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上,《信條》「跨時空連線」中國首映禮將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地同時舉行,屆時中國影迷將與諾蘭等主創跨時空對話。
成都不少影院開闢零點場
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不少影院為影片開闢了零點首映場,其中太平洋影城(王府井店)開闢了巨幕廳,UA國際金融中心影城則安排了IMAX廳。
電影中,諾蘭除了挑戰觀眾的腦力極限外,那些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也同樣令人折服。諾蘭表示,想通過電影為觀眾呈現一套全新的觀影方式。
看首映之前,未來的我回到現在告訴我,我都已經看了15遍的《信條》,但還是沒看懂。
那麼問題來了:我還要不要去看《信條》?
8月底在電影院重新溫習一遍《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不也還是不懂其中的原理麼?可這並不影響觀影感受,依然會被情節所打動。
還能有比一個月內連看3場諾蘭的電影更爽的事麼?
沒有!!!
被西方媒體視為2020年世界電影院「救命稻草」的《信條》已於8月26日全球開映,9月4日將登陸中國。當下電影市場匱乏的是真正高質量的大片。那麼英國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這部「燒腦神作」能不能拯救世界電影呢?
英國一些主流媒體對其的評價兩極分化:BBC稱「以商業大片為平臺,認真思考生存威脅,帶來刺激所有感官的沉浸式體驗」
但也有驚喜,視覺上看到各種逆行動作,詭異扭曲又精彩的編排,達到了另一種燒腦:
非邏輯層面而是奇觀衝擊,值得全神貫注欣賞。
有幾個設定和細節也很驚豔,時間線也很有趣,尼爾無疑是最感人的角色。
順便說下,今天的新聞熱搜,這個演員肺炎確診了。
女主角身高190,腿長在電影中救了她一命,也很有趣。
電影中有很多糊文伏筆和設置。比如到底誰是主人公。越南遊艇,歌劇院,信條手勢等等。
經典老片也能吸引這麼多觀眾走進電影院,可見大家有多麼鍾愛諾蘭作品。
他一直都是一個獨具風格的導演,身上有很多標籤,例如鍾愛IMAX膠片、堅持實拍、劇本每次都「腦洞」巨大、影片情節每次都讓人慾罷不能,一刷再刷,每次挑戰類型片又總能玩出新花樣……
諾蘭的每部作品,都能被打上「精品」的標籤。繼《敦刻爾克》之後,觀眾已經三年沒在大銀幕見到他的新作。現在我們終於等來了《信條》——就在本周五(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全新力作《信條》將上映,目前預售已開。
劇情方面來講,幾個關鍵詞幾乎就能網羅全球大部分電影觀眾的心:特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科幻、時空逆轉。
前兩個其實很好理解,也很好想像。
但後兩個,一旦和諾蘭掛上鉤,不僅能讓前兩個關鍵詞都變得意味深長,更是能讓整部電影都與眾不同。
預告裡,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這位特工,似乎是一位勇士。
他不僅要作為"外交官"與別國政要周旋,還要親身上陣飛簷走壁"深入敵營",最重要的是,圍繞他展開的這次神秘的"時空逆轉",在預告中已經多次顯現。
女科學家借用子彈的軌跡,教他辨別另一個空間的事物運動規律;
從那道「氣閘」出來,聽覺和視覺都會變得奇怪;
面對戰友的告誡,他仍表示要過那道門去看看。
這道神秘的門始終沒有向觀眾說明到底是什麼,但預告中眾多蛛絲馬跡已經有所表明。
這個周末,話題度最高的自然是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劇情燒腦到什麼程度呢?雖然網上各種分析文已出,但看過的人依然一臉懵。除此外,記者看到,有微博大V爆料稱,有影城的音響因為《信條》巨大音效而震壞,甚至調侃說,「影院經理們一定對諾蘭又愛又恨」,應該推出「諾蘭險」。
為避免「腦殼疼」,南京有影城主動調低了音量
記者看到,這條微博下面有300多條評論,不少看過電影的觀眾表示,《信條》的音樂確實很響很炸,鼓點都捶在心臟上。記者看完該片時,也對音樂部分很是詫異,音樂鋪得很滿,甚至有不少偏電子樂,比如電影開場時發生在劇院的救援行動,就出現了巨大的音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