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西南聯大的那些老師們

2020-12-17 澎湃新聞

摘選自何兆武《上學記》

1939年秋天,我去昆明報到。一來就覺著天氣美好極了,真是碧空如洗,連北京都很少看見那麼好的藍天。在貴州,整天下雨沒個完,幾乎看不到晴天。雲南雖然也下雨,可是雨過天晴,太陽出來非常漂亮,帶著心情也美好極了。……

我現在也八十多歲了,回想這一生最美好的時候,還是聯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

當然,那也是物質生活非常艱苦的一段時期,可是幸福不等於物質生活,尤其不等於錢多,那美好又在哪裡呢?……

新校舍只有一個院子,地方就那麼一點,房子不多,住也在那裡、上課也在那裡,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包括那些理學院的老師,雖然並不一定交往,可是大家都知道這是吳有訓、葉企孫,那是周培源、吳大猷,都是物理學的老前輩了。像數學系的華羅庚、陳省身,都是大名人,大家幾乎天天見面的。而且還老聽同學講那些老師的小段子,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做學生的有時對老師也不大恭敬。記得剛入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講:「今年來了三個青年教師,才二十八歲,都是正教授。」不要說當時,就是今天怕也很少有,哪有二十幾歲就做正教授的?一個錢鍾書,一個華羅庚,還有一個許寶騄,都是剛回國。許寶騄搞統計學,據說非常了不起,屬於世界級的權威,後來就在北大經濟系,但我不懂統計學,不知其詳。我還記得有人問:「華羅庚是誰?」有同學說:「就是那個瘸子。」

華羅庚

華羅庚那時候瘸得很厲害,不能直著走,有一條腿老在那兒畫圓圈,抗戰後到Illinois(伊利諾伊)大學教書,在美國治了一次才好一些。當時關於華羅庚的各種小道傳說很多,聽數學系的同學講,他在班上淨罵人,大家都說他對人過分苛刻,「人頭兒差」。不過我想,這大概跟他的經歷有關。華羅庚先天有兩個條件很不利的,第一沒有學歷,連中學都沒畢業,雖然剛從英國劍橋回來,可是也沒拿到學位。現在也一樣,非正途出身的人要吃虧很多。雖說錢鍾書的學歷也不高,像梁啓超、王國維幾位大師都沒有學歷,不要說博士,什麼「士」都沒有,但對於有些人來講,「非正途」的陰影的確很難擺脫。第二,華羅庚有殘疾,要出人頭地就必須有非常特殊的才能,而且要遠遠超過別人。華先生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腦子非常靈活,那是別人比不了的地方,但另外一方面,競爭的激烈可能會對他產生影響。這是我的心理分析,也不知道對不對。

朱自清

上面說的是理學院的老師,文學院的更是天天見面了。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常培、羅庸都是中文系的,我們都認得,當然他們對於學生就不一定都認得了。歷史系至少陳寅恪、錢穆在那裡,都是大師了。傅斯年也在,他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但不教課,只是掛個名。還有雷海宗先生,後來在南開。像劉崇鋐先生、姚從吾先生,後來都去臺灣了。

聯大老師講課絕對自由,講什麼、怎麼講全由教師自己掌握。比如中國通史,那是全校的公共必修課,聽課的人多,錢穆、雷海宗兩位先生各教一班,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內容也大不相同,可都是講到宋代就結束了。《國史大綱》是錢穆當年的講稿,學期末的時候,他說:「我這本書就要出了,宋代以後的你們自己去看。」再比如二年級必修的中國近代史,老師只從鴉片戰爭講到戊戌變法,清朝滅亡、民國成立都沒講。實際上,中國近代史應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世紀40年代,正好一百年。可是老師只講五十年,等於只講了前一半。向達先生教印度史,兩個學期只講了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我愛人上過北大陳受頤先生的西洋史,一年下來連古埃及多少王朝還沒講完。我記得馮友蘭在回憶錄裡說,他在北大上學的時候有位老先生講中國古代哲學史,結果半年只講到《周易》,連諸子百家都沒涉及。可見當年的老師講課多麼隨意,但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不必照本宣科。

