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養陽護陰莫貪涼!這些秘訣一定要知道!

2021-02-12 A針推康復理療

夏至,五月中。

《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夏鳥高飛,麥子真的成熟了;陽氣也達到極致,陰氣開始生發;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是全年最長。

這一日,太陽黃經位於90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午時跑去太陽底下瞧瞧自己的影子,會是一年中最短的影子,甚至可能出現「立竿無影」的有趣景象。古人就用「立竿見影」的原理,以土圭測日影,發現這一天「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與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陰陽轉換的節點。夏至之後,陰氣在地底每天生長,陽氣被逼而火躁,這就是溽蒸,人的身體會開始出現各種不適,晚上睡不香、口乾舌燥、失眠等等症狀,其實這是身體在感受天地氣機,做自我調整。

此時不宜太勞累,該睡睡,該吃吃,飲食清淡些,安然度過夏至,以此交接;順,則一年之陰陽順。

夏至時,陽氣到達極致,陽氣的極致下陰氣開始產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

古人認為「麋」屬陰「鹿」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感陰氣便開始脫落。

夏蟬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也感覺到陰氣漸漸要滋生了,就開始鼓翼而鳴。

半夏是一種喜陰藥草,因為在夏日之半生長而得半夏之名。炎熱的仲夏裡,地下的陰氣漸漸開始滋生,喜陰的植物開始萌發。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

夏至日,婦女們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

「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吳江縣誌》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

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俗謂「夏至餅」。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與之相應的,此時人體陽氣發洩,氣血運行趨外,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陽氣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人體陽氣處於內需狀態。

夏至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適當吃些溫性食物,忌大熱食物,雞肉煲湯最好,可加入些當歸、大棗,既補氣又補血,同時稍配些生薑、花椒等溫性的調料以溫補陽氣。

注意:夏至炎熱,人體排汗使體內水分大量流失,易使大腦供血不足,頭痛頭暈,需大量飲水。

夏至過後,溫度高,溼度大,熱擾心神,使人心煩易怒,坐臥不安。而此時,人體代謝加快,血液循環加快,相應心臟負擔加重。

夏至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每日午睡半小時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少30%,其原因與午睡時血壓下降、心率減慢,與白天的血壓高峰出現一段低谷有關。

按揉少府穴:少府穴是心經的滎穴,對於心火過旺所引起的口舌生瘡、失眠、面紅目赤、小便赤黃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且是心臟病的急救大穴。

方法:少府穴位於手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

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弱,飲食宜清淡,多食雜糧、鮮蔬,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熱生風。冷食瓜果、冰飲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物,例如香菇、蘑菇、平菇、銀耳、蝦、瘦肉、薏米、鴨肉、鯽魚等。

01. 老寒腿

關節骨性關節炎、滑膜炎等疾病,主要特點是怕涼,暖和了之後症狀就會緩解。

脾俞:第十一胸椎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

腎俞:第二腰椎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

命門穴:腎俞的正中間;

氣海:腹正中線,臍下1.5寸;

足三裡:膝眼下三寸。脛骨外邊一寸,兩個腿各有一個穴位。

注意:艾灸的過程中,每個穴位3到5分鐘,不要離得太近容易出現燙傷,不要時間過長,也會容易出現燙傷;如果這個病人是一個糖尿病的病人,時間必須要短,溫度要低。

02. 慢性支氣管炎

主要以脾俞、膈俞還有腎俞這幾個穴位為主。

03. 過敏性鼻炎

穴位上大部分用肺俞、腎俞,也可以用一些足三裡。

適當鍛鍊身體,時間最好選擇天氣較為涼爽的時候,場地可選擇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鍛鍊的項目以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為好,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

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外出時應採取防曬措施要備有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閡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這段話具體為何意呢?

