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他的一生,或許給我們一種啟示,生活究竟該怎樣過,才能漸入佳境,不負生命。
正如他自己所說,世人各有所好,並且隨其所好度日過活,直至老死,只是其清濁層次不同而已。從好讀書到好讀佛經,到好淨其心,有如從頂端到根端吃甘蔗,越吃越甜,漸入佳境。
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個人叫祩宏。在一個喜氣洋洋的大年三十的晚上,祩宏正在看《金剛經》。妻子湯氏為丈夫泡了一杯熱茶,輕輕放在桌子上。突然茶杯自己碎裂,湯氏嚇得手足無措,覺得不吉祥,害怕丈夫不高興。
沒想到祩宏抬起頭來笑笑說:「沒關係,世上沒有不碎的茶杯,世上也沒有不散的因緣。」
他終於開始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對妻子說,「我要出家。」
當時湯氏一時感到莫名其妙,但是看到丈夫這種懇切的語言不是在說假的。
祩宏告訴她,自己年幼時候看到鄰居的老婆婆每天念佛數千,就問她為什麼每天念佛。
她回答說:「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號,臨終無病,與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祩宏聽後,從此逐漸了解到學佛這條路......
他以為湯氏會號天搶地,但是她很平靜,也很支持他。初三早上,他和湯氏訣別,說:「恩愛無常,生死誰也替不得誰。我走啦,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吧。」
湯氏說:「我懂,我不耽誤你,你先出家,我隨後就去」。
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髮。
祩宏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第一任妻子也離世,所以妻子湯氏當時是他最親近的人。
他出家了,還總想回家看看他太太。左一次、右一次,看了很多次。
他太太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一想自己的丈夫出家也不修行,還有這一種的情愛放不下,老回到家裡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
於是乎她就在進門的地方,挖了一個坑,上邊用蓆子之類的東西遮上。這個坑裡邊放的什麼呢?就放它一些個火。那麼蓮池大師有一次又回來了,一邁步,就掉進這個火坑裡了,他說:「啊!你這兒怎麼弄個火坑呢?」
他太太說:「你知道是火坑,為什麼你還回來?」
這一句話,他開悟了,以後再也不回來了。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袾宏受具足戒後,策仗遊方,遍參知識。參學遍融禪師,老禪師教喻:「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拳拳服膺。後參笑巖寶祖,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
隆慶辛未年間,大師乞食梵村,見雲棲這個地方山水幽寂,產生了終老於此的志願。此山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禪師所居寺廟遺址。居士楊國柱、陳玉如等,為大師建造茅屋三間以避風雨。雲棲一帶多有老虎為患。環山40裡內,每年都要傷害數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師發大悲心,誦經施食,虎患經從此絕跡。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師禱雨。大師笑著說:「我只知念佛,沒有什麼法術。」眾人堅請不已,大師不得已出山,手擊木魚,繞農田念佛。足跡所至之處,大雨隨注。村民驚喜萬分,爭相出資、出工、出木材,為大師造屋。
萬曆戊子年間,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過千人。太守餘良樞請大師赴靈芝寺祈禱,瘟疫果然頓止。蓮池大師袾宏坐道場40餘年,道風傳播日廣,海內賢人豪士,無論在朝在野,無不歸心感化。如兵部尚書宋應昌,吏部尚書陸光祖,內宮宣諭張元忭。再如司成馮夢禎、陶望全等,上門請法的,超過百人。他們都是專程前來探求人生大事,聞法之後,無不心服口服,成為大師的入門弟子。侍郎左宗問:「念佛能大徹大悟嗎?」大師說:「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縣令樊良樞問:「心亂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淨?」大師說:「置之一處(心住一境),無事不辦。」臨終前半個月,蓮池大師預先入城,告別各位故友即在家弟子,但只是說:「我要去別的地方了。」回山之後,連續幾日下齋堂,親自操作茶湯設供,並與眾僧話別:「我不在這兒住了,要去別處。」七月初一晚上,蓮池大師進入大堂坐下,囑咐大眾說:「我的話大家可能不愛聽,我就像風中的燈燭,油盡燈幹了,只等一撞一跌,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遠門了。」
第二天夜裡,蓮池大師在方丈室,示現輕微疾病,閉目念佛。城中諸位弟子趕到,圍繞著大師。大師留下遺言說:「大家要老實念佛,不要裝模作樣,不得標新立異,壞我規矩!」
把生死當做出趟遠門,他說自己的生命就是這樣漸入佳境的。
雖然蓮池大師圓寂了,但是留下了豐富的著述,其中,蓮池大師說自己八十歲時,頗能知道從前七十九年的種種不是....,他的著述很多,文字通俗易懂,故事栩栩如生,從中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