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建設「運河十景」,還原《楓橋夜泊》詩境

2021-01-19 人民資訊

1月12日,記者從蘇州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獲悉,蘇州「運河十景」建設正式啟動。根據《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蘇州將推進建設一批「運河十景」主體工程項目、配套工程項目,並明確了建設目標、區域範圍、時序進度和責任單位。

蘇州「運河十景」之吳門望亭。資料圖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大運河蘇州段自古就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段,蘇州的大運河串聯9個古典園林、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7個遺產點段,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

蘇州「運河十景」之楓橋夜泊。圖片資料

據悉,蘇州「運河十景」包括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寶帶橋、石湖五堤、平望 四河匯集等十大運河文化地標,是將運河上的著名景點串珠成鏈,進行提升建設。

蘇州「運河十景」之石湖五堤。資料圖片

此次公布的《方案》中,吳門望亭計劃整合「湖、田、街、橋、廠、站、園、驛」等核心文旅景觀,打造大運河獨特景觀帶;楓橋夜泊將做足做優「水上」「岸上」兩條遊線,打造「船上民宿」,還原《楓橋夜泊》詩境,建設江南水鄉書場、打造沉浸式文化夜遊項目等;石湖五堤將對蠡墅老街改造升級,打造以藝術創意、沉浸體驗、生態宜居、休閒旅遊、功能提升為主要內容的蠡墅生活美學小鎮。

蘇州「運河十景」之虎丘塔。資料圖片

為推進大運河景觀文化帶建設,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在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產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的基礎上,《方案》明確,將進一步做好運河兩岸風貌提升、大運河堤防加固、運河沿線步道貫通、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大運河流域水環境整治提升、河道清淤淨化等工程。

蘇州「運河十景」之寶帶橋。資料圖片

去年,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討論稿)》。該方案提出以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寶帶橋、石湖五堤、平望·四河匯集等10個名稱,面向社會啟動蘇州「運河十景」的修復提升。

蘇州「運河十景」之滸墅關。資料圖片

在推進大運河和景觀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蘇州市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產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推進健身步道、景觀綠化等周邊設施完善,確保與運河主題景觀交相輝映。

蘇州「運河十景」之橫塘驛站。資料圖片

為了擦亮運河文化名片,蘇州已經有了新一輪構想,通過「運河十景」的品牌打造,充分發揮好串珠成鏈效應,更好地激發大運河文化帶的活力。為了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一課題,還需要深度挖掘現有文化資源,引入社會專業策劃團隊,加快建成一批運河文化特色小鎮、休閒街區、精品景區,策劃一批運河精品旅遊線路,設計一批宣傳產品,讓遊客「引得來、留得下、玩得好」。

蘇州「運河十景」之平望·四河匯集。資料圖片

蘇州「運河十景」之平江古巷。資料圖片

蘇州「運河十景」之水陸盤門。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你知道《楓橋夜泊》嗎?江楓漁火殊勝之地,蘇州風景如畫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遊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今天就去了解一下這個江楓漁火殊勝之地。楓橋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楓橋路底楓橋景區內,是一座由京杭大運河孕育出繁榮的古鎮。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據日本學者考證,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楓橋夜泊》就風靡於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
  • 讀經典詩詞品美麗江蘇④|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河道縱橫,一座座古橋串聯起古城的街巷脈絡。在蘇州的古橋中,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傳頌千古,堪稱歷代吟誦蘇州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唐詩三百首 | 楓橋夜泊
    【簡介】《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張繼《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為文不事雕琢,事理雙切,有人這樣評價張繼的詩: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可惜張繼的詩大都失傳,留下來的只有不到五十首,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楓橋夜泊》。關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一說,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玄宗奔蜀,國家動亂不安。當時江南稍為安定,不少文人紛紛逃到江浙一帶避亂,這其中也包括張繼。
  • 回味經典:楓橋夜泊
    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 明清中華第一鎮,蘇州楓橋古鎮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
    蘇州楓橋古鎮位於大運河(此段今稱上塘河)古驛道與楓江的交匯處,沿河灣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鎮,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在我們熟知的唐代大詩人中,張繼並不能算在內,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並不多,可是一首《楓橋夜泊》卻讓世人記住了張繼,他的這首詩知名度之高,影響之大,在中國歷代詩作中可謂屈指可數。1200多年前,那個在江邊失意的才子張繼一定不會想到。寒山寺因為張繼的這首詩而名聲大震,成為了蘇州最為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 楓橋夜泊:非著名詩人的作品為何能流傳千年?詩中又有幾多憂愁?
    某個深秋的夜晚,有一位詩人停泊在了蘇州城外的楓橋。一切仿佛是註定的,1200多年前這個沒有留下確切日期的夜晚,卻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首千古傳頌、名揚海外的傑出七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唐詩,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 蘇州楓橋:發展蝶變邁向「詩與遠方」
    楓橋,一個美麗宜居的地方中國江蘇網訊 千百年前,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楓橋蜚聲海內外。千百年後,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的成名,已不僅僅因為這首詩,還源於它「工業大鎮」的底氣。11月27日、28日,在「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走進蘇州楓橋」大型全媒體視覺採風活動中,30多位來自國家、省、市黨報都市報的攝影名家走進楓橋街道,實地感受這座詩意古鎮、工業大鎮的小康實景。
  • 寒山寺《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南京總統府?背後竟隱藏一段悲壯的愛國故事!
    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本不知名的寒山寺成為遠近周知的名寺。情境交融,千古傳誦,此詩碑順理成章地置於寒山寺中。但去過南京的人會發現,南京總統府的煦園也有一方《楓橋夜泊》碑,精雕細刻,與蘇州現存的那塊十分相似。南京總統府內的詩碑與寒山寺內的俞詩石碑,從形狀到大小及文字書體及布局基本一致,連碑額、碑身及碑座等圖案也一模一樣。
  • 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將其寫入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
    如果不是《楓橋夜泊》,很多人都不知道張繼這個人。張繼確實是一個籍籍無名的詩人,他不像張九齡、王維一樣做過高官,也不像李白、杜甫一樣有著「詩仙」「詩聖」的響亮名頭,他最高官職不過員外郎,詩作流傳不過三四十篇。但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其名垂詩史,享譽國內外。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 沉醉在楓橋的夜裡
    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夜幕落下,周遭絢爛的燈光,旖旎地倒影在楓江的水面上。靜靜地坐在楓橋邊,遠處廣場舞的音樂聲,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貨船聲,間或三三兩兩遊人的說話聲,還有,我身邊,停泊在楓江渡口的遊船,清風徐來的時候,船與船之間,吱吱呀呀的摩擦聲,還有我的心思傳出的聲音,混雜在一起,隨風潛入楓橋的夜裡。驀地恍惚起來,我是誰?我身在何方?
  • 為什麼日本這麼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為什麼寒山寺叫寒山寺呢?寒山寺初建於南朝梁時期(公元6世紀初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詩在海外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日本的明治時期((1868年 - 1912年)),寒山詩在日本一版再版,使得寒山詩的風頭,蓋過了鼎鼎大名的詩仙詩聖李杜。寒山有個搭檔叫拾得。寒山和拾得,他倆均是傳說中的隱世高僧,被譽為和合二仙。也有說法說,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他們二位的大名,在日本,那叫如雷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