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

2020-12-14 小虎有話說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用的是孤軍,憑的是膽量、勇氣和超人的武功,再加上早已成名,所以會威震華夏。這也是對關羽的總結論。

曹操手下有戰將千員,竟無將可派,被關羽逼得想要遷都,可見關羽之勇。關羽襄樊一戰軍事上威震天下,但對政治與外交層面還沒有弄懂。如果他乘勝加強孔明當初的大戰略:東和孫權北抗曹魏的方針,肯定不會出現敗走麥城,被俘身死的結局。畢竟主要的敵人仍舊是北魏,他分不清主次矛盾,因一時勝利衝昏頭腦,錯失把握大好形勢的結果。這也詮釋"驕兵必敗"的原因。順便推薦此文:佳作共欣賞,望愛好歷史知識的讀者好好究讀。必然受益匪淺。

曹操勢力橫掃中原,打烏桓核武威,軍事極強,襄樊戰爭的失敗打破了曹家其他勢力被動防守而曹家對外兼併的局面,赤壁是擴張失敗,但襄樊事防禦失敗,似乎蜀吳的人信心大增,而中立的人才重新觀望,只可惜世事無常這種狀態沒有維持住。影響來說的話可能像美國某些方面被其他國家趕超,對於世界格局帶來講變化也是巨大的。對於孫權集團來說,以前最大的敵人是曹操集團。而今襄樊戰役若任由劉備集團發展,則很可能讓劉備集團迅速壯大成為新的強大敵人,二虎一羊,孫權集團哪還有好日子過? 再加上荊州的有借無還、虎女犬子等舊事,孫權集團早就想對荊州下手,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所以襄樊之戰的最初關羽不止正面軍力壓制住了曹魏,在其後方聯絡赤壁之戰時的遊擊戰滲透發展的力量也給曹魏製造了巨大的恐慌與混亂,很多人只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卻不知關羽其軍事理念是那個時代最出類拔萃的,真正遊擊戰滲透高手,然而首先發現其能力的卻是周瑜,也許關二爺的遊擊戰天賦就是周瑜給激發出來的吧。

關羽這個威震華夏,是從當時的曹魏高層來看的!曹操南線軍團主力被關羽全部消滅,整個南線就只剩下曹仁所部困守在樊城,此時的曹操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是短時間裡要調集精銳部隊趕到襄樊一線與關羽作戰顯然來不及!在關羽消滅于禁,龐德所部之後,在曹操看來,曹仁的被消滅也就是短時間問題,並且,此時,關羽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離許都五十公裡之外,以古代步兵的奔襲能力,五十公裡一天之內完全到達!

再加上由於此戰引發的連鎖反應,使得曹操此時已經處於顧此失彼的狀態,一度產生想要遷都的想法!因此,威震華夏實至名歸!

周瑜率三萬兵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也沒說威震華夏,黃忠定軍山斬殺對方主帥夏候淵,陸遜夷陵之戰擊敗劉備丶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這些戰果哪個比襄樊之戰小?你威震華夏,人家是否威震亞洲、威震天下了?再說,此時曹操主力在漢中和東線,主力未傷,遷都也只是說說而己,並沒有能趕走它。最先到達的援軍徐晃,兵力不強,但就輕易擊敗關羽,後面的軍隊根本就不用作戰,關羽就被東吳生擒活捉,並砍下頭顱送與曹操了。整個態勢,曹操一方是得利者,劉備、關羽一方才是失敗者。

其實把關羽放在荊州並不是為了讓你出兵伐曹的,而是為了伐曹的時候讓你看住東吳的!這一點從劉關張都死了,諸葛亮還是六出祁山就能說明問題了!(而且劉邦也是出漢中才定鼎天下的!)也就是說蜀國的戰略目標是伐魏!而且是必須從漢中出兵!那吳國就是後患!而荊州就是吳蜀門戶!關羽曾經去東吳單刀赴會!讓吳國上下聞風喪膽!所以把關羽放在荊州,就是為了防止吳國在蜀國伐魏的過程中搞背後偷襲!

