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拍「走心」廣告了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近幾年,為了觸發大眾情感,「走心」廣告越來越多,然後很多廣告只是表面走心,形式上依舊老套,並未真正的打動消費者。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贏得人心的目的是完成品牌的「心理預售」,而不是讓用戶感動。廣告不是要單純地給消費者留個好印象,而是要留下一個消費契機。

如果你問我:「如何做好一場品牌campaign?」我沒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但如果你問我:「如何才能搞砸一場品牌campaign?」,我會真誠地告訴你:「去拍一個走心廣告片吧!你會把搞砸的機率提高到80%以上。」

大約在2013年開始,國內一些優秀的廣告片驚豔了廣告界,加上泰國故事片廣告的風靡,把廣告拍成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成了廣告主和廣告人之間的默許操作。

除了掏消費者腰包之外,品牌們還特別熱衷於掏空消費者的眼淚。7年後的今天,「走心」廣告片已經泛濫成災。

今天,我想特別鄭重地和大家說:別拍「走心」廣告了!理由如下:

一、走心很重要,「形式」更重要

如果我說「走心」廣告不行了,可能很多不服。B站的《後浪》、快手的《看見·奧利給》不是前段剛刷完屏嗎?

我再精確一下我的用詞,我是說「以走心為追求的廣告片不行了」,如果你以為,你的廣告踩中大眾情緒就能走俏,那麼你會非常失望。

我認為,B站的《後浪》、快手的《看見·奧利給》之所以可以成功,原因並不僅僅是他們「走心」,而是它們在表達形式上的創新——它們都是「演講」,而不是故事片。

而今年,同樣用「演講」形式做廣告的品牌還有兩個,一個是小米10周年時期,雷軍的演講《一往無前》,一個是清北網校聯手羅永浩的演講《人生不止一次高考》。

這兩個案例雖然沒有刷屏,但在今年眾多的品牌campaign中,也算是優等生。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好創意,只是發現了新的表達形式。表達形式的創新,可以產生新的傳播勢能。

比如:大家記不記得《中國有嘻哈》第一季播出時,廣告圈就刮來了一股嘻哈風,你的品牌不找來一個rapper、押幾個韻腳,就不夠Real。

當時跟風的品牌有:支付寶、摩拜、護舒寶、麥當勞、炫邁奔馳、阿迪、Chipotle、唯品會、雲南白藥、淘寶、京東、農夫山泉、百事、哈啤、江小白、微信、搜狗翻譯、NB、Nike、小米、魅藍……以及國務院!

這股嘻哈風如夏天的雷雨、微博熱搜、你的減肥計劃一樣,熱烈又短暫。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朋友圈裡已經很少有人轉發H5廣告了。H5這種形式,曾經一度是campaign的標配,一些小型創意熱店更是以H5作為壓箱底手藝,甚至有些工作室、自媒體就是圍繞H5來創業的。

不論是嘻哈還是H5,它們都是內容的一種表達形式,而任何一種表達形式,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只不過這種周期有的長、有的短。

好創意,不僅可以是內容上的創造,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紅利。發現全新的表達形式,或者在新形式尚未衰退期之前,充分享受它的紅利,這是廣告流行的秘密之一。

很多人覺得創意不可模仿,模仿者死。但是快手的《看見·奧利給》明顯模仿B站的《後浪》,它一樣刷屏了。創意不是不可模仿,只要「新鮮勁還沒過」,模仿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我看一下這麼多年來,廣告上的形式創新。