學術自由非常重要,或者說,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不然每人發一本標準教科書,自己看去就是了。老師成了播音員,而且還沒有播音員抑揚頓挫有味道,學生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啟發。比如學習歷史,孔子是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怎麼周遊列國等等,每本教科書上都有,根本用不著老師講。而老師的作用正在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啟發學生,與學生交流。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才十九歲,教政治學概論的是剛從美國回來的年輕教師周世逑,第一節課給我的印象就非常深。他問:「什麼叫政治學?」政治學就是研究政治的學問,這是當然的了。那麼,什麼叫政治?孫中山有個經典定義:「政者,眾人之事;治者,管理。」所以「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這是官方的經典定義。可我們那老師一上來就說:「這個定義是完全錯誤的。你們在食堂吃飯,有人管夥食帳。你們借書,有人管借書條。你們考試,註冊組要登記你們的成績。這些都是眾人之事,但它們是政治嗎?」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怎麼敢這麼說?不過,我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有些老師喜歡在課堂上胡扯,甚至於罵人,但我非常喜歡聽。因為那裡有他的風格、他的興趣,有他很多真正的思想。比如馮友蘭在課堂上罵胡適,說:「胡適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後再沒有東西了,也沒起多大的作用。」這是教科書裡看不出來的。

老師各講各的見解,對於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得多。學生思路開闊了,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不一定非得同意老師的觀點,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公開反對。記得有一次數學系考試,有個同學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可是數學系主任楊武之先生認為他做錯了。這個同學就在學校裡貼了一張小字報,說他去找楊武之,把雜誌上的新解法拿給他看,認為自己的沒有錯。後來楊武之很不好意思,好像還辭掉了系主任的位子,或者請了一年病假,這是今天不能想像的了。

錢穆

再比如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裡面很多見解我不同意,不但現在不同意,當時就不同意。錢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總覺得那些東西非常之好。有點像情人眼裡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好的一面,而對它不怎麼美的另一面絕口不談。我承認傳統文化裡確實有好東西,但並不像他講的那麼非常之好。人無完人,總有優點、缺點,文化也沒有完美的,也有它很黑暗、很落後、很腐敗的部分,比如血統論。封建時代科舉考試的時候,要寫三代履歷,曾祖父、祖父、父親必須三代清白。「王八戲子吹鼓手」,妓院的、唱戲的、搞演奏的都是賤民,凡這類出身的人都不準進入考場。這是傳統文化裡腐朽的部分,可是錢先生好像並沒有正視它,講的全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美好的部分,以為這才是中國命脈的寄託所在,這是他的局限。另外,錢先生是舊學出身,對世界史,特別是對近代世界的知識了解不夠。可是在我看來,中國近代歷史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參與了世界,而且不參與不行,也得硬把你拉進來。這時候,中國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近代化,與近代世界合拍。所以閉關的政策行不通了,一定要開放,包括我們的思想認識,要有世界的眼光。錢先生對於這些似乎關注得不太夠,也是他的欠缺——這是對前輩的妄論了。不過我以為,學術上不應該論資排輩,不然學生只局限在老師的圈子裡,一代不如一代,那就沒有進步了。

金嶽霖

再說幾件小事。邏輯學那時候是必修,我上的是金嶽霖先生的課。金先生講得挺投入,不過我對邏輯一竅不通,雖然上了一年,也不知道學的是什麼東西。只記得有一個湖北的同學,年紀很大了,課上總跟金先生辯論,來不來就說:「啊,金先生,您講的是……」我們沒那個水平,只能聽他們兩個人辯。我覺得這樣挺好,有個學術氣氛,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思想。如果什麼都得聽老師的,老師的話跟訓令一樣,那就不是學術了。還有一個理學院的同學,姓熊,他對所有物理學家的理論都不贊成,認為什麼都是錯的。周培源先生那時候教力學,這位熊同學每次一下課就跟周先生辯。周先生老罵他,說:「你根本就沒懂!你連基本概念都沒弄通!」可是這位同學總不依不饒,周圍還有很多人在聽。因為我們下一堂課就在理學院邊上,每次路過都看見他們站在院子裡辯,都成南區教室的一景了。

其他名人的課,因為好奇,我也偶爾聽聽,比如外文系陳福田先生的西洋小說史。記得那一年外文系的男同學都調去做美軍翻譯官了,所以班上七八個全是女同學。男生一共兩個,還都是去旁聽的,我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楊振寧。陳先生是美國檀香山的華僑,清華外語系主任,他的英文比中文還好。但他的課只從17世紀《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開始講起,按現在的教學方案來說挺沒章法的,不過這在當時沒人管。而且陳先生對戰局非常關注,後來還主持辦翻譯官的訓練班,所以他上課不是先講狄更斯、巴爾扎克的小說,而是一上來就把新加坡失守之類的戰局情況分析一遍,內容也挺豐富的。

