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金龍魚,一個看似很「中國」的品牌,實際是馬來西亞華裔郭鶴年創立的。他為日本賣過命,為中國操過盤,產業版圖橫跨豪宅、商場、酒店、糧油以及傳媒,是馬來西亞首富,卻面臨無人接班的尷尬。
作者|秦海清
編輯|張洋
1909年,舊王朝風雨飄搖,清廷下詔重申「預備立憲」。這一年,不到16歲的郭欽鑑受夠了長兄的不待見,決定下南洋投奔四哥郭欽仁。
郭欽仁是第一個移民東南亞的郭氏族人,他在新加坡當地一家華人商鋪做店員。數年後,郭欽鑑與四哥賺了一些錢便自立門戶,兄弟倆撐著舢舨穿越鱷魚成群的柔佛海峽,來到馬來西亞的新山市,成立東升公司,郭鶴年即出生於此。
郭鶴年是郭欽鑑的幼子,日後成為郭氏家族的核心,構建起龐大的商業帝國,還掙得「東方糖王」、「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首富的名號。鮮有人知北京的國貿中心是郭鶴年所建,人們炒菜用的金龍魚調和油也是他的產業。
如今郭鶴年97歲,他的商業生涯再添一個新的註腳,金龍魚即將在A股創業板上市。
1
紮根馬來西亞
1893年12月,郭欽鑑出生於福州蓋山鎮郭宅村,按照族譜記載,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郭華在北宋時遷到此地,為郭氏的南遷始祖。
郭欽鑑兄弟六人,他排行最末,雙親早亡後,家產主要被長兄繼承,加上時局動蕩,郭欽鑑早年間生活窮困,當他得知早就南渡新加坡的四哥光景較好,遂背井離鄉遠赴重洋。
轉戰馬來西亞的兄弟倆,見香料供不應求、價格飆升,就趁勢大賺一筆。郭鶴年認為父親的商業智慧確實高人一等,他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而且天資聰穎,富有經商頭腦,還像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善於觀言察色。
郭欽鑑其中一樁最成功的的生意,是成為英國殖民政府的供應商,他的東升公司得到一份為醫院和監獄提供日用品的合同。
郭鶴年認可父親的商業才能,但稱其在婚姻裡是一個「人渣」。1936年,郭欽鑑心中另有所愛,等到新歡生下五個孩子,郭欽鑑便跟新歡一起生活,冷落原配鄭格如。
郭鶴年/視覺中國
作為鄭格如的兒子,郭鶴年最不受父親疼愛,度過了一個頗受冷落的童年。這樣的境遇讓郭鶴年心懷怒火,促使他無論讀書還是後來做生意,都極為努力上進。
郭欽鑑認為,馬來西亞將長期被英國殖民政府主宰,如果不掌握英語,個人難有作為。所以,他把郭鶴年送去一所英語學校——修女學校讀書。
在修女學校完成一年級,郭鶴年入讀政府辦的英文學校,又在新山英文書院學習了三年。1940初,郭鶴年到華文學校學習了18個月後,進入新加坡的萊佛士學院,這是新加坡最好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
在萊佛士,郭鶴年結識了很多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未來的政治領袖,包括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以及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比郭鶴年高一年級。1970年代中期,郭鶴年經常出入李光耀的辦公室。
二戰爆發後,日軍入侵至南洋,郭鶴年在萊佛士的學習生涯中斷,郭氏家眷顛沛流離。
逃難期間,日軍中的一個臺灣人告訴鄭格如:你們三個兒子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如果不去為日本人服務,可能會被懷疑反日,我在三菱貿易有個朋友,聽說他們要在新山開設一個小辦事處,將派一個日本經理來管理。你應該從三個兒子中選一個去報名當他的助手。
從1942年7月到日本宣布投降,郭鶴年一直在三菱公司工作,甚至升任三菱公司米糧部的負責人。郭鶴年還通過私下交易,賺了幾十萬元。
為日本人工作的最後一周,族人找到郭鶴年,「你父親想你回去幫他,回來加入家族公司吧。」郭鶴年沒有拒絕。
來到父親的東升公司,郭鶴年才發現公司的經營狀況多麼糟糕。儘管如此,得益於被指定為政府在新山和附近地區的米、糖、麵粉代理商和經銷商,戰後三年間,郭欽鑑賺了400萬馬幣。
郭鶴年認為,他個人至少貢獻了30%。
2
東方「糖王」
郭欽鑑去世後,雖未給郭鶴年留下豐厚的產業,但至少打下了基礎。
1949年1月中旬,郭鶴年及其母親鄭格如、大哥郭鶴舉、五堂兄郭鶴青、十二堂兄郭鶴醒,五人圍坐一起謀劃籌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同年4月初,「郭氏兄弟」正式營業,郭家人的生意進入第二代,郭鶴年無疑是挑大梁者。
