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福建周寧,可以體驗到西北部最高海拔1500米;東南方向海拔只有100米左右。全境廣袤的熱土上,密布著724個原生態自然村落(現227個自然村已經無人居住或為廢地),由於各鄉鎮地理不同,物產各異,生活習俗也有不同,所以全境風味小吃品種繁多,各具風味。
烏蛋粿是周寧縣獨有的特色小吃之一,周寧話管土豆叫「烏蛋」,所以,土豆即是製作烏蛋粿的主要原料,由於周寧的土豆比其它地方的土豆粘性好,它煮熟以後,可以像拍麵團一樣,用刀面把它拍成一塊土豆餅,而其他地方的土豆一拍就散開了,這也成了周寧土豆的特色。
魔芋是周寧山區溪澗間的野生植物。魔芋糕的製法是用刀刮掉芋皮、洗淨,用水泡浸,撈出後用甘薯刨刀刨成芋絲,裝入蒸籠蒸熟。把蒸熟的芋絲放入舂米的石臼內舂搗,不斷地加入鹼水,直到用手捏芋團既不硬又不粘手為止。再把搗過的芋糊放到沸水中煮數分鐘,凝結成塊就成了魔芋糕。魔芋糕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甜鹹均可。
泥鰍面 先將泥鰍鰍置於桶中,加清水,滴幾滴花生油,泥鰍吃了生油之後便會將體內的汙物吐出。一小時後,用清水將其洗淨,再喂喂以適量的紅酒和蛋清。當泥鰍蛋飽酒醉時,投入砂鍋烹煮。煮時加適量的酒糟,待熟透時泥鰍便呈紅色,將其放置在煮好的面上,佐以辣椒,再加上少許香菜,便成一碗泥鰍面。紅泥鰍、白麵條、綠香菜,色澤鮮豔,清香微辣,味道極佳。
黃餈粑的做法,是取山泉浸泡糯米,歷時一天,濾幹水,放到木甑裡蒸熟。趁勢倒入石臼,由幾條漢子手執「?」字形的木柄石錘,往石臼裡輪番舂擊。舂到是處,那糯米飯便膠也似地粘成一團,看不到飯粒。然後,捏出一小團一小團,再壓成一小塊一小塊碗面寬的餅狀餈粑,即可食用。要是暫時不吃,也可以藏放到通風處,晾乾,即是餈團。餈放到鐵鑊裡,加熱,用豬油烤軟食用。
「拉糖」(割稻糖)——周寧古法的拉糖工藝發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傳統做法是把糯米、麥芽等原材料熬成糖稀,加入切碎的薑末再煮一段時間,把糖稀倒在木板上等待冷卻。當糖稀已經凝固成半流質的時候,把一大團糖稀放在個大鐵鉤上反覆地拉,然後取下來再拉成大指拇粗的小條。等糖冷卻完全變硬後弄成小塊狀即可。舊時,拉糖藝人在收割稻穀期間,行走于田壟間叫賣,所以「拉糖」又叫「割稻糖」。
繼光餅是周寧特產,也稱光餅、掛餅。據說,繼光餅是當年戚繼光帶領軍隊抗擊倭寇時,為了讓士兵更好地騰出雙手打仗就在乾糧的中間穿了個洞,讓士兵掛在脖子上,餓了就可以直接吃,十分方便。其製法是以麵粉為主,經發酵後,佐以精鹽,製成直徑約3至4釐米,厚1釐米左右,中心有一細孔的小圓體,經炭火烤熟後,餅的表面似有一層薄殼,黃中帶紫,餅囊像蒸熟的饅頭,疏鬆柔軟。剛出爐的繼光餅,餅皮香脆,餅囊鬆軟,略帶鹹味,味道香脆,十分可口。
這一小吃,又名扁肉,早在20世紀三十年代即已出名。它以皮薄、色鮮、味香、富有潤性而深受遠近消費者歡迎,很多遠方的客人皆慕名專程前來品嘗。
冬末春初,田間地頭生長著一種野生植物。周寧方言叫"紫菊",淺綠色,葉面有白色細絨毛。將其細嫩的葉片摘下,洗淨,切碎,加麵粉,調以自己喜歡的味道,加上一些肉末、蝦仁等味道更佳。做成薄餅狀,貼油鍋煎熟即成一道顏色青翠、味道鮮美、口感脆嫩、帶有淡淡野菜芳香的「紫菊餈」。喜歡吃炸制食品的朋友還可以用油炸的方法,味道也很獨特。據說此食品有養胃功能。
土豆絲
地瓜腦
豆乾
小腸湯和豬肺湯清熱解毒,經常喝有益健康。
↓↓查看往期精彩內容,請猛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