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治學,進德修業

2021-02-18 三氣

來源:儒家的智慧

曾 國 藩 的 治 學 之 道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是宗聖曾子的第七十世孫,他與胡林翼並稱曾胡,又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在晚清深厚的政治影響力是毋庸贅述的。曾國藩生活於中國社會轉型遭遇「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時期,但他一輩子以理學大師唐鑑贈送的四句話為人生目標: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自覺以先賢聖人的理想要求自己,「研幾」慎獨中進德修業,學問上承續拓展桐城古文,創立「湘鄉文派」,培養了有「曾門四弟子」之稱且頗有文名的張裕釗、薛福成、吳汝綸、黎庶昌等古文家,一生留下了詩文、簡牘、筆記、日記、奏章、家書等各類文字一千五百多萬字,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所寫的家書。

他一生中不論如何繁忙,無論是在京城裡讀書修身治學為官,還是督軍行船帶兵打仗,總不忘記給兄弟子侄寫信,講求進德修身,探究學問做人,娓娓道來,總把金針度於人,以自己的精神成長曆程,為官做人的經驗做例證,服人感人激勵人。在《曾國藩全集·家書》所留下的1520封家信中,除了給祖父母、父母的幾十封,絕大部分都是寫給兄弟子侄輩的,而在這些家書中他提及最多的就是讀書學習,曾囑子孫不欲做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其治學之道,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治學目標:進德修業,經世致用

自宋以來,湖湘一代盛行奉程朱理學為正宗、重經世務實的學風,理學家畢生所追求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中前半部分講修身養性,後半部分便是經世之說。這對曾國藩的讀書治學之道產生很大影響。

曾國藩曾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進德即修養美好德性,無愧父母宗祠;修業即鑽研學問經典,以求謀食立身,而此二者,俱與功名無關。曾國藩曾數次科考不中,深知科舉取士的弊端,在他看來,科考書目固定,應試文章八股,若單為考取功名而學習,則易讀死書,死讀書,若一生功名未中,而其他學問也無漸進,則是畫地為牢。如此一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就是欲求一塾師也不可得。所以曾國藩要求子孫讀書要廣泛涉略,終身學習,以自娛身心,富養精神,不求後輩為達官重臣,惟願代代有人才。

同時,在曾國藩看來,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切忌空虛之學。在晚清危機之際,一介書生曾國藩將讀書與實踐緊密聯繫起來,創建湘軍,興辦洋務。結合時局,曾國藩認為學問無外乎軍政、船政、數學、格致等,遂選聰穎幼童遠渡重洋,學習步算、製造諸科,翻譯西方科技之書,以圖自強。曾國藩博覽群書,組建湘軍時採用戚繼光束伍練兵之法,整理鹽政時採取陶澍的經驗,整飭吏治時對照前人的得失成敗……後來,曾國藩成為一代「中興名臣」,大概就是由於他能知行合一,將知識與社會發展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繫起來的緣故。

治學方法:看、讀、寫、作、錄

古語說,砍柴不對紋,累死砍柴人,讀書治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曾國藩在給曾紀澤的信中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閱讀。曾國藩用商人積累財富和兵家攻城略地來比喻閱讀,說明只要個體發揮積極主動性,閱讀便可使人們迅速獲取新知,開闊視野,豐盈精神。然而閱讀並不是漫無目的地看,一是要博學專精,在廣泛涉略的基礎上精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二是要讀好書,讀經典。

「讀」,就是朗讀、誦讀。朗讀不僅可以「無忘所能」,使所學的知識能夠真正掌握而不忘記;而且可以朗朗上口,自娛其心,是以「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採其深遠之韻」。

「寫」,指的是書法。曾國藩曾因寫字遲鈍吃虧不少,所以教育子孫無論寫哪種字體,要持之以恆地練習,最終達到寫的又好又快的效果。

「作」,就是寫作,任何思想或知識,只有付諸文字,才能將其傳至更遠。曾國藩主張為文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做到胸中有丘壑,這樣做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否則只是一種拙劣的文字遊戲和華麗的辭藻堆砌,根本不足以稱之為文。

同時,人不是天生就能做文章的,寫作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實踐的過程,要把天馬行空的想像落實到紙上筆端,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怕醜的心理。曾國藩教育正在學作賦的曾紀澤說:「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此後彌不肯為矣……爾若學賦,可於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或許我們最初的寫作只是從模仿名家名作開始的,但是只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最終自會分別蹊徑,有自己的思想和氣韻。

