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群星閃耀

2021-01-19 愛熊貓婭婭

我很喜歡魯迅先生的這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西南聯大建校初期,全校有教師269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來自清華的老師。梅貽琦在建設清華的時候非常注重師資的建設,網羅了一群相當優秀的教師來清華任教,這也為西南聯大閃耀的師資力量打下了基礎。這些老師都是在各自領域響噹噹的人物。胡適、馮友蘭、金嶽霖、聞一多、錢穆、吳戀、朱自清、陳寅恪、華羅庚.....

哪一個名字單挑出來放在今天,都可以成為一所好大學的招牌,但是這群大師,卻雲集在雲南昆明這樣一所破敗簡陋的學校裡面。

北平淪陷時,剛剛失去父親的陳寅恪,右眼視網膜剝離,必須儘快手術,可手術意味著要在北平待很長時間,難免會受到日本人拉攏和脅迫。自古文人崇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陳寅恪再三考慮之後,決定放棄治療眼疾。1937年11月,陳寅恪隱瞞自己的教授身份,攜妻帶女,出逃北平,用唯一的左眼繼續教育事業。

芝加哥大學畢業的聞一多先生參加了步行老師團,湘黔滇步行團目的地昆明。與此同時,遠在國外留學的華羅庚、王竹溪、張文裕和趙九章,也開始穿越歐亞大陸,向昆明進發。

長沙到昆明距離3000裡,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教授和體檢合格的284名男同學,開始了漫長的西南徒步之旅。聞一多在自述中說:「國難期間,走幾千裡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雖然是一個中國人,而對於中國社會及人民生活,知道得很少,真是醉生夢死啊,現在應該認識認識祖國了。」

途中,師生們寫生、作詩、唱歌、採集標本、體察民情,深切了解和認識了戰時人民。

後來經統計得知,在西南聯大培養的80位中國兩院院士中,參加此次徒步計劃的院士,佔比17.5%。

遷移本身即是教育。聞先生的課有十多門,講課之美,讓學生覺得穿一座城上課也是值得的。戰時的昆明,先生們生活艱苦,聞一多在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昆明房租甚貴,置家具又要大一筆款,我手上現無存款,故頗著急,快一個月了,沒有吃茶,只吃白開水,今天到陳夢家那裡去,承他把他吃得不要的茶葉送給我,回來在飯後泡了一碗,總算開了葷。」

1938年9月28日,昆明上空迎來第一次空襲,西南聯大師生們迅速撤離,等空襲過後,繼續上課。右眼失明、左眼視力惡化的陳寅恪,在空襲警報拉響時,常常帶著小板凳躲到坑裡去,昆明多雨,有時他要在深幾尺的水坑中等待警報解除。

「在昆明城外20裡的一個小村莊裡,全家人住在兩間小廂樓裡,食於斯,寢於斯,讀書於斯,做研究於斯。晚上,一燈如豆,所謂燈,乃是一個香菸罐子,放上一些油盞,摘些破棉花做燈芯,為了節省點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痒,擦得地動山搖,危樓欲倒,豬馬同圈,馬誤踩豬身,發出尖叫,而我則與之同作息。那時,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嗚呼,清則有之,清則清湯之清,而高則未也。」華羅庚在昆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堆壘素數論》。

費孝通嘗試構建社會學版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還寫出了《祿村農田》。

王力出版了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之作《中國現代語法》。

羅庸寫出了《鴨池十講》。

吳寵以課堂講義為基礎,用英文寫作《世界文學史大綱》。

湯用彤的《中國佛教史》、《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

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

周培源的《湍流論》。

楊振寧請教吳大猷指導論文,李政道經吳大猷推薦赴美國留學,同時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吳大猷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經過愛國教育和文明洗禮的讀書人,感到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和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焦慮,他們急切地想通過自身努力,保家衛國。先生們有時代錘鍊的風骨與責任感。家國情懷融入他們的血液,這份情懷韌如蒲葦,堅如磐石,似山脈綿延,如大江大河般浩蕩不絕。校訓剛毅堅卓更是烙在那一顆顆赤子之心上

和平年代的我們,大概永遠都沒辦法理解、體會,也不可能達到如這些前輩這樣厚重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和抱負。戰火年代,活下去甚難,更難是還保持風骨、知識分子的體面,而最難還是在精神上、在教育上不懈地帶領培育後輩,彈精竭慮地傳承歷史,以教育振興民族,以文化支撐國人的精神。

時代造就英雄,西南聯大在戰火紛飛年代應運而生,所有人都抱著救國的迫切心情,投身於教育、科學和戰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愛國人士和名家大師。

「1945年初冬,陳岱孫教授回北平接收清華園,問聞一多有什麼事要辦。聞一多說:『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還在不在。」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麼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撥你的眼帘,

