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役物,不可為物所役,胡雪巖的這種胸懷不得不讓人敬佩!

2021-01-08 小燕說美食

錢是人造的,人要役物,不可為物所役。這是胡雪巖的一種胸懷,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胡雪巖為解運漕米的事情往返杭州、上海,送王有齡到湖州赴任,都是租用阿珠家的船。幾度相處,胡雪巖與阿珠一家,特別是與阿珠姑娘慢慢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胡雪巖的灑脫倜儻贏得了阿珠姑娘的喜歡,胡雪巖也很喜歡阿珠姑娘的清純樸實。一是為了答謝阿珠家對自己的照顧,二來也是為了讓阿珠姑娘高興,胡雪巖送給阿珠一個首飾盒,盒內雖只有簡簡單單一瓶香水、一個八音盒、一把象牙篦子、一隻女表,但對於阿珠姑娘這樣一個船家女來說,已經就是百寶箱了,驚喜之下也很為如何收藏這隻首飾盒費了一番心思。

胡雪巖很怕自己送給她禮物,讓她丟不開,反倒害了她,於是他對阿珠說:人要役物,不可為物所役。心愛之物固然要當心被竊,但為了怕被竊,不敢拿出來用,甚至時時憂慮,處處小心,這就是為物所役,倒不如無此一物胡雪巖這一番富有哲理的議論,其實可以看做是他自己對於物我關係認識的一種總結。胡雪巖說自己就知道「銅錢眼裡翻跟鬥」,但他自己卻似乎從來沒被錢眼「卡」住過,也確實是不為物所役。對他來說,做生意賺錢的樂趣,其實不在錢上,而是在賺錢的過程上。

而對錢本身,許多時候他倒似乎是不當回事,滿不在乎的。他自己說過,他有了錢決不是糊在牆上看看過癮,而是要用出去。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有人被錢難住了,自己從口袋裡掏出一把來遞過去:「拿去,夠不夠?」正是這樣一個沒有鑽進錢眼裡的人,賺到了數不清的金錢。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物的關係,實在是千百年來最讓人類困擾的問題之方面,人類確實離不開外物,譬如被人稱作身外之物的錢財,對於現代人來說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有人不信的話可以出趟門試試,不說沒錢得受寒冷,得餓肚皮,還會寸步難行。

比如,要坐車就得買票,如果遇上一個有原則的售票員,即使少了一分錢,也別想坐上車。可見,外物並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拋棄的,人必須憑藉外物才能生存。但另一方面,人又確實不能為物所役,譬如錢是人造的,錢是人賺的,錢是人用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錢財便助人成就好事。假若做了守財奴,一個小錢也看得如性命,甚至為了錢財忘了義理,為一得一失不惜毀了容顏、丟掉性命,那也就是為物所役,那也真「倒不如無此一物」了。

所以,歷代先哲都諄諄告誡我們可以留意於物,但不能流連於物,更不能為物所役。這一物我關係的準則,對任何一個優秀的商人都是適用的。自然,在商言商,這是商界通行的一條規則。言商即是言利,也就是言錢。因此,言利言錢,大約可以作為所有商人的一個共性特徵。從這個層次上看,商人自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優秀的商人也最能體會錢財的作用,最善於「在錢眼裡翻跟鬥」。商人的日常事務,就是去思謀如何賺錢,而且是如何大筆地賺錢,因此,商人也應該比一般人更喜歡錢。

胡雪巖就明確地告訴別人,「我喜歡錢多」,而且是「越多越好」。不過,正是商人這種與錢財天然的不可分離的聯繫,也決定了一個優秀的商人,必須是一個能夠正確處理好自身與外物之間關係,真正能將錢財看作身外之物的人。說到底,大量賺取錢財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做一個成功的商人的樂趣,自然常常直接體現在能賺錢,賺大錢所帶來的快樂上。但從深層看,能使個成功的商人體驗到一種深刻而持久的人生樂趣的,又確實並不在於佔有大量錢財本身。

而在於憑著自己的眼光和見識取財於正道,由能賺錢,賺大錢獲得對於自我能力、素質、智慧、才幹的確證;在於人能自由地馭使外物,將錢財用之於正道,用憑藉自己的才能智慧賺取的錢財,去助人成就好事所帶來的快樂。胡雪巖超然物外的態度,得到的回報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有著一種豐厚博大的人生意義。

說實話,小編沒有這種能力,真正有這種能力的人很少,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不是說每個人都會有胡雪巖的那種心態,錢是身外之物,可是沒有錢又萬萬不行,活著真是矛盾!