而關羽並沒有看懂這一點,而是喊出了虎女焉能嫁犬子的豪言壯語!把整個東吳給得罪個遍! 而大家看地圖,如果關羽出兵伐魏!那劉備就是他的左翼,東吳就是他的右翼!懂點軍事常識的都懂!出兵作戰要有左右兩翼支持的!你關羽私自出兵!並且事先並沒有告知孫權!甚至連劉備都不知道!那就是孤軍深入!(孤軍深入的結果只能是被人家包餃子)那你就害了兵家大忌!而吳國已經被你得罪了,劉備別說不知道!(當時的通訊條件大家都懂)就算知道,你知道什麼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嗎?

所以並不是劉備不想幫!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沒有左右兩翼的支持!兵敗就是註定了的事兒了!而如果三方協調一致,關羽走中路,直入樊城奔洛陽!劉備出漢中走斜谷(也就是魏延所說的那條路)孫權出徐州,直奔中原!那可真就沒有魏晉南北朝啥事兒了!所以說關老爺還是有錯的!而且這個錯不但害了自己一世英名!而且把吳蜀也給坑了!卻單單成就了魏國!這也許是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的另一種方式吧!

講清楚,襄陽等地當時在曹仁手上,漢中戰役後,關羽集結近兩萬人,在襄陽一線擊潰曹仁三萬餘人!魏荊州太守降!仁退樊城,滿寵率先來援,與仁困守樊城,仁此時損兵萬餘,于禁率七軍三萬餘人來援,與羽對峙,天公作美山洪暴發于禁所部被俘者近三萬!襄陽太守降!後龐德率五千來援,羽全殲之!此時北方動蕩,各地豪傑紛紛受羽之印信旗幟起兵作亂,曹操又逢漢中大敗更是進退兩難。至此方稱威震華夏!

那是一將敵二國,戰線太長確實不好把控,而且關羽的敗還有盟友被判,糜芳投降,劉封不援等因素。實際上三足方可鼎立,吳國被判的結局也是打破三分局面,蜀國失勢,吳也難存。真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如古今事,傾復笑談。三國演義,諸君看著圖一樂吧,可以當真也別太當真。

實在無奈的地方就是在此時劉備稱王,耽誤了半年的時間,要不然派劉封配合關羽,接應宛城的侯音,而劉備自己則出斜谷取天水,如果曹操留守長安,劉備可以穩穩噹噹的取得整合涼州,如果曹操來救,劉備可以以逸待勞,拖住曹操,而使關羽取武關直逼長安。馬良在荊南牽制孫權,糜芳士仁坐鎮江陵。但這都是事後的想像了,反過來想,劉備坐穩益州,其實荊州就已經不可守了,為了能過徹底佔領益州,劉備抽調了大部分的荊州軍入川,而且又留下糜芳牽制關羽。不過越是困難,越是顯示關羽能力出眾,確實可稱威震華夏。

關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孫吳背盟,並非關羽才能不敵。當初劉備打的旗號就是恢復漢制,曹魏基層的氏族才開始持器造反。對曹操而言,所能依仗的只有豪族勢力,因此曹魏集團用非常高壓的刑名制度彈壓底層人。而且即使到了晉一統天下,這個問題依舊存在,並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襄樊之戰很蹊蹺!這麼大的軍事行動為啥劉備沒有任何行動?究其原因襄樊之戰就是為了解漢中困局!漢中需要發展,那裡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漢中本來就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發動襄樊之戰牽制曹魏逼迫其從關中退回中原,同時應該也做好了失去荊州的準備!但是真正丟掉荊州關羽被殺劉備也不能承受其之重!不得已改變戰略目標攻打東吳!