1. 廣告可以是音樂MV

很多品牌籤約歌手時,都經常邀請歌手為自己的品牌做一首主題曲。

比如,我早年服務銀鷺時,當年銀鷺的代言人是林俊傑,林俊傑就圍繞銀鷺花生牛奶「真材實料」這個產品賣點,做了一首很紅的廣告歌,叫《真材實料的我》。

2. 廣告可以是舞蹈

街舞類節目就參考《中國有嘻哈》的操作方法,讓Dancer用肢體語言去展現品牌精神。

比如,《熱血街舞團》裡,蘇戀雅就用Voguing折手舞為vivo、百事可樂、海飛絲等品牌演繹品牌理念。

3. 廣告可以是魔術

百雀羚就找《美國達人秀》出道的華人魔術師蔡威澤,在雙11期間推出魔法禮盒。

相聲、魔術、評書、小品、朗誦、交響樂、街舞、說唱、歌曲MV、脫口秀、演講、晚會……

事實上,即便是同樣的廣告訴求,以上這些內容形式,每變換一種就可以變成一個新鮮的創意。關鍵是,我們要敏銳地洞察到,還有哪種新形式、新表達是我們沒有利用過的。

其實不光是廣告,很多的內容創新,也都是「形式的變體」。比如,我們以小說為例,網絡小說近幾年冒出來一種新體裁,叫做「對話體小說」,它們長這樣:

這種小說幾乎沒有環境和心理描寫,就是用人物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而且,用戶在APP上可以「邊點邊讀」,如果你在讀一本恐怖懸疑類的對話體小說,邊點邊讀的模式會非常「帶感」。

很多人,就是把自己和朋友的聊天改一下,就成了一篇小說了。於是,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湧現了很多小學生!可以說,這種小說的出現,徹底把文學的門檻削平了。

電視劇的市場也一樣,有些電視劇的流行,本質上是形式上的勝利,而不是單單內容的勝利。

比如,提到高考、孩子教育類的電視劇,國內的觀眾只會想到《小歡喜》這類型的電視劇。但是韓國卻把孩子高考這種教育題材的家庭劇,拍成了心理懸疑片。

這部韓國電視劇叫《天空之城》,我個人很喜歡看,大家可以去網上搜搜資源。

再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臺灣偶像劇《想見你》,這部片其實是典型的臺灣版的小清新愛情,但是當俗套的愛情+燒腦般的推理,片子就有了迷一樣的魅力。

形式創新是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市場面上,99%的品牌廣告片都在脫離「形式」去做內容。

大部分「走心廣告片」都在3-5分鐘,用一個人物故事去傳遞品牌精神。3-5分鐘的這個時長,就非常尷尬。

不論買貼片還是投信息流,媒體都不支持3-5分鐘的廣告片(除特殊形式外)。大部分推廣,讓用戶在外層看15秒的廣告,到落地頁上看完整的廣告片,這就流失了大部分用戶。

所以,3-5分鐘品牌廣告片,一般只都用「內容位」、「編輯位」做推廣,但3-5分鐘的情感短片,也與媒體上的內容消費習慣相違背。

長視頻平臺上,我們一般在愛奇藝騰訊上看30分鐘以上的電視劇、電影、綜藝,而很少會點短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抖音快手這類的平臺雖然叫「短視頻」,其實更精準的表達是「小視頻」,用戶一般看的片子都在幾十秒。

微信視頻號剛起步,時長也限定在1分鐘以內。3-5分鐘的視頻,一般是借用圖文介紹,插入視頻內容來做推廣。

其他幾個主流媒體裡,只有微博網紅、西瓜視頻上的PGC、B站的UP主,是傾向於3-5分鐘的短視頻的創作和傳播的。但B站的文化不適合情感短片,西瓜視頻尚未成氣候,一般作為輔助推廣平臺,只有微博略微契合一些。

所以,3-5分鐘的情感廣告片,看似是個短視頻,其實主要推廣陣地卻並非短視頻平臺,而是兩大社交平臺微博+微信,大部分的視頻平臺根本沒有這種短片發酵的土壤。

「走心廣告片」的泛濫,是對廣告市場的誤導,但有些品牌反而適合拍「走心廣告片」。比如,百度在高考期間做了一支廣告片《願你不必百度,也能找到答案》,我覺得就比較貼切。

