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鄉情丨北楓:把鄉情寫進歌裡

2020-12-22 吉林廣播網

鄉音鄉情丨北楓:把鄉情寫進歌裡

作者:嚴磊、張銳、陳帥元    編輯:孔笑妍    來源:吉視通客戶端    2020-04-13 10:29     審核:孔笑妍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鄉音難改,鄉情難忘。對於離家的遊子來說,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名詞,更是心中最掛牽的地方,最難以割捨的情感。離家的遊子,每個人都有一份永遠都化不開的濃濃鄉情。有人把它埋藏在心裡,有人把它寫在了日記裡,而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位吉林老鄉把自己對故鄉、對同學的情意寫進了歌裡,他就是音樂人——北楓。


結識北楓,正是源於這首《老同學》。2014年,這首歌一問世便風靡吉林大學全球各大校友會,成為同學們聚會必唱歌曲,至今僅騰訊視頻點擊量已經突破五億八千萬次,歌中提到的八舍、小白樓,這些場景就在北楓的母校——吉林大學。


1988年,北楓大學畢業。和很多同齡人一樣,那時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總是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畢業分配時便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廣東。都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從未走出過吉林省的他,雙腳一踏上異鄉的土地,便深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20世紀九十年代,正是廣東流行音樂興起的時候,原本在大學就是樂隊主力的北楓,在1993年辭去公職去擁抱中國流行音樂的春天,成為一名音樂製作人。2014年,正逢北楓大學入學30年。這一年同學來到廣州,想請他寫一首記錄當年的歌,正處在思鄉情切中的北楓一下就找到了情緒的宣洩點。




創作《老同學》這首歌,也讓北楓找到了事業突破的靈感。2015年,他創立了休閒旅遊品牌「北楓老同學部落」,旨在打造同學、同鄉、戰友聚會的情感文化。兒時的教室、掉漆的桌椅、綠皮火車這些懷舊的元素也讓人們回到青春、回到那年。眼下,「北楓老同學部落」在全國已經有五十多家加盟部落,在2020年新加盟的第一家就落在家鄉吉林。


遊子心聲:

無論相隔多遙遠,仿佛你從未走遠。無論分別多少年,好像你一直在身邊。家鄉也是這樣的感覺,也是無論走多遠,家鄉都是在心裡、在夢裡。走到哪裡我都會說我是吉林人。


——北楓


相關焦點

  • 天下蘭溪人 | 徐建軍:鄉音鄉味鄉情是永遠抹不去的鄉愁
    天下蘭溪人 | 徐建軍:鄉音鄉味鄉情是永遠抹不去的鄉愁 2020-09-17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音鄉情》音樂會帶您體驗山東音樂作品的風格與魅力!
    為此,濟南市歌舞劇院精心打造了這臺《鄉音鄉情》山東風格題材專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以原創及改編音樂作品為主,包含器樂、聲樂、山東民歌等藝術形式,尤其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山東弦索樂也將在音樂會中進行呈現,讓觀眾充分體驗山東音樂作品的風格與魅力,感受齊魯文化的悠久歷史與勃勃生機。
  • 「鄉音鄉情、共享共贏」豫見上海共享平臺舉行迎新年會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6日電(李玉)專為河南籍在滬創業、務工者創建的精神家園——豫見上海共享平臺23日舉行「鄉音鄉情、共享共贏」2019迎新年會,相關嘉賓200餘人歡聚一堂,辭舊迎新、共敘友誼、共話鄉情。
  • 沐浴鄉情文化 爭做越賢少年 ——小越街道中學精心組織暑期「行走...
    寒林明積雪,幽澗淡疏星……」昨日,位於小越橫山徐村的春暉學堂內詩意撲鼻,鄉音繞梁。來自小越街道中學的數十名學生端坐在刻有「越賢講堂」字樣的村塾裡,韻律和諧地吟誦著清代詩人王登墉遊歷橫山時所題寫的詩歌《橫山春曉》,以詩為媒,感受鄉韻,傳達鄉情。
  • 客家圍屋話鄉音 歡聲笑語敘鄉情
    鄉音是遊走故鄉的通行證,方言則是加密的鄉情口令。 資料顯示,客家話為十大漢語方言之一,被譽為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如今,客家話正以逐年遞增的速度在式微,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引發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擔憂。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
  • 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謎面上的這一問,是因賀知章回家鄉的緣故,而所問者是小孩,所以謎底為「章回小說」(別解為:賀知章回故士的小孩說道、問道之意)【淺賞名詩】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全詩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人間美味在鄉情
    鄉情經常與味蕾緊密相關。
  • 這就是鄉村,這就是鄉親,這就是鄉情!
    朋友拿來魚,放到盆裡,小院裡,立刻就像油鍋滴進了水。幾個鄰家的孩子,圍著這個龐然大物,評頭論足,嘰嘰喳喳。那個歡呼,那個興奮。好像,此刻,他們又在稻地邊滔魚,小河裡抓魚。大孩子連說帶比劃,小孩子一臉的崇拜加嚮往。他們的開心,讓昔日那青青的水草,軟軟的河床,滑溜溜的小魚,如月光般划過我的心跡。「等著,今晚燉魚,吃不吃?」
  • 廈門百年江夏堂迎兩岸宗親祭祖 臺胞慨嘆鄉音未改鄉情猶在
    快一年了回到宗祠,鄉音未改鄉情猶在。」半個多月前,臺商黃靈聰從臺中趕回廈門,度過隔離期後迫不及待地來到江夏堂,參加20日在此舉行的兩岸黃氏宗親冬至祭祖典禮。時隔十個多月,他又見到了熟悉的老友們。圖為兩岸黃氏宗親冬至祭祖現場。 李思源 攝冬至將臨,兩岸八十多名黃氏宗親聚首廈門江夏堂舉辦宗親祭祖儀式。
  • 鄉情詩句_描寫鄉情的50首古詩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晚次鄂州 - 唐代·盧綸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三湘愁鬢逢秋色,萬裡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徵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蘇幕遮·燎沉香 - 宋代·周邦彥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 近鄉情更怯丨說回即歸令人徹夜難眠
    近鄉情更怯丨說回即歸令人徹夜難眠本周四晚,在北京工作的姐姐發微信問我是否周末回家,因為剛剛結束從外地出差,還沒來得及考慮。說罷就出發,一路上高歌歡唱,直到見到家裡的大山,那顆心總算是安靜了些許。不至於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隨著年齡越大,越發戀家。不論是在城市落戶買房子的,還是出嫁的女兒,終歸內心都有一絲故鄉情結。這情感從始至終,直到生命盡頭!
  • 八首詩詞說鄉情,期待團聚與重逢
    八首詩詞說鄉情,期待團聚與重逢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鄉情· 小吃 | 舊時好味道,從舌尖到心頭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從小在北侖新碶長大的著名連環畫家賀友直先生,談到他晚年回到家鄉,在老菜場聽到行販的那聲叫賣,哽咽淚目,「聽到真是舒服啊」。今天,寧波的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但是,那一口只可意會的阿拉方言、那一道極其普通的臭冬瓜、那一張泛著淡淡光澤的黃古林草蓆……都還停留在這裡,未曾改變。希望我們新推出的「鄉情」欄目,能勾起您兒時的記憶,喚醒心中的那份鄉愁。
  • 酸菜味兒的赤峰鄉情
    僅從地域意義上講,高度同質化的城市建設已讓許多人目光裡的故鄉消失,但從這一方水土生長出來的胃口卻始終固守故鄉的記憶,為「身不二土」作出鮮活的註腳。作者生於赤峰,久居呼市,多年來鄉音未忘,鄉味亦未改。一碗酸菜手擀麵包含的赤峰鄉情……飲食文化背後實際是地域文化與氣候文化在發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指的正是這個意思。為啥東北人特別愛吃酸菜?
  • 澳門寧德同鄉聯誼會訪問團蒞蕉訪問,暢敘鄉情,共謀發展
    大夢蕉城(李娜)12月20日,澳門寧德同鄉聯誼會訪問團蒞蕉參觀訪問,敘鄉情、謀發展。訪問團一行走訪了金涵鄉上金貝畲族村,親身感受家鄉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
  • 【美食】餈粑飄香話鄉情
    究其原因,餈粑不但口味特別,而且洋溢著濃濃的鄉情。打餈粑是一種盛行我國南方各省的傳統風俗,有些地方稱之為舂餈粑。南方各地在立秋和臘八後都要打餈粑。打餈粑是力氣活,使用的工具既原始又簡單:一隻石碓和一把笨重的木槌。工序也不複雜,首先,挑選優質糯米,洗淨泡浸,撈起上甑蒸熟;然後,準備豆粉、芝麻和砂糖做餡料。糯米蒸熟後倒入石碓掄槌趁熱就打。
  • 豐縣鄉村的四季:鄉情,是鄉愁裡最美的風景!
    還記得春天裡小菜園的第一茬韭菜割下來時,總是很期待媽媽烙的韭菜盒子,那是記憶中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放了學我和小朋友們也會去田野裡挖野菜,馬蜂菜,薺菜,純綠色無汙染,再想到是自己辛辛苦苦挖的,吃起來更香了。再過幾天小村莊即將變成一片花海,桃花、梨花、杏花,競相開放,在多遠的地方,那絲絲的香氣也會飄進你的鼻孔裡,讓你忍不住用力的多吸幾口。
  • 天涯明月刀手遊浪子鄉情奇遇完成技巧
    天涯明月刀手遊中,有很多的玩法,其中奇遇任務就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玩法,然後獎勵也不錯,玩家在遊戲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奇遇任務,這裡說一下其中的一個奇遇,浪子鄉情奇遇怎麼完成?天涯明月刀手遊中玩家在開封皇宮門口可能會觸發浪子鄉情奇遇,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浪子鄉情奇遇達成攻略。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歌全名《渡漢江》,只有20個字。既然是偷偷潛回,那麼總有點原因,那就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無論此人品行如何,但是對家人的態度卻沒得說。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家鄉的方言你還記得多少?
    在我們老家話中有不少方言,由於我離開故鄉的時間太久了,一時想不起太多,但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又常常讓我有意無意間念起那些小時候講過的土話,總想捋一捋自己到底還能記得多少鄉音鄉情。情的東西我就整理成故事短文寫下來,音的東西就歸入到這篇短文中,算是我對故鄉之根的一種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