徐晃擊敗關羽關羽損失還是挺大的,水軍也開不到陸地上來,所以孫權不偷襲撐死也就相持。曹操那時候壓根就不在許都在長安,咋一聽這消息肯定會慌而且當時對曹操來說確實多事之秋,除了你說的這些北方和烏丸也在打。當時關羽最好的選擇其實是撤軍,畢竟俘虜了于禁三萬多人還有于禁這個大將帶回去消化下實力增強不少。還是太心急了。

只能說關羽情商太低,老得罪孫權,他曹魏能派人去跟孫權談條件,你關羽難道就不能?都知道單打獨鬥都不是曹魏對手,現在我把看門的幹掉了,就一個門了,我們聯手分了曹魏東北地區,豈不比你天天老想著我這點荊州來的痛快。

我就不信孫權不心動,這時孫權要心黑點,和關羽聯手的同時,後面留一手,如果真的順利劃分曹魏北方,荊州日後再說,因為也需要兵力去守城和消化戰後資源,如果不成功,留的那一手也照樣可以取了荊州,怎麼樣都不虧的買賣。所以我覺得關羽確實不太適合作為統帥鎮守一方,他只適合帶兵衝鋒打仗,你和他個目標,他給你結果的那種人。

我看過三遍三國演義,一次三國志,無論誰黑劉皇叔,我都表示三國真英雄只有一個半,劉皇叔算一個。以江陵半郡之力殺得魏!吳聯合,名將精銳盡出的關羽算半個,關羽是自傲,但這是人家的本事。其他算不得英雄,曹操是梟雄,孫權是狗雄。

皇叔輾轉顛沛流離一生,年過半百寄人籬下守得新野小縣,尋得臥龍身邊的人不離不棄,關羽張飛趙雲不說,連孫乾糜竺之流都不離不棄,匡扶漢室的理想始終沒變,漢中之戰,皇叔逆上打順下,一半州之力殺到曹操放棄漢中,織席販履之徒最後贏得三分天下讓宦官之子,江東之虎為之忌憚,皇叔如有一半他們的名望地位,早贏得天下歸心。

