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

2021-03-01 鄉韻鄉情

鄉韻鄉情



《董鄉文學》雜誌選稿平臺第413期

 姑蘇城外寒山寺

                  

人們常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多年來,我一直對姑蘇城心嚮往之,去南方途中,終於見到了這座嚮往已久的歷史名城。

蘇州有構築精緻、藝術高雅的園林,更有遐邇聞名的寒山寺。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張繼赴長安應試,落第而歸。夜晚乘船經過寒山寺門前的楓橋,清風明月,梵鍾漂緲,觸動了詩人漂泊蘇州羈旅他鄉的情懷,執筆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詩韻鐘聲,千古傳誦,寒山寺名揚天下。朋友告知,蘇州是一座詩意棲息的城市,不遊寒山寺不算到蘇州。於是,我決定到寒山寺去尋覓那千古不散的詩魂。

    寒山寺位於大運河畔的楓橋古鎮,創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此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為紀念普明禪師建塔命名。至唐代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到此修行,故更名「寒山寺」。

從蘇州古城坐公交車往西駛至大運河畔,一下車就遠遠望見黃牆碧瓦、古色古香的寒山寺,聽到了那令人心馳神往的悠悠鐘聲。我的心情立時激動起來,未入古寺,先聞鐘聲,這就是寒山寺的意境。

跟隨同遊者的腳步沿楓橋街奔向寺院,這是一條不太寬的商業街,路兩側排列著高高矮矮的飯店、商鋪。路是青石板鋪的,石板呈矩形,中間橫行排列,兩側縱向鋪就,石面已經磨得很光滑。它告訴我,每天都有許多南來北往的人紛至沓來。我突發奇想,唐代詩人張繼是否也從這條路走過?不知不覺走到了丁字路口,往左轉彎向西走,路變得寬敞起來。走到路西頭右拐,不知誰說了聲:「到了。」抬頭一看,山門前聳立著一方黃色照牆,牆上飾有遊龍脊簷 ,牆壁青石上刻著三個筆力蒼勁的大字:「寒山寺。」

一般寺院的大門都是面朝南開,而寒山寺的山門卻面朝西,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布局。一位長者釋惑解疑:京杭運河南北流向經過蘇州就在寒山寺的西邊。古代年間,水上交通日益發展和繁忙,為了方便商人、船民、農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大門就朝河邊開了。寒山寺是佛教聖地,山門朝西開,還表示崇敬嚮往佛國聖地的意思,因為佛祖在西方極樂世界。

 

走進寺門, 庭院不是很大,但遊客很多。院內青松翠柏,古木參天,一道院牆繞寺而築。大雄寶殿為寒山寺的主體建築,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飛甍崇脊,簷角舒展。殿內庭柱上懸掛著寫有「古剎千年,長留半夜鐘聲,響徹世間驚客夢;姑蘇一攬,剩有幾株楓樹,飽經霜雪護寒山」的對聯。大雄寶殿正中設漢白玉須彌座,香火繚繞,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金身坐像,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兩側靠牆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曾經聽人講,到寒山寺燒香拜佛最靈驗。大師說:「只有虔誠的、積德行善的人才靈,真正的佛是在心裡。」正如佛經所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寒拾殿位於藏經樓內,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遊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塑像就立於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這部《金剛經》是他為追薦亡父而書,蒼勁古拙,透出英武剛烈之氣。後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神採紛呈,各有千秋。 

 在藏經樓南側,有一座六角形重簷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聞名的鐘樓。它簷角高翹,造型精緻,輪廓優美,樓下還矗立著「聽鍾石」。鐘樓上鐘聲陣陣。鐘樓下排隊敲鐘的人都等著到上面去敲三下,希望敲出福祿壽來。順著小樓梯上去,才發現有一口大鐘在二樓的擁擠空間裡。執定那碗口粗細不盈三尺的木錘撞向大鐘,銅鐘發出深鬱厚重的聲音,聲聲叩擊,悠悠不絕,一縷禪意從心底升起。鐘聲響起,美好的祝願就能來到身邊。

 大師講解,按慣例,每年除夕聽鐘聲活動是住持法師從除夕23時40分上鐘樓開始打鐘,用20分鐘時間均勻敲打一百零八下,撞響最後一聲正好是新年零點開始,這種敲鐘功力令人感嘆不已。為什麼要敲打一百零八下?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因為一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三個數字合計108。敲鐘一百零八下,代表一年的終結,表示除舊迎新之意;第二種含義是依照佛教教義,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個煩惱,佛經上記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敲一下鐘聲能除去一個煩惱,敲一百零八下,就除盡所有煩惱,一年中化兇為吉,幸福安康。所以,自1979年舉辦這項活動以來,每年除夕之夜遊人云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歲迎新春,祈禱平安。鍾是寒山寺的一寶。

