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2016年6月刊 作者:外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王帆)
中國提出「邁向命運共同體」,意在同世界具有不同傳統和觀念的國家互聯互通,建立合作,共同發展。它是中國特色國際秩序觀的充分體現。如何推進命運共同體,關鍵是要看到變、把握時、突出合、強調聯、注重建。要行善立德,立規謀勢,順勢塑局。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四海一家的思想。當前,國際格局更加複雜,重大危機具有全局性影響。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也越來越多。基於應對人類共同威脅和擴大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國政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在十八大報告中,中國適時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並在以後的一系列外交場合使用和豐富了這個理念,把共同體的傳統概念上升為全新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即民生上的「命運共同體」、經濟上的「利益共同體」、安全上的「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中國國際秩序觀的重要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國際秩序觀的延伸和發展。
中國提出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比歐洲1965年成立的歐共體單純強調經濟共同體要更為豐富。它是指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人文上互融的三位一體的聯合;是符合歷史大勢和應對當前複雜國際局勢的重要方式和國家間關係的重要目標。
「命運共同體」主要內涵包括五個方面,即「講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贏(經濟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開放包容(對外關係上)」。這一戰略構想不僅反映中國的利益訴求,更兼顧地區內國家的關切。
為什麼要推進命運共同體?
中國提出「邁向命運共同體」,意在同世界具有不同傳統和觀念的國家實現互聯互通,建立合作,共同發展。
首先,這是中國世界觀的體現。世界具有聯繫性和相關性,是一個整體。人類發展到今天,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全球化和相互依存這兩大因素,這兩大因素使世界聯繫在一起,無論願意或承認與否,國家間關係已經與二戰時或冷戰時的關係有了很大不同。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裡,世界的複雜性使得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單槍匹馬應對。在這個世界裡,只有相互幫持,才能共同發展,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關,國家命運與地區和世界相關。
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深深根植於世界相互聯繫的現實。也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共識。
其次,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符合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國際社會現實。從經濟上看,命運共同體就是利益共同體。很多情況下,人們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認識上,或者認識不到這個結論的深刻性。從經濟上看,相互依存不僅是指彼此互有需要,更是指我們在經濟發展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許多國家都是國際生產鏈中的一個環節,是生產、貿易、金融、網際網路密切相接的一部分。一個國家的訂單影響著另一個國家的就業,一個國家的投資促進著另一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而一個國家的經濟出現問題也會形成連鎖反應。很難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最後會誤人誤己。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克時艱。實現利益共同體,即將共同體成員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實現真正的普遍利益增值。
從安全上看,命運共同體的體現就是安全共同體。對於中國而言,我們過去的發展依靠於周邊和其他國家的合作開放,未來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加離不開與周邊國家的攜手共進。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可能建立在周邊國家貧窮的基礎上,一個國家的安全也不可能基於周邊國家不安全的基礎上。而且一個國家的內部動蕩會外溢到其他國家,比如有些國家內部發生戰亂就會有大量難民湧向其他國家。周邊穩,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穩定發展也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發展機遇。
命運共同體是利益共同體與安全共同體的總和。從國家利益角度看,有許多外患不僅會影響到中國自己的發展,也會影響地區的發展。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流行疾病等都會影響到中國的發展。中國不再是孤立或封閉於世界的國家,而是與世界聯繫在一起的國家。因此,中國必須與其他國家一道同呼吸、共患難,共同抵禦外部風險和挑戰。只有各國樹立起利益共同體和安全共同體的意識,才能夠實現共同發展。
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國際秩序觀的充分體現。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是基於中國與其他國家一起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發展起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集中體現了主權、正義、民主、法治的價值觀。
五項原則回答了在充滿差異的社會中,文明多元化的現實裡,國家間不同利益的訴求下,如何共存的問題;在矛盾衝突多發頻發的世界裡,如何解決國家間的矛盾問題。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五項基本原則的延伸與發展。
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體現了東方智慧,東方智慧強調正確看待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強調平等相待,而不是高高在上、強加於人。由此可以延伸出與此相關的中國式的利他主義、以德服人等。中國外交強調以共贏來減少衝突,以協調來強化和諧,這也是五項基本原則精神的體現。
