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2021-01-19 淘途途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

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楓橋北面的鐵鈴關上,青藤枯萎,已是一堵殘牆斷垣;西面的京杭河水不管人間悲歡離合,依舊泊泊南流。橋水依舊流淌,斯人卻無處可尋,千年如一夢,浮生若流水。

驀地,一聲蒼涼的聲音傳來。是鐘聲!是寒山寺用以警醒世人的晚鐘!

悠遠蒼勁、悲涼撼人,載著黃昏,從寒山寺逸出,灑向四周,穿透暮色,貼著水面,漫過鐵嶺關,來到了楓橋。

這鐘聲,平穩悠遠,卻敲打著每顆不羈的心。仿若寒山、拾得答對縈繞耳畔。時光悠悠,滄海桑田,已是物是人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泊楓橋》

相關焦點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由於《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影響,日本遊客對寒山寺心生嚮往,許多人特地前來蘇州瞻仰心中的聖地。我曾多次陪同外賓遊覽蘇州郊外的寒山寺,而1990年冬新年元旦來臨前夕,陪同日本客人到寒山寺遊覽的情景,尤為印象深刻。那幾位日本軟體專家,到達上海後說:希望利用周末工作之餘,去蘇州寒山寺參觀,因為他們曾在中學時代的教材裡,學習過中國唐詩《楓橋夜泊》,至今還能用日語背誦此詩。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楓橋夜泊》聞名——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所寫。 提到這首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畢竟是教科書是有的。《楓橋夜泊》中說的寒山寺,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到唐朝的時候,唐朝的僧人寒山因曾在必寺居住,所以改名為感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開始的名字為「妙利普明塔院」。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注釋】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春江花月夜》讓我們記住了張若虛,《題都城南莊》讓我們記住了崔護,同樣,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讓我們記住了這個名字——張繼。在唐代眾多詩人中,張繼並不是很有名,他博學多才,為人清高耿直,為官正直清廉,從不貪汙受賄,也不搜刮民財,時刻關心國家命運、百姓疾苦,在當地聲譽非常好。
  • 寒山寺外:夜泊楓橋(此生必遊古鎮系列-3)
    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唐伯虎口中的楓橋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早在5.6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楓橋的先祖就已在此地勞耕繁衍。後來,唐代世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更是讓楓橋名滿天下……。楓橋因楓溪而得名。楓溪屬於清秀的山間水溪,源頭是東源黃檀溪和西源白水溪,二者于楓橋南大竺園處匯合,名楓溪。在隋朝時期,府衙曾在楓溪渡口建橋設驛站,稱楓橋或楓橋驛。由此,楓橋地名便應運而生。在清代,楓橋為全國最大的米糧集散中心。「楓橋塘上聽米價」一句古語可知當時。
  • 寒山寺《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南京總統府?背後竟隱藏一段悲壯的愛國故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本不知名的寒山寺成為遠近周知的名寺。情境交融,千古傳誦,此詩碑順理成章地置於寒山寺中。但去過南京的人會發現,南京總統府的煦園也有一方《楓橋夜泊》碑,精雕細刻,與蘇州現存的那塊十分相似。南京總統府內的詩碑與寒山寺內的俞詩石碑,從形狀到大小及文字書體及布局基本一致,連碑額、碑身及碑座等圖案也一模一樣。
  • 回味經典:楓橋夜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 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由他題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
    俞樾是清末大儒、著名學者,蘇州寒山寺中的「楓橋夜泊」詩碑就是請他題寫的,詩碑的拓片一度成為蘇州的名片,南來北往的遊客都要帶走一張。俞樾是浙江湖州人,幼年時投奔身居杭州的外祖父,所以他對杭州這座名城感情十分深厚。俞樾在道光末年進士及第,入翰林院為官。鹹豐登基之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將他外放河南為官。在河南做官期間,他主持鄉試時犯下了嚴重錯誤,朝中御史找了個理由將他參奏倒臺。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中文唐詩: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日語唐詩《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張継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愁眠に対す
  • 唐詩三百首 | 楓橋夜泊
    【簡介】《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張繼《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
  • 讀經典詩詞品美麗江蘇④|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曾雲遊至此,因此也被稱為「寒山寺」。  自從《楓橋夜泊》問世後,寒山寺名重禪林,「黃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四方遊客絡繹不絕。古鐘、詩碑,寺內這兩個與《楓橋夜泊》有關的古物最受到人們的關注,也歷盡了千年滄桑。  「夜半鐘聲到客船」,遊客來到寒山寺,總會敲一敲古銅鐘。
  • 為什麼日本這麼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為什麼寒山寺叫寒山寺呢?根據記載,寒山和拾得,曾經在寒山寺修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隨著日本的文人雅士們的追捧,寒山寺以及寒山寺所代表的和合文化,在日本深得人心,是不應該令人奇怪的。所以說,寒山寺,由寒山而名聲大噪;張繼的《楓橋夜泊》,因寒山寺而在中國以及東亞諸國廣為流傳,乃至家喻戶曉。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
  • 園外有聲讀物•蘇州文化篇 |寒山寺-江南畫卷之楓橋夜泊
    寒山寺是中國傳統文化薈萃之地,涵蓋禪宗文化、詩詞文化、碑刻文化、書畫文化、建築文化等。寒山寺並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寒山、拾得兩位高僧曾雲遊至此。為紀念寒山,後人將寺名妙利普明塔院改為寒山寺。千百年來,這座寺廟的禪定氛圍、精緻建築, 尤其是新年鐘聲,一直激發著後人的寧靜與詩意。
  • 《秋江夜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秋江夜泊,中國古琴名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松弦館琴譜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唐詩,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