沈從文

再比如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小說史。那個課人數很少,大概只有六七個人聽,我旁聽過幾堂,並沒有上全。沈先生講課字斟句酌的,非常之慢,可是我覺得他真是一位文學家。不像我們說話東一句西一句的連不上,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非常有邏輯性,如果把他的課記錄下來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沈先生非常推崇《金瓶梅》,我現在印象還很深刻。《金瓶梅》過去被當作淫書,不是正經的小說,一直到民國以後都被禁止。可是沈先生非常欣賞這本書,認為對人情世態寫得非常之深刻,《紅樓夢》在很多地方都繼承了《金瓶梅》的傳統。沈先生是非常用功的,可是沒有任何學歷,連中學都沒念過,並且當過兵。後來他到大學裡教書,還成了教授,所以往往受學院派的白眼。記得有個同學跟我講,劉文典在課堂上公開說:「沈從文居然也評教授了,……要講教授嘛,陳寅恪可以值一塊錢,我劉文典一毛錢,沈從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錢。」包括錢鍾書,他在一篇小說裡也罵過沈從文,說:有一個人,年紀輕輕的,可是他的經歷豐富極了,好像幾十年都幹不過來。不知這是哪一篇文裡說的,我都忘記了,可一看就知道是說沈從文。可惜我們現在看過去的人總是帶著諒解的眼光,只看到融洽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相互輕視、看不起的那一面,沒能把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矛盾真正揭發出來。

劉文典大概是西南聯大年紀最大的,聽說他早年參加清朝末年同盟會,和孫中山一起在日本搞過革命,非常老資格。而且,他完全是舊文人放浪形骸的習氣,一身破長衫上油跡斑斑,扣子有的扣、有的不扣,一副邋遢的樣子。有一件事我想是真的。北伐時候劉文典是安徽大學校長,蔣介石到安徽時,照例要請當地的名流見面。蔣介石是很注重儀表的一個人,可是劉文典挺乾癟的一個老頭兒,還戴著副眼鏡。蔣介石看他其貌不揚,問:「你就是劉文典嗎?」他回了一句:「你就是蔣介石嗎?」一下把蔣介石給惹惱了,把他抓了起來。後來經蔡元培、吳稚暉等等元老保釋,才把他放出來。

劉先生當然非常有名了,而且派頭大,幾乎大部分時間都不來上課。比如有一年教溫李詩,講晚唐詩人溫庭筠、李商隱,是門很偏僻的課,可是他十堂課總有七八堂都不來。偶爾高興了來上一堂,講的時候隨便罵人,也挺有意思,然後下次課他又不來了。按說這是不應該的,當時像他這樣的再找不出第二個,可他就是這個作風。後來因為出了點事,據說是接受了什麼人贈的煙土,學校把他給解聘了,他就去了雲南大學。抗戰勝利以後,其他人都走了,劉文典卻留在雲南不出來。第一,雲土好,劉文典吸鴉片煙,這在聯大是絕無僅有的。第二,雲腿好,他喜歡吃雲南的火腿,所以不走。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二雲居士」,解放後做了政協委員,1957年也弄了個右派。好多年前,雲南大學教授、老學長李埏給我講了一個劉文典的故事,挺好笑。反右的時候有人揭發劉文典,說他有一首黑詩,就拿出來念。詩的前面是一段序,說他有一個姬人非常可愛,怎麼明媚、怎麼窈窕,溫存又體貼,總而言之好得不得了。可惜短命死矣,弄得他晚上十分感傷睡不著覺,於是寫了一首詩懷念她。那詩寫得確實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怎麼成黑詩了呢?揭發者說,劉文典根本就沒這麼一個姬人,實際上寫的是他那杆煙槍。解放後不準抽大煙,他就只好懷念他那杆煙槍。

