正白旗。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乾隆十三年(1748年),參加大小金川之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事平後移師駐伊犁,提出於新疆屯田建策,被採納。
其後數年間,歷任內大臣、漢軍鑲藍旗都統、軍機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伊犁將軍、四川總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將軍偕經略傅恆領兵與侵擾滇境的緬甸軍交戰,屢獲捷。乾隆三十六年(1781年),再次參加大小金川之戰,歷時5年,運籌戰事,多合機宜。後兩次督師鎮壓甘肅回民起義,參與制定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和抗擊廓爾喀之役的進兵方略。卒年81歲。阿桂編有《軍需則例》15卷。
阿桂戎馬一生,出將入相,不僅為乾隆定叛亂,保邊疆,更為自己贏得生前身後的榮耀。阿桂後代有兩子一女,分別是阿迪斯,阿必達,章佳氏。
2015年8月15日和平老師路過金川中學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投稿郵箱:195321514@qq.com 編輯:君戈
推薦閱讀
- 更多內容請回復文章搜索 -
▲▲▲
長按識別關注
如果你往後也想更快捷找到我們
只需置頂「輪上部落」
見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