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客廳展覽】昨夜星辰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唐代詩人墓誌拓片展

2021-02-15 杭州曉風書店

開幕日時間:

12月19日

展覽及開放時間:

2020年12月19日-2021年1月10日

周壹下午 :12:00~17:00

周二~周日:9:00~17:00

策展:

胡可先

應瀟瀟

活動地址:

中國絲綢博物館錦繡廊·曉風書屋二樓

(杭州市西湖區玉皇山路73-1號)

浙江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劉禹錫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唐宋文學研究。已出版專著有《杜牧研究叢稿》、《中唐政治與文學》、《杜甫詩學引論》、《政治興變與唐詩演化》、《杜牧詩選》等。胡可先教授可是曉風書屋的老朋友了,從90年代開始就經常流連於曉風書屋的古籍書房內,關註並默默支持著曉風書屋的點點滴滴。今年出版的新書《半畝方塘——我的思想學術之路》在曉風書屋裡第壹時間就進行了堆臺展銷!深受讀者朋友的喜愛。本次策展活動更是把地址選在了曉風書屋絲博店內。胡教授認為,墓誌本身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較之壹般圖書,更具收藏和利用價值。近年來,浙大圖書館古籍碑帖研究與保護中心在收藏拓片的工作上面不遺餘力,使拓片成為了浙大古籍館最具特色的收藏類型之壹,是本次展覽的基礎條件。與曉風書屋壹起辦展,這樣既使得古籍館的文獻能夠在社會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也更能夠凝聚提煉出浙江大學圖書館的收藏特點,以提高古籍館的收藏地位和學術品位。

中國是「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於唐。杭州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源頭,也是錢塘江詩路的重要紐帶。

胡可先教授作為唐詩之路研究的佼佼者,思考周全地建構了唐詩之路研究完整的內容構成,讓唐詩千年之後,並沒有隨時間老去,而是和千年前壹樣年輕而新鮮,如同沾著清晨露珠的花瓣,如同春日天邊初生的早霞。

以此為契機曉風也盛情邀請來自各界的朋友加入到此次盛宴,重溫令人神往的詩之勝景,致敬千年前的「詩與遠方」,共同譜寫盛世新篇章!

我們期望通過此次展覽,將唐詩融入到各界中去,實現唐詩與本地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引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既促進了杭州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增強了大家的對唐詩文化的了解和解讀。在這裡,大家還可以研習胡可先教授博大精深的系統理論,讓妳深切感受到唐詩的美妙意境和神奇魅力!

跟隨本次展出的墓誌拓片

循著唐代詩人的詩句

沿著地圖上勾勒出千年的「追星之路」

感受唐代的詩壇風貌吧

古籍碑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典籍文化的代表。古籍碑帖中心成立以來,匯聚資源以增厚底蘊,舉辦展覽以期弘揚傳統文化,在方寸之間展現中華文化之美。

碑帖是中心重點發展的特藏方向之一,中心成立之初即以拓片精品展開幕,近年來新購拓片一萬餘張,對本校出土文獻與唐代文學方向的學術研究予以支持。中文系胡可先教授與楊瓊博士新撰《唐代詩人墓誌彙編(出土文獻卷)》,稱本館所藏唐代詩人墓誌拓片可結集出版,中心即以此題,雙方合作先作一展覽,以為預熱。

唐代石刻資料是唐代詩人與詩作的重要承載與原始文獻,新出墓誌中所載的唐詩大部分是傳世文獻所失收者,故而又是唐詩輯佚的重要來源文獻。源自墓誌的佚詩,其可靠性與真實性高於其他各種類型的文獻,也就一直受到古往今來學者們的重視,輯佚的價值很高。此外,墓誌記載往往能體現當時的詩歌創作環境及墓主的思想取向,還有一些墓誌則具有家族文學的屬性,有助於追溯詩歌來源,探究唐詩繁榮緣由。

本次展覽精選本館所藏唐代詩人墓誌拓片二十三種,分為三個主題,曰:鐵畫銀鉤、紅妝詠絮、俊採星馳。

關漢卿《普天樂·喜得家書》曲:「堪為字史,顏筋柳骨,獻之羲之」,可見顏柳二家在書史上地位之尊崇。本館所藏《郭虛己墓誌》拓片,是顏真卿早期書法作品,體現了顏氏早期的楷書風貌。而徐浩所書《李峴墓誌》竟與顏真卿《多寶塔碑》用筆結體有諸多相似之處,二者對照展出,於書家而言,難能可貴。除顏柳楷書之外,還有盛唐書碑名手張少悌為名臣高力士所書墓誌、八分書家史惟則為韋元甫所書墓誌,書法墨妙誌文斐然,自有一番詩書並美的可觀。

唐代,不少傑出女性詩人湧現,既有豔名詩名同熾的薛李劉魚,亦有站在權力頂端的昭容上官氏,本次所展女性詩人相對薛李劉魚而言社會地位較高:上官氏官至內舍人,宋若昭拜尚宮,謝迢雖無官職,但文風「近謝道韞」,評價頗高。其中,上官婉兒作為初唐詩壇的領袖人物,品評天下詩文,甚至影響了唐詩發展的進程。女性詩人在唐代詩壇上,雖然在詩作的數量與知名度,無法與男性詩人比肩,但她們依舊在廣瀚無垠的唐詩宇宙中堅定地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值得後人仰瞻風貌。