藉助在三菱的經驗,郭氏兄弟公司在最初十年裡,主營業務圍繞米、糖、面這三種商品進行簡單的貿易。
大米生意最先站穩腳跟,1950年中期,郭鶴年洞悉大米生意只能賺取微利,因為大米價格一般波動不大,只有價格變動劇烈才能從中賺取巨大利潤,但食糖生意符合這一特徵。
郭鶴年認為糖是「最廉價的必需奢侈品」,大約從1955年起,他將業務重心從大米轉移到食糖。起初郭鶴年從新加坡的英國洋行買糖,後來郭氏兄弟旗下的馬來亞製糖有限公司主導了整個馬來西亞市場,這是東南亞首家獨立的煉糖廠。
除了製糖,1960年起,郭鶴年每年去倫敦一兩趟,開始摸索和學習做期糖生意。1963年,是郭鶴年做期貨最瘋狂的一年,一年下來現金純利約為1400萬馬幣(約合人民幣2300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之前郭氏兄弟的全部資金最多也不過400萬馬幣。
短短幾年時間,郭氏家族企業已是全球少數幾個完全整合糖業生產和貿易的企業,郭鶴年被稱為「東方糖王」。郭氏兄弟後來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在全球建造頂級五星級酒店——香格裡拉,郭鶴年又加封「酒店大王」。
在郭鶴年的商業生涯中,他一直不斷往更深、更富饒的海洋進發,從新山到新加坡,再到移居香港成立嘉裡控股,郭鶴年的商業版圖不斷拓展至房地產開發、物流、航運、股票市場等。
生意日益興隆之際,郭鶴年重蹈父親的覆轍。
1970年初,郭鶴年剛剛把公司搬去香港,他深深愛上了一個叫何寶蓮的年輕女士,也就是郭鶴年現在的太太。
原配謝碧蓉發現郭鶴年的新歡幾個月後,決定成全他,「年,我一直努力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已決定讓你去追尋你的幸福,而我亦準備好與另一個女人一起擁有你,我們就繼續這樣過好了。」此後,郭鶴年與何寶蓮組建了新家庭。
郭鶴年後來在回憶錄中說,他一直試圖理解為什麼男人會移情別戀。
3
回國淘金
郭鶴年做食糖生意,偶然與來自中國的力量正面交鋒。
1958年,郭鶴年拿下日本三井公司3萬噸白糖。時值中國急需外匯,國內市場擠出3000噸白糖欲出口馬來西亞。頓時整個市場白糖價格大跌,不過郭鶴年的白糖更具成本優勢。
負責中國白糖銷售的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中糧的前身),意識到無法與郭鶴年競爭,轉而決定與其合作,將馬來亞的白糖銷售業務委託給他,這讓郭鶴年與中糧不打不相識,為其日後為中國「效力」埋下伏筆。
1973年4月,郭鶴年接到一個神秘電話,他依約從新加坡趕到中國香港的寶華大廈,見到了兩位華潤五豐行(中糧在中國香港的總代理)的高級經理,他們一坐下去就講,國家現在很緊張,急需30萬噸的原糖,需要郭鶴年幫忙採購,同時也要幫忙買進一些期貨。
這是一個非常秘密的行動。郭鶴年估計行動一旦走漏風聲,原糖的市場價格估計會大漲20%到25%,在期貨上也有巨利可圖。
郭鶴年當即答應幫忙,但他手中並無多少存貨。當時除了巴西,其他國家也沒有大量存貨。郭鶴年一邊派人去巴西,另一邊自己去瑞士的日內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這是一個大會議,郭鶴年特地報名參加,就是為了在那邊天天跑來跑去,讓人不會以為是他要在巴西買糖。
會議期間,有個英國商人朋友走來同郭鶴年聊天:「Robert Kuok(郭鶴年英文名),你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日本人,年輕的,有兩三個,天天進出糖區。」郭鶴年暗暗吃驚,英國人的情報這麼厲害,但表面上不動聲色地說:「是嗎?你還有行情要告訴我哦。」
第二天,大會正在演講。突然間,演講人說,有國際電話找Robert Kuok,還好他沒說是巴西來電。郭鶴年趕去聽電話,果然是去巴西的同事,聽說他們有一點進展了。郭鶴年說:「你不但要有進展,還要快,這邊開始有動作了。否則這個事情就會暴露。」
三四天後,巴西的採購合同籤了下來,郭鶴年在倫敦、紐約和巴黎的期貨市場也都買好了期貨。再過幾天,全世界都知道了,原糖馬上漲價。郭鶴年在這次期貨交易中,賺了上千萬美元。
「為國操盤」算是郭鶴年與中國市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他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真正始於北京國貿中心項目,而且該項目差點「流產」。
談判了一年多,1984年11月,國貿中心項目正式籤約。不久之後,郭鶴年就聽見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他被指責從國家的項目中牟取暴利。