相關焦點

  • 史書為何稱關羽「威震華夏」?
    「威震華夏」的評語出自關羽的最後一場戰役,北伐襄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向北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關羽先是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派汝南太守滿寵援助曹仁,又遣于禁等將領統率七軍前來助戰。
  • 襄樊之戰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關羽還能威震華夏嗎?
    張遼、張郃、于禁、樂進與徐晃五人能徵慣戰。曹操每次徵戰都要帶著其中的一二作為先鋒大將。在曹操看來,于禁是跟隨自己的心腹大將,所以被授予重任,率領七軍去營救襄樊曹仁。公元219年,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不愧為劉備的最強戰將,瞬間將襄陽攻陷,然後率領重兵圍困樊城。可以說若不是曹仁坐鎮樊城,估計曹軍會全線崩潰。
  • 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個龐德就把曹操嚇到了?孫權也認慫?
    三家都在歇息,關羽卻沒閒著公元217年,劉備揮師與曹操爭奪漢中。這一戰一直打了兩年。直到夏侯淵陣亡,曹操才主動撤軍,曹劉間的漢中爭奪告一段落。表面上看,蜀國取得了此戰的勝利。實際上,漢中周邊郡縣依然被魏國所佔據。
  • 樊城之戰中,如果不是于禁鳴金收兵,關羽很可能命喪龐德之手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侯音等人在宛城發動兵變,龐德和曹仁奉命率軍前去平定叛亂。兩個多月後,他成功斬殺了侯音等叛軍首領,平定了叛亂。隨後,他又率軍往南,駐紮在樊城,準備攻打關羽。由於龐德的哥哥龐柔在漢軍中,所以樊城的將領對他很不信任。他對眾將領說道:「我身受主公的恩情,肯定會誓死效忠他。我之所以想親自去殺關羽,是因為倘若我今年不殺他,他日後也會殺我的!」
  • 龐德鬥關羽:若于禁不鳴金收兵,關羽也許被龐德所殺
    話說關羽奪了襄陽,也沒休整,只是草草地按常規例行了賞軍撫民工作,關羽便要關平準備好渡江船隻,進攻樊城。樊城之戰是關羽的代表作,這一戰後,關羽威震華夏。襄陽一戰曹仁損兵折將,退守樊城,不料關羽渡過襄江,窮追不捨,馬不停蹄進攻樊城。于禁在襄樊之戰中,于禁結局不好。在後來的歸國過程中,于禁仍然不好。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 龐德鬥關羽:若于禁不鳴金收兵,關羽也許被龐德所殺,龐德死得冤
    曹操令于禁為主帥統軍馳援,令龐德為先鋒打頭陣。"于禁就不說了,肯定不是關羽的對手。不過這龐德非比一般將領。龐德原是馬騰的手下,隨馬騰徵戰屢立戰功,武藝高強的他是個響噹噹勇冠三軍的主兒,曹操平定漢中後,龐德便加入到了曹魏集團。此一役他當先鋒,絕對是關羽的勁敵。龐德救主時,魏延不敵成了他手下敗將。"因此龐德傲氣日盛,有些目中無人。
  • 龐德被關羽俘獲後,為何寧死不降?這個原因讓他無法背叛曹操!
    在關羽的一生中,襄樊之戰無疑是其巔峰一戰。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較量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在襄樊之戰中,除了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關羽還俘獲了龐德這位猛將。龐德(?
  • 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于禁七軍,為何會讓身經百戰的曹操驚恐不已?
    因此,令關羽威震華夏的,並不是因為俘虜了于禁或是殺了龐德,而是襄樊之戰對曹魏的威脅程度,遠高於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公元219年,定軍山一役中,劉備採用法正的聲東擊西之計,使用車輪戰法對張郃發起了輪番攻擊。在長時間作戰後,張郃漸漸力不從心,被迫向夏侯淵求救。夏侯淵聞訊,趕緊分兵支援張郃。劉備估摸著援兵已經走遠,立刻下令火燒夏侯淵這裡的鹿角。
  • 關羽靠荊州威震華夏,為何孫權得到荊州後卻碌碌無為?
    劉備後不久進行漢中王,關羽兵圍樊城抓住機遇,曹操派禁止,支持英鎊卓,被擊敗關羽,樊城緊急,魏關羽兵鋒直指曹操的資本,關羽逃跑軍鋒,甚至覺得有必要遷都,關二爺這個時候達到了他的威望,威震中國的高峰期,這一次是蜀漢勢力最繁榮的時間!但要注意不是盟友孫權插刀的背後,你用來渡河白,梅方,任投降博士,荊州落入孫武,徐黃衛著名行軍數千孫武觀:千裡之守欲擊敗,被俘麥迪遜關羽決賽。
  • 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嚇得要遷許都?笑話,曹操縱橫天下,怕過誰啊
    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從此水淹七軍後的關羽威震華夏,成為定論。但是這是真的嗎?
  • 一生只打了一次真正勝仗的關羽,憑什麼千古留名?
    真正存在的是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戰役。曹操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援救襄樊。立義將軍龐德與關羽交戰,引箭射中關羽前額。到了八月,天降大雨十餘日,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軍,于禁軍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只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關羽乘大船進攻于禁,于禁投降。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非常驚異。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的軍隊大多投降關羽,龐德寡不敵眾,最後被關羽所擒,龐德的兄長在蜀漢漢中為官,關羽因此想要勸降龐德,但是龐德大罵不肯降,關羽於是將其斬首。
