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詩詞品美麗江蘇④|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2020-12-22 新華報業網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河道縱橫,一座座古橋串聯起古城的街巷脈絡。在蘇州的古橋中,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傳頌千古,堪稱歷代吟誦蘇州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月落烏啼,楓橋邊那個無眠夜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楓橋究竟始建於何時,如今難以考證,但至少在唐代,楓橋就已是水陸要衝,舳艫相接。明初姚廣孝在《重修寒山寺記》中如此回溯楓橋的繁華:「北抵京口,南通武林,為衝要之所。舟行履馳,蟬聯蟻接,晝夜靡間」。

  不過,在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楓橋迎來的卻不是裝滿糧食的漕船,而是一艘艘擁擠的客船,滿載著來自長安、洛陽的難民、官員和文士,其中就包括兩年前剛剛中了進士的襄陽人張繼。

  範成大《吳郡志》中說:楓橋「在閶門外九裡,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宋時,人們坐船出入蘇州城,一般都要在楓橋邊短暫停留。

  那是一個深秋之夜,天氣格外寒冷,夜色籠罩了楓橋和運河,烏鴉(也有學者認為是烏臼鳥)悽厲的叫聲在寒氣中迴蕩。孤獨的張繼僵臥舟中,看著岸邊的楓樹和水面上漁舟燈火難以入眠。此時,不遠處寒山寺的鐘聲傳來,更勾起了他的羈旅之思和家國之憂。遠方的親人是否平安,漂泊的日子何時結束,國家的動亂還要持續多久……張繼再也睡不著了,他翻身披衣坐起,取來紙筆,寫下了這首浸潤著愁緒和憂思的《楓橋夜泊》。

  在燦若星辰的唐代詩人中,張繼並不算名家。除了中過進士,他只當過洪州鹽鐵判官等普通官職。張繼流傳下來的詩也不多,宋人葉夢得說,到南宋時,張繼的詩存世就只有三十多首而已(《石林詩話》)。但正是憑藉著這一首《楓橋夜泊》,張繼的光芒就永遠不會黯淡。

  在每一個朝代,《楓橋夜泊》都吸粉無數。唯一的例外,是宋代歐陽修曾在《六一詩話》中對「夜半敲鐘」提出質疑,但《石林詩話》《庚溪詩話》等紛紛列舉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的詩作來證明唐代佛寺的確夜半打鐘。除此之外,歷代詩人、詩論家都對《楓橋夜泊》推崇有加,紛紛吟詠楓橋,留下「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鍾」(宋·孫覿);「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宋·陸遊);「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明·高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清·王士禎)等佳句。甚至曾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也是巧妙地化用了《楓橋夜泊》,表達了現代人和古人千年相通的愁懷。

  寒山聞鍾,三塊詩碑歷盡滄桑

  寺以詩興,詩以寺名,用這句話來概括《楓橋夜泊》與寒山寺的關係實在是貼切。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曾雲遊至此,因此也被稱為「寒山寺」。

  自從《楓橋夜泊》問世後,寒山寺名重禪林,「黃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四方遊客絡繹不絕。古鐘、詩碑,寺內這兩個與《楓橋夜泊》有關的古物最受到人們的關注,也歷盡了千年滄桑。

  「夜半鐘聲到客船」,遊客來到寒山寺,總會敲一敲古銅鐘。除夕聆聽寒山寺鐘聲,是老蘇州人古老的守歲年俗。毫無疑問,張繼寫下《楓橋夜泊》時,寒山寺內就有一口大鐘,但隨著元朝末年寒山寺毀於戰火,這口「鍊冶超精,雲雷奇古」的唐鍾已一起湮滅。

  明嘉靖年間,在本寂禪師主持下,寒山寺再次鑄造巨鍾,並修建鐘樓。才子唐伯虎特地為這次盛舉撰寫了《姑蘇寒山寺化鍾疏》。可惜的是,此鍾在後來倭寇入侵中也被毀,「鍾遇倭變,銷為炮」(《百城煙水》)。如今,保存在寒山寺內八角樓上的古鐘,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仿舊鐘樣式重新冶鑄的,此鍾含有烏金,撞擊時鐘聲洪亮,聲聞數裡。

  不過,在蘇州民間始終流傳著一個說法,寒山寺的明嘉靖銅鐘並未被「銷為炮」,而是被倭寇劫到日本,康有為曾為此寫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但這口嘉靖明鍾是否真的流落到日本,確切的下落又是怎樣,至今還是未解謎團。

  「楓橋夜泊詩碑」是寒山寺又一張文化名片。據《吳郡圖經續記》記載,早在北宋,宰相王珪就手書《楓橋夜泊》詩並刻上石碑。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也刻制了一通詩碑,歷經風雨,而今能辨認的不到十字,依然可以感受文徵明超逸神俊的書法造詣。

  清末,著名文學家、經學家俞樾感於文徵明碑漫漶剝泐,在陳夔龍重修寒山寺之際,書寫刻制了「楓橋夜泊詩碑」。此碑正面為張繼詩,後附跋語:「寒山寺舊有文待詔所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歲久漫漶。光緒丙午,筱石中丞於寺中新葺數楹,屬餘補書刻石。俞樾」。時至今日,俞樾石碑依然保存在寒山寺,是人們來到寒山寺要駐足細品的古物。

  一宿千年,擦亮「楓橋夜泊」品牌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如今的寒山寺和楓橋,不再承載離愁和別緒,而幻化為大運河畔一幅美麗的畫卷。

