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物役得自在
蔣勳,華人美學教父。一次網上看到蔣勳老師的家,覺得特別的簡陋寒酸。
據說,2014年他把臺北的都市生活做了舍離,不看電視,減少滑手機,也不社交,帶著筆、墨、幾本喜歡的書,簡單的行李,搬到臺東的小農村:池上。而蔣勳老師在池上的這個家,其實是個已經荒廢了60年的老宿舍。他除了換床鋪,幾乎一切保留原樣,在最簡單的生活條件下,重新找回自己身體的自然秩序。
現代人多追求成功,而絕大多數人的成功,是期望能過上物質豐富甚至窮奢極欲的生活。成功的路上保持本心的少,成功之後不忘自我的更是少之又少。
吳老師是我的大學博導。他與梁阿姨至今還住在大學的宿舍。一次,我上完晨課,順著櫻花大道去收發室取快件,半路上遇到了吳老師。他還是戴著他的那副銀邊框眼睛,身上穿著一件灰白T恤衫,看得出來很老舊了,因為袖口都磨邊了,一條黑色運動褲,腳上蹬著一雙千層底布鞋,他拎著一個購物布袋,裡面躺著小半塊南瓜兩把青菜。打聲招呼說是剛買完菜順便去取件。我便和他一道。我取了件看到吳老師拿著的是本書,便問,老師又出新書了。吳老師說是,宋史還沒寫完。他笑說。我讓代梁老師好,我們便分手了。
每每看到學院裡的老先生們,就像看到鄉下鄰裡老大爺老大媽一樣。他們不慕繁華,周身素樸,斷舍離過極簡的生活,不為物役得自在。
心為形役形為物役終究是自製牢籠囚禁自己
古代有個陶淵明,因家貧耕田植桑不足以養活自己家人。於是親友勸慰經人舉薦得了彭澤縣令一小官職,但是「性本愛丘山」的詩人,違背本意做了官,進了府衙如同進了牢籠,身心都感覺痛苦。為了吃飽飯而役使自己,終究是不得長久。在職僅80餘日,辭了官職歸園田居。順隨自然本心,反而成就名垂青史的大詩人。
他在《歸去來兮辭》中寫到:「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感嘆心為形役之惆悵悲傷。人生在世心神為形體所役使,形體存世吃穿用度之外物必需,於是不自覺被外界的事物所奴役、牽制,本來簡單的必需變為無止境的欲望,心神被生活、功名利祿所驅使,受到形體的奴役。甚至不恰當利用外界事物,被外界事物所牽制,做一些違心違德悖逆自然規律的事,進而讓自己身心皆不得自由,確實是一件可悲可嘆之事。
2020年春節困居於室,有網友逗樂: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把動物關進籠子。今年春節,動物成功地把十幾億人關進籠子。天道輪迴,值得深思。
無論是蝙蝠的傳說,穿山甲中間宿主的論斷,還是科學家們關于禁食野生動物的勸誡,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人類沒有那麼多的欲望,便不會有或者減少災難的發生。
《管子下篇 心術下》:「君子使物,不為物使」。聰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界事物,卻不被外界事物所牽制,這樣才能得自在。網紅李子柒的田園生活,讓無數人豔羨。這也是她忠於自我的無心結果。看她的視頻,衣食住行都可以取自於天地之間變換於身手之間,自然的饋贈加上勤勞的雙手,在看似偏遠的鄉間擯棄更多無用的貪慾,一日兩人三餐四季,活得如同神仙。
繁使心亂,簡明心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於深,有蛟龍潛藏就顯示神靈。這雖然是間簡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滿階石,一片翠綠;草色映入簾櫳,滿室蔥青。往來談笑的都是飽學多識之士,沒有一個淺薄無識之人。可以彈未加彩飾的琴,可以閱讀佛經。沒有嘈雜音樂的喧鬧,沒有批閱案卷的勞苦。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說的:「有什麼簡陋之處呢?」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託物言志短文《陋室銘》。作者借讚美陋室抒寫自己高潔的心志。
《論語·雍也篇》孔子贊其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三國政治家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對外在物質的過高欲望,到最後都會變成身心的巨大負累。陋室體現的是對欲望的減持,不囿於物使心煩亂,心不為形役形不為物役,簡其物才能靜觀心、簡其心才能明其志、明其志忠於心才能有所為。
做一個簡單的人,做一個從心而始終於本心的人,享受生活、生命的自由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