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媽說:
我的好友Lynn的兒子最近進入了T2期,經常跟我吐槽她家兒子,雖然只是個兩歲半的小不點,但有個性得很,只聽從自己的想法,完全不care旁人。她說也知道T2這個時期,娃有這些表現很正常,對此她是有所準備的,但實際碰到一些狀況還是會有種無力感~反而孩子爸爸好幾次在她束手無策的時候,用出其不意的一些招數搞定小屁孩,表現讓她覺得很「驚豔」。
比如兒子本來很抗拒上早教班,即使去了表現也很被動,Lynn一遍遍給兒子講道理兒子根本不接招,先生卻用一個小技倆找到了「突破口」。兒子現在愉快地接受了上早教班,表現也越來越棒。
我聽了Lynn說的三個事例以後,發現爸爸使用的看似是一些小技倆,背後卻有非常科學的邏輯:T2寶寶很多時候不聽話,不是我們說的道理不夠多,也不是他們不懂道理,而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會有這樣的心理:你說的我偏不做。所以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把掌控權交給孩子,當然這中間也涉及到很多具體的小技巧。
三個小狀況很常見也很接地氣,也是平時很多媽媽會問到的狀況,所以分享給大家。
文:by Lynn
你說的我偏不做!2歲孩子也需要掌控感
我一直很想教會兒子「分享」這個概念。
我知道對兩歲多的娃來說,佔有欲是天生的,他只會想著: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我喜歡的都是我的!
但每當看到差不多大小的娃,會把手裡好吃東西的遞給自己媽媽,說:「媽媽吃!」我就從內心生出「嫉妒」。
所以我不奢求他當下就能學會分享,只想達成一個小目標:讓他知道分享是怎麼一回事。
某個周末我和先生帶娃出去玩,因為天很熱,所以就去買了兩個冰淇淋吃。
我吃的是抹茶味,兒子當時手上拿的是巧克力味。
我和兒子說,「你的冰淇淋給我吃一勺吧,讓媽媽嘗嘗味道?謝謝寶寶呢!」
縱然我甜言蜜語,兒子也還是很緊張,牢牢護住冰淇淋,硬是沒答應。
我嘆了口氣,心想真的是時機還未到!
這時先生在旁發話了:「寶寶,如果你把這杯冰淇淋分給媽媽吃一勺的話,媽媽就會把她的冰淇淋也分給你吃一勺,要不要試試呢?」
我原本沒抱希望,卻沒想兒子就這麼把一勺冰淇淋塞給了我。
先生有些得意,不管是誰,都不喜歡被命令,不喜歡處於被動。你給他一個建議,讓孩子決定和選擇,他就有了主動權,不會覺得被支配。
我雖然覺得好有道理,但還是不服氣:「我之前也沒命令他啊,只是請求他餵給媽媽吃一口啊。」
先生呵呵噠:「你那麼說表面上是請求,實際上就是讓他照著做,他根本沒別的選擇啊,所以還是被動的。」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這之後,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大多數時候,兒子都會樂意分享他手裡的零食。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講,他置之不理,其實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你讓我怎麼做我偏不,這種時候,把主動權交給他就沒錯了。
讓孩子「玩」起來:掌控的感覺太棒了!
兒子兩歲生日過後,我們開始送他去上早教課。結果幾次課上下來,怎麼聽課沒學會,倒開始厭學了:進了課堂就喊著要出去,上課完全不肯坐下來,就在旁邊一個人玩滑梯。
我和兒子一遍遍說:要好好聽老師的話,照著老師說的做。從獎勵辦法「你好好上課媽媽給你買冰激凌」,到懲罰恐嚇「你再這樣我不給你買冰激凌了哦」,結果是統統無效!
看著一起上課的更小的娃都能很好地配合老師做動作,當老師的小助手,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後來我索性就不再陪著去上課了,眼不見為淨。先生只好一個人帶著兒子去。
沒想到隔了兩周後,出門去上課時還唧唧歪歪的兒子,回來時卻很開心,先生和我說,小傢伙上課表現也很不錯。
我問先生為什麼會有這個大變化。先生「揭秘」:「老師不是都會給兩枚貼紙嘛,貼紙本身對孩子是有吸引力的,但對我家娃可能興趣一般,但是貼在他手上當手錶,他就來勁了,因為他看的動畫片裡手錶就是這樣的啊。」
後來我和先生聊起這事,問他怎麼來的靈感,答曰:打遊戲。
「我們小時候聽到上課啊上學啊,聽著也頭大,就想著上學要變成遊戲該多好。遊戲最大的特點就是好玩,過關就有獎勵,貼紙變成手錶,他很有目標感,也會覺得很好玩。」
「我也說好好上課獎勵一隻冰淇淋啊。」
「冰淇淋的相關性不夠強,就好比我們玩遊戲,進階一關獎勵的肯定是和遊戲相關的裝備,如果是金幣,也是一樣可以換作裝備或其他和遊戲高相關性的東西。那麼獎勵娃早教課表現得好,獎品最好是和早教課高相關性的,貼紙在早教班裡有,娃知道,上好課就能拿到,這個因果關係很牢靠,而且他又很喜歡這個做手錶玩這種形式!