夏至之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故言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堅成,故言萬物華實。夜臥早起,可緩陽氣;無厭無怒,可寬志意。緩陽氣則物化,寬志意則氣洩。物化則華英成秀,氣洩則膚腠宣通。時令發揚,故所愛順陽而在外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之季應順從生長之氣來蓄養陽氣,以保持人與自然界四時陰陽協調相統一的狀態。夏至過後,陰氣生而陽氣漸衰,故應注意保護陽氣,調息寧神。

夏至一過,天氣會越來越炎熱,心情變得容易急躁,所以說調整心態由為重要。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歌看看電影或是深呼吸來放鬆緩解一下,使志無怒,使氣得洩,做到「心靜自然涼」。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味厚,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味厚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總體變化,宜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

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體育鍛鍊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最好選擇在清晨或是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避免出大汗,以傷陰陽。

夏至為天地之間陽極轉陰之時。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健康亦與天地氣機密切相關。因此說,夏至養生,意義重大。

「夏至一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人會顯得脆弱疲憊,容易罹患各種疾病。所以,夏至時節一定要重視養生,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當善借天地之力以助身體平衡陰陽,從而調理健康。

夏至如何養生呢?從中醫來分析,夏至養生,一定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陽氣。

中醫有一種治病方法,叫「冬病夏治」,是選擇夏天最炎熱的時節(一般是三伏天),採用針灸或藥物治療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其所依據的理論是:凡冬天易發作的疾病,多屬於陰寒類的病症,且病人體質多偏陽虛。而夏季天地之間陽氣旺盛,人體陽氣浮越。越是炎熱,陽氣越是外浮,對陽虛者扶陽通陽,或對內寒凝重者溫裡祛寒,可更好地發揮祛除冬病病根的作用。

對於素體陽虛之人,可於夏至時節服上幾付四逆湯,甚能改善陽虛體質。其方:制附片10克,乾薑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劑。

將近夏至,陽氣升浮,人體感受天地氣機,血易浮,氣易行,此時人體血脈亦溫運通暢,最適合刺絡放血以改善機體的血瘀、血滯、血澀狀態。特別是體表見青筋暴露,或者血絡瘀滯明顯的人,往往皮膚上能見到各種血絡都可刺而出血。常見血絡有紅或紫或黑色小細血絲以及青暗色瘀點或瘀斑等,如果在挑刺出血的同時輔以拔罐,多拔出其瘀血,以助血脈流通,效果更好。因此,治療血瘀血滯諸症最是時候。

同理,一月之內月圓之時血氣升浮,一日之內中午血脈最為通暢。如果夏至正逢月圓,則在其中午晴天,最是刺絡放血的好時機,希望病友能充分珍惜天地提供給我們的治病時機,好好把握。

夏至時的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可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宜清補。前賢有謂:「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注意夏至時節養生,勿過鹹,勿過甜,勿過辣,勿過油膩。尤其是陰虛或火旺之人,可適當吃些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既可預防中暑,又可改善體質。

夏至時節,可適當吃些當季瓜果,有降火開胃之功。比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前賢有謂:「天生果品,亦應候以益人,如春生梅,酸斂以平肝木;夏生瓜,甘寒以清暑熱;秋生梨,甘涼以肅肺金;冬熟杞,甘溫以益腎水。」意思是說,到什麼時節,就吃什麼東西。作為中國人,我們的飲食應該敬天法地,這樣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

需注意,夏至時節,外熱而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容易傷損脾胃,令人吐瀉或腹痛。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雖有解渴消暑之功,但不可過食,尤其不可冰鎮食之。西瓜、綠豆之類畢竟性涼,多飲傷損脾陽。體質偏於寒涼者,尤當忌之。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夏至時節天氣炎熱,不少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性熱,最能溫運中陽,健脾開胃,且能防暑度夏。建議晨起喝一碗五行調味鈣生薑紅糖水。

從中醫來分析,生薑性味辛溫,入肺經、胃經和脾經。由於它辛溫,故可昇陽散寒;又因為生薑入脾胃經,故可升脾陽、益胃陽。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陽健旺,可以增進運化功能;脾主四肢和肌肉,脾陽能升,則四肢得以溫煦;脾胃陽氣足,則一身氣血充足,四肢百骸得養,自然健康。

