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關羽還能威震華夏嗎?

2020-12-14 河北小將說歷史

在三國中,曹魏的「五子良將」可以說是曹魏的最高戰力。張遼、張郃、于禁、樂進與徐晃五人能徵慣戰。曹操每次徵戰都要帶著其中的一二作為先鋒大將。在曹操看來,于禁是跟隨自己的心腹大將,所以被授予重任,率領七軍去營救襄樊曹仁。

公元219年,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不愧為劉備的最強戰將,瞬間將襄陽攻陷,然後率領重兵圍困樊城。可以說若不是曹仁坐鎮樊城,估計曹軍會全線崩潰。而于禁所率領的七支軍隊應該是雪中送炭。于禁不但率領重兵,還有驍將龐德作為先鋒。于禁老成持重,龐德英勇善戰,這樣安排可以說是曹操精心安排的。

關羽

而當時的五子良將,張遼駐守東線、徐晃與張郃隨劉備在漢中之戰退出戰場,而樂進也在南線支撐,所以于禁就成了救助襄樊的最佳人選。大家都知道,于禁此時已經多年遠離戰場,所以曹操想給這員愛將一個表現機會,要軍隊給軍隊,要猛將給猛將,有七軍率領,又有猛將龐德為輔。可以說這陣容除了曹魏宗族外,幾乎無人可比。

但于禁卻是個嫉賢妒能的主兒,一見龐德這樣勇猛,又是個降將,所以處處壓制龐德,不給龐德立功的機會。而龐德確實是想為曹魏出一把力氣,勢必挫敗關羽二十多年的聲價。但事與願違,于禁雖然制止了龐德,卻心高氣傲的把七支軍隊都駐紮在了低處,給了關羽可乘之機。秋雨連綿,關羽掘開江水,將七軍一衝而散。結果于禁懼死投降,龐德被關羽擒殺,威震華夏。曹操的這支救軍以失敗而告終。這下可讓曹操著急了,馬上啟用五子良將的另一人徐晃為將,馳援前線。

在《三國志》中,張遼才是排在第一的名將。在徐晃救援襄樊的同時,張遼也在趕來的路上。不禁為于禁的屈膝投降而嘆息,勇猛一世卻不得善果。

于禁

《三國志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

襄樊之戰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關羽還能威震華夏嗎?

水淹七軍

張遼作戰有勇有謀,張遼武藝高強,曾與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大戰不分勝負。張遼帶兵勝不驕敗不餒,可以說頗有大將風範。張遼的年紀同徐晃差不多,都要比關羽小很多,所以就算張遼直接與關羽對陣,關羽也未必能戰勝張遼。張遼與張郃,徐晃,龐德等人的武藝在同一水平線上。關羽此時已是遲暮之年,不可能速敗張遼。再者東吳已經與曹魏暗中勾結,同取荊州。以張遼的為人,就算不想與好友關羽正面衝突,也會暗中防守,不給關羽任何機會。

張遼如果與龐德同去,張遼也不會因私廢公,因為自己與龐德一樣都是從另外的陣營投降過來的。龐德在漢中之戰中歸順的曹操,張遼是在白門樓呂布死後投降的,所以在曹營中是同一陣營的。可見曹操也有識人不明之時,派了于禁這個老部下,與新員工龐德產生了矛盾。正如曹操在演義中所說的一樣:「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

