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當上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後,為何被劉文典鄙視

2020-12-26 勇哥讀史

西南聯大,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簡稱。

1937年11月1日,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3所大學在長沙開學,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這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1938年,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到雲南昆明,正式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由當時中國最好的3所大學聯合興辦,在教學方面自然屬於頂尖水平。雖然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很差,但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克服各種困難,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桃李滿天下。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都畢業於西南聯大。西南聯大還培養了174名兩院院士。

當然,能夠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教授,都屬於當時中國最好的學者、大家。如朱自清、胡適、劉文典、陳寅恪、傅斯年、錢穆、楊武之、陳省身、華羅庚、葉企孫、周培源、許驤、馮景蘭、趙九章、潘光旦、餘冠英等,他們不是留學歐美的高材生,就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畢業生。

梅貽琦在1931年任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發表就職演講時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簡直就是對著西南聯大說的。因為西南聯大沒有大樓,卻大師雲集。

不過,在西南聯大的大師隊伍裡,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他既沒有留學歐美的經歷,也沒有讀過大學,最高學歷僅僅是小學。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甚至連到大學當後勤工人都沒有資格。

他叫沈從文。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生於1902年12月28日,少年時代曾經參過軍。後來,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想讀大學。可是,他小時候只讀過小學,連進入大學讀書的門檻都摸不到。於是,他走了另外一條道路,到北京大學旁聽,蹭了幾年課程。

從這一點而言,沈從文的最高學歷稱得上「北京大學旁聽生」。

沈從文一邊在北京大學旁聽,一邊從事文學創作。幾年下來,沈從文發表了一批作品,逐漸有了名氣,在文壇上有了一席之地,結交了不少文學教育界的朋友。這些朋友,可以幫助他謀一份教職。1929年,沈從文正是在朋友徐志摩的推薦下,到位於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擔任教師。

中國公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校長是胡適。沈從文能夠在中國公學擔任教師,除了應該感謝徐志摩外,還應該感謝胡適的包容。

在這之前,沈從文從來沒有登臺講課的經歷。當他第一次登上講臺時,面對下面的學生,緊張得足有10分鐘講不出話來,只是呆呆地站在那裡。到後來,終於鼓足勇氣講了,也是一塌糊塗。胡適知道後,笑著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就是成功。」

順便說一句,沈從文的妻子,便是中國公學的女學生、出身名門的才女張兆和。

沈從文在中國公學教了一年書,隨即在徐志摩的推薦下,到武漢大學文學院任教1931年8月,沈從文應國立山東大學校長楊振聲的聘請,到山東大學國文系任講師。沈從文在山東大學教了3年書,主講「小說史」和「散文寫作」。這時候的沈從文,有了多年執教經驗,講課時有條有理,遊刃有餘,很受學生的喜歡。

後來,楊振聲回到北平,沈從文跟著他回到北平。他們一起接受教育部的聘請,負責編寫中小學國文教科書。

1938年春天,沈從文歷經顛沛流離,從北平抵達雲南昆明。最初,沈從文與楊振聲繼續編寫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春天,楊振聲向西南聯大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推薦了沈從文。在朱自清的提議下,1939年6月27日,西南聯大常務委員會第111次會議通過一項議決,聘請沈從文為師範學院國文學系副教授,月薪為280元。1943年7月22日,沈從文升為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國文學系教授,月薪360元。

沈從文在大師林立的西南聯大裡任教,還是面臨著一定的壓力。有一種說法,說自負甚高的劉文典就很鄙視沈從文,放話說:「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朱自清該拿4塊錢。可我不給沈從文4毛錢。」劉文典又在一次空襲警報響起後,指責一起逃跑的沈從文:「陳先生跑是為了保存國粹(陳寅恪),我跑是為了保存《莊子》。可是你什麼用都沒有,跑什麼啊!」

讀來不禁令人莞爾。

【參考資料:《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沈從文進入西南聯大任教及被聘為教授時間考證》等】