自夏至開始,天氣漸熱,陽氣宣散在外,中陽易於不足。在人則表現為易於睏倦乏力,精神不足,特別是到了中午,天陽在外,根氣不足,人會特別想睡覺。按中醫理論,疲乏是陽氣外出,此為虛;健旺是陽氣內入,此為實。陽升則出,陽降則入。

因此人會逢春夏則倦怠,交秋冬而健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夏至時節,最好的養生方法是適當收斂浮陽,讓內陽不要太虛。

按中醫理論,酸味可斂陽,故可適當吃些酸性的食物,如酸醋、酸嘢、五味子、烏梅等,或喝酸梅湯亦甚好。

《內經》明確地講:「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通於夏氣。」汗為心之液。夏季多汗,汗多則傷心。夏至時節,一定要重視養心。

夏至時節,天氣炎熱,出汗量大大增多。「汗血同源」,汗液和血液皆為心所主,特別是大量運動而汗出淋漓時,一定要多多飲水,建議喝五行調味鈣水最好。

靜心以避暑。嵇康在《養生論》中說,夏天炎熱時,要「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若簡單來說,就是「心靜自然涼」。

舒暢心情,讓心陽宣通。夏至時節,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使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靠太陽一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心中陽氣舒洩。相反,若懈怠厭倦、惱怒憂鬱,這些都會礙滯心陽,是逆反天地規律

若夏至時節突然天氣變冷,或陰雨連綿,人體陽氣當宣散外浮,卻因寒而收引。寒邪侵襲則衛氣內斂不開,陽氣遏滯於筋骨肌肉皮毛,不得宣通。因此表現為風溼骨痛、筋骨酸楚、肌表緊縮感等不適。且平素肩周、腰、腿痛病人最容易在此時疼痛復發。當注意保暖以防寒,並適當服麻黃類處方以開表宣通陽氣。這也是借天地之力以宣暢人體陽氣的方法。

夏至與冬至天地陰陽轉換。在人體陰陽亦跟著天地轉換,這個轉換的力量源於火氣。人身人兩個樞紐,陽樞與陰樞,陽樞名為少陽,陰樞名為少陰,二者皆屬火。故說,火是陰陽轉樞的原動力。夏至之能一陰始生,冬至之能一陽始生,皆源於火力。

從這個角度說,夏至當用灸法。灸能助火,灸能樞轉陰陽。特別是陽虛之人,更需要借灸火之力以使人體跟上天地陰陽樞轉的步伐。夏至時節堅持用灸,最能顧護中陽,讓人健康。

夏至時節,可用肚臍隔附子灸法。其法:生附子適量,研極細末,加白面少許調勻,用黃酒調成一元硬幣大小的薄餅,中間扎數孔,曬乾備用。可先用細鹽填滿肚臍,上蓋附子餅,再用綠豆大艾柱施灸。肚臍隔附子灸法能借附子與艾火之力以溫通陽氣。此法最適宜於素體陽虛之人,可於夏至時節灸之,可天天施灸,越灸越舒服,越灸越不容易生病。

夏至陽氣雖旺,但大部分跑到體表,五臟六腑反而一片陰涼,身體出現外熱內寒的格局,致虛火外浮,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寒溼困裡,脾胃虛寒。夏至時節,最好的養生方法是適當收斂浮陽,讓內陽不要太虛。

自夏至開始,天氣漸熱,到了中午,人容易覺得睏倦乏力,精神不足,特別想睡覺,這是因為陽氣宣散在外,中陽易於不足。夏至熬一夜,等於平時熬一周。這個時候,不如順應身體的困意,在午間睡上半個小時,收斂陽氣,也不失於對身體的一種養護!