    院內的圍牆碑廊上,醒目的碑刻書法遒勁古茂,追風逐雲,流轉頓挫,風格迥異,但內容全是張繼的詩《楓橋夜泊》,成為寒山寺裡的一大特色景觀,給佛教文化增添了永恆的魅力。

從寒山寺出來,匆忙的腳步又沿著寺旁北邊一條店鋪,擠走在石板小街上,去尋覓叫做楓橋的地方,拾起張繼遺落在那裡的詩句。只見一座單孔石拱橋,如一彎新月,橫臥在古運河裡,這就是楓橋。岸邊,張繼的青銅像神情自若,似乎正在凝神傾聽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河裡畫舫遊來遊去。我在石橋上徘徊留連,仰天俯水,憑欄撫石,感慨萬千。舉目四望,江山依舊,人非物是,蒼茫的運河上再也找不到張繼那一葉扁舟,惟有那不朽詩句散落在紛攘的紅塵濁世。    

張繼,湖北襄陽人,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登進士,以後屢考不第,因懷才不遇遠走他鄉,來到姑蘇排遣心中鬱悶和失落,想不到在江南運河之畔、姑蘇楓橋之側不經意留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絕妙之作。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也算不上名家。如果沒有《楓橋夜泊》這首詩,可能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他的名字。張繼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縱觀歷史,讓後人記住的,不全是蓋世偉業不朽功績,有的只需一種發明、一項成果、一部作品、一篇文章、一首詩、一句話。
    這首《楓橋夜泊》,一千多年來,膾炙人口,歷久不衰,每每頌讀之際,無不為詩歌深遠的意境、優美的詩句所打動。出現在畫面上的秋夜景物,有遠處的霜天、殘月、棲鴉;有近處的江畔楓樹、漁舟燈火、橋下客船。這些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都被詩人形象地勾畫出來。特有的夜色氣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難眠,而烏鴉的不時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氣氛。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匯得十分和諧,構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圖,並且十分自然地把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滲透其中。在一首詩裡,既能把景物寫得這樣真實、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滿懷愁緒表現得這樣充分,實不多見。由於這首詩的問世,提高了楓橋、寒山寺的聲譽,使它至今仍是國內外遊人觀覽的勝跡。《楓橋夜泊》這首詩已成為寒山寺的靈魂。

此時,我才頓悟出,來這裡不僅僅是遊覽觀光一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的千年古剎,更是來欣賞品味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千年畫卷。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趙春頌,網名春暖花開,山東省博興縣人,教授級高級政工師,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濱州市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企業宣傳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設工作。在各類報刊發表作品200餘篇,著有散文集《老家的棗樹》。


趙春頌文集


 徵稿啟事

     《董鄉文學》是由中共博興縣委宣傳部主管,縣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局、縣文聯主辦的一份純文學刊物,濱州市新聞出版局準印。「鄉韻鄉情」為《董鄉文學》選稿平臺,希望廣大作者踴躍投稿。投稿時請直接粘貼文本,並附有100字以內的個人簡介、作者的照片、真實姓名和聯繫方式。照片請用附件發送。本平臺提倡原創首發,原創再發的請註明來源,文責自負。一旦發現違規現象,立即刪除,並在三個月內不發表該作者的文章。

