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視到文旅讓西南聯大精神與年輕人深度連接

2020-12-17 光明時評

  作者:常 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向本次全國政協會議提交提案,建議由政府牽頭,高校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做大西南聯大資料庫、博物館,開發西南聯大文旅IP,發揮好市場和企業的作用,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和數字文化的力量,挖掘西南聯大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讓西南聯大精神IP與年輕人深度連接,使之成為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指出,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深刻啟示我們,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我們現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凝結了西南聯大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光榮歷史,高度評價了西南聯大精神的核心價值,對今天我們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平津相繼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次年輾轉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師生穿越戰火,以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和篳路藍縷的艱辛探索,創造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奇蹟——8年間培養了3882名學生,其中2人後來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8人成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2人成為院士,其他上百人成為名師巨匠。

  無論從當年璀璨群星教書育人取得的輝煌成就看,還是就一代文化精英救亡圖存積澱的歷史價值而言,「西南聯大」在今天都是一個光芒逼人的坐標,一個自帶超級流量的符號,具備了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的條件和優勢。

  2017年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時,以西南聯大為歷史背景的多部影視作品熱播,位於昆明的原西南聯大舊址也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據白庚勝委員介紹,現在依託西南聯大舊址和一些歷史遺蹟進行文旅開發已有一定成績,但仍缺乏系統、科學的開發思路,迫切需要從發展紅色文化旅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戰略高度,對合力構建西南聯大文化、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進行產業事業規劃和頂層設計。為此,尤其需要發揚西南聯大師生剛毅堅卓、求真務實的精神品質,堅持科學嚴謹、理性開放的態度,把發掘西南聯大歷史故事、升華西南聯大精神氣質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都做好做實。

  論及西南聯大精神,白庚勝委員說到一部已拍攝完成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該劇主創團隊本著「以西南聯大精神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的追求,深入研究相關歷史文獻、人物傳記和回憶文章,獲取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作品從人物塑造、故事編排到情節設計都高度尊重史實,揭示了教育要同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緊密聯繫,青年要把自身發展同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緊密相連的社會歷史規律。

  西南聯大精神不但是中國現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也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不二傳奇和珍貴遺產。以嚴肅影視作品再現八十多年前平津三校師生的南遷經歷,通過劇中年輕人的喜怒哀樂、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弘揚以西南聯大師生為代表的知識精英的文化風骨和愛國情懷,為文化抗戰立傳,為知識分子立像,為青春理想立贊,為民族精神立碑,對於傳承西南聯大愛國知識分子的永恆精神,激發今天追尋「中國夢」徵途上青年一代的愛國熱情,具有重大歷史與現實意義。

  據報導,《我們的西南聯大》出品方開發了同名主題線路產品,已規劃十條涵蓋長、中、短各種類型的產品矩陣,可滿足黨建、遊學、旅遊等不同人群的需求。此外還結合西南聯大IP特性,邀請國內西南聯大學者組建專家顧問團,通過系列活動持續挖掘和闡釋西南聯大IP價值。從影視到文旅,讓昨天和今天對話,將西南聯大精神與新時期青年一代深度連接,路徑正在越來越清晰。

  白庚勝委員說得好,保護傳承好西南聯大遺產,做好西南聯大文旅事業,就是要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號召年輕人把自己的學習、工作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的西南聯大》主創者說得好,這部劇就是要將優秀知識分子的胸懷、立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挖掘呈現出來。正如對這部即將播出的電視劇充滿期待,我們對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也充滿了期待。(常 武)

[ 責編:李海晗 ]

