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鋪地,又到了適合騎上自行車出發的季節,看天高野闊,望銀河倒瀉……20多年,朱瑋從本科一路騎來,沿途,除了欣賞風和日麗,也要當心車流人潮。如今,他不僅是騎友,也是一名城市和交通規劃師,他和團隊的60個團員完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內)的12417條路段騎行環境數據評估,製成了一張「自行車友好地圖」。朱瑋說:「如果地圖數據要擴大到上海美麗的郊縣,就需要大家一起來參與,一路騎行,一路拍點照片。」描繪上海最美的騎行地圖,需要你我一起出發。
圖說:一起騎車看銀杏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
出發,為風景為安全
「和騎友團不一樣,我喜歡一個人騎車出發。」20年間,朱瑋穿過上海的大街小巷,路過四季和人生,騎車已經成為本能,鑲嵌在骨子裡,無法剔除。
當然,在現實中騎車上路,也不總是風調雨順。身為城市規劃師的朱瑋說:「平時騎車,電動車的幹擾最大,速度快,喜歡超車、還會按喇叭;行人的幹擾在其次,現在共享單車佔用人行道嚴重,有人會成群結對走到自行車道上,危險係數太高,一不留神可能就會撞上,躲都沒地方躲。」
圖說:朱瑋
的確,就像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蒯大申在《期待上海成為對自行車最友好的城市》一文中開篇寫的那樣,「曾幾何時,湧動於大街小巷的自行車潮是中國城市交通的一個重要特徵。如今,汽車已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中國城市都建起了龐大的道路系統,馬路越來越寬,高架橋越來越多,但自行車道越來越少,行人步行越來越不方便。」
當現在人們越來越熱愛綠色出行,「腳踏車」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要做到對自行車友好,物理條件人文環境缺一不可。「目前,手機上的地圖,用的算法是按照騎行時間或者距離最短來算的。」於是,幾年前,朱瑋開始帶著團隊著手打造一個最美的上海騎行地圖。
圖說:如今,共享單車佔道嚴重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未來,需要你需要我
「在這個地圖上,計算最優的路徑,我們可以個性化選擇。」朱瑋說。除了騎行時間之外,還有「自行車道類型」「機動車路邊停車」「自行車道寬度」「機動車流」「隔離措施」等騎行安全的選項,還有「道路遮蔭」「途經公園」「途經河流」「道路景觀」等沿途風景的選項。
「比如說,自行車道寬度,上海的每條路不一樣,有的寬,有的窄,遇到車流密集的時候,自然騎行體驗肯定不一樣。」朱瑋說,「還有隔離措施,我們也分了等級,有綠化隔離是最好的……」
圖說:「上海騎行地圖」還設有不同標準的最佳騎行路徑推薦
儘管,朱瑋的團隊有60個人,但顯然,收集和處理這些路上的大數據,是一件量不小的工作。要感謝那些騎友團提供的數據,但更多的時候,60人的團隊還是藉助手機上的街景地圖,用人工判讀的方式收集。披星戴月,他們終於完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內)的12417條路段騎行環境數據評估。
但騎行地圖還未完成。地圖的數據可以擴大到所有的上海區縣,乃至全國,「這需要更多的數據,好在現在和幾年前評估數據的方法不一樣了,不再需要填寫問卷,大家有興趣都可以來參與,只要上傳照片就可以了。」朱瑋說。而且這樣的騎行地圖的算法和模型,也值得被更多的導航臺採用。
圖說:更多騎行路線等你共同來描繪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出發吧,讓我們一起去描繪上海乃至全國,最美的騎行地圖。(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馬上評丨騎出城市美好生活
以前,買一輛自行車要有「自行車票」;孩子們窩在爸爸掌控28吋鳳凰自行車的臂彎裡,大風大雨裡去上學也覺得溫暖——自行車,既是交通工具、「財力」象徵、也承載了50後、60後、70後、80後的美好回憶。當時,城市主幹道上行進的多為自行車、公交車,小汽車偶爾穿梭期間,單行道也遠比現在少。上海冬景裡,還有雙脫手的自行車手「耍帥」……
圖說:共享單車讓人們的出行方式重回自行車 種楠 攝
作為城市居民衣食住行裡最主要的「行」,物質生活的豐富使得大家對交通工具的嚮往升格為私家車。雖然堵車也是國際大都市的「標配」,但對「自行」的嚮往,從共享單車的爆發式增長可見一斑。生活方式如浪潮般回歸——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社科院研究員蒯大申提出《期待上海成為對自行車最友好的城市》。他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北京自行車群「如錢塘大潮洶湧向前」,以至於入了喬治·布希的日記「懷念北京城裡從不間斷的自行車鈴聲」。還有一位西方記者清晨從上海國際飯店窗戶朝下望去,被浩浩蕩蕩的自行車潮驚得目瞪口呆,隨即發出一份電文,稱中國自行車潮為「世界第八大奇觀」……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自行車就有5億輛。蒯大申認為,對於自行車而言,汽車肯定是「霸道」的,如今留給自行車的空間更是狹小逼仄,乃至在寬闊車流前穿馬路的老人、小孩和自行車騎手「一樣危險」。
瑞典在2012至2015年環境發展計劃裡明確提出,在遠郊地區,自行車以及步行出行比例將提高到20%,而城市中心要提高到50%。據悉,每個人以自行車出行的話,全年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半噸……
不僅有益於環境,騎車也是遊覽城市的便捷方式。上海在部分濱江步道旁設計了自行車道——那更多是為優美環境裡健身騎行而設。我們在生態文明的環境下,要重新認識自行車的價值。我們要成為一個對自行車友好的城市——這樣的城市,才是注重生活品質、熱愛美好生活的城市。(朱光)
最美地圖算出的最不累的上海騎車路:
周家橋街道
江橋鎮
華陽路街道
新江灣城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金楊新村街道
康橋鎮
上海可以借鑑的騎行舉措
荷蘭——全國有連成一片的自行車路線網,任何道路都分為三部分:機動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分別用不同顏色標明。在一些自然保護區,不開通機動車道,卻專門闢有自行車路線,供人騎車遊覽。
丹麥——建成了首條自行車「高速路」,「高速路」沿途還設有自行車充氣站、修理站和停靠站,方便騎車族使用。
德國——明斯特市的自行車道可一直通往郊外和其他城市,專門設有自行車路牌標誌,上面標明離各個城市的距離和方向。
歐盟——歐洲許多國家在推行「自行車高速路」計劃,這種專供自行車行駛的全封閉公路時速最高可達40公裡,沒有交叉路口和紅綠燈,而且夜間有照明標識,這對於平時生活、工作騎行半徑在10到20公裡的自行車一族特別有吸引力。
韓國——首爾市在自行車發展綜合規劃中提出,在有條件的道路上讓出一條機動車線,專供人們騎自行車上下班,並把地鐵最後一節車廂用作自行車專運車廂。
(摘自《期待上海成為對自行車最友好的城市》蒯大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