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陰寒至極時,一陽始生,補心養陽待來春

2021-02-07 正己健康傳播


冬至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

18:02:12

庚子鼠年 十一月初七

候特點



冬至,「冬至中者,亦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傳說中陰曲陽伸的蚯蚓,仍然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強盛陰氣,在土地中蜷縮著身體。三候水泉動:深埋於地底之水泉,由於陽氣初生,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一陽初生」,「陰氣盛極而衰」。是一年最盛大的陰陽交接時刻。

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

冬季要藏陽,重點在「躲」。躲暴飲暴食、躲寒涼、躲大汗、躲是非等。要細心顧護好身體的陽氣,讓身體暖起來。

太陽是天下第一大補品,冬至要曬後背䃼陽氣。飲食不可過鹹,鹹傷腎。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乾燥,導致鼻咽乾燥、皮膚缺水,易上火,別忘補充津液,可食用荸薺、藕、蘿蔔、白菜、獼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陰去燥的食物。

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藏入地下的陽氣,漸漸回升,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就像地下的種子一樣,要準備煥發新的生機。


世間萬物,都可以借冬至後這一段造化旋轉之力,復原中氣。

我們人,如何才能借陰陽轉換的節拍,重新獲取新一輪的能量呢?

整理了幾位醫家、道家的思想,給大家參考。


南懷瑾老師:清補,才能補到這個時節特別的「生氣」

冬至,「一陽生」的卦象,上面都是陰爻,代表寒冷,最下面一爻由陰變陽,是從地底的功能發生來的,代表一個陽能開始生長。

這個卦叫復卦,也是「冬至一陽生」的道理,因此我們過冬至就進補了。

因為這時消化力特別強,補品吃進去,營養容易吸收。冬至「一陽生」不是生,而是地球吸收太陽的熱能進入地球的中心,冬至以前是收縮到極點的狀態,「冬至一陽生」重新放射出來,地球的熱能放射慢慢上升了。

像有些人睡不著,好像是失眠,但過了這個階段,非常想睡,會大睡,那就是一陽生的現象,這就是復卦。冬至是一陽初生處,冬至要吃湯圓,吃湯圓是假的,叫你注意這個時候可以配合補品了。但是有傷風感冒的話,一點補藥都不能吃,有其他毛病也不能隨便吃補喔!只要身體內外有一點不清爽就不能吃補,一補就把它封鎖住了,病就好不了,所以要特別注意清補這個道理,清理就是補。所以冬至真正的補是把內在的病完全清理乾淨,因為我們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會補助自己,這就是清補。吳丹豐道長:冬至陰陽交接,如何度過一年中最大這個「坎」?在每年的365天中,卻有一天是可以「補得進去」這種「精」的!而這一天正是「冬至」這個節氣。人在一年的365天中,除了冬至這一天外,在其他所有的日子裡,人體內部這個「精」都是「只能出、不能進」的!每天人體內部儲存的這個「精」都像涓涓細流一樣不斷的被抽出並被「氣化」,以供應我們人體自身生命的正常運行;但唯有在冬至這一天自然界和人體氣機出現「一陽生」的時候,人體內部的「先天竅」就會自行臨時打開,以吸收天地間萬物生機之始的「一陽生」這種能量,從而為來年繁重的生命活動「充電加油」!所以,道家實修者就總是要抓住每年僅有的這個人體內部「開竅」的機會,使用一些富含天地精華的高能量食(藥)來及時「補精」,以此達到一個「填精補髓」的目的!道家的冬至養生普通人難以模仿,我們提取了幾個可操作的動作:

-1-

冬至站樁

冬至最適合站樁了,此時地氣從足底起,站樁可通地氣,幫助陽氣之生發。可練習無極樁,無極生太極,無中生有,陰極生陽。

-2-

冬至時分點湧泉穴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冬至有功夫的可感地氣從足而生,向上氣衝和潤全身,按湧泉穴就如同打開了氣的出口開關。