互利共贏的核心是如何處理人與已的關係。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對「自身」「他者」(其他國家)及其自身和他者之間關係的思考。智慧之道在於在考慮自身利益時,還考慮他人的利益。西方理論也講互利,但實踐上還是更多強調自己的國家利益。中國人特別重視了利己與利他的相對平衡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意義。
利他思想發展的中國合作觀,像「薄來厚往」「少取多予」等都是大智慧,是謀長遠之舉。利他思想使得我們特別強調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相互合作、相互幫持、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在利他思想中,還有一種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成全,即成人之美。這是中國重要的濟世思想。從國際安全的角度來闡述,那就是共同安全,顧及他國的安全。中國的價值觀特別強調互動性,強調關照、恰當、包容、周全。這些理念都體現在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之中。
命運共同體強調權利與責任的互動,對等和一致。強調共同的責任與義務,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或僅僅是要求某一個國家改變,而是共同擔當責任。
命運共同體特別突出一個「共」字,共存共處、共同發展。倡導共同的家園,強調同舟共濟,休戚與共。人類擁有同一個夢想,也就是和平之夢。因此需要共同應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是非國別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大於國家間彼此的那些威脅。發展的問題遠遠比單純的生存安全問題更為緊迫嚴重。
命運共同體積極倡導共建、共贏、共享、共榮的理念,努力化解惡性衝突事件,推動大國關係和各類國家間關係向著和諧和睦協作的方向發展。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強調共處;同時告訴我們如何進行共處。
首先是非強制、非暴力原則下的和平共處;其次強調差異間共處共存,而不是強求一律。世界是多樣化的,文明也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強求一律;第三是共同發展條件下的共處,也就是倡導新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努力促進共同繁榮。
從根本上說,在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下的國際秩序觀可以濃縮為兩化:即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國際關係法治化。
國際關係民主化強調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推動各方在國際關係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適用法律不能有雙重標準。應該共同維護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各國都應該依法行使權利,反對歪曲國際法,反對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和平穩定之實。
如何推進命運共同體
一、 推動命運共同體,落實到國家間關係中要突出共同性、互動性、包容性、協調性
首先是共同性。一是強調共同的利益。發展是所有國家的第一要務。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內部變革與結構轉型的重任,雖然發展水平與發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發展是共同的目標。而要實現發展,就需要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平是所有國家共同的利益與責任。人類生存與發展是所有國家共同的利益。二是強調共同的威脅。人類面臨著大量超越國別的共同威脅,尤其是人類這一整體的共同威脅,非傳統安全中的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資源問題、流行疾病、網絡安全等,而且絕非一國所能應對和解決,共同的威脅要求各國共同應對。三是共同的責任。基於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威脅,所有國家必須齊心合力,在人類共同體和休戚與共的意識的指導下,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完善與進步,
其次是互動性。所謂合作共贏,是基於國際關係的基本屬性之一互動性,以往一些大國很少考慮互動,而強調單一、單邊、為我所用。而中國主張的互動性強調平等與相互尊重,強調利益共享。
第三是包容性。開放包容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國處理各類矛盾糾紛的有效原則。戰爭與衝突根源在於人們的思想,對於文明與各類不同事情的看法極大地影響著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包含、包容、溶化的思維方式,西方人則是超越、取代、取消的思維方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奧妙之一就是寬容與融合,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理念加強文明對話,促進文化和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包容是和諧的存在前提。和諧講陰陽調和,琴瑟和諧。陰陽不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轉化。和諧講求政通人和,在周邊國家關係中,人和大於利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連任秘書長之時,引用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強調應將這種不朽的智慧應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爭鳴的思想中,找到行動上的統一性。
第四是協調性。中國要成為建設性的協調者。在所有全球熱點問題中發揮自身積極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不斷發展。「當今世界,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在推動世界經濟復甦、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等方面,中國都沒有缺席。這是國際社會的希望,也是中國的責任」。
二、推進命運共同體,要解決好幾大關鍵問題
