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千古名寺得名是因為一個少有人知的詩僧

2020-12-17 熊貓聊歷史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大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問世後,千百年來寒山寺便成了一大名勝之處。相傳寒山寺的得名是因為一位著名的詩僧:寒山子曾經在這裡擔任主持而得名的。至今寒山寺裡還保留有寒山子和他的朋友拾得的石刻像,那這個寒山子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今天,熊貓就給大家聊聊:

據史載,寒山子大概生活在七世紀末到八世紀末,關於他的記錄最早見於宋朝初年,只是說他號寒山子,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姓,隱居在天台山,因為當時的天台山山高林密,就是在夏天,有些地方都還見得到積雪,所以又被叫做「寒巖」,這大概也是寒山子得名的來源吧。寒山子在這裡隱居時,非常愛寫詩,而且他還有有個怪癖,每次寫好一篇、一首乃至一句詩文後,便把它抄寫在樹林的石頭上。因為寒山子的詩很好,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來抄錄,流行於當時民間的抄錄詩就有幾百首之多,寒山子選材非常廣泛,有描寫山林之美的,有譏諷時弊的,有警示激勵世人的,……只要的情況大概過來十年,寒山子就在天台山消失不見了。

寒山子隱居出家前的情況,據明代白珽說,寒山子是「唐之士人,常應舉不利,不群於俗」,就是說他年輕時是讀書人,曾經也想通過科舉獲得功名,可惜沒有中榜,又不願做普通人,所以出家為僧。想有一番作為,這些在寒山子的詩文中有較多反映,如說「去家一萬裡,提劍擊匈奴」。為此,他「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聯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正當他胸懷壯志,卻有一天突然「根遭陵谷變,葉被風霜改」,使自己落到「緣遭他輩責,剩被自妻疏」的地步。不僅事業上遭到同輩的責難,家庭也被拆散了,不得已隱居寒巖,過著「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快活枕石頭」,「長伴白雲閒」的生活。

寒山子的詩根植於下層勞苦人民的土壤,又是在深山小廟裡長成,自然帶有它獨特的野氣。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歷史的轉折點,此後就是藩鎮割據,戰亂頻發,國勢日衰,各種矛盾複雜混亂,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這些都被寒山子記錄在他的詩文中了,所以他的詩為人民大眾所喜愛,他和他隱居的小寺廟也被大家所愛護,寒山古寺越來越盛的香火便是證明。

為了讓大家能多了解這位詩僧寒山子,特選錄他的詩文片段:

多少般數人,百計求名利。心貪覓榮華,經營圖富貴。心未片時歇,奔突如煙氣。家眷實團圓,一呼百諾至。不過七十年,冰消瓦解至。死了萬事休,誰人承後嗣。水浸泥彈丸,方知無意智。

寫世間有很多人為了貪圖榮華富貴,千方百計求取自己理想中的名利,他們的心沒有片刻休歇之時,每天奔走於權貴之門,乞求名利地位,等到得到了自己想像中的名利之時,又會頤指氣使,以滿足自己虛假的榮耀。可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一旦到了發白面皺,年老多病之時,這些榮華富貴只會增加人的煩惱痛苦。人死之後所有的東西都得放下,也管不了子孫有誰能夠繼承他的遺願。勞苦一生為名為利,最終卻是像被水浸泡過的泥所做的彈丸毫無用處,這時才知道沒有真正的智慧,只可惜為時已晚。