聞一多

聞一多的《詩經》、《楚辭》,還有朱自清的課我也去聽,不過朱先生講課不行的,較為平淡。外文系卞之琳先生屬於晚一輩的教師,作為詩人、作家,當時就非常有名了,可在學校裡還不是正教授,講課也不行。卞先生是江蘇海門人,口音非常之重。我有一個同班同學上了一年卞先生的英文,回來就說:「卞先生的課呀,英文我聽不懂,中文我也聽不懂。」這一點我非常理解,因為我趴著窗戶聽過他的課。他那中文實在是難懂,我想他那麼重的口音,英文發音也不會太好。不過,一個人說話是不是清楚和他的學識沒有關係,這是兩回事。我們一年級學英文都去聽潘家洵的課,潘先生五四時候就翻譯了易卜生的作品,教我們的時候總有五十來歲了。因為潘先生的專業課是語音學,所以他的發音非常標準,而且說得又慢又清楚,幾乎每一個字都能聽進去,我們都喜歡跑去聽他的課。

錢鍾書

錢鍾書先生名氣大,我也跑去聽。他的課基本都用英文講,偶爾加一句中文。不過他有時似乎有點喜歡玄虛,不是很清楚明白地講出來,而是提示你,要靠你自己去體會。所以非得很聰明的人才能夠跟上他,笨的就對不上話了。

陳寅恪

另外,當年清華四大導師裡我趕上了陳寅恪,他教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不過那時候我還是工學院一年級的學生,沒有資格選這種專業課。陳先生的課正式上的人很少,大概就七八個。但是陳先生名氣大,大家都知道他是泰鬥,所以經常有人趴到窗戶那兒聽,我也夾在其中。上課了,陳先生夾一個包袱進來,往桌上一放,然後打開書。可是他基本不看,因為他對那些材料都非常熟悉,歷歷如數家珍,張口就是引什麼什麼古書中的哪一段,原話是什麼什麼。如果按照解放後的標準來說,沒有任何教學大綱,完全是信口講,他的那種教課方式是不夠格的,但解放前允許這種講法。陳先生說話有口音,講得不是很精彩,不是靠口才取勝的那種教師。而且他講的那些東西太專門了,引的古書我們都沒看過,所以完全不懂。陳先生第二年就走了,本來是去英國任牛津大學的講座。因為德國剛佔領了法國,馬上就要打過海,英國岌岌可危去不了了,只好留滯在香港。

推薦閱讀

第三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08年)

華語圖書傳媒大獎(2006年度歷史傳記)