董鄉文學紙刊主編:            舒中

董鄉文學網絡主編:           鄉韻鄉情

投稿郵箱

xiangyunxiangqing@163.com    

微信:csq456csq


鼓勵作者 全額發放

相關焦點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秋江夜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秋江夜泊,中國古琴名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松弦館琴譜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楓橋夜泊》聞名——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所寫。 提到這首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畢竟是教科書是有的。《楓橋夜泊》中說的寒山寺,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到唐朝的時候,唐朝的僧人寒山因曾在必寺居住,所以改名為感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開始的名字為「妙利普明塔院」。
  • 別只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背後的故事更傳奇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將蘇州的寒山寺的聲名遠播,寒山寺因寒山子而得名,寒山寺竟不在寒山上。寒山(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寒巖,自號「寒山」,被人尊稱為「寒山子」。他常至天台國清寺,與寺僧豐幹、拾得為友。拾得,本是孤兒,由豐幹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
  • 觀唐習律三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不是山是個和尚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小時候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總是在想,寒山是什麼山?姑蘇城外的這座山,除了一座廟、一座橋、一條河,還有些什麼?這裡的和尚真辛苦,半夜還要爬起來大鐘。一、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說道這首詩,忍不住要說一下這個小故事。關於這首詩中寒山寺最有名的爭議來自它的鐘聲,歐陽修評價到: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
  • 姑蘇城外寒山寺,千古名寺得名是因為一個少有人知的詩僧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大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問世後,千百年來寒山寺便成了一大名勝之處。相傳寒山寺的得名是因為一位著名的詩僧:寒山子曾經在這裡擔任主持而得名的。至今寒山寺裡還保留有寒山子和他的朋友拾得的石刻像,那這個寒山子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 姑蘇城外,賞香山紅葉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虎丘、拙政園、留園等景點,還有寒山寺,周莊,都是值得人去遊玩的好地方。姑蘇城外寒山寺,城外不僅有寒山寺,還有張家港。張家港市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境內自然環境優越,張家港市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是蘇州的代管市。
  • 寒山寺,姑蘇城外的千年網紅是怎樣煉成的
    ▲ 跨過楓橋,便是寒山寺 By 瀚羽據記載,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當時叫做『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改名為寒山寺,宋代以後更迭為『普明禪院>遠方是潮平兩岸闊,身後是尋常巷陌,耳邊迴響的卻是寒山寺的鐘聲。
  • 寒山寺門票官網預約公眾號
    寒山寺門票預約入口點擊下方小程序卡片進入預約↓↓↓寒山寺門票預約入口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是寒山寺用以警醒世人的晚鐘!悠遠蒼勁、悲涼撼人,載著黃昏,從寒山寺逸出,灑向四周,穿透暮色,貼著水面,漫過鐵嶺關,來到了楓橋。這鐘聲,平穩悠遠,卻敲打著每顆不羈的心。仿若寒山、拾得答對縈繞耳畔。時光悠悠,滄海桑田,已是物是人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寒山寺門票預約預訂官網 - 公眾號
    寒山寺門票預約入口點擊下方小程序卡片進入預約↓↓↓寒山寺門票預約入口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它總是讓我想起濤聲依舊的太湖水和「楓橋」邊的寒山寺,歌詞裡的「客船」似乎就停靠在江南的某個地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
  • 蘇州寒山寺舉行第四十屆新年聽鐘聲活動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古剎聽鐘聲是蘇州寒山寺的一大盛典。12月31日,「寒山鍾·世界享」第四十屆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如期舉行。寒山寺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一路走來,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縮影。在此辭舊迎新之際,蘇州市人民政府市長李亞平出席慶典,並祝全市人民新年快樂、蘇州的明天更加美好。蘇州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師感恩大眾對寒山寺的護持,希望寒山鐘聲承載著和合的理念,為大眾帶去智慧與平安、幸福與安康。
  • 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全攻略看這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寒山寺和楓橋,給人留下了千年的記憶。
  • 寒山寺法主和尚、一代高僧性空長老圓寂,享壽97歲.
    1984年秋,性空長老繼任蘇州寒山寺方丈。經過多年的辛勤操持和苦心經營,寒山寺在殿宇修復、佛像重光、文物保護以及恢復叢林制度、培養僧伽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是發願倡議並經數年艱辛,重建寒山寺普明寶塔,其影響更為深遠。
  • 夜落、啼烏、江楓、漁火、寒山寺,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① 假如我是一名畫家,面對此情此景,我要借著這微微點點的漁火,將這朦朧城鎮,江邊小船,寂寥寺院,一一描摹,或許在我的眼裡,這是人間真摯的情景,這是姑蘇難得的寂靜,我抱著一顆熱忱的心,將祖國山河與美好記憶留在畫紙。
  • 遊在蘇州之十:寒山寺(作者 高志明)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京城趕考落榜,又逢安史之亂來到蘇州,停靠在楓橋邊船上作的這首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詩句使寒山寺名揚天下,成為遊客遊蘇州的嚮往之處。特別是假節日,寺內寺外、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成為楓橋景區亮麗的風景線。
  • 鐘聲傳千年、溫馨萬民心——寒山寺夜半鐘聲裡的故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約715~約779) 張繼,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