但如果是冰淇淋,它相關性就會弱一些。早教班是沒有的,如果獲得了獎勵,那就得去買,這個到最後可以吃到之間的變數很多,如果大人說話不算話了咋辦,就算大人不變卦,去買冰淇淋的路上或許得走點路,萬一那天趕時間?又或許到了那,冰淇淋賣光了?太多因素孩子覺得不好掌控!」
得,還是掌控感!
把掌控權交給孩子≠完全讓孩子做決定
兒子的T2期比一般的娃要晚,但真的來了,也是來勢洶洶。
比如這天睡覺前,兒子居然開始說不要穿睡袋。因為他從出生就開始穿睡袋,過程中也從來沒有表示過不適,所以我根本沒料到有這麼一天。
不過我好歹也算是科學育兒派,在兒子兩歲還沒到之前,就未雨綢繆準備了一大堆應對T2期的技巧,加上前面幾件事情我自認為也掌握了對付T2寶寶的秘訣:把掌控感交給孩子,所以立馬實施起來。
我從衣櫥裡又翻出了一件睡袋,把兩件睡袋放在兒子面前,說:「寶寶,那你是想穿這件睡袋,還是那件睡袋呢?」
本以為兒子糾結一陣後,會隨便選其中一件。誰知事情完全沒有朝我預想的方向發展,兒子把兩件睡袋都扔開,拼命說不穿不穿不穿!我繼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連打針威脅都搬出來了,還是沒用,最終只好選擇最不願意的方式,粗暴地直接給他穿上。
第二天洗完澡後,這一幕又重現了,我正頭痛是不是又要強權鎮壓時,先生出陣了。
他的做法跟我一樣,把兩件睡袋放兒子面前給他選擇:「寶寶,那你今天是想穿這件有小狗的睡袋,還是這件有小兔子的睡袋?小狗的睡袋看起來更好玩對不對?上面有灰色的小狗、綠色的小狗、黑色的小狗,爸爸也更喜歡這件。」
先生說完這番話後,兒子糾結了下,接著居然很順從地接受了那件他之前一直在拒絕的「小狗」睡袋。
這次我是真服氣了。我跟先生用的雖然是同樣的方法,但得到的反饋卻完全不一樣。
「明明我也是給他選擇,給他掌控感了啊。」
先生卻一語中的:
」你想想自己開年會選衣服就知道做決定有多難了。」
正當我一臉懵逼若有所思思而不得之時,先生繼續解釋:
「你說選這個,還是選那個,小孩子其實也不太明白,看看都差不多,你把具體圖案描繪出來,然後給到一點點傾向性建議,孩子就容易做決定。」
經先生這麼一說,我想起自己上次開年會糾結了半天,最後還是先生一句「我覺得還是這件紫色的襯你的膚色」,直接終結了我的糾結。
2歲的小孩,雖然需要掌控感,但畢竟認知有限,掌控能力還很弱,需要大人給到引導和提示,你給的提示越清晰,他越能做決定。大概就是這樣。
畢竟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升華」總結能力是沒毛病的了~
OK媽說:平常我們對於T2寶寶的各種麻煩狀況,更多討論的是「怎麼辦」,今天Lynn分享的這些事例,我會覺得比較有啟發的一點是,在怎麼辦之前先了解下為什麼,孩子「不聽話」是因為T2時期的寶寶大多有這麼個心理特點:你說的我偏偏不做。這背後是孩子對掌控感的需求。了解了這一點,在處理孩子具體狀況時,就容易理解孩子的一些表現,也更能用有效的方式解決。
一般在帶娃中,媽媽們喜歡盯著目標,喜歡立竿見影馬上奏效的方法。但其實每種方法背後都有更深的邏輯,這一點可能爸爸相對來說更有「優勢」,因為大多數爸爸不用直接面對「一線戰場」,可以有時間更冷靜地思考,心態也更放鬆,相對來說也更會「玩」,更有「遊戲」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