這個問題會留到「番外內容」講,公眾號付費讀者可以閱讀。

創意決定了內容的傳播力,但形式卻可以決定內容的傳播面。廣告主追捧「走心廣告片」,是因為走心廣告片成功過、輝煌過,他們是刷屏案例裡的常客。但我是想說的是:很多走心廣告片刷屏,「走心」也只是表象。

二、走心是表象,規模才是真相

我在自己的私域流量裡,問過付費讀者一個問題:「為什麼《三十而已》比《二十不惑》更火?」

這兩個片子都是檸萌影業,製作水準相當,演員卡司差距也不大,為什麼《三十而已》是一部現象級電視劇,而《二十不惑》只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

讓《三十而已》成為現象級作品的不是三位女主演、也不是女人三十的話題,而是一個叫林有有的女人。自從這個女人上線之後,《三十而已》才真正破圈,讓全網女同胞在屏幕後,「雲手撕」綠茶婊。

有些網店居然上架了「陪罵林有有」服務,10元一小時,號稱「沒罵爽不要錢」。

讓《三十而已》出圈的不是女性的年齡焦慮,而是「小三」這個千古話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點比另一些點,更容易引發大家關注。比如說,我們聊「區塊鏈」,這個話題天然就是窄的,無論多精彩的內容都沒法引起全面討論;如果我們聊「美容護膚」,大家立刻就覺得和自己有關係了。

但「美容護膚」這個話題點也有問題,就是它比較普通,似乎提不起興致去討論它,但如果把美容護膚換成「整容」,立刻就更能引起更大的討論熱情。

剛才我提到了三個話題點,「區塊鏈」、「美容護膚」、「整容」。

「區塊鏈」有焦點但是太狹窄;「美容護膚」夠大眾但是又太過普通;「整容」這個點似乎天然就有更大的傳播能量。所以,一個好廣告或者一個好內容,它首先具備的是「話題規模」。話題有規模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向、一個縱向。

話題的縱向:要尖銳,可以快速激發人們的討論興趣;話題的橫向:要廣泛,能讓更多的人覺得和自己有關係。而橫縱相乘,便是一個話題能波及的面積,話題的規模決定了受眾的規模。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談論創意好不好,其實比更創意更重要的是,這個內容本身的「話題規模」夠不夠。

就像同樣是做微博運營,90%的品牌都是不可能贏過杜蕾斯的,因為性這件事天然就有話題規模。不僅是話題規模,品牌的「推廣規模」也是廣告能否出位的關鍵。

B站的《後浪》是今年的現象級案例,但大部分人只討論創意的好壞,很少有人調查背後的推廣資源。

這就相當於一個人當上了美國總統,你只討論他的領導才能,而不去看的家庭出身、學歷背景、人際關係、智囊團隊,你的判斷肯定是片面的。

我們先細數一下,當時《後浪》的推廣資源(這個統計摘自公眾號「胸小無腦」)。

這張圖其實也有遺漏,但已經可以代表這波campaign的基本盤。B站的這波推廣,最大特點是聯動了很多有份量的政務類媒體,比如說CCTV、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公安部新聞宣傳局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推廣資源是在《新聞聯播》前播出《後浪》。這種待遇再不是花了大錢,再不是打通了To G關係。

以上這些資源,總共要多少錢?

全部花銷我也不知道,但可以給大家報個小料。B站的三部曲,《後浪》、《入海》、《喜相逢》,三條片子朋友圈廣告大約總計花了300萬。

而且大家別忘了,B站自己也是媒體啊,以上這些推廣還不包括B站自己的站內資源和自媒體資源。《後浪》之所以能破圈,背後的燃料要遠比大家想像的充裕。

「推廣規模」很重要,它的重要不在於製造了更大的曝光,而是這個規模會影響內容的自傳播。

舉個大家都經歷過的例子:為什麼一到雙11,大家都會自發地去買東西?即便原本你根本沒有購物計劃,但還是買了一些,只是因為便宜嗎?