  走進江蘇省級文保單位寒山寺,記者看到,重修於清末的建築群、俞樾詩碑、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像碑刻、嶽飛詩碑等文物均保存完好。寒山寺南側的大鐘大碑園內,重達108噸的仿唐銅鐘堪稱「世界第一大鐘」,令遊客嘆為觀止。2008年樹立起來的「楓橋夜泊詩碑」,正面刻俞樾手書《楓橋夜泊》,16.9米的高度,使它擁有了「世界第一大詩碑」的美譽。

  走出寒山寺,去尋找當年張繼的泊舟之處。重建於清末的楓橋和江村橋如兩道彩虹,橫跨在古運河上。明代抗倭關隘——鐵鈴關巍峨屹立,見證了儒雅蘇州人內在的剛強。這裡還是1949年4月27日三野29軍解放蘇州,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如今已建為紅色教育基地。

  去年12月8日,在為期半年多的景觀提升改造後,楓橋風景名勝區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蘇州市第一個免費開放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的楓橋景區是一座歷史文化生態公園,充分挖掘了楓橋的詩詞文化、漕運文化、城關文化、市井文化、紅色文化,豐富了「古橋、古關、古鎮、古寺、古運河」五古特色。景區內,江楓草堂、吳門古韻戲臺、漕運展示館、漁隱村、唐寅詩碑、夜泊處、愁眠軒、碧薇軒、驚虹渡等20餘處自然人文景觀鋪陳有序,精彩紛呈。

  「楓橋夜泊」遊船夜遊項目也已啟動,各地遊客登上「客船」,聆聽古寺鐘聲,觀賞兩岸靈秀夜景,那一刻,仿佛與千年前的張繼心靈相通。

  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長陳大林介紹,他們將進一步利用好大運河資源,擦亮「楓橋夜泊」文旅品牌,打造楓橋書場、楓橋夜泊水上遊等系列項目,讓遊客在楓橋聽一段正宗的蘇州評彈,品一口地道的蘇州美食,體驗「一宿千年」的浪漫詩意。

相關焦點

  • 回味經典:楓橋夜泊
    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
  • 唐詩三百首 | 楓橋夜泊
    【簡介】《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張繼《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據日本學者考證,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楓橋夜泊》就風靡於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
  • 誤讀千年的《楓橋夜泊》
    交響樂《楓橋夜泊》是作曲家讀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同名詩歌后獲得靈感而寫的音詩。音樂很好地表現出了原詩中刻畫的那種孤寂、悲愁的心境。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中文唐詩: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日語唐詩《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張継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愁眠に対す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 《楓橋夜泊》多人誤解|餘秋雨說「死記硬背無意義」,真是這樣嗎
    近年來,古詩詞的熱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像《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目出現後,將古詩詞的學習推向了又一個高峰。如果你一直關注這類節目,你會發現,節目中的詩詞,大部分都是我們學過的,很常見。在《詩詞大會》中,除了「飛花令」這一環節偶爾出現一些生僻的詩詞,其它都是我們常見的詩詞,而在《經典詠流傳》中,上臺的唱詩人,選擇的詩詞也都很常見。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 楓橋故事:千年流水悠悠過,詩意無限今猶在,最美詩詞話楓橋
    #最美詩詞#中唐(約公元757年左右),深秋10月的某個夜晚,將近子時(凌晨12點),上弦月已經落下,蒼茫的夜色中蘇州城萬籟俱寂,只有枝頭的烏鴉偶爾鳴叫幾聲。寒山寺內,一個僧人挑著燈籠,沿著鋪滿落葉的青石小路,慢慢走上了鐘樓,昏黃的燭光下,他捋捋袖子,在子時到來之際,撞響了巨大的銅鐘。
  • 楓橋夜泊:非著名詩人的作品為何能流傳千年?詩中又有幾多憂愁?
    #最美詩詞#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一月,安史之亂的爆發,將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推進了戰亂的深淵。因為戰火未曾燒到江南,許多文人倉皇逃到江蘇、浙江一帶避禍。某個深秋的夜晚,有一位詩人停泊在了蘇州城外的楓橋。
  • 你知道《楓橋夜泊》嗎?江楓漁火殊勝之地,蘇州風景如畫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遊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今天就去了解一下這個江楓漁火殊勝之地。楓橋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楓橋路底楓橋景區內,是一座由京杭大運河孕育出繁榮的古鎮。
  • 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將其寫入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
    如果不是《楓橋夜泊》,很多人都不知道張繼這個人。張繼確實是一個籍籍無名的詩人,他不像張九齡、王維一樣做過高官,也不像李白、杜甫一樣有著「詩仙」「詩聖」的響亮名頭,他最高官職不過員外郎,詩作流傳不過三四十篇。但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其名垂詩史,享譽國內外。
  • 名家解讀丨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目錄」,送你往期經典詩詞解讀 -  回復「格律」,獲取詩詞格律與寫作全集  - 回復「百家講壇」,看傳統文化經典-   我們都記得有一首很著名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裡面唱道: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這漁火、楓橋不都是咱們今天要講的《楓橋夜泊》當中的意象嗎?這首詩的確給我們傳遞了一種難以言表的、難以忘懷的情感。  可是對張繼這個人,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張繼的生平事跡材料不夠豐富。
  • 《楓橋夜泊》只有張繼才能寫出來
    張繼就是楓橋夜泊,楓橋夜泊就是張繼!
  • 蘇州建設「運河十景」,還原《楓橋夜泊》詩境
    蘇州「運河十景」之楓橋夜泊。圖片資料據悉,蘇州「運河十景」包括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寶帶橋、石湖五堤、平望 四河匯集等十大運河文化地標,是將運河上的著名景點串珠成鏈,進行提升建設。蘇州「運河十景」之石湖五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