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被譽為最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之一,強度適中,方便進行,可看似簡單的動作,一旦不多加注意,其保健效果便會只減不增。
50歲後感覺小腹突出、臀部下垂或是容易腰酸、肩頸僵硬?可能是因為走路姿勢出了問題!
圖:網絡
因為錯誤的走路姿勢,肌肉沒有得到正確使用而導致肌力流失,久而久之,就無法發揮支撐作用,使得內臟下垂、肌肉鬆弛,身形也因而走樣。
正確的走路姿勢和習慣,既能維持優雅姿態,也有益健康。
想要確認自己走路是什麼樣子,可先通過觀察自己日常走路時,不易察覺的姿勢體態。
看看自己有沒有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走路狀況:
圖:網絡
1.抬頭挺胸
像是拍攝胸部X光時,吸氣之後閉氣不動的狀態。時時保持這種空氣充滿胸腔內部的感覺,就能自然挺胸、小腹內收。
2.視線直視前方
想像眼前有一面鏡子,看著鏡子裡自己的眼睛,朝著那個方向走去的感覺。如此一來下巴會自然收縮、走路時也不會搖頭晃腦。
走在路上時,看著從腳下延伸到遠方的路線,時時以視線「定位」,也有助於改善走路姿勢。
3.步伐都由拇趾靠近腳底處出力
像是要把地面往下踢一般,運用大腿及臀部的力量抬起腳部。腳踏回地面時,先以腳跟著地,再延伸至整個腳掌,讓腳踝到小腿肚有拉直伸展的感覺。
並注意隨時將重心放在雙腳的內側,在一腳抬起、單腳著地的狀態,保持身體平衡。
圖:網絡
相關專家指出,在50歲之後,由於肌肉力量衰退或是老化,腳部若缺乏鍛鍊,其支撐力便會下降,導致腳型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兩腳一大一小的尺寸差距變大、拇指外翻以及足弓塌陷,都是常見的現象。
其中足弓在走路時除了有吸收腳部與地面接觸時所產生作用力的緩衝作用,也透過走路時拉伸和回彈,形成走路的動力。
因此足弓塌陷,會造成腳部容易受到重力和運動時的衝擊,或是肌肉酸痛、走路容易腳酸、腳痛等狀況。
要鍛鍊足弓和腳底肌肉,有2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1.腳趾抓毛巾
地上鋪一條浴巾,兩腳平踩在毛巾上,雙腳位置維持不動,同時運用5根腳趾的力量,將毛巾抓住後,腳趾儘量往內卷收,再恢復原狀放開,重複以上動作至少15~20次。
2.踩網球猜拳
在足弓處放一顆網球固定後,將5個腳趾象是猜拳時出的「石頭」、「布」一樣,反覆收緊和張開的動作約20次。
除了走路的姿勢,走路的快慢與多少也有講究。
圖:網絡
有研究數據顯示:走路速度快的女性,到了70歲時的健康程度會高於走路速度慢的女性。
相關專家認為認為,比每天走1 萬步更有效的方式,是快走與多走。
那應該走多快、每天要走幾步,才是比較有益健康的走路方式?
這裡有兩個基本準則:
標準一
10秒內走完四車道
有益身體健康的步行速度,其標準就是要在10秒內走完四車道(約15m )的斑馬線。
要適應這樣的速度,可能會有點辛苦。因此,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量力而行,切勿勉強,以免發生安全問題。
標準二
每天多走2000步
某研究結果顯示一天多走2000 步,能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如果是以一天1萬步為目標的話,從今天開始就走1萬2000步吧!
飯後多散散步,有意地拉長行走距離,增加2000步並非難事。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