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食用油品牌,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它是地道的本土品牌。直到最近金龍魚創業板上市的消息爆出,很多人才驚奇地發現金龍魚竟然是一個外國品牌,而且其背後站著一個傳奇人物——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郭鶴年人稱「亞洲糖王」,他一度控制著馬來西亞80%的原糖市場,世界市場的20%。70年代,郭鶴年曾在國際市場,用低價幫助中國解決了糖的需求問題,80年代末又引領海外華商逆勢加碼對中國的投資,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貢獻良多。鄧小平曾評價他: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郭鶴年還頭頂「香格裡拉之父」的桂冠,因為這家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團也是其一手打造的。除此之外,北京CBD熠熠生輝的國貿高樓,「房東」也是郭鶴年,很多人因此將其稱為「北京最牛房東」。而金龍魚背後的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是這個亞洲巨富家族的業務根基。
這個營收達到茅臺兩倍的金龍魚,佔據中國糧油市場40%的份額,是毋庸置疑的行業龍頭,被人們稱為「油中茅臺」。但此次金龍魚上市,股民想養「金龍魚」卻絕非易事,其網上定價發行的中籤率僅為0.057%,比北京汽車牌照的中籤率還要低7倍多。
米麵油是基本的主糧,由於涉及國家糧食安全,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政府極為關注的國計民生大事。郭鶴年作為外國人為什麼能掌控中國糧油市場如此大的份額?不差錢的郭鶴年為什麼要將金龍魚送上股市?「油中茅臺」期待之餘,市場對這個巨頭還有著怎樣的疑慮?
1
前「魚」時代:郭鶴年的特殊底色
郭鶴年之父郭欽鑑,是中國福州人。早在1909年,16歲的郭欽鑑就下南洋打拼,做大米、大豆和糖類的專營業務。郭欽鑑廣結政要,人脈發達,這一特點促使其生意版圖不斷擴張,更為郭氏集團後來的興旺打下了基礎。
郭鶴年早年就讀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該學院曾經培養了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傑出人士,但郭鶴年卻選擇投身商界。1948年,郭鶴年創立新公司的第二年,父親郭欽鑑因長期操勞病故,當時郭鶴年只有24歲。在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的建議下,郭氏兄弟以各自所得按比例入股,成立郭氏兄弟公司,繼續先父的事業,有經商頭腦的郭鶴年被推選為董事長。
在掌舵公司經營中,郭鶴年敏銳地注意到食糖業務的崛起。他花了兩年時間全面考察煉糖業。1955年,郭鶴年把公司的業務轉移到食糖上,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做風險無疑很大,但他堅信做生意必須有膽量。看準時機後,郭鶴年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還買下大批土地種植甘蔗。
1957年,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歷史機遇疊加個人天賦,讓郭鶴年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大放異彩。在馬來西亞消費品的真空地帶,郭鶴年領導下的郭氏兄弟公司先後開創了煉糖、麵粉、石油、採石、玻璃、採礦、航運等多元化業務。
1970年,郭鶴年注意到國際糖價上升,他一方面擴大自己的生產,另一方面把自己生產的食糖打進國際市場。他還運用自己在倫敦商品交易所學習到的商品交易知識和建立的各種關係,大力開展收購原糖及投資食糖期貨。隨著業務的發展,郭鶴年以東南亞為基地,逐步把經營地盤擴展到歐美市場。
1973年,一個神奇的訂單不但為郭鶴年的企業塗上了特殊的政治底色,還一手將它送到了世界級白糖銷售的行列。這一年,郭鶴年接到華潤五豐行的訂單,說中國急需30萬噸的原糖。彼時郭鶴年手中並無存貨,只能從巴西採購。但他知道,此消息一旦傳出,必然會引起市場價格大漲20%-25%。
