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2021-02-13 雲南發布

近日

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主題展覽

其中

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

獲得了重點推介

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大學?

竟能吸引如此大的關注?

為什麼80多年過去了

西南聯大依然是一個

常說常新、經久不衰的話題?

難忘1937年,日寇的鐵蹄不斷踐踏著中華大地。

就在國家興亡、民族危難之際,為保留文明種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辭卻了五朝宮闕」,在國難中被迫南遷,先於湖南長沙合組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因戰火不斷擴大,又開啟了去往雲南昆明的「教育長徵」之旅。

1938年5月4日,北大、清華、南開在昆明正式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滇8年,西南聯合大學全體師生恪守「剛毅堅卓」的校訓,憂國憂民,共濟時艱,結茅立舍,勠力同心,傳薪播火,更有一批師生投筆從戎,為救國救民與日本侵略者拼殺而血灑疆場。


  從1937年11月1日到1946年5月4日,歷史不同、校風各異的北大、清華、南開合三為一,攜手寫就了一部永載史冊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


  當時辦學條件是今人所無法想像的。

天上有日軍飛機炸彈的轟炸,校舍、經費、教具、生活等辦學條件又極端艱苦,就是在那樣國破家亡、苦不堪言的歲月裡,西南聯大不愧為民族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西南聯大學生在上課。從照片上看,這間教室更為簡陋


  據有關史料記載,學校實行3位常委共同領導的負責制,有70多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大家團結為上,和衷共濟,同渡難關。下設有5個學院,26個系,2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300多位教職員,培養了約8000名學生。


  之後,在西南聯合大學的畢業生中竟然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勳、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3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名師巨匠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棟梁之材,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1938年楊振寧報考西南聯大的準考證


  這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當之無愧的奇蹟!

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參觀,詳細了解西南聯大在抗戰艱苦條件下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歷史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西南聯大博物館入口豎立著該校校訓「剛毅堅卓」

雖然西南聯大的過去已成為歷史,但其輝煌功勳和不朽精神始終沒有被後人遺忘。無論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還是師生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在諸多方面,它都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西南聯大紀念碑。建於1946年,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被稱為「三傑碑」

實質主政西南聯大、被譽為「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先生,一句名言至今被教育界奉為圭臬:「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三人輪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後因蔣夢麟、張伯苓均在重慶任職,一直由梅貽琦主導校務

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夢、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今天,更需要從西南聯大精神中汲取力量。

西南聯大的精神始終在賡續傳承。這是2010年1月13日在海地地震中犧牲的和志虹同志。習近平在聯合國演講時曾講述過和志虹「一根羽毛」的故事


昂首闊步於新時代
今天我們就要繼承和發揚
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繼承和發揚
西南聯大的辦學傳統和學術精神
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就要把個人前途命運
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把個體奮鬥融入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
愛國、擔當、自強的姿態
奮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行之路