唐興二百餘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唐詩幾乎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除盡人皆知的李杜王白等赫赫名家,尚有浩如煙海的詩人,亦在詩史長河中留下了傳世之作,甚或那些不存於典籍中的佚詩,也是唐詩絢麗卷帙上不可或缺的筆劃。通過這些詩人墓誌,找到沒能典籍傳世的佚詩,才能拼湊出龐大而繁榮的唐詩體系,才有可能一窺唐代詩歌「婦孺吟誦」之境。

從館藏精品到特藏專題,我館一直踐行宣導宣傳專題文化之使命,故本次展覽走出校園,示於諸君,以饗同好。

郭虛己

郭虛己(691—749),字虛己,太原人。官至工部尚書。天寶八載(749)六月十五日卒,天寶九載(750)五月十五日葬。墓誌1997年10月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鎮出土。誌石現藏偃師商城博物館。

首題:「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誌銘並序。」誌蓋篆書:「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誌銘。」

《郭虛己墓誌》是顏真卿早期書法作品,與《多寶塔碑》前後相承,是研究顏真卿早期書法的珍貴材料。

郭虛己墓誌

郭虛己墓誌(局部圖)

送賀秘監歸會稽詩

【唐】郭虛己

白首輕軒冕,黃冠重隱淪。

嚴陵垂釣日,疏廣散金辰。

北闕辭明主,東門別故人。

以茲敦雅俗,玄化盡歸真。

李峴  

李峴(712—766),字延鑒,皇室宗族,李世民玄孫。官至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永泰二年(766)七月八日卒,三年二月十日歸葬於京兆長安縣高陽原。墓誌2000年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同時出土還有《李峴妻獨孤峻墓誌》,現均藏於長安區博物館。

首題「唐故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贈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李公墓誌銘並序」,題署「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徐浩撰並書」。

此墓誌為徐浩晚年作品,其一絲不苟而又變化豐富的用筆,嚴謹工穩、開合有致的結體,竟與顏真卿四十一歲時所書的《多寶塔碑》有很多相似之處,《李峴墓誌》當為徐浩最嚴謹之楷書代表作也。

             劍池             

【唐】李峴

闔閭葬日勞人力,

嬴政穿來役鬼功。

澄碧尚疑神物在,

等閑雷雨起潭中。

 

 殷亮

殷亮(735—792),字元明,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官至杭州刺史。唐貞元八年(792)八月十六日卒,享年五十八,九年二月十二日葬。

殷亮墓誌(局部圖)

首題「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杭州諸軍事守杭州刺史上騎都尉殷公墓誌銘並序」,題署「弟朝散大夫行侍御史永述」。

殷亮是顏真卿的內侄,也是顏杲卿、顏真卿傳記的最早作者,顏殷兩家世結秦晉。墓誌稱:「李太尉屯於邙山,官軍失守,遂間道歸闕,因上《亂臣詩》卅首,肅宗嘉之,命使於襄陽郡。」是其曾撰寫過組詩《亂臣詩》卅首。又稱:「所製文筆,務於雅實,以情理為先,精密溫暢,得古今之中。」是其詩文風格雅實,精密溫暢,會通古今,情理兼融。然殷亮詩,《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已不存。

盧大琰

盧大琰(785—834),字子玉,範陽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官至劍南東川觀察支使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大和八年(834)八月十八日卒,享年五十,九年八月十七日葬。墓誌2012年10月河南洛陽西郊出土。

墓誌首題「唐故劍南東川觀察支使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盧府君墓誌銘並序」,題署「五從兄朝議郎行京兆府功曹參軍上柱國諫卿撰,重表弟河南府洛陽縣主簿柳瓌書」。

書者柳瓌乃盧大琰重表弟,柳公權屬柳純一脈,「瓌」則屬柳純四世孫安之分出的一支。此誌楷書清勁端謹,頗具「柳體」風姿,柳公權生於大曆十三年(七七八),卒於鹹通六年(八六五)。此書誌時,柳公權尚在世,故柳瓌學書或得柳氏家傳。

盧大琰墓誌(局部圖)

墓誌稱盧大琰「今居守侍中晉國裴公在中書日,常以搜採□□。及為集賢大學士,以公託情體物,能藻繢於五言,原始知微」,是知盧大琰擅長五言詩。又稱「今太子□客時為盩厔尉白公居易、故倉部郎中白公行簡時為校書郎,鹹登判科,俱擅時譽,嘗得公學□□試之,因更詠迭,應不逾時,而滿朝傾待之俾」,又知盧大琰與詩人白居易、白行簡友善。惜《全唐詩》《全唐詩補編》不存其詩。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本姓馮,初諱元一,武則天賜姓高,改名力士,其先北燕人,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寶應元年(762)八月八日卒於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寶應二年(763)四月十二日陪葬泰陵。墓誌1999年10月出土,現藏蒲城縣博物館。

高力士墓誌(局部圖)

首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墓誌銘並序。」蓋題:「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墓誌。」題署:「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潘炎奉勅撰。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待詔張少悌奉敕書。」 

張少悌是盛唐書碑名手,但因為書跡流傳較少,後世對他印象模糊。《高力士墓誌銘》的出土以及《高力士神道碑》的修復,給我們對張少悌書法以新的認識。張少悌循《聖教序》上承晉法,其行楷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同時對我們認識盛唐大家如顏真卿等人所創造的書法高峰提供了更多的背景。

