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儒家的智慧
曾 國 藩 的 治 學 之 道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是宗聖曾子的第七十世孫,他與胡林翼並稱曾胡,又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在晚清深厚的政治影響力是毋庸贅述的。曾國藩生活於中國社會轉型遭遇「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時期,但他一輩子以理學大師唐鑑贈送的四句話為人生目標: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自覺以先賢聖人的理想要求自己,「研幾」慎獨中進德修業,學問上承續拓展桐城古文,創立「湘鄉文派」,培養了有「曾門四弟子」之稱且頗有文名的張裕釗、薛福成、吳汝綸、黎庶昌等古文家,一生留下了詩文、簡牘、筆記、日記、奏章、家書等各類文字一千五百多萬字,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所寫的家書。
他一生中不論如何繁忙,無論是在京城裡讀書修身治學為官,還是督軍行船帶兵打仗,總不忘記給兄弟子侄寫信,講求進德修身,探究學問做人,娓娓道來,總把金針度於人,以自己的精神成長曆程,為官做人的經驗做例證,服人感人激勵人。在《曾國藩全集·家書》所留下的1520封家信中,除了給祖父母、父母的幾十封,絕大部分都是寫給兄弟子侄輩的,而在這些家書中他提及最多的就是讀書學習,曾囑子孫不欲做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其治學之道,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治學目標:進德修業,經世致用
自宋以來,湖湘一代盛行奉程朱理學為正宗、重經世務實的學風,理學家畢生所追求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中前半部分講修身養性,後半部分便是經世之說。這對曾國藩的讀書治學之道產生很大影響。
曾國藩曾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進德即修養美好德性,無愧父母宗祠;修業即鑽研學問經典,以求謀食立身,而此二者,俱與功名無關。曾國藩曾數次科考不中,深知科舉取士的弊端,在他看來,科考書目固定,應試文章八股,若單為考取功名而學習,則易讀死書,死讀書,若一生功名未中,而其他學問也無漸進,則是畫地為牢。如此一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就是欲求一塾師也不可得。所以曾國藩要求子孫讀書要廣泛涉略,終身學習,以自娛身心,富養精神,不求後輩為達官重臣,惟願代代有人才。
同時,在曾國藩看來,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切忌空虛之學。在晚清危機之際,一介書生曾國藩將讀書與實踐緊密聯繫起來,創建湘軍,興辦洋務。結合時局,曾國藩認為學問無外乎軍政、船政、數學、格致等,遂選聰穎幼童遠渡重洋,學習步算、製造諸科,翻譯西方科技之書,以圖自強。曾國藩博覽群書,組建湘軍時採用戚繼光束伍練兵之法,整理鹽政時採取陶澍的經驗,整飭吏治時對照前人的得失成敗……後來,曾國藩成為一代「中興名臣」,大概就是由於他能知行合一,將知識與社會發展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繫起來的緣故。
治學方法:看、讀、寫、作、錄
古語說,砍柴不對紋,累死砍柴人,讀書治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曾國藩在給曾紀澤的信中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閱讀。曾國藩用商人積累財富和兵家攻城略地來比喻閱讀,說明只要個體發揮積極主動性,閱讀便可使人們迅速獲取新知,開闊視野,豐盈精神。然而閱讀並不是漫無目的地看,一是要博學專精,在廣泛涉略的基礎上精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二是要讀好書,讀經典。
「讀」,就是朗讀、誦讀。朗讀不僅可以「無忘所能」,使所學的知識能夠真正掌握而不忘記;而且可以朗朗上口,自娛其心,是以「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採其深遠之韻」。
「寫」,指的是書法。曾國藩曾因寫字遲鈍吃虧不少,所以教育子孫無論寫哪種字體,要持之以恆地練習,最終達到寫的又好又快的效果。
「作」,就是寫作,任何思想或知識,只有付諸文字,才能將其傳至更遠。曾國藩主張為文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做到胸中有丘壑,這樣做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否則只是一種拙劣的文字遊戲和華麗的辭藻堆砌,根本不足以稱之為文。
同時,人不是天生就能做文章的,寫作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實踐的過程,要把天馬行空的想像落實到紙上筆端,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怕醜的心理。曾國藩教育正在學作賦的曾紀澤說:「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此後彌不肯為矣……爾若學賦,可於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或許我們最初的寫作只是從模仿名家名作開始的,但是只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最終自會分別蹊徑,有自己的思想和氣韻。
曾國藩雖只說了「讀書四法」,但他的讀書治學思想中還貫穿著做札記的方法,即「錄」。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時,要隨手做札記,如遇令人拍手稱快的文字,要用硃筆標識。曾國藩在讀書時常將心得和當時有疑問的地方分冊摘錄,隨著學問的漸長,每有新的心得便記錄在對應條目的下面,日積月累,便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功可強立,名可強成,曾國藩天資不算聰穎,但通過堅持不懈地靜心治學,最終大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