為了不打草驚蛇,郭鶴年讓人迅速到巴西買糖,並同時令人快馬加鞭地在市場搜羅原糖期貨,自己卻裝作毫不知情地在其它國家參加交流會議,掩人耳目。風聲很快就傳出去了,原糖價格果真大漲。通過拋售手中的期貨,郭鶴年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的缺口,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到了500萬美元。1973年的500萬美元可不是小數字,彼時中國外匯儲備是負8100萬美元。這筆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進行的第一筆商品期貨交易。自此郭鶴年的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鼎盛時期,郭鶴年一手把持馬來西亞80%、全球20%的糖業市場。
也許是受到了這個訂單的啟發,70年代中期,郭鶴年將商業重心轉移到中國內地的橋頭堡——香港。在香港他把觸角伸向了旅遊業,在杭州、桂林、敦煌、張家界等風景名勝地建立酒店,為他的香格裡拉酒店增添了別樣的韻味。這個1971年誕生於新加坡的豪華酒店,在中國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地開花,陸續開設了50多家。此後,隨著香格裡拉的全球化布局,郭鶴年又成為「酒店大王」。
郭鶴年和中國的不解之緣,讓他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最積極的回應者。他最為耀眼的投資項目,當屬北京的地標性建築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北京是郭鶴年內地布局的第二站。1984年,嘉裡集團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興建當時最高的建築國貿中心。在那個時代,國內的投資環境很不完善,而且1989年的風波使外商紛紛拋棄中國市場。
修建國貿中心,投入高、風險大,而且與海外相比投資回報率也很低。但郭鶴年不僅不撤資,還增加了項目投資。他向中方合作者承諾,「我一定不撤,一定把中國國貿建好,而且還要經營好。」在他不斷把海外賺到的錢往中國輸送的時候,很多商界人士甚至笑話他,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國貿中心總建築面積達110萬平方米,而且只租不賣,郭鶴年成了令人羨慕的國貿金牌房東。多年後,談及這本帳,郭鶴年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麼精。」無論是糧油、酒店還是地產,郭鶴年都堅信「要像種樹那樣,一顆樹種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
2
叔侄養「魚」記
龐大的中國市場為郭鶴年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郭鶴年相信幾十年後中國一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買糖事件之後,1974年郭鶴年在香港成立嘉裡控股有限公司,從事中國糧油生產企業的投資業務。
郭鶴年有八個子女,但在子輩中他最欣賞的是侄子郭孔豐。他覺得郭孔豐極有商業天賦,能力與自己不相伯仲。1949年出生的郭孔豐,從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了郭氏集團。在郭鶴年的培養下,郭孔豐很快就能獨當一面。他很快就學會了做米、麥、玉米、大豆的貿易,還為郭氏集團開發出了大豆油業務。
1988年,可以獨當一面的郭孔豐被派到中國開拓市場。1991年,郭孔豐聯合印尼油棕王吳笙福,國際四大糧商之一美國ADM公司以及中糧集團,創辦了豐益控股。2000年,豐益控股與ADM合資創立益海集團。通過嘉裡糧油、豐益控股、益海集團,20世紀80年代起,郭氏家族逐步佔據中國糧油市場領先位置。
20世紀80年代末,嘉裡與中糧子公司鵬利又合資成立了南海投資公司。當時,中國還處在散裝打油時代,沒有品牌可言,南海投資公司在先行開啟糧油體制改革的深圳推出「金龍魚」。1991年,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麵世,起初這種產品市場並不買單。但抓住中國企事業單位逢年過節發「福利」的習慣,金龍魚以禮品的形式敲開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大門。
由於嘉裡在股權結構上的精心設計,金龍魚的商標並不歸屬合資公司,而是在新加坡郭氏集團名下,中糧根本無法分享到金龍魚快速成長的果實。此後嘉裡不斷追加投資,四處建立生產基地,但這些活動中都不再有中糧的身影。1992年,中糧另立山頭,1995年福臨門誕生。2006年,南海油脂徹底成了嘉裡的全資子公司。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金龍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