感巫州薺菜

【唐】高力士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

韋元甫

韋元甫(710—771),字宣憲,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曆六年(771)七月乙酉終於淮南節度使任,享年六十二。七年正月乙酉,葬於杜陵之南原。蓋題「大唐贈戶部尚書韋公墓誌銘」。墓誌題名「大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淮南節度觀察處置使彭城郡開國公贈戶部尚書韋公墓誌銘並序」,題署:「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元載撰。」末署:「朝散大夫守都水使者集賢殿學士上柱國史惟則書並篆蓋」。其撰文者為唐中期宰相元載,書丹者為唐代著名八分書家史惟則。

此墓誌的出土,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韋元甫墓誌》是史惟則書法風格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作。其八分書韻味勁健,結構規範,開拓了盛、中唐時期八分書的風氣,對中、晚唐乃至於宋初的隸書藝術均有一定範圍的影響。其八分書向著更為秀潤平和的風格轉變,這種風格的形成原因既有「明皇新法」的因素,也有其當時所處時期書風的影響。就單純的書法藝術風格而言,《韋元甫墓誌》可以使我們對史惟則在書法史中的地位得以重新認識和定位。

韋元甫墓誌(局部圖)

《全唐詩》存其《木蘭歌》一首。該詩時代與作者尚有爭議,龔延明有《北朝本色樂府詩〈木蘭歌〉發覆——兼質疑〈全唐詩〉誤收署名韋元甫〈木蘭歌〉》,載《浙江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木蘭歌                          

【唐】韋元甫

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

欲聞所戚戚,感激強其顏。

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

豈足萬裡行,有子復尚少。

胡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

老父舊羸病,何以強自扶。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

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

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幹將。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襲燕支虜,更攜於闐羌。

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

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

木蘭能承父母顏,卻卸巾韝理絲簧。

昔為烈士雄,今為嬌子容。

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

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

本結弟兄交,死戰誓不渝。

今者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

驚愕不敢前,歎息徒嘻籲。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

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第五琦

第五琦(712—782),字禹圭,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宰相、太子賓客,封扶風郡公。建中三年(782)八月戊午卒,享年七十一,同年九月己酉葬。誌石出土於西安近郊。

第五琦墓誌(局部圖)

首題「唐故相國太子賓客扶風郡公贈太子少保第五公墓誌銘並序」,末署「朝議郎行尚書兵部員外郎高參撰,奉羲郎行京兆府倉曹參軍韓秀榮書」。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664—710),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曾為中宗昭容,唐隆政變時被殺。蓋頂正中陰刻篆書「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誌石四側在整體聯珠紋框內減地線刻十二生肖,襯以纏枝忍冬。2013年出土於鹹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鄧村。

在初唐詩壇上,上官儀和上官婉兒是前後相繼的兩位領袖人物,影響著整個唐詩發展的進程,墓誌中均有記載。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初唐詩壇的宗主。就文學的評價而言,墓誌中「錯綜極於煙霞,載使文章全盛」實則是對上官儀詩歌特點的概括,因為在中古時期,文章也包括詩歌。《舊唐書·上官儀傳》稱:「工於五言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儀既貴顯,故當時多有效其體者,時人謂為上官體。」是對墓誌記載的最好詮釋。

上官婉兒本人是初唐宮廷詩風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墓誌云:「婕妤懿淑天資,賢明神助。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詩書」和「翰墨」體現了上官婉兒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素養和成就。她的文學成就是由其才華和其所處的特殊環境決定的,作為文學世家的傳承關係也是她取得成就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她的地位和影響與其祖父上官儀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尤其突出體現在詩風的因襲和超越方面。

上官婉兒墓誌

上官婉兒墓誌(局部圖)

《上官婉兒墓誌》的出土又為初唐文學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尤其是墓誌的一半篇幅記載其家世情況,為我們從家族文學層面研究初唐文學提供了重要的原始實證材料。

 駕幸三會寺應制

【唐】上官婉兒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

故臺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

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

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宋若昭

宋若昭(761—828),廣平人。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裔孫宋庭芬之女。官至宮廷內學士。大和二年(828)七月廿七日卒於大明宮,享年六十八,同年十一月八日祔葬於萬年縣鳳棲原。首題「大唐內學士廣平宋氏墓誌銘並序」,題署「從姪朝議郎守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申錫撰,姪女婿朝散大夫行揚州大都督府法曹參軍翰林學士院待詔上柱國賜魚袋徐幼文書」。宋申錫在唐文宗時拜相,通常翰林學士撰文、翰林待詔書寫墓誌的志主身份都非比尋常,而宋若昭墓誌由宋申錫撰、徐幼文書,可見規格很高。

唐德宗貞元四年被召入宮廷,稱為內學士。唐穆宗時拜為尚宮。歷經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皆呼先生。進封梁國夫人。宋若昭是兩《唐書》后妃傳中唯一—位以內學士尚宮入傳的女官、才女,宋氏姊妹共同撰寫的《女論語》一書在後來女教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奉和御製麟德殿宴百僚應制

【唐】宋若昭

垂衣臨八極,肅穆四門通。

自是無為化,非關輔弼功。

修文招隱伏,尚武殄妖兇。

德炳韶光熾,恩沾雨露濃。

衣冠陪御宴,禮樂盛朝宗。

萬壽稱觴舉,千年信一同。

 