-3-

冬至時分按摩神闕穴

神闕穴,即肚臍,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神闕穴道家稱為丹田之中心,是先天精氣的根本。至一陽生,按摩神闕穴就如同啟動了能量發動機,助力陽氣之生起發動。靜坐靜心,手護丹田,左下右上,輕微按之,待有微熱,圓形按摩,順逆時針,各揉九次。羅大倫老師:腎精不足者如何調,才能歸根生命需要的元陽?其病上熱下寒,上焦會突然出現各種熱症,比如咽喉突然腫痛、突然眼目赤紅、頭痛、耳痛、牙痛等等,但是腳和膝蓋往往冰涼……古人管這種情況叫龍雷之火上奔,說腎水不足,無法涵養腎陽,冬至日腎陽稍微一增加,火就上奔了。在排除外感外傷的情況(有時外感也受此影響)之後,則必須清楚,此時不能清熱,清熱則下愈寒。古人的方法,是用大劑量的熟地填補腎精,配合一點滋陰的藥物,然後配少少一點肉桂,引火下行。這種調理方法在明末時已經成熟,和道家有關的名醫傅青主、陳士鐸、張景嶽等都擅長這種治療方法。我的觀察,這種情況平日也有,但是真的冬至節氣開始增加,一直到來年開春,甚至到春夏之交,會特別多,古人講的天人相應,即是此理吧。轉自丹醫大師周潛川老前輩的五臟補益大餐,此食方有菜有肉有魚,充分講究了陰陽相調,不陰凝膩滯,也不過於辛熱發火,可以收營養到五臟六腑、安身靜體的療效。冬至當日,下午5-7點,大白菜最外層的葉子(3-5片)+青蘿蔔(綠頭蘿蔔)用白頭部分1片。涼水入鍋,不要揭蓋子,中火煮開改為小火三分鐘,不能放鹽和任何調料。晚餐食用,喝湯吃菜(代替晚餐)餐後到睡覺不得食用任何東西(包括蜂蜜、酸奶、堅果、茶等等),連續食用不少於7天。(如果是老年人食用,需要煮的時候+兩粒枸杞)。陳允斌老師:冬至,進入一年中補心養陽最重要的半個月。冬至,我們要好好補陽氣,特別是補養心陽,進入一年中補心養陽最重要的半個月。冬至節氣如果沒有養好心,不僅整個冬天容易生病,更可能給身體留下長期的隱患,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可以全家人一起來喝補心養陽湯,連喝七天。心陽虛的人,還可以一直喝到冬天結束。冬至很冷,有的人進補卻還會上火,這有可能是「虛火",因受寒而引起的。冬至進補前先自查:1.最近是否有感冒過;2.最近是否咳嗽過;3.最近是否受過寒;4.平時是否虛不受補。

開路湯

原料:大蔥2根或小蔥5根、帶皮生薑3片、白蘿蔔1個

做法:

1.將蘿蔔的皮削下來留用,蘿蔔肉可以另做他用

2.將蔥整株洗乾淨,切下蔥葉,取蔥白連同根須的部分來用

3.生薑不要去皮,切成片

4.將蘿蔔皮、蔥白連須、薑片一起下鍋,大火煮幾分鐘

5.濾出湯汁飲用

功效:散風寒表邪,通鼻塞

因為補心養陽湯中有黃芪,黃芪是固表的,如果身體有表寒,比如感冒了,就不能喝,以免寒氣不能發散出去。如果感冒已經好了,但是擔心受的寒沒有清除乾淨,可以先喝開路湯散散寒,然後再喝「補心養陽湯」,就能補得進去了。

補心養陽湯

原料:黃芪100克、當歸20克、大棗8個、川陳皮半個、榴槤內殼(白色部分)及榴槤核

做法:將原料一起下鍋燉煮,食用時加紅糖調味

適用人群:補心湯對一般人都適用,小孩、年輕人只要不是特別燥熱體質都可以喝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72物候元氣生活  允斌順時生活

