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喜愛的一首唐詩,編入小學課本要求熟背,網友:大唐威武

2020-12-14 解讀有趣的歷史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最近刷爆中國的網際網路,它是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捐贈給武漢的防疫物資上面寫著一句話。鮮為人知的是,這句話出自隋唐時期日本崇敬佛法的長屋王之口,當年他製作了千件袈裟,布施給唐朝眾僧。

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首詩收藏在《全唐詩》中,題注是:題註: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據說,鑑真聽說這件事後,下定決心東渡日本。類似這樣的故事很多,這說明中國和日本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古代中國一直是日本學習的對象。

盛唐時期,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自然引起了日本人爭相學習。史書記載,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的近300年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大唐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全方位學習中國文化,期間大量詩歌被傳入日本。

在所有流傳到日本的唐詩中,有一首歌入選了日本小學教科書,並要求大家必須熟背。這首詩就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魯迅曾說:「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 這首詩讓張繼盛名千年,歷代寫愁,無出其右,詩中所構造的意象至今無人能超越,而寒山寺也因這首詩聞名海內外。

日本人對《楓橋夜泊》的喜愛向來已久。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倭寇從太倉進掠蘇州及松江等地,期間倭寇將寒山寺鐘偷走帶回日本。晚清時期,日本有一個名叫山田寒山的人,他四處尋找寒山寺鐘的下落,他希望能把寒山寺鐘找出來歸還中國,但始終沒有找到。

最後,山田寒山開始四處募資,於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請工匠鑄造了兩口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回蘇州寒山寺。有了這樣的故事,加上《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意境深遠,自然而然在日本家喻戶曉,後入選小學教科書。

網友感嘆道「,一首詩就有如此影響力,難以想像盛唐時期的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唐朝太威武了。」也有人說,「《楓橋夜泊》之所以這日本如此出名,很可能是與日本禪學興盛有關係,畢竟這首詩是非常有禪意的,把一幅意境深遠的中國山水畫呈現在人們面前。」