謝迢

謝迢(839—866),字昇之,壽春人。秘書省正字歐陽琳之妻。鹹通七年三月十日歿於河南府洛陽縣毓財裡之私第,享年二十八歲。墓誌為謝迢長兄謝承昭撰。

陳尚君云:「晚唐時謝承昭撰寫的謝迢墓誌,是一個女詩人的傳記,說『夫人生秉雍和,長而柔順,組紃之暇,雅好詩書』。針線活很好,也會寫詩著書。『九歲善屬文,嘗賦《寓題》詩曰:永夜一臺月,高鞦韆戶砧。其才思清巧,多有祖姑道蘊之風,頗為親族之所稱歎。』很近謝道韞。」謝迢能夠具有這樣的文學才能,與她較為顯赫的文學家世有關,墓誌云:「夫人五世祖偃,仕隋為記室參軍。高祖諱元賓,國朝江州長史。曾祖諱景宣,皇任光州定城縣令。大王父諱登,皇試太常寺協律郎,充涇原節度掌書記。王父諱觀,皇任慈州刺史。弈世以文學立身,擅譽當世,豈小子拙訥而能譚悉祖宗之盛美哉!」

|初唐

劉禕之

劉禕之(643—698),字希美,臨淮陽樂人。2011年出土於洛陽,被私人收藏。

劉禕之墓誌(局部圖)

墓主是唐高宗和武后時期著名的文士和宰相,是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人物和文學人物。毛陽光《洛陽新出土〈劉禕之墓誌〉及其史料價值》,首先公佈的該誌拓片 ,認為墓誌對於誌主的家世、仕宦、卒葬等記載翔實,尤其是劉禕之早年仕宦經歷、賜死時間等能夠充實和糾正兩《唐書·劉禕之傳》記載的不足和錯誤 ,也為解決 「北門學士 」 的出現時間提供了線索。

 酬鄭沁州

【唐】劉禕之

麒閣一代良,熊軒千裡躅。

緝圖昭國典,按部留宸矚。

匪厭承明廬,佇兼司隸局。

芸書暫輟載,竹使方臨俗。

節變風緒高,秋深露華溽。

寒山斂輕靄,霽野澄初旭。

已切長年悲,誰堪岐路促。

遙林徵馬迅,別館嘶驂跼。

雅贈響摐金,索居睽倚玉。

淒斷離鴻引,勞歌思足曲。

李渾金

李渾金(661-710),字全真,隴西姑臧人。官至并州陽曲縣令。景雲元年(710)九月十四日卒,享年五十歲。墓誌為洛州緱氏縣丞盧若虛撰。墓誌稱李渾金年二十一,時當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其年春天李渾金漫遊蜀地,故作《春江曉望》詩。從墓誌可見,初唐時期,李渾金因為善於作詩,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以至受到當時文壇領袖陳子昂、李崇嗣等人的敬畏,其聲名達於朝廷,又受到武則天的器重,任用他為弘文館學士。

李渾金墓誌

李渾金墓誌(局部圖)

        春江曉望        

【唐】李渾金

明發眺江濱,年華入望新。

地文生草樹,天色列星辰。

煙霧澄空碧,池溏變曉春。

別有棲遑者,東西南北人。

|盛唐

徐嶠

徐嶠(687—742),字仲山,馮翊(今陝西)人。官至江南道採訪處置使、晉陵郡太守。天寶元年(742)九月一日卒,同年十一月一日葬。2003年8月,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張家溝村出土,現藏洛陽師範學院圖書館。

徐嶠墓誌(局部圖)

該誌為唐代大文學家劉迅所撰,唐代書法家劉繪所書。

史誌相較可知,誌文較兩《唐書》之詳者有三:其一,詳載了徐氏命氏之由;其二,誌主徐嶠的曾祖徐孝德,曾任果州刺史;其三,公諱嶠,字仲山,而非《新唐書》之謂「子嶠,字巨山」,此三點理當補正史書。

《徐嶠墓誌》在氣韻上看,字之內斂挺秀之氣多得之於融化歐虞之剛柔。其書無歐書之險峭嚴整,卻有歐之清潤,既兼虞書之平靜,又出戰之靈動,嚴謹而不拘束,儒雅而勁挺。點畫有所誇張,但又不失法度。充分體現了唐代楷書高手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造詣。

 

遊石門山

              

【唐】徐嶠

  維舟清溪泊,徐步石門瞻。

  窾屈借巖洞,空□□□纖。

  □飛下習□,響(下缺)。

 

蔡希周

蔡希周(688—747),字良傅,其先陳留濟陽(今河南蘭考縣)人。朝請大夫、尚書刑部員外郎。天寶六載(747)四月十五日卒,享年六十,同年十月十九日葬。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出土。原石現藏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商城博物館。

蓋篆刻「大唐故蔡府君墓誌銘」。首題「唐故朝請大夫尚書刑部員外郎騎都尉蔡公墓誌銘並序」。撰書人題「前大理評事張階字叔平撰。第七弟朝議郎行洛陽縣尉希寂字季深書」。蔡希寂為著名書法家。殷璠《丹陽集》評曰:「希周詞彩明媚,殊得風規」。

         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賜浴           

【唐】蔡希周

天行雲從指驪宮,浴日餘波錫詔同。

彩殿氤氳擁香溜,紗窗宛轉閉和風。

來將蘭氣衝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

自憐遇坎便能止,願託仙槎路未通。

李邕

李邕(678~747),字太和,趙人。官至北海郡太守。天寶六年(747)卒,大曆三年(768)十一月廿日,與夫人溫氏同窆於洛陽之北原。族子李昂撰。

李邕家族是唐代融政治、學術、文化、文學於一體的家族。李邕一生的沉浮大都是政治造成的,最後也死於政治的蒙冤,並且影響波及子孫。李邕含冤而死,引起了很多朝士和文士的悲憤與同情,杜甫有《八哀詩·江夏李北海邕》,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