所以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必定能同徐晃一樣擊敗關羽,解救樊城之圍。就是關羽沒有中箭負傷,面對智勇雙全又顧全大局的昔日好友張遼,後面又有東吳呂蒙偷襲荊州,必定無力回天。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襄樊之戰,孫權如果不幫曹操,關羽能否打敗徐晃和張遼?
    今天看到一條有意思的問題,問的是襄樊之戰,東吳孫權若不插手與曹操聯合,關羽能否打敗擊敗徐晃和張遼等人?
  • 五子良將封神之戰:張遼逍遙津之戰,徐晃襄樊之戰,其餘三人呢?
    ,那麼五子良將的封神之戰:張遼逍遙津之戰,徐晃襄樊之戰,其餘三人呢?先說張遼,投降曹操之前的張遼只能算是小有名氣,投降曹操後張遼因為個人能力的突出逐漸脫穎而出,成為曹操麾下能力最全面的大將之才,206年進封為蕩寇將軍,215年升為徵東將軍,220年曹丕登基後升為前將軍。
  • 史書為何稱關羽「威震華夏」?
    「威震華夏」的評語出自關羽的最後一場戰役,北伐襄樊。 《三國志·關羽傳》原文:「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 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用的是孤軍,憑的是膽量、勇氣和超人的武功,再加上早已成名,所以會威震華夏。這也是對關羽的總結論。曹操手下有戰將千員,竟無將可派,被關羽逼得想要遷都,可見關羽之勇。關羽襄樊一戰軍事上威震天下,但對政治與外交層面還沒有弄懂。
  • 關羽沒有挑起襄樊之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得龐德戰敗被擒?
    提起襄樊戰役,人們會想起關羽大意失荊州,也產生了很多陰謀論這些陰謀論中居然還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于禁怕龐德立功而背後使壞」。劉備和關羽的關係有多好,荊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揮坑死龐德」也只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知道:襄樊之戰不是關羽發動,于禁沒有瞎指揮,指揮失當讓龐德戰敗被擒斬的另有其人。
  • 關羽北伐襄樊,曹操派出于禁救援襄樊,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
    關羽在公元219年發動襄樊之戰,北伐襄樊,曹操派出的首支救援襄樊的援兵就是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曹操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而是執意派出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救援襄樊呢? 原因很簡單,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于禁駐軍離襄樊最近;二是曹操其實已經派出了夏侯惇手下的軍隊救援襄樊。
  • 襄樊之戰,孫權如果不幫曹操,徐晃和張遼能擋得住關羽的進攻嗎?
    先擺上結論,本文認為,襄樊之戰,如果孫權不幫曹操,關羽和徐晃之戰會進行三個階段。剛開始關羽不敵徐晃,被徐晃擊敗;然後關羽撤退,據守漢水,兩軍陷入僵持;之後關羽進行反攻,徹底擊敗徐晃,戰役的最終結果還是關羽獲勝。至於為何會出現這三個階段,我們仔細來分析一下。
  • 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于禁七軍,為何會讓身經百戰的曹操驚恐不已?
    僅憑夏侯家族與曹操的淵源,于禁都是望塵莫及。雖然曹操享有惟才是舉的美譽,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在關鍵崗位配置的主帥,不是老曹家的就是夏侯家的。例如:夏侯惇負責東線,坐鎮淮南,對抗孫權;曹仁負責中線,坐鎮襄陽,對抗關羽;夏侯淵負責西線,坐鎮漢中,對抗劉備。
  • 襄樊之戰:關羽為劉備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鍋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得說一說關羽為何要在漢中之戰剛剛結束就迫不及待地發動襄樊之戰,主流的觀點都認為關羽太過心急,倉促之間發動時機不對,事實上無論對關羽還是劉備而言,這都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戰機稍縱即逝,以後都未必有這樣的機會了,為什麼這麼說?
  • 襄樊之戰,關公一人抵抗了多少魏吳謀臣大將?
    北伐襄樊是關羽人生之中最為輝煌的巔峰時刻,史書稱之為「威震華夏」。 此戰中,關羽先是圍襄陽,困樊城,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魏屬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聞風而降,「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曹魏腹地,魏諷謀取魏都鄴城,許昌周邊,義軍烽煙四起,曹魏政權岌岌可危,曹操驚慌失措,急欲遷都,避其鋒銳。 後來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 關羽水淹于禁,曹營中換誰能在此戰勝關羽?找了一圈沒一個能打!
    三國裡的襄樊一戰,堪稱關羽的封神之戰,這一戰,成就了關羽,但反過來卻苦了于禁,東吳那被嘲諷,老曹那被嫌棄,以至於很多人都在想,這一仗的失敗真的怪于禁嗎