便宜只是買買買發生的基本條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所有人都在買買買時,你的消費決策成本降低了。

人的大腦永遠在追求「省力」,我們的大部分習慣行為,都是因為這件事不費腦子才養成的。比如說,很多人回到家都會攤在沙發上,隨手打開電視。或者無聊時打開抖音刷一會,因為看電視和刷抖音都是不費腦子的行為。

雙11就營造了一個不費腦子的消費環境,你無需再思考這個時候買東西是對是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你照著做就行了。

和雙11類似的消費環境還有直播購物,本來你進去只是想聽李佳琦喊一句OMG,但沒想到看著看著就下單了2管口紅。因為直播購物一樣營造了一種大家都在搶購的氣氛,你會不知不覺受影響。

同樣的道理,當你打開朋友圈,發現很多朋友都在轉發《後浪》,你也會不知不覺地被大家感染,莫名其妙地跟風轉發一下。

很多創意之所以不刷屏,不是創意不好,就是錢沒花夠。只有錢花夠了,有了一定的「推廣規模」,才能形成爆炸性的自傳播。

「走心」是內容的表象,內容的「話題規模」和「推廣規模」才是流行的真相。

三、不要做情感溝通,要做「情感消費」

剛才我一直在批判「走心」,現在我來批判一下「廣告片」。

我們在第一章聊過,其實3-5分鐘的廣告片,是不容易在當下的視頻媒體裡傳播的,但為什麼大家還紛紛飛蛾撲火呢?

一個原因是,故事片是最容易表達品牌理念的載體。我想給別人講個道理,最簡單的思路就是虛構一個故事當例子;

另一個原因是,這麼多年來,廣告公司一直拿視頻作為創意的表達載體。廣告公司「賣稿」,核心賣的就是幾張海報和一支片子。沒有這些看得見的產出,廣告公司也很難明碼標價地收費。

在當下的媒介環境裡,客戶和廣告公司都必須壯士斷腕,找到更多元的創意表達方式。

尤其是5G之後,萬物互聯,每一種物體都將變成一個媒體,廣告創意不能固守在殘破的舊戰場,我們要打破「一個創意主題+一支TVC+幾張海報」的教條,建立新的王國。

未來的廣告創意,應該從情感溝通,過度到情感消費上。

我第一次去日本時,發現日本大街上找不到垃圾桶。但是我去便利店購物時,即便只買一瓶水,售貨員也會給我一個塑膠袋,日本人都把垃圾裝進塑膠袋,帶回家分類處理。

日本每年消耗的塑膠袋大約有450億個,是一個白色垃圾生產大國!

最近,日本便利店連鎖品牌羅森,為了響應日本政府的環保倡議,推出了一款「文學塑膠袋」,希望藉此提高塑膠袋的使用率。

塑膠袋上印的是短篇小說,出自日本的幾個人氣作家,吉本芭娜娜、筒井康隆和伊坂幸太郎。這幾篇小說都以「物」為主題,希望讀者反思物品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們想一下,如果羅森的這個brief,落入俗套的創意表達,該怎麼做?當然是拍一個走心的廣告片啊!

找一個知名導演,拍一個羅森店裡發生的、和塑膠袋有關的故事。

比如溫情片,貧困的媽媽用塑膠袋為孩子做親子手藝課,打敗了同班級的小朋友。比如腦洞片,未來塑膠袋成災,變成塑料惡魔,突襲羅森店。比如愛情片,男女主人公因為塑膠袋而相識,一次性的塑膠袋成了愛情的永久信物。但不論這些廣告片多麼精彩,廣告片都無法觸達所有進羅森店使用塑膠袋的人,但「文學塑膠袋」卻可以做到。

類似「文學塑膠袋」這種品牌活動,並不是好在它的創意,而是好在它突破了傳統的創意載體。它讓品牌不止對消費者做情感按摩,而是把創意轉化成產品上的消費,實實在在改變消費者的行為。

這就是我說的,創意要從情感溝通,過度到「情感消費」。

把創意落實到消費層面,宜家才是這方面的常客。宜家的很多個創意活動,都是以宜家的產品為核心去發散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廣告層面。

比如:疫情期間,宜家就製造了兩個引發消費的創意。

居家隔離時,全球人民都被憋得「五脊六獸」。於是,以色列宜家將電子產品目錄做成了小遊戲,幫大家殺時間。

你可以幫檯燈找到它的家:

也可以給IKEA的logo塗色:

五子棋、找找茬、連線配對、給物品填色……這些我們兒時常玩的遊戲,都以家居用品作為道具,等疫情結束後,整天看產品目錄的遊戲玩主們,是不是更有消費的可能性啦?