資料:光明日報、新華網、時政新聞眼、央視網

編輯:李斌


● 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好一幅美麗的雲嶺畫卷

● 20人!雲南省第五屆「興滇人才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

● 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雲南出臺實施意見,滇中新區迎來飛躍

● 8月14日起,雲南省2020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準考證可以列印了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精神與北京大學
    (趙瑞蕻遺稿,2000年)[9] 第九,「毫無疑問,愛國主義精神是聯大精神的組成部分,除此以外,作為西南聯大標誌性的為聯大人所共同崇奉的思想和精神是什麼呢?我想最主要的恐怕就是三大學所繼承下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精神了。」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謝本書 | 西南聯大三巨頭
    如清華開辦的諮詢機構「清華服務社」,承接業務,將所獲利潤分給西南聯大的同人,並不局限於清華人員。三校長的友誼和團結,是聯大之所以能聯合到底的重要因素。張伯苓對蔣夢麟表示,「我的表你戴著」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而蔣夢麟則對梅貽琦說:「聯大的事務還是月涵(梅貽琦)先生多負責。」蔣夢麟甚至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讓梅貽琦放手幹。[11]三常委和衷共濟,梅貽琦亦勇擔責任。
  • 西南聯大校友大會召開
    4月29日下午,在主樓後廳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校友聚會--到會的來自祖國各地以及海外的將近300校友全部是70 歲以上的耄耋老者,有的人雖然已經是步履蹣跚,但還是由女兒、兒子攙扶趕來參加聚會,這就是西南聯大校友大會。
  • 西南聯大校歌
    Untitled Document西南聯大校歌中華讀書報 2001年7月4日   200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刊載了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楊振寧教授在文中回憶起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之初,由馮友蘭教授撰寫、在全體師生中傳唱、影響深遠的校歌。「他(馮友蘭)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詞,晚年時候寫《三松堂自敘》時還將歌詞錄了進去。」   此為楊振寧教授記憶有誤。
  • 西南聯大,特殊時期的哲學課:梳理中國哲學,增強民族自豪感
    西南聯大,這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的名字,但也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最危難的時期,因為有西南聯大的存在,作為立國之本的高等教育在中國才沒有中斷,而西南聯大培養的那些人才成為中國今後建設的棟梁之才。為什麼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超出之前或之後幾十年呢?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西南聯大8年共畢業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共近4000人,為當時中國之最。在這其中,有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他們都是吳大猷的學生;獲得中國「兩院」院士的西南聯大校友,有174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8名,其中包括楊振寧的同學鄧稼先。
  • 《我們的西南聯大》:讓剛毅堅卓精神薪火相傳
    原標題:探班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精神激勵藝術創作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梅貽琦、張伯苓、聞一多、朱光潛、華羅庚等上百位在各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曾在這所大學任教。雖然只存在了八年零八個月的時間,但從這所大學走出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直到今天,這段「群星閃耀」的歷史依然不斷被後人講述。今年再現這段傳奇歷史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已拍攝完成,有望年內與觀眾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幕後團隊。
  • 紀念西南聯大學子王代璠
    這幾天在網上讀有關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歷史文獻,那些與西南聯大有關的親人們的面孔一直在眼前縈繞。我先生的父親王代璠先生,大姑父高鼎三先生,小姑父曹國權先生,當年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我公公王代璠,是湖南長沙人,生於1917年9月25日。公公的父親王祖淦老先生年輕時東渡日本求學。那時候,尋找出路的中國有志青年,都把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作為榜樣。
  • 西南聯大人才的培養之道
    西南聯大,全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內遷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其在歷史長河中雖僅僅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對抗戰、民主革命勝利及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感動不已
    張伯苓常居重慶,建南開中學:蔣夢麟潛心著書,稱他不管就是管;校務交由年紀最小的梅貽琦打理。後人評述,張伯苓的退、蔣夢麟的讓,促成了西南聯大的團結。教授們也曾為聯大某一系主任由誰當而爭執,而錢穆則站出來說,此乃何時,他日勝利還歸,豈不各校仍自獨立?眾人紛紛擁護。
  • 從影視到文旅讓西南聯大精神與年輕人深度連接
    今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指出,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深刻啟示我們,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
  • 「中興業,須人傑」——重走西南聯大抗戰西遷路
    這是西南聯大的校歌,誕生於戰火紛飛、「國破山河在」的年代,由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詞,張清常作曲。當年唱著這支悲壯蒼勁、志存高遠校歌的人,是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著名高等院校的莘莘學子,以及代表著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一代精英。
  • 《西南聯大文學課》:穿越時空,感受大師們的風採
    朱自清先生的兒子回憶父親在西南聯大授課的時候,體重甚至瘦到38.8公斤。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卻配備了現代中國最豪華的教學陣容:朱自清、聞一多、浦清江、馮友蘭、錢鍾書、沈從文、陳寅恪……正如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也正是這群大師們活潑的思想和精深的學術造詣形成了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精神內核。
  • 《我們的西南聯大》官宣,陣容讓人很是期待,收視率穩了
    紀錄片《西南聯大》《西南聯大》作為紀錄片,它必須要契合事實發展,向大家講述了西南聯大從學校籌建、搬遷,到選擇校舍,正式建成的歷程,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又摻雜進了人物訪談,口述片段,還有師生的日常教學和生活,目的就是想向大家講述知識分子的愛國意識和擔當意識,體現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
  • 紀實春秋 |《在西南聯大》即將播出
    同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雖然只存在了8年,但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4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創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
  •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大,為什麼這樣被人懷念?
    具體說來,硝煙瀰漫中,眾多大學師生弦歌不輟,這本身就是一種穩定人心的力量。 當初聯大教授曾昭掄撰《大時代在等著青年們》,稱:「古今中外一切戰爭,凡一交戰國家,充滿失敗主義者,大敗即不在遠。難民比敵人跑得快,謠言比難民跑得更快,這是何等危險的現象。」從最初的殊死抵抗,到漫長的相持階段,再到最後的戰略反攻,有很長的路要走。
  • 沈從文當上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後,為何被劉文典鄙視
    西南聯大,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簡稱。1937年11月1日,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3所大學在長沙開學,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這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1938年,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到雲南昆明,正式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北大老校長蔣夢麟結緣西南聯大
    抗戰時期,作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蔣夢麟曾以「駱駝精神」美譽梅貽琦,並以「敏捷的猴子」自謂,他也是聯大人永未忘記的星辰。1943年,蔣夢麟在物價飛漲和警報聲聲的昆明寫成的《西潮》中回憶:「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大家有意把北平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從北方撤退而在長沙成立聯合大學。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如果說中國大學要編纂一部書,那麼西南聯大必然是要被印在封面上的。著名人類學家克羅伯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天才成群地來?於西南聯大而言,那便是因為這是民族的氣節與國家的需要。西南聯大校門浩蕩長存的遷移史詩1938年4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成立。這所只存在了8年多時間的大學,卻被人懷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