葛兆光作序、謝泳、蘇小和等書評推薦

《上學記》是著名學者何兆武先生的個人口述史。何先生生於1921年,在北平讀小學和中學,在西南聯大讀大學和研究生,共七年,讀過四個系,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上學記》寫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學生涯,其中西南聯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學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蘊,以謙和率真的學者姿態,以歷史親歷者的回憶和感受,講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戰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識和風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感動不已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校聯合,星光熠熠。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擔任三常委,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等擔任老師,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學生有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堪稱史上最豪華天團。
  • 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餘冠英,王力,沈從文 「蔣夢麟的不爭,成就了西南聯大。 「1939年,我在西南聯大入學那年,學校又幹了一件震動全國的大事,聘請錢鍾書、華羅庚、許寶騄當了正教授。那一年,這三位先生都只有28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得主何兆武說。
  • 西南聯大,那些與你有關,不得不說的事
    ,那些與你有關,不得不說的事04:14來自融睿歷史西南聯合大學,這是一所存在於歷史之中、頗負盛名的大學,關於這所學校,你知道什麼呢?在現存的資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南聯合大學的師資情況,那是非常令人感慨的,朱自清、聞一多、錢鍾書、華羅庚、沈從文、錢穆……無論是文學、經濟、數學、外語、歷史,哪個不是當時該領域中國的頂尖力量呢?當時西南聯大的經濟拮据,不少身懷絕技的老師甚至日間教學,夜間寫文章、刻印章來為學校貼補教育費用。
  • 西南聯大八十載80事:一所大學的意義
    39.聯大數學系的教授華羅庚,跟聞一多關係極好。華羅庚在昆明的家被一次日機轟炸炸毀後,聞一多熱情邀請華及家人到自己家中共居。聞一多的家也不大,沒有隔牆,兩家人住在一起難免尷尬,聞一多便把家裡花花綠綠的床單掛起來,作為門帘隔開。華羅庚戲稱說自己好像住在賓館裡。
  • 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有多牛
    唯才是舉——這就是西南聯大的用人標準。 「1939年,我在西南聯大入學那年,學校又幹了一件震動全國的大事,聘請錢鍾書、華羅庚、許寶騄當了正教授。那一年,這三位先生都只有28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得主何兆武說。 就因為唯才是舉和尊重教授,西南聯大才成為大師們的「嚮往之所」。
  • 沈從文當上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後,為何被劉文典鄙視
    西南聯大由當時中國最好的3所大學聯合興辦,在教學方面自然屬於頂尖水平。雖然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很差,但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克服各種困難,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桃李滿天下。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都畢業於西南聯大。西南聯大還培養了174名兩院院士。
  • 《西南聯大文學課》:穿越時空,感受大師們的風採
    朱自清先生的兒子回憶父親在西南聯大授課的時候,體重甚至瘦到38.8公斤。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卻配備了現代中國最豪華的教學陣容:朱自清、聞一多、浦清江、馮友蘭、錢鍾書、沈從文、陳寅恪……正如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也正是這群大師們活潑的思想和精深的學術造詣形成了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精神內核。
  • 《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群星閃耀
    在西南聯大建校初期,全校有教師269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來自清華的老師。梅貽琦在建設清華的時候非常注重師資的建設,網羅了一群相當優秀的教師來清華任教,這也為西南聯大閃耀的師資力量打下了基礎。這些老師都是在各自領域響噹噹的人物。胡適、馮友蘭、金嶽霖、聞一多、錢穆、吳戀、朱自清、陳寅恪、華羅庚.....
  • 《西南聯大英文課》:一本影響幾代名家的英文書丨讀書者說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1946年春) 沈叔平攝一時之間,中國最頂尖的大師都匯聚於此,朱自清、沈從文、陳寅恪、趙元任、馮友蘭、華羅庚、費孝通……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無疑組成了中國大學史上的第一豪華天團。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因為從長沙去往昆明的安排有幾種,體力較弱的老師,以及女生,安排汽車送去。聞一多的身體狀況不算好,並且文學院的教授,向來應該是孱弱的。▲聞一多(劇照圖)但聞一多的決定和他對戰爭的看法有很大的關係。他以為,此前的學術生涯中,他總是在書齋裡的,並未見到真正的中國。只有通過這樣的徒步旅行,才能接觸到真實的中國。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西南聯大教育救國
    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20日下午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資料照片)  西南聯大選址確定後,梁思成與林徽因受邀營建校舍。
  • 鯊魚復盤之531(西南聯大;陳行甲;全明星首發)
    首先要說的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們。他們生活簡樸,住著簡陋的房屋,生活清貧困苦,教授們為了生存各顯神通。聞一多篆刻賣錢,馮友蘭的太太炸麻花,吳大猷養豬,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是他們學識淵博,飽含對國家的熱忱之情。平時沒有端著學者的架子,而是走到學生們中間答疑解惑。
  • 西南聯大的奇蹟:兼容並包與學術自由,艱苦奮鬥與敬業勤學
    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很多作家都以西南聯大作為題材,創作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品。比如宗璞的《東藏記》就是一部刻畫西南聯大的優秀作品。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敘述了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後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愛、對入侵之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細膩的表現。小說結構嚴謹合度、語言優雅蘊藉、情節暗設玄機、人物豐滿真切,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品格。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 總有一首詩詞讓你淚流滿面——《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楊振寧先生尤其喜歡這首詞。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否存在被神化現象?西南聯大到底有多厲害
    今天心安想和你們聊一聊一所只在中國存在8年的一所大學——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於1937年組成。在戰爭的時代,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培養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來傑出的貢獻。很多專家都說過: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更是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我們的西南聯大》:讓剛毅堅卓精神薪火相傳
    原標題:探班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精神激勵藝術創作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梅貽琦、張伯苓、聞一多、朱光潛、華羅庚等上百位在各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曾在這所大學任教。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聞一多飾演者 馬躍:我們拍了戲以後,我們很多演員的手腳都被劃傷,全是血印子,因為全是荊棘,在灌木叢當中走,這是你應該的,跟苦沒有關係
  • 大型紀錄片《西南聯大》1-5集(完整版視頻)
    中國最頂尖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南開,決定南遷,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存在不過8年的「最窮大學」,被人們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因為,它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蹟。1980年代,曾有人問沈從文:「為什麼當時條件那麼艱苦,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卻超過戰前的北大、清華、南開30年培養的人才總和?」沈回答:「自由。」對此,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和感受。今天我們所說的這部紀錄片,正是對準這所學校:《西南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