郭鶴年非常生氣,要求有關方面以成本價加利息買走郭鶴年所有股份,然後撤出中國,他帶著強烈的情緒對一位中國官員說:「你的國家很貧窮,你們有什麼財富供我掠奪呢?我來幫助,且不辭勞苦。你們不該在我背後說三道四。請馬上買回我手上的股份。我要撤出。」
後來在國貿中心的封頂儀式上,中國一位副總理與郭鶴年談過後,郭鶴年才放棄撤出。如果郭鶴年真的撤出,他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項目而已。
4
叛逆「傳人」
北京國貿中心項目期間,大陸首家香格裡拉酒店在杭州開業,相比地產與酒店,郭鶴年在大陸最龐大的業務是糧油。
涉足食油,還是郭鶴年侄兒郭孔豐的建議。
郭孔豐是郭鶴年十四堂兄的兒子。1973年,24歲的郭孔豐自新加坡大學畢業後,加入郭氏旗下的聯邦集團做麵粉業務。
在郭鶴年手下,郭孔豐很快學會了做麥、米的生意,可以完全獨立工作,但他每周仍然會與郭鶴年見兩三次面。
1986年,郭孔豐註冊了「金龍魚」商標,在馬來西亞銷售小包裝油。第二年,聯邦集團合併至郭氏旗下的玻璃市集團,同時公司的食油精煉業務劃歸至玻璃市集團旗下專門做油脂加工的PEGO公司。
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開拓郭氏集團在海外的糧油加工項目,郭氏糧油正式成立,郭孔豐擔任總經理。郭氏糧油在中國組建了嘉裡糧油集團。1988年,嘉裡糧油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油脂加工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大規模的現代油脂精煉廠,在深圳蛇口動土開工,兩年後建成投產。
郭鶴年直言,郭孔豐是郭氏糧油背後的驅動力,「他預見到食用油是一個巨大的產業,而中國是甦醒中的市場。」
這是郭鶴年第一次,在幾個侄兒中發現了一個能力與自己不相伯仲的商人,看起來孔豐是郭家下一代中最有才幹的人。「並不是要抹殺我自己的孩子和其他親屬的管理才能和所付出的辛勞。只是孔豐具有特殊的創業天賦,能夠發現機遇並將它轉化為無限商機。」郭鶴年在自傳中說。
戲劇性的是,第一桶「金龍魚」小包裝油在中國下線的1991年,郭孔豐離開了郭氏,此後15年,郭孔豐從未與叔叔郭鶴年有過直接溝通。
郭孔豐是第二個離開郭氏的族人,第一個是他的父親郭鶴瑞。他大約20歲時加入郭欽鑑的公司,後來脫離家族生意,在一個叫做豐盛港的漁村開食品商店。1951年,郭鶴年去豐盛港垂釣,「姜太公釣魚」,意在說服堂兄回歸家族。
「我看不出你在豐盛港能有多大前景,你已是豐盛港最大的食品商店,而這裡沒有其他生意可做。回到家族企業吧,你現在是唯一一個仍在外面的。我肯定,我們能給你很好的安排。」郭鶴年反覆勸說了三四次才成功。
多年以後,郭鶴瑞的兒子上演了同樣的戲碼。郭孔豐離開郭氏後,創建豐益貿易,投身印尼的棕櫚油生意,成績斐然,在中國還跟中糧、魯花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叔叔郭鶴年的「對手」。
郭鶴年說,郭孔豐離開郭氏重又回歸,是他人生中最非凡的故事之一。
1991年初,郭鶴年在香港舉辦孫子郭孟馨的滿月宴,宴席開始前,郭孔豐想跟叔叔談一下獎金的事情,郭鶴年直言,「孔豐,很遺憾,你全年都看錯了市場,而且沒有調整策略,以致囊中空空。你要知道,我們是按利潤分配獎金的,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對你說。這個狀況很尷尬。」
郭孔豐旋即提出自立門戶,這讓郭鶴年倒抽一口涼氣,但仍然祝他好運。郭孔豐沒有參加滿月宴,直接飛回新加坡。數周后,郭鶴年拒絕出售原來的業務給郭孔豐,後來因為「金龍魚」商標歸屬爭議,叔侄對簿公堂,郭孔豐最終輸了官司。
直到2006年,郭氏集團通過參與豐益配股,郭孔豐才重回家族生意,繼續掌管「金龍魚」。
5
結語
2009年,金龍魚就有在香港上市的打算,益海嘉裡副董事長穆彥魁稱,上市不是為了融資,而是為了擺脫外資身份,順理成章地變身為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企業。畢竟糧油非同其他消費品,外資企業在該領域存在諸多限制。
由於香港當時金融局勢動蕩,金龍魚上市未果。待金龍魚此次「躍過龍門」,算是郭孔豐正式加冕「糧油大王」之時。
早在1998年,郭鶴年曾嘗試退休,後因郭鶴年首席助理柳代風去世,加之非典爆發對香格裡拉的衝擊,郭鶴年重新出山,再不提退休的事情。
生命終有限,總有人接替郭鶴年,雖然郭鶴年對侄兒讚譽有加,但郭孔豐也年過古稀,加之還有「離家出走」的「黑歷史」,而且按照「長子繼承制」,郭孔豐大概率只能成為郭氏帝國下的一個「藩王」。
郭鶴年打下的郭氏帝國,還沒有合適的接班人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