相關焦點

  • 為西南聯大文化遺產轉化插上「數字翅膀」
    作為中國近代史閃耀世界的文化地標,西南聯大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精華,其核心價值在於自強不息,為國家民族崛起而讀書、學習、拼搏。今天,中華民族怎樣凝聚、怎樣團結、怎樣不忘傳統,點燃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西南聯大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對我們仍然具有重大啟示。保護、傳承、轉化、激活西南聯大文化遺產,在當下有著重要意義。
  • 白庚勝:用數字時代新思維構建西南聯大文化經典IP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在提案中建議,用數字時代新思維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政企合力打造文旅融合經典。「雲南已經成為全國『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開路先鋒』和全球數字文旅新高地。」白庚勝指出,數位技術的發展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方面,雲南省走在全國前列。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紀錄片《西南聯大》中,即列出了幾條並不通暢的道路:陳寅恪先生從長沙出發,穿越湖南、廣西、廣東,從香港坐船到越南海防港,坐車到河內,從河內坐火車到磐山,最後到達昆明;許多從北方出發的學生,從北京逃離到天津,在天津坐船到香港,換成船隻再到海防,從河內坐火車沿滇越鐵路到昆明;華羅庚和趙九章從英國倫敦出發
  • 西南聯大精神與北京大學
    摘 要: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精神的豐富內涵、文化淵源、現實意義進行初步探討。西南聯大不僅僅是歷史,更是未來。特別是在世界走向「多元一體化」的今天,西南聯大的合作精神、自己好也希望別人好的精神,更值得弘揚。
  • 《急先鋒》《我們的西南聯大》《一人之下》亮相「中國影視之夜」
    騰訊影業作品亮相「佳作推薦人+優秀影視作品」新片推介環節「中國影視之夜」採用「佳作推薦人+優秀影視作品」的形式推介新片,共有四部電影作品、三部新劇作品和兩部動畫作品在現場得到推介,包括騰訊影業參與出品的電影《急先鋒》、劇集《我們的西南聯大》以及騰訊動漫打造的動畫《一人之下》。
  • 《我們的西南聯大》:讓剛毅堅卓精神薪火相傳
    原標題:探班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精神激勵藝術創作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梅貽琦、張伯苓、聞一多、朱光潛、華羅庚等上百位在各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曾在這所大學任教。,這是一種大家的共識,這也是西南聯大的精神之一。
  •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後期製作中,傳承「剛毅艱卓」精神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於2019年8月在清華園正式開機,目前已經完成拍攝。該劇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出品,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青年探索救亡圖存、最終學成報國的故事,旨在弘揚和傳承西南聯大精神,激發年輕一代的家國情懷和遠大抱負。
  • 雲南師範大學舉行「西南聯大愛國精神」宣講團第一場宣講
    7月2日晚,為進一步學習傳承和弘揚西南聯大愛國主義精神,講好西南聯大故事,激勵廣大師生做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雲南師範大學舉辦了第一場「西南聯大愛國精神」主題宣講會。講述了聞一多先生為民主運動、民族興亡而獻出生命的故事,在《七子之歌》的音樂聲中,全場聽眾仿佛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毛肖瓊同學分享了聯大學子穆旦「救國不忘讀書」參加遠徵軍,克服惡劣環境、奔赴前線的故事,鼓舞當代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傳承西南聯大精神。
  • 《我們的西南聯大》以青春理想作答
    該劇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表示:「西南聯大的辦校歷程,是中國教育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次奇蹟,騰訊影業希望通過《我們的西南聯大》,讓當代觀眾感受並觸摸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中華文人的血性與風骨。基於騰訊影業的文化擔當和新文創理念,我們有責任將《我們的西南聯大》打造成新時代的文化符號,把西南聯大的歷史和精神延續下去。」
  • 《我們的西南聯大》官宣,陣容讓人很是期待,收視率穩了
    現在影視圈中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將焦點放在了現實題材之上,或者向大家講述歷史,或者向大家講述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不知道大家對於《西南聯大》的了解有哪些呢?《西南聯大》作為歷史題材紀錄片,當初在央視記錄頻道和騰訊視頻播出之後,受到了網友們的極高好評,並且專家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謝本書 | 西南聯大三巨頭