曾國藩雖只說了「讀書四法」,但他的讀書治學思想中還貫穿著做札記的方法,即「錄」。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時,要隨手做札記,如遇令人拍手稱快的文字,要用硃筆標識。曾國藩在讀書時常將心得和當時有疑問的地方分冊摘錄,隨著學問的漸長,每有新的心得便記錄在對應條目的下面,日積月累,便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功可強立,名可強成,曾國藩天資不算聰穎,但通過堅持不懈地靜心治學,最終大有所成。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讀書治學,進德修業
    他一生中不論如何繁忙,無論是在京城裡讀書修身治學為官,還是督軍行船帶兵打仗,總不忘記給兄弟子侄寫信,講求進德修身,探究學問做人,娓娓道來,總把金針度於人,以自己的精神成長曆程,為官做人的經驗做例證,服人感人激勵人。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實際上,做任何事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讀書治學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虛心向學,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無疑是打開讀書治學大門的金鑰匙。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比較重視讀書治學的方法,用具體的事例來進行說明,用較多的篇幅闡述相應的方法。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有了奮發向上的志向,曾國藩從來不計較讀書的條件,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弟弟們來信要離家外出,找一清靜處讀書,結果遭到曾國藩的嚴厲批評,他說:「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曾國藩的成就與他個人的修煉是分不開的,其關於進德修業、立人成事的實踐,對於我們仍有十分有益的借鑑作用。 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在人生各種修為裡,曾國藩特別重視進德、修業二事。為什麼呢?曾國藩在1844年10月10日給四位老弟的信裡談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 立德·傳道·治世——《群書治要》中的治學之道
    《群書治要》不僅輯錄了經史百家中有關中國古代治國安邦、匡政利民的治道思想,同時也擷取了有關治學的精彩論述,從中我們得以探究中國古人的治學之道。正如英國作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通過學習磨礪自身涵養德行。
  • 研討會|「一代儒宗」錢大昕的治學精神
    我匆匆翻了一下,在他的集子中,至少有十五處之多強調治學要『實事求是』。如雲『通儒之學,必自實事求是』,『予弟晦之,孜孜好古,實事求是,所得殊多』(卷二十四)等等。這是乾嘉學派治學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就指出了。」「第二是『通經致用』的精神。錢大昕搞算學、天文、律歷、音韻等等都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不是空喊口號,空背教條。
  • 殷孟倫: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黃先生一生治學的嚴謹精神和系統的治學方法,雖然早略為學界所共知,而語焉不詳,今就我從先生治學和我本身感受,綜括介紹如下。一、首先以關心國家命運作為出發點,並把這一精神貫徹到學術研究上去  黃侃先生早年曾親自投入於反清的革命運動中,受清廷緝捕而避難於日本。後來雖然逐漸離開政治活動而專事學術的研究和教學,但一直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他認為治學是「存種姓,衛國族」的手段。
  • 為中醫學子薦書,兼談我的中醫治學門徑
    有人說,作為醫生每天看好自己的病人就行了,何必談治學。我認為中醫屬於國學,亦當按國學方法治學,若只是臨床自悟,或能有所成就,但卻無以了解前聖先賢的學術所長,閉門造車,必有所短,終不如廣聚眾家為好。再者,治學需要儒家精神,中醫人「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有此抱負,則能精進有得。
  • 【推薦】錢穆:曾國藩的讀書方法及治學之道
    曾氏讀書,生平力主一「耐」字訣,一「恆」字訣。他說:「一書未完,斷斷不讀別書。」那時的天下,正在讀書人懶而躁,不肯讀完一部書的風氣下弄壞了,卻恰恰在一書未畢,決不換讀別書的人的手裡把來平定了。我們便把這一件小事,兩兩相照,尤可見讀書人的習慣與風氣,對於世道,真有偌大的影響。陳氏常提倡「士大夫之學」,說:「士大夫之學,略觀大義,有益於身,有用於世。」