不許清風刷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西南聯大》之《剛毅堅卓》,戰亂中的象牙之塔師生何以成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第二集《剛毅堅卓》1937年的初夏,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吳宓時常與好友陳寅恪散步清華西園這次行走成為了聯大師生的共同精神財富,「剛毅堅卓」得以成為聯大校訓。而這四個字,正是聯大師生在昆明辦學八年的寫照:他們經歷轟炸、貧窮、病痛,卻從未間斷過教學與研究。在呈貢的魁閣,費孝通嘗試構建社會學版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燕京——雲南社會學研究站,並寫作《祿村農田》。
  • 《西南聯大文學課》:穿越時空,感受大師們的風採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既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無論是教學設施,還是師生的住宿條件,都相當艱苦和簡陋。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我們的西南聯大》:讓剛毅堅卓精神薪火相傳
    原標題:探班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精神激勵藝術創作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梅貽琦、張伯苓、聞一多、朱光潛、華羅庚等上百位在各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曾在這所大學任教。雖然只存在了八年零八個月的時間,但從這所大學走出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直到今天,這段「群星閃耀」的歷史依然不斷被後人講述。今年再現這段傳奇歷史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已拍攝完成,有望年內與觀眾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幕後團隊。
  • 《急先鋒》《我們的西南聯大》《一人之下》亮相「中國影視之夜」
    |《我們的西南聯大》:傳承聯大精神,為青春理想立贊《我們的西南聯大》是「中國影視之夜」 推介環節最後一部登場的作品,由演員張凱麗、閆妮擔任佳作推薦人,劇組演員俞灝明、胡連馨、王羽崢等一同出場。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講述了從盧溝橋事變爆發開始,到清華、北大、南開三大高校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再到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青年在雲南學習期間,科學救國、文化救國的故事。電視劇通過再現西南聯大的歷史,彰顯了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知識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譜寫了一曲戰火中的青春之歌,「為文化抗戰立傳,為知識分子立像,為青春理想立贊,為民族精神立碑」。
  • 從影視到文旅讓西南聯大精神與年輕人深度連接
    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凝結了西南聯大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光榮歷史,高度評價了西南聯大精神的核心價值,對今天我們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平津相繼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次年輾轉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否存在被神化現象?西南聯大到底有多厲害
    今天心安想和你們聊一聊一所只在中國存在8年的一所大學——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於1937年組成。在戰爭的時代,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培養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來傑出的貢獻。很多專家都說過: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更是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西南聯大教育救國
    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20日下午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資料照片)  西南聯大選址確定後,梁思成與林徽因受邀營建校舍。
  • 《西南聯大》:讀書才是讓你穿越迷霧、絕地反擊的利器
    同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傳來密諭:在未來的九年中,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私立南開大學校長張柏苓,將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領導這所戰時聯合大學。
  • 為西南聯大文化遺產轉化插上「數字翅膀」
    作為中國近代史閃耀世界的文化地標,西南聯大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精華,其核心價值在於自強不息,為國家民族崛起而讀書、學習、拼搏。今天,中華民族怎樣凝聚、怎樣團結、怎樣不忘傳統,點燃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西南聯大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對我們仍然具有重大啟示。保護、傳承、轉化、激活西南聯大文化遺產,在當下有著重要意義。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謝本書 | 西南聯大三巨頭
    摘要:西南聯大三巨頭,即是西南聯大三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梅貽琦是西南聯大的靈魂,蔣夢麟是西南聯大的支柱,張伯苓是西南聯大的儒者。他們的顧全大局、聯合團結,使西南聯大堅持八年之久,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蹟。研究西南聯大,揭開聯大「聯合」之謎,就應當從三巨頭的研究切入。
  • 財政部雲南監管局:追憶聯大精神 強化使命擔當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被迫南渡西遷至昆明而合併組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滇八年間,西南聯大共培養了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5位院士、18位為民族獨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以及大批蜚聲中外的傑出人才和在各條戰線默默奉獻的建設者,鑄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豐碑。
  • 西南聯大精神與北京大學
    關鍵詞:西南聯大精神;北京大學;多元一體;大同世界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是在抗日戰爭背景下形成的一所特別大學。在國破家亡的極端艱難環境下,西南聯大師生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懷著正義必勝、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肩負著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崇高責任感,以「中興業,需人傑」自激自勵,團結合作,敬業求知,行大道,求真理,成就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引發了國內外的矚目和研究。西南聯大結束七十多年來,西南聯大的聲名不隨歲月而消失,反倒越來越響亮。
  • 西南聯大文學課:天地課堂 紅燭弦歌
    教室漏雨、時而空襲警報、沒有電,所有困難都沒有影響這些師生求學的熱情,不管是在昆明的茶館,還是在田間地頭,大家都專注學問,文學家朱自清的兒子曾經回憶自己的父親,買不起別的衣服,只能買一個趕馬人的披風,在西南聯大教書期間,形銷骨立,瘦到三十八點八公斤,儘管如此,「閉門拼自守窮慳,車馬街頭任往還」,教授們寧肯吃不上飯,也要堅持把學生帶出來,把中國的文化傳統繼承下去。
  • 西南聯大校歌
    Untitled Document西南聯大校歌中華讀書報 2001年7月4日   200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刊載了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楊振寧教授在文中回憶起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之初,由馮友蘭教授撰寫、在全體師生中傳唱、影響深遠的校歌。「他(馮友蘭)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詞,晚年時候寫《三松堂自敘》時還將歌詞錄了進去。」   此為楊振寧教授記憶有誤。
  • 西南聯大校友大會召開
    Untitled Document耄耋校友再敘聯大情 西南聯大校友大會召開 記者 周襄楠 4月29日下午,在主樓後廳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校友聚會--到會的來自祖國各地以及海外的將近300校友全部是70 歲以上的耄耋老者,有的人雖然已經是步履蹣跚,但還是由女兒、兒子攙扶趕來參加聚會,這就是西南聯大校友大會。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為了最大限度保留教育的實力,當時高校三大巨頭——北大、清華、南開不遠萬裡內遷西南,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7年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到次年遷至昆明,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西南聯大共辦學8年有餘。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如果說中國大學要編纂一部書,那麼西南聯大必然是要被印在封面上的。著名人類學家克羅伯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天才成群地來?於西南聯大而言,那便是因為這是民族的氣節與國家的需要。80年過去了,提起「西南聯大」,我們依然百感交集,熱淚盈眶,滿懷敬意。但西南聯大的歷史,卻開始於一場浩大而悲壯的搬遷。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下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