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將其寫入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

2020-12-14 說不盡的宋朝

拋卻民族恩怨不言,日本對華夏文明的認同,絕非一般國家可比。

一些日本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視為華夏文明真正的傳承者,一些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更是超越我們自己。

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可謂源遠流長。

除了朝鮮,日本是距離中國最近的國家,這個海島之國地域狹小,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在歷史和文化上極度貧乏,從秦漢時期便建立強大大一統政權的中國,自然成為其仰慕和模仿的對象。

時光回溯到唐朝。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華夏文明,遠播海外。

盛唐的光芒吸引著日本人的目光,他們派來一波又一波的遣唐使,來到帝都長安

遣唐使,表面是一個外交使團,實際是一個成分複雜的團體,除了政府委派的正式使節,還有隨之而來的各色人等,包括醫師、藥師、畫師、樂師、史生、僧侶、陰陽師、留學生,以及船師、船匠、木匠、鐵匠、鑄工、鍛工、玉工……等等各行各業的工匠和技術工人。

他們冒著危險,遠涉重洋,來到大唐,當然不是來打工賺錢的,而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孜孜不倦地學習大唐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宗教、醫學、技術……幾乎無所不包。

最受日本人仰慕的當然是大唐文化,特別是唐詩。

漢字擁有極大的藝術魅力,一個個漢字以一定秩序排列組合起來,竟能煥發出一種別樣的光彩,一種傳達出,所以很多日本留學生都被唐詩的魅力折服,學習唐詩創作,他們中的很多人擁有極高的文學造詣,比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時常詩詞相和,結下深厚友誼。

正是在此期間,大量優秀唐詩隨之傳播到日本,在日本開枝散葉。

但在日本流傳最廣的唐詩,既不是李白的,也不是杜甫的,更不是白居易的,而是張繼的。

如果不是《楓橋夜泊》,很多人都不知道張繼這個人。

張繼確實是一個籍籍無名的詩人,他不像張九齡、王維一樣做過高官,也不像李白、杜甫一樣有著「詩仙」「詩聖」的響亮名頭,他最高官職不過員外郎,詩作流傳不過三四十篇。

但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其名垂詩史,享譽國內外。

日本獨愛《楓橋夜泊》,甚至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這事真不是虛構。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說:

「吳中寺院,不下千百區,而寒山寺以懿孫一詩,其名膾炙於中國,亦且傳誦於東瀛。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

近代著名文學家陳衍亦曾感慨道:

「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實平平無奇者。蘇州寒山寺以張繼一詩膾炙人口,至日本人尤婦孺皆知。」

清末另一名著名學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說:

「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日本人到底有多愛《楓橋夜泊》?

除寫入教科書外,日本還在國內仿照蘇州寒山寺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寺廟立石碑一座,上刻寫《楓橋夜泊》詩,並建有鐘樓一座,架起「楓橋」一座,以應「夜半鐘聲」「江楓漁火」之說。

仿造的建築畢竟不是原裝,於是大量日本人來到中國蘇州,參觀他們打小就仰慕的寒山寺。作者當初參觀寒山寺時,就遇到很多日本遊客,來聽寒山寺的新年鐘聲。

對很多日本人而言,到蘇州看寒山寺,就好比一場朝聖之旅。

日本人為什麼對《楓橋夜泊》獨愛乃至篤愛至此?

作者認為,關鍵在一個「愁」字。

無論古今中外,達官貴人還是商旅百姓,都難免有思鄉之情,但古代交通極不發達,通訊技術落後,遊子出門在外,往往多年不歸,羈旅之思尤其突出,這也使得羈旅詩在詩壇佔有相當比例。

《楓橋夜泊》十分淺顯易懂,全篇沒有華麗語言,僅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卻讓人與詩人產生極大共鳴,勾起無限思鄉之情,相思之下,自然容易隨口吟誦。