李邕是集政治、學術、書法與文學於一身的著名人物,這從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非常清楚地表現出來。其一是李邕家族墓誌多有對李邕學術的記述,《李邕墓誌》贊其「公才傑藝能,皆興器也」。《李歧墓誌》稱:「考邕,皇朝北海郡太守,贈秘書監,有文集一百八卷行於代。」《李正卿墓誌》稱:「祖邕,文學優洪,以風概然諾自任,落落有大節,為一時偉人,官至北海太守,贈秘書監。」其二是史載李邕幫助李善注《文選》一事。無論這段記載真實與否,都可以說明宋代史學家對於李邕的家學傳承是持肯定態度的。其四是李邕著述非常豐富。《李歧墓誌》載其文集108卷,《新唐書·藝文志》又載李邕撰《狄仁傑傳》三卷,《金穀園記》一卷。《通志·藝文略》載有李邕撰《唐韻要略》一卷。《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載有李邕撰《演和尚碑》一卷,《道圓山龕碑》一卷。

李邕載其當代影響文學大於書法,他在當時的詩名很大,甚至超過了李白、杜甫,並且受到了唐玄宗的重視。與詩相比,李邕更擅長作文,尤其長於碑頌。相傳其自撰自書碑頌八百餘通,著名者《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流傳至今。

李邕作為行書碑文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邕的書法脫胎於二王,其書法最早評價者是唐人呂總,他在《續書評》說李邕書法是「華嶽三峰,黃河一曲」。李後主稱讚「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李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王右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歐陽修《試筆》言:「……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餘偶從邕書而得之耳。」清李邕撰書之作,有碑,有志,有帖,其碑存世最多,帖僅有《古詩四言》《久別帖》《晴熱帖》《縉雲帖》,都是流傳至今的稀世珍寶。此墓誌刻工粗劣,未能盡書者所書之風貌,也可能是時勢所迫,故意為之。

 

 詠雲

                     

【唐】李邕

彩雲驚歲晚,繚繞孤山頭。

散作五般色,凝為一段愁。

影雖沉澗底,形在天際遊。

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

 

李昂

李昂(706—778),字季江,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官至倉部員外郎。大曆十三年(778)七月己巳卒,享年七十三,十四年八月甲寅葬,貞元五年(789)十一月十一日遷葬。

首題「唐故檢校倉部員外郎趙郡李府君墓誌銘並敘」,蓋題「大唐故李府君墓誌銘」,題署「朝議郎守倉部郎中趙驊撰」,末署「子婿宣義郎前行河南府永寧縣主簿韋䎖書」。誌蓋左剎有誌文,為遷葬時補刻。

李昂是李邕族子,其為《李邕墓誌》即署「族子著作郎昂撰」。《李昂墓誌》誌文重點是敘述李昂的政治生活和文學成就,李昂當時以文章著名,《唐故倉部員外郎趙郡李公(昂)夫人京兆韋氏墓誌銘並序》記李昂事云:「……時宗有執憲者,與公名同,彼則詩聞,我則筆著,當代不呼姓於臺省,盛辯名於詩筆。」

據徐俊、陳尚君先生考證,唐朝詩人李昂有二:一為倉部員外郎李昂,即本誌誌主,其詩敦煌遺書中留存有《馴鴿篇》和《塞上聽彈胡笳作並序》的殘篇;一為考功員外郎,其活動年代在盛唐時期,年輩早於倉部員外郎,其詩載於《全唐詩》卷一二○,第1208頁。

|中唐

耿湋

耿湋(736—787),「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公利,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登寶應元年進士第,官右拾遺。工詩,與錢起、盧綸、司空曙諸人齊名。湋詩不深琢削,而風格自勝。集三卷,今編詩二卷。官至京兆府功曹參軍。貞元三年(787)[十]一月廿六日,暴歿於常樂裡私第,享年五十有二。其年十二月卅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義善鄉清明裡鳳棲原。

墓誌記載耿湋的升遷和貶謫,對於理解他的仕途沉淪和文學創作都具有重要意義;墓誌敘及耿湋的文學交遊,也昭示出中唐由代宗大曆到德宗貞元年間文學環境的變化;墓誌對於耿湋「才子」和「詩人」的定位,非常切合耿湋的文學個性和詩歌創作實際;考察墓誌撰者侯釗,也提供了研究耿湋立身行事和平生交遊的印證材料。

《耿湋墓誌》涉及耿湋文學的敘述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 「遷左拾遺,則相國王公喜五言而達之」,說明他是擅長五言詩而受王縉器重並推薦為左拾遺的; 二是 「重芳疊業,特生才子; 抱明稟秀,卓膺詩人」,這是墓誌末尾對於耿湋的評價。可見墓誌對於耿湋的文學定位是 「才子」和 「詩人」,並且特別擅長於五言詩。