資料顯示,1979年除夕之夜,寒山寺舉行了首屆聽鐘聲活動。此後,年年舉行聽鍾活動。每當除夕來到,數以萬計遊客前來聆聽鐘聲,其中就有不少日本遊客。

參考資料:《全唐詩》、《楓橋夜泊》

相關焦點

  • 一皇帝寫詩四萬多首,僅此一首入選語文課本,網友:不怕背詩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君王,他在位時曾使大清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其實殊不知乾隆還是一位非常有文採的帝王,據說他的一生曾經寫過四萬多首古詩,不過這些古詩卻很少有人知道,不過近來乾隆寫過的一首詩卻被編入了小學課本,這個是乾隆唯一一個入選語文課本的古詩,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很多網友都表示以後再也不怕背誦全詩了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有人質疑為何編入課本,是在宣揚佛教思想嗎
    很多人或許還對下面這首詩有印象: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在不同教材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裡,都能看見這首詩,而它的作者卻不止一個,不同的教材竟然有不同的署名!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唐代詩人王維,此詩的詩名為《畫》,或許是因為王維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這是由蘇軾「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來的。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20字意味盎然,小學課本的第一首!
    大家還記得,自己在上小學語文課的時候,或者翻語文課本的時候,讀到的第一首詩是哪一首嗎?懵懵懂懂的少年時代,走進陌生的校園,見陌生的小朋友,學習世界上早已存在的陌生的知識和規則。第一次接觸到詩歌這種東西,應該是會在心中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象的吧。
  • 班主任:小學語文好詞好句好段歸類,列印背熟,6年考試拿第一
    班主任:小學語文好詞好句好段歸類,列印背熟,6年考試拿第一語文主要在於積累。如果沒有好的素材積累支撐,那麼在做閱讀題型和寫作的時候,就很難下手。在小學階段,語文知識點都非常的基礎,之前老師在任教的時候,就會讓全班同學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小學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點掌握都非常的輕鬆,不僅掌握好課堂上,還會要求每天讓同學們記一些課外知識點,這樣才能提升孩子的知識面。五一之前就有很多家長在給我留言,說孩子寫作,閱讀丟分非常嚴重,平時也在看孩子在學習,可語文成績總是不理想。
  • 小學語文:量詞、成語、修辭、關聯詞彙總,列印背熟,名列前茅!
    小學語文:量詞、成語、修辭、關聯詞彙總,列印背熟,名列前茅!語文在現在的主要科目中,地位是越來越高了,中考和高考都傾向重視語文這門學科,相應的削弱了英語這門學科的要求,這都表明教育越來越重視語文這門學科,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所以從小注重對孩子語文素養的培養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俗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 日本小學中文教材曝光,翻開裡面的內容,網友:不怕引起誤會嗎?
    日本的一些國民都毫不避諱稱喜歡中國文化。 事實上,不僅僅是大學和中學,日本的很多小學也專門設有漢語課,不過他們的課本內容被拍照流傳到中國後,很多人都大感有意思,甚至有人會哈哈大笑。
  • 乾隆一生寫詩四萬首,只有一首入選課本,點睛之句還是別人寫的!
    乾隆寫詩四萬多首,只有一首入選小學課本,網友:這太簡單了!乾隆一生寫詩四萬首,只有一首入選課本,點睛之句還是別人寫的!唐代詩人杜甫,有首著名的《飲中八仙歌》,一首詩寫到八位當世名人: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這八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嗜酒、能文。八人之中,賀知章的資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從王公宰相一直說到布衣。
  • 乾隆用一生時間寫詩4萬多首,為何只有一首詩詞錄入小學課本
    乾隆詩詞《飛雪》錄入小學語文課本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愛好廣泛,對於新奇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詩歌創作上,這位帝王可謂是當仁不讓。其數量之多,一生中詩詞歌賦竟然高達41863首。《全唐詩》作者2200位之多,這些作者的詩詞加起來才留下48000首左右。相當於乾隆以一己之力打敗了2000位詩詞達人,這是不是挺讓人驚訝。
  • 1-6年級:小學語文「趣味題」,列印讓孩子背熟,情商從小就高!
    1-6年級:小學語文「趣味題」,列印讓孩子背熟,情商從小就高!語文是需要不斷地去累積,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就不僅僅限於課本上,還有很多課外的知識點也都是需要積累掌握的。1-6年級:小學語文「趣味題」,列印讓孩子背熟,情商從小就高!
  • 一個曾經橫行鄉裡的惡棍,寫下一首唐詩傳頌千年,上過學的都會背
    一般的詩是不會入選課本的,能入選課本的通常都是精品。比如說講起田園詩,我們肯定能想到課本上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講起邊塞詩,我們能想到課本上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不過很多時候,詩的質量和作者為人沒多大關係。
  • 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將其寫入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
    他們冒著危險,遠涉重洋,來到大唐,當然不是來打工賺錢的,而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孜孜不倦地學習大唐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宗教、醫學、技術……幾乎無所不包。最受日本人仰慕的當然是大唐文化,特別是唐詩。
  • 如果您的孩子在小學,這份語文資料列印背熟,小升初考試穩拿高分
    如果您的孩子在小學,這份語文資料列印背熟,小升初考試穩拿高分!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習,一二年級屬於低年級教育階段,這個時期語文學習以基礎的記憶書寫為主,知識點也都是生字詞語,對於語文課本的理解,組詞造句等等。
  • 白居易一首詩歌雖然不知名,但是很有道理,應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
    白居易有很多的詩歌都是寫生活的情趣,他說自己是一個「閒」人。正是由於這種「閒適」心情的存在,才會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自然界當中的一切,寫出許多精美的詩篇。這些詩篇當中還注入了一些人生感慨,甚至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了環保保護動物的概念,在這一首不太知名的唐詩當中寫得最為清楚。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 大唐寫得最好的一首皇帝詩,短短40字,卻入選《唐詩三百首》
    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最推崇的正統思想,也成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都曾經去山東祭奠孔子,以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尊崇,而唐玄宗李隆基還曾寫過一首關於孔子的詩歌:《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這首詩也成了唯一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皇帝詩。
  • 日本人課本中最不要臉的照片,國人看了無人不罵:無恥!
    日本人課本中最不要臉的照片,國人看了無人不罵:無恥! 在中國近代史上,最讓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便是抗日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當時日本人在南京進行了滅絕人性的行動,整個南京城遍地血色,當時此事一出,在世界各國紛紛引起了議論,但是後來日本人卻無恥的否認在南京的所作所為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有這麼一首唐詩,全詩短短四句,有水平也有千古名句。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得真情出;「不敢問來人」,以反筆寫出苦況,令人為之動容。
  • 唐朝最「懶」詩人,僅存世2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蓋壓全唐
    說起唐朝,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四個字「大唐盛世」。現在西安的不夜城就是還原的大唐盛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提及大唐怎能不說唐詩呢?這個名叫唐詩的「小夥子」,佔據了中國詩詞的半壁江山,這是何其的霸道,不愧是大唐的產物啊。
  • 一首唐詩入選課本,作者人品卻極差,但這首詩卻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可當我們倦了的時候,回過頭,卻發現故鄉才成了去不了的最遠的遠方。為此從古至今,關於鄉愁的話題熱度從未衰減過,尤其每逢春節臨近時,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格外思鄉心切。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在古代,文人騷客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等,久而久之常引發他們的思鄉懷人之情。
  • 大唐帝國最後一位詩人韓偓:左手唐詩,右手宋詞
    現在唐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了,成為我們民族DNA的一部分,並將永世流傳。天下無不散之宴席。龐大的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的折騰,開始日漸式微,最終於公元907年成為歷史的一頁。失去了唐帝國這顆參天大樹的庇護,唐詩也沒有了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