圖片來源|攝圖網+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妥善處理。

相關焦點

  • 冬至:至日閉關,一陽來復
    後天就是冬至了(12月21日),又到了先王閉關之時,。七日者,冬至前以日計之,則一日消陽一分,六日而陽氣消盡,至極而復反,故曰七日來復。《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閉關,閉門謝客,關門不出也。商旅不行,不貿易往來也;後不省方,君王不出宮巡查也。
  • 【健康生活】今日冬至,陰盛至極,一陽初生,不懂規矩要吃虧~養陰護...
    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今日冬至不知不覺間,歲末已至。2020年12月21日18:02:12,我們將正式迎來冬至節氣!大家都知道「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所謂「冷在三九」,一年中最寒冷的幾個月就要來了。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除了寒冷,冬至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冬至一陽生」,這一天,天地間的陰氣盛極,而陰陽本為同根一體,陰到了極致,就會轉化為陽。
  • 【今日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今日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陰 極 之 至 , 陽 氣 始 生 。
  • 【養生】今日冬至,陰盛至極,一陽初生,養陰護陽得這麼做!
    冬至天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元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             ——今日冬至不知不覺間,歲末已至。2020年12月21日18:02:12,我們將正式迎來冬至節氣!
  • 冬至——夜長晝短 一陽始生(節氣·物候)
    按公曆,冬至交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今年是22日12時48分),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緯度最南,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北極圈以內則24小時都是黑夜)。冬至這天,北半球中午太陽的高度也最低,比如在北京,太陽高度只有26°42′,因為這天中午的表影最長,故也稱「長至日」。
  • 從「一陽初動處」說起,說說冬至節氣
    仲冬之月包括冬至日前後的各約15天,也就是子時的中分各半點就是冬至日,故詩曰「冬至子之半」,意思就是冬至日在整個子時的中間半分處。冬至日陰極而返,陽氣始動,但陽氣始動並不代表就是「一陽已生」。這就像孩子的出生,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受精卵著床,這隻代表一個新的生命開始孕育,並不代表新的生命已經產生。
  • 冬至: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然而「冬至一陽生」出自何處,卻查無可考,原來只是個訛傳。有人說「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源自北宋《易學》專家邵雍的一首詩,這首詩的題目叫《冬至吟》。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請問庖犧。」
  • 冬至一陽生,養腎藏精正當時!三九補冬,一碗羊肉湯,滋陰又溫陽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陰寒至極時,寒冬節至。太陽至此運行至黃經270°,所謂「冬」者,陰也;至者,極也,值此陰陽轉化的節點,陰極陽生,循環往復,「一陽」始生。冬至日,日南至,至此而後,晝漸長,夜漸短,陰極而至,陽氣萌生。其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皆為陰物感陽生而萌動。冬至大如年,便孕載著歷史的沉澱。
  • 冬至|冬至陽來復 草木漸滋萌
    一陽復始」,仍是四野冰封 南朝梁人崔靈恩曾撰《三禮義宗》 其中說道冬至的「至」有三義 一者陰極之至 二者陽氣始至 三者日行南至
  • 冬至後,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最耗陽氣的六大惡習,再不戒掉就晚了!
    我們沒有這樣的悠長假期,在冬至前一天(今天),進入安身靜體的狀態,平復自己,讓身體中的一息真陽,慢慢發展壯大。冬至,一段減省欲望的日子,一段蓄勢待發的日子。冬至前後,有一種很可怕的東東,會不定時出沒,那就是——風。
  • 悅麗容節氣灸 | 陰寒盛極之日,冬至陽氣初生之時
    12月21日,即農曆冬月十二(星期一),我們迎來了今年的冬至。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天達到最短,夜間最長。冬至為「三九」的第一天,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凜冬已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 夏至養生--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養陽護陰莫貪涼!
    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夏鳥高飛,麥子真的成熟了;陽氣也達到極致,陰氣開始生發;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是全年最長。夏至與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陰陽轉換的節點。夏至之後,陰氣在地底每天生長,陽氣被逼而火躁,這就是溽蒸,人的身體會開始出現各種不適,晚上睡不香、口乾舌燥、失眠等等症狀,其實這是身體在感受天地氣機,做自我調整。
  • 【健康】今日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最耗陽氣的六大惡習,再不戒掉就晚了!
    我們沒有這樣的悠長假期,在冬至前一天(今天),進入安身靜體的狀態,平復自己,讓身體中的一息真陽,慢慢發展壯大。冬至,一段減省欲望的日子,一段蓄勢待發的日子。冬至前後,有一種很可怕的東東,會不定時出沒,那就是——風。避開他的物理攻擊和魔法攻擊,整個冬天都不容易生病。
  • 今日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最耗陽氣的六大惡習,再不戒掉就晚了!
    我們沒有這樣的悠長假期,在冬至前一天(今天),進入安身靜體的狀態,平復自己,讓身體中的一息真陽,慢慢發展壯大。冬至,一段減省欲望的日子,一段蓄勢待發的日子。冬至一陽升,是陽氣生發的日子,藉助節氣的力量通經絡。冬至前後,多敲膽經,手動幫助陽氣更好的生發。
  • 冬至已至 且待花開
    冬至已至 且待花開 2020-12-21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冬至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今日冬至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2020-12-21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醫科普」談談冬至養生
    冬至之日,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之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正是「數九寒天」的時候。一年有兩個至日,夏至和冬至,是陽極轉陰和陰極轉陽的關鍵點,是一年之中養生保健的大好時機。冬至過後,陽氣始生,又稱「一陽生」。《靈樞本神論》有:「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 夏至,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養陽護陰莫貪涼!這些秘訣一定要知道!
    《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夏鳥高飛,麥子真的成熟了;陽氣也達到極致,陰氣開始生發;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是全年最長。
  • 明日冬至,冬至一陽生,補陽氣最佳時機,錯過等一年!
    《小至》唐.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古籍《恪遵憲度抄本》: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名「一陽生」。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東至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
  • 冬至養生有多重要?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陽載陰升,萬物復甦,至春季發陳,陽氣出地,草木再生,一年之計重始矣。陽氣歸根反出之途,春氣漸蒙,驚蟄出地,雲行雨施,則一切阻滯必隨龍雷發越,此則病退命復之象也。冬至前六日至冬至日,共七日,正當陽氣歸根反出之時。老子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至日子時一陽來復,氣歸於根,此靜曰復命之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