相關焦點

  • 紀實春秋 |《在西南聯大》即將播出
    6月10日起,娛樂廣播《紀實春秋》推出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聯大》,帶你走進沈從文、金嶽霖、聞一多、馮友蘭的大師課堂,聆聽汪曾祺從江蘇高郵到西南聯大的精神自傳。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西南聯大學生,師從沈從文,自詡為「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西南聯大的那些老師們
    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常培、羅庸都是中文系的,我們都認得,當然他們對於學生就不一定都認得了。歷史系至少陳寅恪、錢穆在那裡,都是大師了。傅斯年也在,他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但不教課,只是掛個名。還有雷海宗先生,後來在南開。像劉崇鋐先生、姚從吾先生,後來都去臺灣了。聯大老師講課絕對自由,講什麼、怎麼講全由教師自己掌握。
  • 狂人劉文典
    劉文典佩服陳寅恪是他的真學問,當時的陳寅恪儘管是資深留學海歸,可沒什麼博士碩士的頭銜,學問如汪洋大海,讓這個心高氣傲的劉文典不服不行。     沈從文也沒什麼學位,只是寫小說的天賦,讓周作人非常欣賞,一路提攜,到西南聯大的時候也快要評教授了。
  • 西南聯大:教授唐蘭上課,只朗讀詞集,大呼兩聲「好」,便講完了
    唐蘭是研究古文字學的一位學者,他作為教授給大學授課時,很多人直呼他上課的方式很奇葩。唐蘭在西南聯大,教宋詞選讀這一門課時,他從來就是什麼也不講,而是專門捧著一本詞集,給學生們朗讀。每當念到好的時候,他還要大呼一句「真好!」
  • 西南聯大的奇蹟:兼容並包與學術自由,艱苦奮鬥與敬業勤學
    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很多作家都以西南聯大作為題材,創作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品。比如宗璞的《東藏記》就是一部刻畫西南聯大的優秀作品。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並於5月4日開始上課。西南聯大設有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薈集了三所著名學府的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累計培養畢業學生約2000人。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3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復校。
  • 西南聯大八十載80事:一所大學的意義
    11.西南聯大剛遷入昆明時有一個稱號,叫做「難民大學」。學校選址是在滇池附近的一處墳場,宿舍房頂本來有擋雨的鐵皮,後因學校經費緊張而賣給了美軍,改造成了茅草房。12.這個茅草房,是梅貽琦先生邀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專門為西南聯大設計的,然而因為修房資金不夠,夫婦倆前前後後修改了五稿都沒辦法實施,梁思成氣到差點奪門而出。
  • 《西南聯大文學課》:穿越時空,感受大師們的風採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既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無論是教學設施,還是師生的住宿條件,都相當艱苦和簡陋。
  • 抗戰艱苦條件中僅存八年的西南聯大,為何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
    1980年代,沈從文出國訪問,研究聯大的外國漢學家問他:「抗戰條件那麼苦,為何西南聯大八年培養的人才,超過了戰前北大、清華、南開30年人才的總和?」沈從文只回答了兩個字:自由!為何僅存8年的西南聯大在當時抗戰的艱苦能培養這麼多人才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如果爭的話,就成西北聯大了。」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曾想組建東南、西北、西南三所聯合大學,但東南聯大胎死腹中,西北聯大先合後分,只有西南聯大成功堅持了下來,這既得益於蔣夢麟、張伯苓的讓,也得益於梅貽琦的「公」。 「自從聯大成立,梅公心中就只有聯大,沒有清華。」
  • 錢鍾書嘲諷沈從文是個「鄉下人」,諾貝獎終身評委給了他公正評判
    說起沈從文,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起的就是《邊城》這部小說,青山綠水之間的純潔愛情糾葛,可是寫出這部作品的沈從文卻一直被稱為是個「鄉下人」、「土包子」,尤其是錢鍾書這個少年天子,尤其不把沈從文這種從鄉下來的人放在眼裡,曾經直言嘲諷沈從文就是個「鄉下人」,除了錢鍾書,就連國學大師劉文典也對沈從文很不喜歡
  • 總有一首詩詞讓你淚流滿面——《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楊振寧先生尤其喜歡這首詞。
  • 教授回答:觀世音菩薩,解釋後恍然大悟