  • 中醫人為什麼要多讀書
    開篇語:董老師是一個真正的中醫人,他非常重視讀書,每日讀書不懈,臨床之餘,或讀書,或寫作,對我們影響很大。以下文字皆錄自董老師的微博,從中可見董老師的讀書與治學精神。一、讀書的境界木心在《素履之往》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飽經滄桑而體健神清的人讀書最樂,他讀,猶如主演協奏曲,塵世的森羅萬象成為他的樂隊。」細細體味,其中有大樂趣。
  • 新學期書單 | 百位北大教授推薦影響人生的書單+治學感言8.0
    楊寶學 基礎醫學院教授 治學感言 教授是一個神聖而又尊嚴的職位。 影響人生的書單 我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讀書書目,主要限於1993年出國留學前的範圍,是我生命成長與智識底蘊的養成關鍵時期。
  • 傅山、書法與治學 / 白謙慎訪談
    傅山 行書曹頌公六十歲壽序十二條屏之二 上海博物館藏 (節選)趙琰哲:傅山書法除大家通常所認識的連綿大草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治學的,這也是本次展覽特別想呈現的一塊。在他看來,雖然正在經歷那個困頓的時代,但是讀書的目標還是一樣。他最後寫給孩子們的遺訓就說到,人世間能留存下去的,文章而已。所以,傅山那時完全不像今天的藝術市場。現在價格相互攀比,藝術品商業化,人格也商業化了。傅山那個時代的體制嚴格來講還是士大夫,基本概念是沒有變化的,所以可以看到他治學確實是以讀書為主,只不過他的讀書筆記今天我們又當作書法了,就像藥方一樣。
  • 曾國藩的20種人生智慧,讀書治學,修身齊家
    3、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大意:子孫後代們除了讀書,能夠讓他們學會打掃房間、擦桌椅板凳、收拾糞便、除草,也是非常好的事,千萬不要覺得這樣沒面子而不去做。4、慎能遠禍,勤能濟貧。
  • 曾國藩:修身養性,進德修業
    進德修業二事,核心都在於修身,即他所謂「修身為本」。曾國藩的修身之學,打破了傳統修身之學的格局,其中既有曾國藩個人在修身方面長達數十年的涵泳體認和經驗積累,也有對其他學派在修身方面的重要思想的整合,特別是相對於宋明理學傳統中的修身之學,表現出新的氣象。而這一修身之學從其效果而言,無疑是極為成功的,其作用不僅是福蔭曾氏後人,也成為今人修身之學可資借鑑的重要經典。
  • 嚴以治學 筆耕不輟——歷史學家蔡美彪的學術貢獻與治學
    但作為史學研究者需要兩者兼顧,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治學注重精專,在廣博的視野下,力求具體深入。蔡先生曾多次對我們談到關於通才和專精的關係。他強調研究歷史要有大局觀,要能夠融會貫通,認為斷代史研究有其局限性。在學術研究中,蔡先生一直注重通與專相結合。
  • 值得推薦的經典讀書名言
    ——司馬光4、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歐陽修5、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6、有閱讀能力而不願讀好書的人,和文盲沒有兩樣。 ——馬克·吐溫7、讀書如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學誠8、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
  • 錢鍾書:縱逸自如的治學氣派為文風範
    學者傅璇琮曾經有過一個評價,認為《管錐編》是「壁立千仞的著作」,對錢鍾書的研讀與研究,能夠形成「一種嚴肅的、境界高尚的治學胸懷,融合中西文化、廣博與精深相結合的治學手段,不拘一格、縱逸自如的治學氣派」。對此,我深以為然。 3 秉持「和而不同」的對話原則,實現「真誠的思想融合」 重讀錢鍾書,可以發現他在很多方面都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
  • 曾國藩的人生成功秘訣:愚人讀書亦有賢智風味
    曾國藩,晚清名臣,他鎮壓了太平天國,又是一個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的理論家和古文學家。但是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卻是極笨之人,笨到什麼程度呢?曾國藩和父親第六次趕考時,不僅落榜了,考卷還被主考官當成了反面典型。但他毫不氣餒,付出了超人的努力,閱讀大量典籍。
  • 勤學如春起之苗——大師談讀書之法
    勤學如春起之苗沈正翔大詩人陶淵明退居田園後,有一少年向他求教讀書方法。他說:「學習,無妙法,只有刻苦勤學,則進,輟學則退。「並指著田禾耐心啟發,禾苗時時在滋長,可肉眼卻看不見。讀書也是同理。上述兩例說明,治學或寫作,絕無「捷徑」,只有勤學不輟,日積月累,才能攀上知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