羈旅之思,乃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便今日漂泊在外的遊子讀來,仍不免有共情之感,加上其中流露的佛教文化,篤信佛教的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關焦點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據日本學者考證,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楓橋夜泊》就風靡於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
  • 日本人有多愛中國古詩?不僅把詩寫入教科書,連過年習俗也改了
    後來在唐朝的將近200多年間,日本就曾派出數十次使團到大唐學習,不僅學習文化,還學習當時先進的技術,由於當時的唐朝採取敞開國門,歡迎世界各國來唐商貿和溝通交流,故而只要或許到國家的同意,他們就可以隨時到大唐來。日本每次的來人都是最多的,所以至今的日本人都相當的尊敬唐朝文化。
  • 為什麼日本這麼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為什麼寒山寺叫寒山寺呢?不僅僅對我們中國人有觸動,也深得日本等東亞民族人民的喜愛。根據記載,寒山和拾得,曾經在寒山寺修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隨著日本的文人雅士們的追捧,寒山寺以及寒山寺所代表的和合文化,在日本深得人心,是不應該令人奇怪的。所以說,寒山寺,由寒山而名聲大噪;張繼的《楓橋夜泊》,因寒山寺而在中國以及東亞諸國廣為流傳,乃至家喻戶曉。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其中首推日本,比較全方位的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李唐盛世,日本通過遣唐使的方式從各方面系統學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築設計,民生政策以及文化活動等。中國的古詩詞也在那時候全面的傳播到了日本。在現在的日本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我們還能夠看到中國古詩詞的身影,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作品。
  • 誤讀千年的《楓橋夜泊》
    傳當時住持深喜祝枝山墨寶,求其題寫。祝要一字千兩銀子,住持只湊夠了兩千。他就寫下「寒山」二字,留待住持有朝一日攢夠一千兩銀子再補上第三個字。但直到祝去世,住持也沒有湊足銀兩。後另有一無名小卒上門自薦,他能模仿祝筆跡,做到真假難辨,請求住持將「寺」字留給他寫。不但不要錢,甚至還倒貼,唯一要求就是能落款。於是,門口「寒山寺」三字就有兩人手跡說法。導遊言之鑿鑿,很像那麼一回事。
  • 唐代詩人張繼還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詩。這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楓橋夜泊》擴大了楓橋和寒山寺兩處名勝的名聲和影響。
  • 日本人最喜愛的一首唐詩,編入小學課本要求熟背,網友:大唐威武
    在所有流傳到日本的唐詩中,有一首歌入選了日本小學教科書,並要求大家必須熟背。這首詩就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魯迅曾說:「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唐詩三百首 | 楓橋夜泊
    【簡介】《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楓橋夜泊:張繼的一曲千古絕響
    ——張繼《楓橋夜泊》如果不是一千多年前一次偉大的失眠,中國浩如煙海的詩歌叢林中就少了一首絕妙好詩!所有的故事得從那次失眠說起,關于楓橋,關於一個落魄詩人的黃粱美夢…這個叫張繼的詩人並不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甚至連出名都談不上,但是他這首《楓橋夜泊》卻是唐朝最出名的詩歌,所以說不是張繼成就了《楓橋夜泊》,而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假使沒有《楓橋夜泊》,時光流轉千年以後,沒有人會知道張繼是誰。
  • 回味經典:楓橋夜泊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 《楓橋夜泊》多人誤解|餘秋雨說「死記硬背無意義」,真是這樣嗎
    我舉個「慄子」,李白的《靜夜思》首句,「床前明月光」,如果沒有老師去強調的話,初學者會很容易認為月光照到了床邊。其次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楓橋夜泊》。在相關文化頻道有一檔欄目叫《詩詞大會》,在節目中主持方提出了疑問,讓現場很多人為一首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指的哪一種「愁」而陷入沉思。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 張繼的《楓橋夜泊》真寫錯了?小學生讀後,提出一個問題難住老師
    全文如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詩無疑是好詩,不但中國歷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它,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教科書中也收錄了此詩。中國的課本中便有,而有這麼一位小學生,在讀了楓橋夜泊之後提出了一個疑問。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楓橋夜泊》聞名——寒山寺
    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所寫。 提到這首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畢竟是教科書是有的。《楓橋夜泊》中說的寒山寺,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到唐朝的時候,唐朝的僧人寒山因曾在必寺居住,所以改名為感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開始的名字為「妙利普明塔院」。 這所寺院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
  • 寒山寺《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南京總統府?背後竟隱藏一段悲壯的愛國故事!
    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本不知名的寒山寺成為遠近周知的名寺。情境交融,千古傳誦,此詩碑順理成章地置於寒山寺中。但去過南京的人會發現,南京總統府的煦園也有一方《楓橋夜泊》碑,精雕細刻,與蘇州現存的那塊十分相似。南京總統府內的詩碑與寒山寺內的俞詩石碑,從形狀到大小及文字書體及布局基本一致,連碑額、碑身及碑座等圖案也一模一樣。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張繼《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