    學者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回答,而我的回答應該從梅貽琦說起,因為梅貽琦是西南聯大能夠聯合到底的關鍵人物,是其靈魂。他的精神,他的作為,支撐著西南聯大的大廈,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聯大又稱之為「無我的梅校長」。[5]「梅迷」「無我的梅校長」,成了清華人、西南聯大人敬仰的精神支柱,成為西南聯大「聯合到底」靈魂的支撐點。梅貽琦1938年到昆明,主持西南聯大工作,1946年9月辭別春城,在昆明生活近九年之久,他曾坦言這是其一生中最艱苦的歲月,也是他一生最艱難的時期。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從1937年11月1日到1946年5月4日,歷史不同、校風各異的北大、清華、南開合三為一,攜手寫就了一部永載史冊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  當時辦學條件是今人所無法想像的。天上有日軍飛機炸彈的轟炸,校舍、經費、教具、生活等辦學條件又極端艱苦,就是在那樣國破家亡、苦不堪言的歲月裡,西南聯大不愧為民族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 西南聯大校歌
    Untitled Document西南聯大校歌中華讀書報 2001年7月4日   200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刊載了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楊振寧教授在文中回憶起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之初,由馮友蘭教授撰寫、在全體師生中傳唱、影響深遠的校歌。「他(馮友蘭)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詞,晚年時候寫《三松堂自敘》時還將歌詞錄了進去。」   此為楊振寧教授記憶有誤。
  • 兩岸媒體人重溫歷史感受「西南聯大」精神
    兩岸新媒體人來到西南聯合大學。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教室、紀念碑、西南聯大歷史博物館等。9日下午,參與2020「感受七彩雲南· 探秘南國星都」的20多名兩岸網絡達人、自媒體人及臺灣青年拍客來到西南聯合大學,共同感受這所貫穿於抗戰時期的歷史文化遺產刻印出的「剛毅堅卓」精神。  「聽完這段歷史內心好感觸哦!」臺灣歌手魏暉倪感嘆道,「和平彌足珍貴」。追溯其歷史及兩岸淵源,西南聯大誕生於炮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歲月。
  • 西南聯大校友大會召開
    Untitled Document耄耋校友再敘聯大情 西南聯大校友大會召開 記者 周襄楠 4月29日下午,在主樓後廳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校友聚會--到會的來自祖國各地以及海外的將近300校友全部是70 歲以上的耄耋老者,有的人雖然已經是步履蹣跚,但還是由女兒、兒子攙扶趕來參加聚會,這就是西南聯大校友大會。
  • 新書上架|翻開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 看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怎麼...
    這樣的一所大學,從創立之初時,東奔西走,輾轉多地,且物資短缺,沒有教室、宿舍、辦公樓,只有核心靈魂一大批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大師雲集,用他們富足的精神、自由的靈魂、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深厚的學識修養製作出一堂堂精彩內容照亮了莘莘學子求學之路。西南聯大的教授到底是怎麼上課的?比如陳寅恪是怎麼講歷史的?馮友蘭是怎麼講中國哲學的?朱自強是怎麼講文學的?很多人並不清楚。
  • 西南聯大人才的培養之道
    西南聯大前後8年時間,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3300餘人,湧現了眾多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當今兩院院士,為現當代中國各項事業輸送了大批人才。一、「通識教育」風行通識教育是西南聯大人才培養的理念,也是校長梅貽琦長期教育思想的總結。他主張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培養知、情、志融會貫通的通識。
  • 呈貢文廟儒學博物館、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紀念館開館
    12月31日,昆明市呈貢文廟儒學博物館及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紀念館正式開館。
  • 專訪歷史學者易社強:學術自由是西南聯大最大的精神遺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於哈佛燕京學社圖書館查閱資料的一次偶然機會讓他與西南聯大相遇。聯大傳奇故事的文學性、聯大校史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彰顯的自由主義精神與價值,讓他最終選擇從事聯大研究,這與其早年關於北伐到抗戰的學生運動和晚近關於「上山下鄉」一代的知青研究,共同構成了他對於20世紀中國三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研究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