    1917年,劉文典任教北大的時候資歷尚輕,那時也沒有什麼著作,是北大教授中地位最低的。有一次,辜鴻銘問他教什麼,劉文典回答說教古典文學。辜鴻銘斜著眼說:「就你……」劉文典受到刺激,此後開始奮發向學,一頭鑽進古籍史料,一學就是數十年。劉文典之所以出名,除了他的才學外,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脾氣,尤其是與蔣介石發生正面衝突。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西南聯大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在廬山會議後並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暫時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開大學遭到日機轟炸,大部校舍被焚毀。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擔任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先在長沙聯合辦學,後遷往昆明,由於張伯苓和蔣夢麟當時在重慶任職,就由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校長。
  • 西南聯大校歌
    Untitled Document西南聯大校歌中華讀書報 2001年7月4日   200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刊載了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的文章《中興業需人傑》。此文為去年十月楊振寧教授在臺灣《中國時報》董事長餘繼中夫婦捐贈巨款給南京、東南兩大學成立華英基金會宴會上的演講。楊振寧教授在文中回憶起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之初,由馮友蘭教授撰寫、在全體師生中傳唱、影響深遠的校歌。「他(馮友蘭)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詞,晚年時候寫《三松堂自敘》時還將歌詞錄了進去。」
  • 西南聯大,雲南大學狂人風骨名人「劉文典」
    ,劉文典大慟哭,自此沾上了煙土,即是如此,他仍在吞雲吐霧之餘繼續用勁。劉文典是革命元勳,國學泰鬥章太炎的學生,章太炎是怪人,也是顆福星,1917劉文典經過陳獨秀幫助下,進人到北大教書,這時的劉教授沒有太大名氣,也沒有任何著作,在北大是不起眼的角色。
  • 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感動不已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校聯合,星光熠熠。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擔任三常委,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等擔任老師,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學生有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堪稱史上最豪華天團。
  • 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有多牛
    劉文典說:「我寧願被日機炸死,也不能缺課。」 孔祥熙撥十萬大洋給學校改善條件,但聯大師生全體投票,一致同意:「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 1938年11月,西南聯大作了一個震驚全國的決定:聘請「鄉下人」沈從文為教授。 當時,西南聯大的教員,大多都是留學歐美名校歸來的名師,再差也是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學府畢業,並已在學術界取得顯赫成就的人。 而這位沈從文,論學歷,小學沒畢業;論學術研究,他是作家,沒任何學術著作。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否存在被神化現象?西南聯大到底有多厲害
    今天心安想和你們聊一聊一所只在中國存在8年的一所大學——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於1937年組成。在戰爭的時代,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培養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來傑出的貢獻。很多專家都說過: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更是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01有條不紊的西南聯大抗戰期間,生活之艱難,物質之匱乏,簡直難以想像。但梅貽琦等教育界的代表人物都堅信,無論任何時候,都應該保存國家的教育力量,為國家抗戰勝利後的重建培育更多人才。為了讓西南聯大的教師,尤其是教授能夠安心授課,梅貽琦極力和各級政府機關搞好關係,力保教職工能夠按時拿到工資,並且隨著生活指數的上升,教職工的薪資有所調整。後來,由於物價上漲速度太快,貨幣貶值,梅校長建議校委會給教師支付實物,還派遣專人到鄰縣採購大米,保證每戶每月有「一石六鬥米」。此外,梅校長帶領師生進行勞動生產,自力更生,創辦特種技術研究所進行技術研發和應用,增加收入。
  •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大,為什麼這樣被人懷念?
    即便是思想激進的聯大中文系教授聞一多,在《八年的回憶與感想》中也談及,當校園裡爭執如何實行「戰時教育」時:「教授大都與政府的看法相同:認為我們應該努力研究,以待將來建國之用,何況學生受了訓,不見得比大兵打得更好,因為那時的中國軍隊確乎打的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