【參考文獻《太平廣記》、《寒山子詩集》、《古詩源》等,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姑蘇城外寒山寺
    《董鄉文學》雜誌選稿平臺第413期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有構築精緻、藝術高雅的園林,更有遐邇聞名的寒山寺。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張繼赴長安應試,落第而歸。夜晚乘船經過寒山寺門前的楓橋,清風明月,梵鍾漂緲,觸動了詩人漂泊蘇州羈旅他鄉的情懷,執筆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詩韻鐘聲,千古傳誦,寒山寺名揚天下。朋友告知,蘇州是一座詩意棲息的城市,不遊寒山寺不算到蘇州。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沒有明月,霜寒滿天,烏鴉哀啼,張繼乘船路過蘇州,把船停在楓橋邊上,徹夜未眠,寒山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他的思鄉之愁油然而生。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追懷自己的往事,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楓橋夜泊》聞名——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所寫。 提到這首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畢竟是教科書是有的。《楓橋夜泊》中說的寒山寺,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到唐朝的時候,唐朝的僧人寒山因曾在必寺居住,所以改名為感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開始的名字為「妙利普明塔院」。
  • 別只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背後的故事更傳奇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將蘇州的寒山寺的聲名遠播,寒山寺因寒山子而得名,寒山寺竟不在寒山上。寒山(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寒巖,自號「寒山」,被人尊稱為「寒山子」。他常至天台國清寺,與寺僧豐幹、拾得為友。拾得,本是孤兒,由豐幹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
  • 觀唐習律三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不是山是個和尚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小時候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總是在想,寒山是什麼山?姑蘇城外的這座山,除了一座廟、一座橋、一條河,還有些什麼?這裡的和尚真辛苦,半夜還要爬起來大鐘。一、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說道這首詩,忍不住要說一下這個小故事。關於這首詩中寒山寺最有名的爭議來自它的鐘聲,歐陽修評價到: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
  • 寒山寺,姑蘇城外的千年網紅是怎樣煉成的
    一首詩可以讓一個平凡的人永垂不朽,也可以讓一個貌不驚人的地方被世人銘記。比如唐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文藝青年,就因為盛情款待了李白,臨別之際大詩人一高興順手寫了首《贈汪倫》送給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便讓他的名字被人吟誦至今。
  • 《秋江夜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秋江夜泊,中國古琴名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松弦館琴譜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它總是讓我想起濤聲依舊的太湖水和「楓橋」邊的寒山寺,歌詞裡的「客船」似乎就停靠在江南的某個地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
  • 姑蘇城外,賞香山紅葉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虎丘、拙政園、留園等景點,還有寒山寺,周莊,都是值得人去遊玩的好地方。姑蘇城外寒山寺,城外不僅有寒山寺,還有張家港。張家港市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境內自然環境優越,張家港市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是蘇州的代管市。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 寒山寺法主和尚、一代高僧性空長老圓寂,享壽97歲.
    而且佛教徒更是喜歡這首詩,這是因為這首詩講的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月落烏啼霜滿天」,正是借當時的情景來表達詩人感覺自己一人在外,沒有盡心孝順父母的意思。「江楓漁火對愁眠」,江邊的楓樹,下霜的時候楓樹已經紅了,遊子在江邊紅楓和漁火的對影下,抱著憂愁在那兒睡眠,喻遊子的憶母之情。
  • 寒山寺門票官網預約公眾號
    寒山寺門票預約入口點擊下方小程序卡片進入預約↓↓↓寒山寺門票預約入口
  • 鐘聲傳千年、溫馨萬民心——寒山寺夜半鐘聲裡的故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約715~約779) 張繼,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
  • 寒山寺《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南京總統府?背後竟隱藏一段悲壯的愛國故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本不知名的寒山寺成為遠近周知的名寺。情境交融,千古傳誦,此詩碑順理成章地置於寒山寺中。但去過南京的人會發現,南京總統府的煦園也有一方《楓橋夜泊》碑,精雕細刻,與蘇州現存的那塊十分相似。南京總統府內的詩碑與寒山寺內的俞詩石碑,從形狀到大小及文字書體及布局基本一致,連碑額、碑身及碑座等圖案也一模一樣。
  • 他籍籍無名,竟只靠一首詩就留名千古?
    《楓橋夜泊》的創作背景並不複雜,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張繼在姑蘇城外的江邊的一艘小船上夜宿,因為心緒不寧,難以入睡,又聽到了隔壁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勾起了更多的愁緒。於是,就寫下這首著名的詩。《楓橋葉泊》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詩人在夜晚,因為把船停在楓橋旁所看到的周圍的景色。
  • 8個失眠的千古名句,照亮長夜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是:8個失眠的夜,8位文壇巨匠,8個千古名句,讓我們來品一品:1、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個千古名句來自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在800多年前的那個風雨之夜,睡不著的陸遊獨臥孤村,憶起年少時的沙場歲月,想起一直未收復的山河,不無悲傷地寫下了這首悽美之作。
  • 夜落、啼烏、江楓、漁火、寒山寺,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面對姑蘇城,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增添了千古風情,我似乎也能醉倒其中。① 假如我是一名畫家,面對此情此景,我要借著這微微點點的漁火,將這朦朧城鎮,江邊小船,寂寥寺院,一一描摹,或許在我的眼裡,這是人間真摯的情景,這是姑蘇難得的寂靜,我抱著一顆熱忱的心,將祖國山河與美好記憶留在畫紙。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是寒山寺用以警醒世人的晚鐘!悠遠蒼勁、悲涼撼人,載著黃昏,從寒山寺逸出,灑向四周,穿透暮色,貼著水面,漫過鐵嶺關,來到了楓橋。這鐘聲,平穩悠遠,卻敲打著每顆不羈的心。仿若寒山、拾得答對縈繞耳畔。時光悠悠,滄海桑田,已是物是人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