耿湋墓誌

 「詩人」而言,耿湋以五言詩著稱,大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數量多。現存耿湋一百七十二首詩中,有五言詩一百五十首,七言詩二十首,雜言詩二首,五言詩佔據絕對多數。二是佳句多。劉克莊《後村詩話》後集卷二雲:「耿湋多佳句,《山行》雲:『花落尋無徑,雞鳴覺有村。』《贈僧》雲:『月上安禪久,苔生出院稀。』如『強飲沽來酒,羞看讀了書』,如『艱難為客慣,貧賤受恩多』,皆可錄。」三是名篇多。即如《中興間氣集》所選《贈嚴維》《贈朗公》《早朝》《秋日》《書情逢故人》《沙上雁》《贈張將軍》《酬暢當》八首都是五言詩。又如 《唐詩別裁集》所選的 《春日即事》:「數畝東皋宅,青春獨屏居。家貧僮僕慢,官罷友朋疏。強飲沽來酒,羞看讀破書。閒花開滿地,惆悵復何如。」不僅全篇感慨深沉,尤其是 「羞看讀破書」用杜甫「讀書破萬卷」事,更深一層。三四句表現當時人情,也能夠入木三分,以至於 《唐詩紀事》稱 「世多傳之」。四是影響大。他的五言詩不斷受到後世詩家的模仿,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雲:「唐拾遺耿湋《下邽喜叔孫主簿鄭少府見過》詩云:『不是仇梅至,何人問百憂。』蘇子由作績溪令時,有《贈同官》詩云:『歸報仇梅省文字,麥苗含穟欲蠶眠。』蓋用湋語也。」

 

  春日即事

                    

【唐】耿湋

芳菲那變易,年鬢自蹉跎。

室與千峰對,門唯二仲過。

宦情知己少,生事託人多。

草色微風長,鶯聲細雨和。

幾時猶滯拙,終日望恩波。

縱欲論相報,無如漂母何。

韋渠牟

韋渠牟(749—801),字元均,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官至太常卿。貞元十七年(801)七月乙酉卒,年五十三歲。同年十一月甲子葬於少陵原。西安市長安區出土。先歸民間收藏家王永安,後來王氏捐贈西安碑林博物館。誌石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首題「唐故太常卿贈刑部尚書韋公墓誌銘並序」,題署「中書舍人權德輿撰」,末署「逍遙弟子將仕郎前秘書省校書郎房次卿書」。

京兆韋氏家族是唐代的關中望族,其居住地集中於長安城南的「韋曲」,與居於「杜曲」的杜氏並稱,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諺語。韋渠牟師從李白,與顏真卿交好,初為道士,後為僧。興元中,韓滉鎮浙西,奏授試秘書郎,累轉四門博士。

覽外生盧綸詩,因以示此

          

【唐】韋渠牟

衛玠清談性最強,明時獨拜正員郎。

關心珠玉曾無價,滿手瓊瑤更有光。

謀略久參花府盛,才名常帶粉闈香。

終期內殿聯詩句,共汝朝天會柏梁。

竇牟

竇牟(749—822),字貽周,扶風人。官至國子司業。長慶二年(822)二月丙寅卒,享年七十四歲,同年八月十四日葬於河南偃師。墓誌於2005年夏出土於河南洛陽偃師市首陽山,石藏洛陽民間人士。

墓誌首題「唐故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上柱國扶風竇公墓誌銘並序」, 題署「通議大夫尚書兵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韓愈撰,第五弟朝議郎前使持節都督登州諸軍事守登州刺史賜緋魚袋庠書」。蓋題「唐故國子司業竇府君墓誌銘」。

原有集,已失散,今存詩二十一首。從兩漢到唐代,扶風平陵竇氏一直是族興望隆的世家大族。中唐時期竇常、竇群、竇牟、竇庠、竇鞏兄弟五人以文學著名,並有《竇氏聯珠集》,這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家族的家集編纂。

竇牟墓誌(局部圖)

《竇牟墓誌》是韓愈所撰的重要文章之一,收錄於《韓昌黎文集》之中,千百年來,一直是通過集本流傳。胡可先《韓愈〈竇牟墓誌〉考論》,以《竇牟墓誌》的石本與集本相印證,對墓誌進行詳盡的考證與闡釋,訂正集本的字句脫誤,補足集本的闕漏遺佚,同時挖掘墓誌中豐富深邃的文學與政治內涵,揭示出該誌體現的文學史與文化史意義 。

             陪韓院長韋河南同尋劉師不遇                 

【唐】竇牟

仙客誠難訪,吾人豈易同。

獨遊應駐景,相顧且吟風。

藥畹瓊枝秀,齋軒粉壁空。

不題三五字,何以達壺公。

鄭魴

鄭魴(777—834),字嘉魚,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官至倉部郎中。大和八年(834)八月二十四日卒,享年五十八歲,大和九年(835)四月二十二日葬。墓誌2005年秋出土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

首題「唐故尚書倉部郎中滎陽鄭府君墓誌銘並序」,題署「尚書水部員外郎分司東都上柱國陳商撰」,末署「聖善僧實諦書」。

墓誌云:「君有開濟之業,能弛張治道,弘通周密而勇以將之,乃相才也。為詩七百篇及陳許行營功狀,思理宏博,識者見其誌焉。」又《唐鄭魴盧夫人合祔墓誌》稱:「公業古詩,寒苦不易,詞人孟郊、李賀為酬唱侶。言進士者,巨人詞客,從之之遊。諺曰:不識鄭嘉魚,不名為進士。公其人也。正直不回,人多忌之。」孟郊有《贈鄭夫子魴》詩。鄭魴是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然惜其詩迄今不存。

|晚唐

韋瓘

韋瓘(787—852),字茂弘,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官至通議大夫、秘書監。大中六年(852)十一月廿二日卒,享年六十六歲,大中七年正月十八日葬於萬年縣神禾鄉神禾原。陝西西安出土。

