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思想史上,禪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讓禪宗思想真正走進人間的卻是一位不識字的和尚,他的名字叫惠能。
達摩一葦渡江到了中原,是為禪宗一祖。當時他的思想還是比較高深的,只能在讀過書的知識分子中流傳,這種情況一直到了五祖弘忍的時候還沒有大的改變。
五祖弘忍為了考察自己的弟子,讓弟子們各自寫一首詩(佛家稱為偈)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當時,大弟子神秀,寫了一首,並題在寺廟牆壁上,弟子們看了紛紛叫絕,覺得師傅衣缽定是大師哥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沒想到,旁邊一個舂米的和尚聽說了,就讓別人給他讀一下大師哥的高論,(惠能幼時家貧沒有機會讀書識字),聽了以後覺得禪理還不夠透徹,於是他跟著神秀的詩句回了一首,並請人也寫在牆壁之上,就是這首著名的詩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五祖弘忍看到這個偈子後,心下明白這個不識字的編外和尚(那個時候惠能還沒有剃度)才是自己的衣缽傳人。但是,如貿然傳法給這個編外人員,眾弟子恐不服,反而害了惠能。
於是,趕忙把惠能偈子擦掉,到他舂米的地方,用法杖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會意,當夜三更到弘忍房間,弘忍將衣缽傳給了惠能,並連夜送走惠能。這個橋段是不是很熟悉,對了,就是西遊記孫行者學道時候,菩提祖師敲了三下猴頭那個橋段。
惠能為何僅憑一首偈就可以傳承衣缽?
01 禪宗性空 惠能空的最徹底
佛家認為,一切皆空,世間無非鏡花水月,一場虛幻。禪宗講求「見性成佛」,認為人們不需要艱苦修煉,只要重視自己內在心性,就可以頓悟成佛。神秀的偈,表達的是要通過經常拂拭才可以成佛,而惠能說,本來就沒有什麼樹、鏡子什麼的,不需要藉助這些修行,照樣可以成佛。由此,神秀創立北宗,堅持要坐禪,循序漸進,說白了就是要走學術化的道路。惠能創立南宗,堅持不著文字,頓悟即可成佛。
02 中西合璧 惠能融合的最巧妙
佛家起源印度,是外來宗教,佛教強調的性空思想,很難得到中國士大夫的理解,開始其實是水土不服的。傳統的儒家堅持孔孟思想,重視塵世生活,堅持入世態度,因而對佛家多有批評。到了六祖惠能的時候,才把西方佛家和本土道家思想有機融合在一起,將道家強調的「自然」和佛家強調的「本性」結合起來,認為二者同一,有助於中國知識分子更好地理解佛教教義,有助於佛教思想的傳播。
03 頓悟成佛 惠能讓佛教成為中國人底層精神
惠能以前,佛教大多是在寺廟和士大夫之間流傳,要讀佛經,至少要看得懂文字,這個門檻在以前是非常高的。古代人們的識字率是非常低的,官方用語一直是文言文,晦澀難懂,一般老百姓根本無法了解佛教思想。惠能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告訴世人,佛教可以不用藉助於文字語言的輔助,只要靠自己的領悟,就可以得道成佛,這對於佛教思想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佛教、道教、儒教成為三足鼎立之勢,並逐步成為中國人基本思想底色,這與惠能在南方長時間弘法不無關係。現在,六祖惠能肉身還在廣東韶關南華寺,今生有緣,當去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