夏至之後,一陰已生,當養其生機。順勢對陰氣進行養護,保護這一點點陰氣的萌芽。陰氣平和,陽氣固秘,身體就不得病。

在夏至之後的這一半,我們要養的陰主要是「心陰」。心陰不足時,會使人心煩、失眠、燥熱、上虛火,甚至是心悸不安,引發心臟病。

在夏至節氣,有兩樣好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滋養心陰:

01. 鴨蛋

在蛋類中,鴨蛋是滋陰的。雞蛋偏平性,而鴨蛋是涼性的,不僅滋心腎之陰,還能清心肺之熱,比如老人感覺心胸煩熱,或是小孩熱咳,都有調理作用。

02. 桑葚

夏至時桑葚上市了,這也是滋養心陰腎陰的好東西。夏天吃它,對於心悸失眠很有幫助。常吃還能延緩衰老。年紀不大,兩鬢提前斑白的人,可以吃桑葚來調理。

一年中,我們能吃到新鮮桑葚的時間特別短,不足以讓桑葚發揮補心腎的功效。趁此時桑葚大量上市,我們可以多買些回來熬成桑葚膏,保存起來慢慢吃。

養陽的本意是養內虛之陽。按中醫理論,酸味可斂陽,故可適當吃些酸性的食物,如酸醋、五味子、烏梅等,夏季頭牌飲料酸梅湯此刻能派上大用場!

夏至時刻,天地之氣的交換非常劇烈,對於身體比較虛弱比較敏感,或者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關口。

所以在交夏至節氣的這一個星期,我建議您不要做勞心勞力的事情,要安心的靜養。

心是我們身體的國王。當我們的心沒有安下來的時候,身體就容易出現問題。這是《黃帝內經》給我們的教誨。

只有心安,才能身安。

在夏至節氣,有兩樣好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滋養心陰。一是鴨蛋,二是桑葚。

01. 「賽蟹黃」

原料:鮮雞蛋兩個、生的鹹鴨蛋1個、兩到三勺薑末、一勺醋

做法:

1、兩個鮮雞蛋,一個生的鹹鴨蛋,打散攪勻,放兩到三勺薑末。

2、然後用普通炒雞蛋的方法炒熟,最後澆上一勺醋,翻炒幾下起鍋。

功效:養陰,降虛火。

02. 桑葚膏

原料:黑桑葚、紅糖

做法:

1、鮮桑葚打汁,或桑葚幹加水,放鍋內小火熬成醬

2、加紅糖熬化後,關火起鍋。

3、桑葚膏裝在乾淨無油的玻璃瓶裡,放冰箱冷藏。

4、每天取出來吃兩勺。

功效:滋陰、養血、抗衰老,調理心悸失眠、頭暈耳鳴、更年期症候群,預防鬚髮早白。

點」閱讀原文「進入A針推康復理療    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夏至養生--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養陽護陰莫貪涼!
    夏至為天地之間陽極轉陰之時。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健康亦與天地氣機密切相關。因此說,夏至養生,意義重大。「夏至一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人會顯得脆弱疲憊,容易罹患各種疾病。所以,夏至時節一定要重視養生,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當善借天地之力以助身體平衡陰陽,從而調理健康。
  • 一陰初生,夏至養長
    《恪遵憲度抄本》記:「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如何養陽?有四點「基礎」要注意
    我們常說的養陽、養陰,其實就是從機體的陰陽平衡來養生的。那麼什麼是陰陽?陰陽,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水火那樣的單一概念,它們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寒為陰,熱為陽;清氣入肺為陽,水谷飲食入胃為陰;氣的宣發為陽,營血的收斂為陰;人的動作為陽,靜息為陰,凡此種種。
  • 【夏至】蟬始鳴,半夏生...這些你真不一定知道!
    夏至天氣夏至還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夏至以後雖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但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輻射的熱量多,氣溫仍繼續升高,因此,人們說「熱在三伏」。夏至自然課夏至有三候《禮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 夏至到了,如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中國古代將夏至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如《禮記·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陽極反陰,夏至一陰生.
    《恪遵憲度抄本》記:「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夏至之際,陽極於外之時也。物極則反,一陰初生,氣機內返之始也。外熱之極,當避溽蒸,而不可觸冒寒氣。以寒則閉斂,氣不得洩也。
  • 明日夏至,陽氣漸弱,陰氣滋長,一個方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 夏至,陽氣漸弱,陰氣滋長,一個方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中國古代將夏至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如《禮記·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明日夏至,陽氣漸弱,陰氣滋長,清理心中陰火邪風的放法!
    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過後,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
  • 今日夏至,陽氣漸弱,陰氣滋長,一個方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過後,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
  • 夏至就該熱著過!熱茶比冷飲解暑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夏至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夏至除了清淡飲食,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 今日夏至〡陽盛至極一陰初生!今夏陽明燥熱,重視生津補液顧護身體元陰以保冬天不生病
    2.陽氣之至,陰氣始生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陽氣在這一天強盛到極點盛極必衰,陰陽轉換陰氣也從這一天開始滋長所謂"夏至一陰生"巧的是今年的夏至與父親節正好撞上還能偶遇十年難見「金邊日食」這次日環食在我國境內從西藏阿里地區初虧
  • 夏至養生提要
    2014年夏至從6月21日 18:51開始。丨節氣特點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人類測到的兩個節氣,遠在以土圭測日的時代,便測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長與一天日影最短。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 夏至習俗,你知道幾個
    ,屬陽,角向前;麋,形大,屬陰,角向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退;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麋角退。  蜩始鳴:後五日「蜩始鳴」。古時楚稱蜩(tiáo),秦晉稱蟬。蜩螗(táng)沸羹,叫聲沸稠為粘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蟬,黑大,叫聲清亮,俗稱「知了」。螗小而綠,叫聲尖銳急促,它立秋後才鳴,也稱寒蜩、寒蟬、夏蟬,為區別於「知了」,俗稱為「都了」。
  • 冬至,陰寒至極時,一陽始生,補心養陽待來春
    南懷瑾老師:清補,才能補到這個時節特別的「生氣」冬至,「一陽生」的卦象,上面都是陰爻,代表寒冷,最下面一爻由陰變陽,是從地底的功能發生來的,代表一個陽能開始生長。冬至「一陽生」不是生,而是地球吸收太陽的熱能進入地球的中心,冬至以前是收縮到極點的狀態,「冬至一陽生」重新放射出來,地球的熱能放射慢慢上升了。像有些人睡不著,好像是失眠,但過了這個階段,非常想睡,會大睡,那就是一陽生的現象,這就是復卦。冬至是一陽初生處,冬至要吃湯圓,吃湯圓是假的,叫你注意這個時候可以配合補品了。但是有傷風感冒的話,一點補藥都不能吃,有其他毛病也不能隨便吃補喔!
  • 夏至「夏治」好時節
    夏至之日,白晝最長,陽氣最盛,此謂「陽氣至極」;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此謂「陰之始至」;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運行到最北,過後太陽逐漸向南移動,此謂「行之北至」;生活在北回歸線上及其以南附近區域的人們
  • 今日夏至丨除了晝最長,夏至的這些你知道嗎?
    「至」是「極」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長至」。在夏至這一天,整個北半球迎來了白晝最長的一天。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 陰更陰,陽更陽:佛法拓開心量的方法,讓你沉著冷靜有智慧
    佛法是生活的智慧,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在生活當中,可以幫助我們拓開心量,心量越大,心態就越好,心態越好,我想,每個人都知道,心態好自然就順順利利,健健康康,有病也容易好,這個道理不必多說。重點是方法,什麼叫做陰更陰,陽更陽?我這裡的陰陽二字,是說明任何兩種對立的情況,只要是對立的,就是一陰一陽。
  • 節氣 | 夏至養生順調陰陽,適食酸味忌寒涼
    「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是《禮記》中對夏至節氣自然界現象的描述。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故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但同時夏至也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語說「夏至一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可大自然陰氣已經開始生長。
  • 夏至後,陽氣漸弱,陰氣滋長,一個方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