首題「大唐故通議大夫守秘書監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工部尚書韋公墓誌銘並序」,題署「朝議大夫守尚書左丞上柱國東莞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徐商撰」。

從墓誌所載韋瓘家世來看,其祖父韋迢、伯父韋夏卿、父親韋正卿皆有文學專長,且在科舉考試中表現不俗,韋瓘一系實是典型的文學家族和科舉世家。韋瓘有科舉的經歷,而且在元和四年成為狀元,唐代進士要考試詩賦,詩賦若非卓異者很難達到狀元的位置。文章方面,《全唐文》收其文三篇:《宣州南陵縣大農陂記》《修漢太守馬君廟記》《浯溪題壁記》。

                 留題桂州碧潯亭                  

【唐】韋瓘

半年領郡固無勞,一日為心素所操。

輪奐未成繩墨在,規模已壯閌閎高。

理人雖切才常短,薄宦都緣命不遭。

從此歸耕洛川上,大千江路任風濤。

 

孫偓

孫偓(844—915),字龍光,魏郡武水(今山東省)人。官至鳳翔四面行營都統、金紫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鹽鐵轉運等使。唐朝時,樂安孫氏族人官銜最高者當屬孫偓。貞明五年(919)三月七日卒,享年七十六歲,同年四月廿四日葬。墓誌現藏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

樂安孫氏自孫嘉之至孫偓一系,在唐代於詩文創作,成就頗高,出土文獻中有關這一家族的墓誌多達四十餘方,是研究孫氏家族文學的重要資料。

寄杜先生詩

【唐】孫偓

蜀國信難遇,楚鄉心更愁。

我行同範蠡,師舉效浮丘。

他日相逢處,多應在十洲。

程紫霄

程紫霄(855—920),字體元,程伯休之裔。道士。貞明六年(920)七月十日卒,享年六十六歲,同月二十三日葬於邙山三清觀。

墓誌首題「故左街威儀九華大師洞玄先生賜紫程公玄宮記」,末署「四子弟子前河南府司錄參軍伏琛謹記」。玄宮即墳墓,玄宮記就是墓誌,這篇墓誌有誌文而無銘文,也是唐五代時期墓誌銘的一種類型。

南宋鹹淳五年(1269)成書的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三則記載:「同光元年(923)誕節,勅僧錄慧江、道士程紫霄入內殿談論,設千僧齋。」似乎程紫霄與惠(慧)江的戲謔辯論發生在後唐莊宗時期。如今,《程紫霄墓誌》的發現對佛教方面的記載提出了挑戰,因為程紫霄早在後梁貞明六年(920)就已經去世,絶不可能參加後唐時期的佛道論衡。

示守庚申眾

【唐】程紫霄

不守庚申亦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 

玉皇已自知行止,任汝三彭說是非。

胡可先/楊瓊《唐代詩人墓誌彙編(出土文獻卷)》

胡可先《上官氏家族與初唐文學——兼論新出土〈上官婉兒墓誌〉的文學價值》

胡可先《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家族研究》

胡可先《21世紀出土文獻與唐詩研究綜述》

胡可先《出土墓誌所載唐詩考述》

胡可先《出土文獻與唐代韋氏文學家族研究》

胡可先《新出土「大曆十才子」耿湋墓誌及其學術價值》

楊瓊《新出土唐代文學家韋瓘墓誌考論》

田熹晶《洛陽新出盧大琰墓誌考述》

《中國書法》

徐戰彬/薛海洋《唐徐嶠墓誌》

徐俊《敦煌唐詩寫本倉部李昂續考》

陳尚君《貞石詮唐》


歡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去曉風微店逛逛。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曉風書屋