疫情期間,出門旅遊成了最大的奢望。杜拜宜家就上架了一系列「假裝在度假」的大禮包,每款禮包都以旅行勝地為主題,裡面是一組旅行城市特色的家居用品。

你可以假裝在土耳其:

也可以假裝在東京LL:

「假裝在度假」大禮包就不單是一次情感溝通,而是將創意落地在產品上,通過製造旅行場景來帶動消費欲望。

「品牌要建立形象、品牌要和消費者做情感溝通、品牌要謀求產品之外的價值感……」這些說法常常給市場人一種誤導,以為好的品牌、有追求的品牌就該像Nike一樣,靠不停地製造故事廣告贏得人心。

但我們不要忘了,贏得人心的目的是完成品牌的「心理預售」,而不是讓用戶感動。我們不是要單純地給消費者留個好印象,而是要留下一個消費契機。

廣告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語言,但同時也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障礙。

因為消費者要先看到廣告,才能產生購買慾望。所謂的「情感消費」,就是儘量抹掉廣告這個中間商,把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對話,落實到產品上、服務上、體驗上,直接促成消費。

結語:

重申一下我的觀點:僅以走心為目的的廣告片,都該被封殺。

走心很重要,發現新的表達形式更重要;走心是表象,內容的話題規模和推廣規模才是真相;廣告不是要做情感上溝通,而是要引發情感上的消費。

#專欄作家#

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健身房廣告,要「走心」還是「走腎」?
    ,似乎審美疲勞,那麼這種廣告,需要繼續下去嗎?答案當然是——深入地「走心」,輕輕地「走腎」!畢竟好身材的健身廣告,只能打動自律且自信能達到如廣告般目標的人,而要走入大多數人,打動他們,當然是深入走心,而走心,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情緒共鳴點。
  • 小米手機畢業季廣告,真的走心了!
    在這特殊的畢業季小米拍了一支特殊的短片致敬那些在這疫情下依舊保持樂觀,堅持不放棄的畢業生們▼「別收拾了,回不去了」「老師,什麼時候開學啊?」特別是導演還在片中穿插了科比遇難的橋段更大大增加了觀看時的代入感但細品下來感覺短片在情緒上有些缺失畢業嘛,除了不舍的同窗情還有即將踏入社會的焦慮與不安要是能將這部分情感也注入到情節中去那肯定會更走心
  • 這些年那些走心的廣告文案
    1,故鄉的驕子,不該是城市的遊子 ——某地產廣告2,每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螞蟻金服3,有人驅逐我,就有人歡迎我 ——豆瓣4,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央視公益廣告5,將所有的一言難盡一飲而盡 ——紅星二鍋頭6,曾是夢想家,夢沒了只剩想家
  • NIKE: 你見過這麼走心的商業廣告嗎
    耐克NIKE: 你見過這麼走心的商業廣告嗎疫情期間,耐克NIKE公司曾宣發了一則商業廣告。廣告只有90秒鐘,但十分走心感人,與其說是商業廣告,倒更像百分百的經典公益廣告。廣告將各種體育賽場上的人和事加以跨越式拼接:從不同膚色的人種,到不同運動,從失敗到勝利,從競爭到友誼…… 體現了人類團結一致,克難奮進的集體大愛力量!商業倫理早已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體系中的具體條文,國際大品牌最後的廣告,大多不再是宣傳自己的某一種產品,而更多的是宣傳企業本身所承載的軟實力:社會責任、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