  • 威震華夏的關羽為何離開曹操?曹操派哪位大將討伐關羽?
    曹操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援救襄樊,立義將軍龐德與關羽交戰,引箭射中關羽前額,其時龐德常乘白馬,關羽軍皆謂之白馬將軍,對他甚為忌憚。  到了八月,天降大雨十餘日,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軍,于禁軍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只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關羽乘大船進攻于禁,于禁投降,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非常驚異。
  • 徐晃打敗關羽,長驅直入瓦解樊城之圍,徐晃能力超過了關羽?
    可遠在荊州的關二爺看到西邊的大哥劉備獲得的重大勝利,按耐不住的向荊州北部乘勝進軍,關羽的荊州軍蓄銳已久,很快將曹仁打的一敗塗地,奪取了荊州首府襄陽城,並把曹仁死死包圍在樊城裡。對曹操來說,現在漢中丟了,劉備可以隨時發兵威脅長安,如果樊城也丟了,關羽也能威脅天子所在的許都了。這是曹操不能忍受的,他命令上將于禁率領七軍去救援曹仁。
  • 關羽沒有挑起襄樊之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得龐德戰敗被擒?
    提起襄樊戰役,人們會想起關羽大意失荊州,也產生了很多陰謀論這些陰謀論中居然還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于禁怕龐德立功而背後使壞」。劉備和關羽的關係有多好,荊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揮坑死龐德」也只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知道:襄樊之戰不是關羽發動,于禁沒有瞎指揮,指揮失當讓龐德戰敗被擒斬的另有其人。
  • 關羽北伐襄樊,曹操派出于禁救援襄樊,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
    關羽在公元219年發動襄樊之戰,北伐襄樊,曹操派出的首支救援襄樊的援兵就是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曹操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而是執意派出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救援襄樊呢? 原因很簡單,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于禁駐軍離襄樊最近;二是曹操其實已經派出了夏侯惇手下的軍隊救援襄樊。
  • 關羽北伐為何功敗垂成?成也時局,敗也時局
    從戰術上講,關羽北伐時曹操主力盡在漢中,曹魏集團內部深陷代漢危機,內亂不斷,最為重要的是為了漢中拉鋸戰的進行,劉備已將長沙桂陵零陵三郡交換給孫權。一旦日後曹操恢復元氣,以荊州三郡之地必不能與曹操匹敵,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襄樊必取,史實也可以佐證關羽力求快戰。戰鬥打響後,關羽迅速擊敗曹仁,包圍襄樊,並在秋八月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兵鋒直逼許昌。
  • 《三國演義》第200回 戰樊城關羽中箭
    龐德是時刻都在感念著曹操的恩情。因為他在漢中病著的時候,那時候非常艱難,是能吃飯~~不能買藥~能買藥吃不了飯吶。連座下的戰馬手中的大刀都賣了。後來呢,曹操把他收服了。收服之後,派最好的醫官給他調治病症,回到許昌又給龐德蓋的府第還封了官。龐德怎麼能不感激呀?這次曹操派于禁率領七路人馬來解樊城之危,那麼就派龐德作了先鋒官。
  • 【品論三國】關羽為何必須死?他不死三國沒出路
    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千裡走單騎、過關斬將、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風光無限,為後人所津津有味。在關羽打威震三國的狀況下,短時間內失荊州、走麥城,兵敗身亡。這結局令後人唏噓不已,關羽敗亡確有蹊蹺,各家觀點小編詳述如下。觀念一、關羽自豪輕敵、自覺自大,沒看清局勢就孤軍北上。
  • 心理學解讀龐德:棘途懷壯志,猛卒欲過河
    樊城若失,許都便有危險,曹操不得不派兵去救。曹操欽點于禁救援曹仁,此時于禁表明非要再派一個先鋒才能出兵。龐德毛遂自薦,願為先鋒。曹操應允。出徵前,龐德宴請賓客,此時龐德已將一副棺材放在大堂。眾人大驚:「將軍出徵,為何要用這種不詳之物?」
  • 蜀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滿門被殺
    那時,張飛和關羽的後代都在幹什麼呢?關羽生有兩子,關平和關興。關平當時一直跟著父親關羽,鎮守荊州,襄樊之戰後,又同落入孫權之手,父子倆一起慷慨就義。次子關興深得諸葛亮器重,年紀輕輕便官至侍中、中監軍,不過幾年後便病逝了。蜀亡後關羽滿門被殺,仔細研究有兩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