中國沒有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不結盟、發展模式與西方傳統國家不同,如何推動命運共同體的實現?這就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不幹涉內政與發揮建設性影響。不幹涉內政,但要發揮大國作用。發揮一個大國的積極的建設性影響。他國事務與中國有密切的關聯,相關國家與中國的經濟安全關係更加密切,相關國家的穩定與繁榮也與中國的發展密不可分。在國際間相互依存不斷加強的今天,很難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待他國事務不能置身事外做旁觀者。對於他國內政中國不幹預、不強加於人,但也不能袖手旁觀,而應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通過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加強溝通、分享形勢信息、提出建議、提供合理支持、促進務實合作。要堅持正義的道德觀,堅持原則底線,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但也決不助紂為虐,更不同流合汙。
其次是不結盟與合作夥伴關係。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前瞻性倡議,這一國家間的關係原則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今國際關係的根源問題。也就是說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
構建夥伴關係是中國外交的一個特色。以結盟對抗為標誌的冷戰終結後,我們開始探索走出一條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截至目前,中國已同67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72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夥伴關係,基本覆蓋了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是對中國成功實踐的提煉和概括,使我們的外交思路更有戰略高度,更具全球視野。
中國大國式的交友之道,仍然堅守不結盟的原則,不搞拉幫結派式的江湖義氣,不搞無原則交易,有責任,重道義,講信用,切實可行。
夥伴關係與軍事同盟最大的區別是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致力於以合作而非對抗的方式,以共贏而非零和的理念處理國與國關係。強調包容性,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異同,最大限度地謀求共同利益與共同追求。
二戰後的美國一直強調聯盟戰略,強強聯手,聯盟體系囊括了所有強國。比較而言,中國在整個冷戰期間主要依靠發展中國家,而與發達國家絕隔。現在的中國對外戰略既與發達國家發展關係,也絕不忘記弱國小國。中國不僅要實現強強合作,也要強調強弱互補,從而真正達到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第三是非殖民化與新型區域合作。近代以來,中國深受半殖民之害。中國的發展不搞殖民主義,也不搞所謂「新殖民主義」。「中國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
中國要以自身的壯大和發展造福人類。中國復興不是成為霸權,而是成為一支和平的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積極力量,是一支推動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力量。中國推動自身與他國發展的方式是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基於地區現實複雜情況下的新型區域合作。從最基礎的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做起,實現做好做大區域整體,從而實現各方共同受益的目標。
三、推動命運共同體的實施路徑
按照命運共同體設計的目標,命運共同體的實現需要三個階段:深度相互依存,國家間制度兼容的聯合體,最後是命運共同體。首先需要加深相互依存,推動夥伴關係聯合體的形成,從而為命運共同體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命運共同體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人類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協調,而不是相悖。堅持反對特權和例外,強調共享。
首先命運共同體要從區域做起。亞洲國家的相互利益遠遠超過相互間分歧與矛盾。另外亞洲多年來的發展,也積累了許多妥善處理分歧的有益經驗,亞洲國家間也建立了一些機制,有助於亞洲國家很好地把分歧和不同的看法加以化解,形成共識。要充分吸取有益經驗,發揮機制的作用,推動命運共同體才能有基本的保障。
其次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彼此協商、共商大計,增強透明度和相互信任,共同維護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反對幹涉別國內政,反對為一己之私搞亂地區形勢。
第三,強化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互動。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中國同東亞和南亞國家外長以上互訪平均超過60起,雙多邊場合會談會見幾百場。截至2012年底,中國在亞洲國家共開設66所孔子學院和32所孔子課堂,互派留學生近50萬人。我們同亞洲國家人員往來超過3000萬人次,入境中國內地的亞洲國家人員達1500多萬人次,佔外國人入境總數的57%,外國人入境人數前十位的國家中有七個是亞洲國家。搭建高層互動、人文交流的多層次合作網絡體系是實現一體化的必經之路。
第四,加強務實合作,力求取得成效。中國把握亞洲發展脈搏,找準地區國家的利益契合點,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與東協「2+7合作框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議。中國同東協國家商籤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推動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版,這將有助於實質性提升與東協的合作。中國打造中國—南亞博覽會合作平臺,願深化同南盟的務實合作。加快實施周邊自貿戰略,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和中韓、中斯(裡蘭卡)、中蒙、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中國還將與亞洲國家加強協調,共同探討建設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合作體系和信用體系,促進地區經濟融合,增強亞洲國家共同抵禦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中國將與亞洲國家密切協作,確保這些倡議落到實處、早見成效。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造福亞洲各國人民。從小做起、從實做起是實現一體化的現實選擇。亞洲一體化需要累積效應,重在落到實處。
總之,推進命運共同體要看到變、把握時、突出合、強調聯、注重建。要行善立德,立規謀勢,順勢塑局。
(責編:覃博雅、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