  • 2018年十大走心廣告,微信,華為和方太品牌上榜,哪個最打動你?
    2018年十大走心廣告包括微信,華為,方太和999感冒靈等知名品牌的廣告上榜,這些好的品牌理念淨化了人們的心靈,引領著社會的向上風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999感冒靈的「如果生命到此為止,你是不是沒有任何遺憾?」這句觸動人心的廣告語來自一則短片《健康,本該如此》,主要是通過一些數據來表明都市年輕人的亞健康生活狀態,提醒都市人活出健康、真實的自我。
  • 《嚮往的生活》拍節約廣告,彭昱暢蕩鞦韆房梁一起晃,不能再胖了
    點擊右上角「關注」,了解更多明星資訊《嚮往的生活》可不止讓大家大半夜追到肚子咕咕叫,就連廣告也讓觀眾們大呼超級好看!何炅和彭昱暢攜手拍攝節約用紙公益廣告,擦汗只需要一張紙,幫何老師擦汗的彭彭,要不要這麼萌?
  • 咱爸媽唱了首中國最走心的嘻哈、豐田請了83個表情包當廣告主演!| 營銷情報
    創意1、咱爸咱媽唱了首中國最走心的嘻哈千萬別是GAI啊,想想都緊髒。最近,咱爸咱媽也來嘻哈了,聽聽他們的歌詞吧,這才是中國最走心的聲音呢。3、小心哦,你的「出氣筒」要爆炸了我們總是容易對著最親近的人發火,因為心裡清楚,再怎麼「放肆」也轟不走他們。
  • 什麼是Instagram快拍廣告
    快拍廣告是Instagram廣告商家分享品牌故事的新方法。通過文字與圖畫將照片與影片編輯10 秒短片,發布 24 小時後自動從個人檔案與動態上消失。 Instagram快拍廣告形式: 1、尺寸 最多支持3張媒體卡片; 輪播廣告單張卡片的尺寸和單個快拍廣告相同; 最上面的進度條和原生體驗相同; 支持圖片和視頻混合投放; 圖片默認持續展示5 秒; 單個視頻最高不超過15 秒,沒有最低時長限制。
  • 盤點手機上那些走心好用的APP,第一彈
    為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各式各樣的APP越來越多,各個領域都數不勝數,也正是因為各種軟體的繁多而變得穢濫,廣告彈窗、惡意捆綁、設計簡陋、惡意扣費等等問題出現在一些的APP中,讓用戶的使用體驗極差,但這也必然是小部分,還是有很多出色的好用的良心APP,經使用,以下的APP都是走心的
  • 如何創建INS自動全屏快拍廣告?
    目前創建和使用INS自動全屏快拍廣告成為一種趨勢,如果企業沒有全屏垂直資產或任何廣告支持INS自動全屏快拍廣告,只需將Feed廣告素材上傳到Ads Manager。系統會自動將其轉換為看起來像本機的INS自動全屏快拍廣告。1、使用輕量級的編輯選項創建INS自動全屏快拍廣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製作INS自動全屏快拍廣告,並以輕鬆的創意提升。
  • Instagram快拍(stories ads)廣告創建教程
    快拍具有實時,有趣,沉浸,全屏和吸引眼球等優化,接下來就告訴大家如何創建快拍(stories ads)廣告。 創建快拍廣告之前,首先要明白快拍的廣告格式要求,豎屏寬高比建議為9:16,時長最好在15秒以內,快拍快拍就是講究一個快字,時間太長用戶沒有耐心看完。
  • 「香水女神」查理茲·塞隆再拍Dior廣告,戴重金屬項鍊,氣質美炸
    另外,之前查理茲·塞隆代言Dior「真我」香水廣告時候,氣質更是美爆炸了。不僅是「出水芙蓉」的那一段,金髮盤起身穿華麗的金色禮服,脖頸上依舊佩戴層疊式閃亮鑽石項鍊,真是太美了。177釐米的高瘦身材,以及玲瓏有致的曲線,僅僅是一個背影就美到爆炸。