微信號

分享最新最美最好的書

相關焦點

  • 河北正定中學藏唐代碑刻精品拓片展在省圖書館展出
    12月6日,由河北省圖書館與河北正定中學聯合主辦的唐代碑刻精品拓片展在河北省圖書館開幕,36幅不同時代的唐代碑刻,穿越唐朝245年歷史,以墓誌石刻拓本的方式與當代觀眾對話,再現了唐朝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結晶。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2月12日。
  • 《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第一卷)》出版
    ) 臺灣大學圖書館承繼臺北帝國大學時期各種珍貴文庫與典藏,為支援學術研究,持續與各界學者專家合作整理、製作書目及出版專書,藉此將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加值推廣,讓本校豐富的特藏資源能為人所知所用。 在這些合作計畫中,本館長期與日本沖繩縣史料編集單位及琉球大學的學者專家們合作,規劃將本館珍貴所藏「琉球資料」的重要典籍陸續以全文刊本型式出版,為本館重要的跨國合作計畫。《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即是繼《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後的合作成果。
  • 中正大學歷史系朱振宏教授榮任該系系主任,楊維真教授卸任
    2014年12月 〈敦煌寫本S.2078號習字文「史大奈碑」再研究〉,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財團法人松山教育事務基金會 主辦,「2014『碑誌、文獻與考古』學術研討會」。2013年04月 〈新見兩方突厥族史氏家族墓誌研究〉,發表於大唐西市博物館 主辦,「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國際學術研討會」。
  • 復旦大學「東亞視閾中的中國古典文獻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議程
    陳廣宏(復旦大學)致辭人:稻畑耕一郎(早稻田大學)、廖可斌(北京大學)9:15—10:15  上午第一場報告主持人:岡崎由美(早稻田大學)報告人:稻畑耕一郎(早稻田大學):關於傅增湘《論北方農事書》許紅霞(北京大學):《徐氏家藏書目》四卷本集部懸疑內容探秘
  • 只要投幣,即可擁有這12款詩人yes咭卡 |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誠品詩歌節
    11月23日(星期四)- 1 -活動:討論會「詩歌與敵意」詩人:陳滅、周耀輝、林舜玲、查爾斯·伯恩斯坦、馬克·卓狄尼、哈維爾·貝略主持人:陳嘉恩語言:多語時間:早上10時30分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進學園進臺階
  • 佛教正心會致贈「寰宇瑰寶」 與東吳大學暨各大專院校圖書館
    社團法人中華西密佛教正心國際文化協會致贈「寰宇瑰寶」 與東吳大學暨各大專院校圖書館(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106 17:05:56)105年開春,社團法人中華西密佛教正心國際文化協會假東吳大學2123室致贈「寰宇瑰寶」給東吳大學,當天由佛教正心會執行長陳和慧女士將書送給東吳大學,由東吳大學潘維大校長代表接受
  • ​郭明芳丨「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八千卷樓藏書目》初稿複印本考述
    是書除「國立臺灣圖書館」有藏外,另外,筆者翻查各類目錄,得知「浙江省立圖書館」曾藏一部(今佚)[⑯];其餘如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⑰]、日本「關西大學圖書館」「內藤文庫」[⑱]、「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市村文庫」[⑲]、「尊經閣文庫」[⑳]與「大阪府立圖書館」「中之島館」(?)[21]等館亦有藏。
  • 韓悅丨日本京都大學藏《周禮疏》單疏舊鈔本探論
    【摘要】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周禮疏》是流傳於今的唯一的《周禮》單疏本,其底本應刊刻在宋室南渡之後,有可能是南宋國子監本。接觸過這一鈔本的學者對該書的價值認定都非常高。本文即以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周禮疏》單疏本為研究對象,從其版式特徵、底本來源、著錄流傳、卷次綴合演變及其文獻學價值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揭示《周禮疏》的面貌和學術價值,考察《周禮疏》在《周禮》研究中的地位。
  • ​高樹偉、張鴻鳴丨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藏宋本《周易集解》新考
    [4]學界傳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zu Berlin)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刻孤本(下稱柏林本),凡六冊十卷,現存殘卷四冊卷六至十。[5]全書彩色照片已在柏林國立圖書館及波蘭雅蓋隆大學圖書館網站公佈。[6]此前,神田喜一郎、高田時雄、李致忠等,均曾就柏林本發表文章,確認此書為宋刻孤本。由於此書未能影印出板,國內研究者大都不曾寓目。
  • 陳尚君:鄭虔墓誌考釋
    [關鍵詞]鄭虔鄭虔墓誌杜甫[作者簡介]陳尚君,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433)     最近十多年間,由於浙江臨海鄭廣文紀念館王晚霞、鄭瑛中等先生的推動,鄭虔研究有了充分的開展,先後出版了《鄭虔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鄭虔研究續集
  • 第四屆「弄潮杯」錢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在杭開展
    12月4日,第四屆「弄潮杯」錢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在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開幕。本次活動屬於第四屆杭州錢塘江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指導,西泠印社、中共杭州市江幹區委、杭州市江幹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杭州市江幹區委宣傳部、杭州市江幹區政協教文衛體委承辦。
  •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書目書志叢刊(全二十三冊)
    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係島田翰(1879—1915)舊藏,前有「島田翰讀書記」白文長方印,後有島田翰題跋。此本扉葉題「據燕京大學圖書館藏鈔本影鈔」,而録有島田翰題跋,則燕大本亦係以國圖本為底本傳鈔者。一九四〇年文獻保存同志會購得其所藏明刊本一千二百餘種,今存臺灣。新中國成立後,劉承幹將藏書全部獻歸上海圖書館。嘉業藏書樓現屬浙江圖書館。  此目著録嘉業堂所藏善本書,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各條著録書名卷數、著者、版本、冊數。  扉葉書名下題:「據燕京大學圖書館藏鈔本影鈔。」據書後題記,鈔録時間為一九四〇年十一月。
  • 李商隱一首無題詩,道盡《昨夜星辰》和《無言的結局》兩首歌
    但是那無窮無盡個「昨夜」呢?這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李商隱總寫「無題」,真是人如其名,我們商量著不明言可好?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 不只日本,向世界的圖書館借書吧!
    CALIS的骨幹服務體系,由4大全國中心(文理中心—北京大學,工程中心—清華大學,農學中心—中國農業大學,醫學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7大地區中心(東北—吉林大學,華東北—南京大學,華東南—上海交通大學,華中—武漢大學,華南—中山大學,西南—四川大學,西北—西安交通大學)、除港澳臺之外的31個省級(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心和500多個服務館組成。
  • 柏林自由大學 FU Berlin
    2006年1月,德國研究協會(DFG)和科學委員會在波恩公布德國精英大學候選名單中,柏林自由大學位列其中。2007年10月19日,德國第二輪「精英大學」評選最終揭曉,柏林自由大學正式成為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從柏林自由大學成立到今天,已經有近70年的曆史了。70年對於一所大學來說並不長,與眾多世界名校相比顯得非常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