  • 關羽靠荊州威震華夏,為何孫權得到荊州後卻碌碌無為?
    關羽威震中國,孫權有無荊州但平庸?關羽是北伐戰爭漢中劉備壓力緩解帶來,儘管初期取得很好的成績,並最終被徐晃擊敗。漢中之戰帶給曹操,關羽的影響,繼續北伐,被闢為威震中國。關羽佔據荊州多年,可是關羽取得的成績是無人可比的,關羽在荊州威震華夏,相比較來說,孫權佔據荊州後,反而是碌碌無為。關羽萬人敵和威震華夏,是有史籍資料進行記載的,這不是三國演義的杜撰。
  • 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
    但是曹操時代的于禁卻是一個特例,他是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假節鉞權力的,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匯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但是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事實是想都別想。
  • 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嚇得要遷許都?笑話,曹操縱橫天下,怕過誰啊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從此水淹七軍後的關羽威震華夏,成為定論。但是這是真的嗎?「威震華夏」的劇情是很有一些燃點的,有些人受了一些文章的影響,居然聽信了曹操要用全部的精英來對付關羽的編造。
  • 關羽北伐為何功敗垂成?成也時局,敗也時局
    從戰術上講,關羽北伐時曹操主力盡在漢中,曹魏集團內部深陷代漢危機,內亂不斷,最為重要的是為了漢中拉鋸戰的進行,劉備已將長沙桂陵零陵三郡交換給孫權。一旦日後曹操恢復元氣,以荊州三郡之地必不能與曹操匹敵,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襄樊必取,史實也可以佐證關羽力求快戰。戰鬥打響後,關羽迅速擊敗曹仁,包圍襄樊,並在秋八月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兵鋒直逼許昌。
  • 關羽坐鎮荊州,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全力防守不行嗎?
    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為了幫助曹仁解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援樊城,卻遭遇了因為暴雨,以致於被關羽水淹七軍。在這場戰役中,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甚至一度讓曹操打算遷都,從而避其鋒芒。不過,關羽的巔峰時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接著就是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 水淹七軍之後,如果孫權不背盟,關羽能不能擊敗徐晃和張遼?
    因為曹仁多宛城、襄樊地區的苛政,宛城等地的人在侯音等人的帶領下反叛,投降關羽,掀起三家荊州爭奪戰,曹仁出兵平定宛城,斬殺侯音,隨後屠城,在荊州的關羽這時候已經起兵呼應侯音,向北進攻發其襄樊戰役。當時,關羽雖然人還在圍攻襄樊,但是他的鋒芒已經抵達許都城外,在更早以前,因為曹操積威凌迫漢獻帝導致和忠於漢朝的人劍弩拔張,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而曹仁在荊州無計可施,派去救援的于禁和龐德全軍覆沒。
  • 曹操為何派遣于禁前往抵擋關羽,救援曹仁?曹操堅信于禁不會反叛
    而談到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于禁,他奉命前往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也是投降於關羽,成為他一生的一個汙點,晚年也是被曹丕羞辱了一翻,羞愧而死。但是夏侯惇動不了,他在東線,連威震江東的張遼也只能給夏侯惇打下手,雖然曹操號稱用人不疑,但是在關鍵的區域,還是任用自己值得信賴的人才可以,所以說夏侯惇鎮守於東線,曹操不敢調動。
  • 能讓張遼張頜于禁等名將敬服的趙儼,是怎樣的人?
    調和過張遼、樂進和于禁之間的矛盾,還監領過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趙儼做過關中護軍,大破羌人,荊州之戰更是出謀劃策,阻擋了關羽的進攻。下面我就通過幾個事件來說說趙儼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吧。事件一:避亂荊州,趙儼看出劉表目光短淺,果斷放棄劉表,投靠雄才大略的曹操東漢末年,趙儼為避戰亂,來到荊州,認識杜襲和繁欽,三人結拜為兄弟。
  • 誰是五子良將之首?從地位、戰功、影響來看毫無疑問是張遼
    至於官職,曹操時期由於同時存在漢王朝的漢制和魏王國的魏制,因此官職十分混亂,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張遼是曹操時期四徵中唯一的外姓,張遼的徵東將軍與曹仁的徵南將軍、夏侯淵的徵西將軍並列,于禁是在張遼被封為徵東將軍後的幾個月和樂進同時晉封左右將軍時。此時,張遼保持了徵東將軍的職位不變,如果張遼也成為四方將軍,反而顯示不出其特殊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