  • 不,《The King》很認真在拍廣告!
    但是,如果我們把《The King》當成一部廣告片來看,你就會發現其實它還挺香的,甚至看完之後你發現它居然還是一部有情節的電視劇,就像是喝可樂刮到再來一瓶那樣讓人驚喜!下面我們就挑《The King》第八集中出現的3個廣告,來告訴大家「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驚喜」!
  • 藝人拍廣告時穿過的衣服捐贈義賣幫助他人
    藝人拍廣告時穿過的衣服捐贈義賣幫助他人萬能的網友最擅長發現,這一次韓國網友又發現了什麼呢?那就是,某位網友在做義工的時候,竟然在慈善商店裡發現了「捐贈豆」防彈少年團捐來的二手衣服!這名網友將防彈少年團捐贈的衣服拍照上傳到網上,並表示道:「大發!美麗商店收到了藝人捐贈的衣服,居然有防彈少年團的!
  • 走心很難,但絕情最容易的三個星座,太過理性,並且習慣不告而別
    又或者說,放到人群當中,他們總是屬於那種走心極其困難,但說起絕情,又往往格外容易的一類人。他們的頭腦太過理性,以至於不管跟一個人相處多久,終究還是習慣了不告而別。而之後,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水瓶座:就成了一種籌碼水瓶座真的是屬於那種,在這十二星座中走心最難的一類人了。
  • 微信拍一拍:別拍了別拍了
    今天你被拍了嗎?近日,微信上線新版本,除了可以修改微信號之外,還多了「拍一拍」的新功能,在聊天對話框中雙擊好友頭像,伴隨著頭像抖動,對話框中會出現「你拍了拍xxx」的提醒。於是乎,這兩天各微信群變成了「拍拍群」,拍大腦袋的,拍小肚腩的,拍馬屁的,拍了拍棺材板的,拍了拍自己錢包然後哭了出來的...應有盡有。
  • 教授很火,廣告很扯:高人氣打造爛廣告的雷霆三招
    明星的好人氣如何成為幫兇,讓商家放心地打造一支爛廣告,且看最漲姿勢的雷霆三絕招。 第一招:無須誠意做廣告,效果全靠滿天飄 這已經不是腦白金式的洗腦廣告盛行的時代了。網絡、手機佔據了用戶大量的媒介使用時間,用戶對於爛廣告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90年代,強迫用戶收看10條腦白金的廣告,只需要插播八點檔就可以搞定。
  • 最會拍聖誕廣告的John Lewis,今年拍的不是一支廣告
    一支聖誕廣告能改變什麼2007年金融危機期間,由於當年銷售慘澹,出於鼓舞消費者的想法,John Lewis 發布了他們有史以來的第一支聖誕廣告。2007年聖誕廣告,來來往往的人把自己的手中的聖誕禮物堆在地上,在牆上投射出女孩的倒影。
  • 創建全屏Instagram快拍廣告有新招
    廣告主可以通過更簡單的方式來創建自然且極具沉浸感的 Instagram 快拍廣告 (Stories Ads)。當廣告主在廣告管理工具中上傳用於 Instagram 動態的創意素材時,這些素材將自動轉換成適於快拍展示的全屏格式,讓廣告主可以在 Instagram 所有版位上輕鬆投放廣告。
  • 梅西隔離在家帶孩子,C羅卻要拍廣告,或許他將捐獻品牌內褲?
    帶過孩子的人們都知道,這可不是個輕快活兒,小傢伙們個個都是「我不要你以為,我只要我以為」的好手,只要他們沒玩好,那你就別想休息。而且,梅西有三個孩子,這運動量得有多大。不過,梅西非常與孩子們相處,這可能跟他要經常參加訓練、比賽,留給孩子們的時間比較少有關。另外,梅西似乎天生就是個好脾氣的人,尤其是跟孩子們在一起,他總是顯得那麼溫和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