相關焦點

  • 胡氏物語:為物所役,倒不如無此一物
    錢是人造的,也是人賺的,更是人用的。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總有些人碌碌無為輩子,成了錢的奴隸。要想成功,就要做錢的主人,就要把錢財當做一種工具,而非生命的全部。人以役物,不可為物所役。這正是胡雪巖看破之後的智慧,也是一種態度。正因為他如此看待外物,才走向巨大的成功的。胡雪巖為解運米的事情往返杭州、上海,送王有齡到湖州赴任,都是租用阿珠家的船。幾度相處,阿珠姑娘的清純樸實吸引了他。
  • 寓意於物方不被物役
    有關人與物的關係,是個恆久的話題。有人認為,遊於物外,自得其樂;遊於物內,則被物役,甚至為物所害。  什麼是對待「物」的正確態度?蘇軾在《寶繪堂記》中作了很好的解讀。蘇軾認為,「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
  • 韋麥商譚⑥ | 近人商聖胡雪巖 智語連載(五)
    釋:翅膀硬了,鳥要獨立飛,自然而然的人性。須要禮和德行規範,衡平世道人心。  63.人以役物,不可為物所役,心愛之物固然要當心被竊,但為了怕被竊,不敢拿出來用,甚至時時憂慮,處處分心,這就是為物所役,倒不如無此一物。  釋:錢應為人所用,斤斤計較得失非是上策,為物所拘束,不如沒有來得輕鬆。
  •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可以想像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
  • 心無所住,不為物役,不隨境遷
    世上的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不想要煩惱,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論是達官顯貴,或是平民百姓,總是苦多樂少。有了財富、地位的人,由於害怕失去,常在患得患失當中。因此,雖然在物質方面有很好的享受,卻不見得快樂。至於貧困的人,痛苦煩惱就更多了。
  • 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裡有一句話,「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怎會受到牽累呢!類似的名言還有不少,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為物使。」荀子也講:「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 看到內心的自我,就不容易被外物所役
    在這個日益繁雜的社會中,如何才能看到內心的自我,不被外物所役使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故事說的是在一個老街上有一鐵匠鋪,鋪裡住著一位老鐵匠。由於沒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鐵器,現在他以賣栓狗的鏈子為生。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
  • 心為形役形為物役終究是與自我本心背道而馳
    不為物役得自在蔣勳,華人美學教父。一次網上看到蔣勳老師的家,覺得特別的簡陋寒酸。他們不慕繁華,周身素樸,斷舍離過極簡的生活,不為物役得自在。心為形役形為物役終究是自製牢籠囚禁自己古代有個陶淵明,因家貧耕田植桑不足以養活自己家人。於是親友勸慰經人舉薦得了彭澤縣令一小官職,但是「性本愛丘山」的詩人,違背本意做了官,進了府衙如同進了牢籠,身心都感覺痛苦。為了吃飽飯而役使自己,終究是不得長久。
  • 評論:軍隊黨員領導幹部心態要陽光 心不為物役
    評論:軍隊黨員領導幹部心態要陽光 心不為物役 黨員幹部要擔當起歷史重任和時代重託,就必須從理論源頭和歷史邏輯上深扎思想根子,在經常性的理論武裝中打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要絕對忠誠、心無雜念,絕對純潔、德無雜質,絕對可靠、言無雜音,定期掃除思想上的「灰塵」,及時驅散心靈中的「霧霾」,以強大的定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  在登高望遠中拓寬視野格局。
  • 為什麼有人能「不為物役」?其實是父母的功勞!
    把整個過程完善了、理順了,家風慢慢地就會讓人家滿意,讓人覺得可靠。一直如此延續下去才有價值。有句話一定要放在心裡:錢永遠不是主人,人才是主人。千萬不要把人變成錢的奴隸。我們中國人有句話叫做「不為物役」,告訴我們永遠不要被物所役。這要靠父母的教導。以前是沒有電視的,後來有了電視,為什麼到了精彩的部分有的父母會讓小孩去做其它事?其實人家是故意的。
  • 不為物役,千萬不要變成錢是主人,人是錢的奴隸
    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完美的,可第二天馬上就缺了,那要完美幹什麼?中國人求的是圓滿。什麼叫圓滿?用現代的科學語言說就叫平衡。那什麼叫平衡?比如我們的身體,現在是平衡的,可過五分鐘它就不平衡了,然後又平衡了,又不平衡了。你去量血壓,現在很標準,可再過五分鐘去量,發現又高了。一切都沒有靜態的平衡,靜態的平衡就是死亡,它永遠是動態的平衡。所以你的錢財要常常去調整,要有進有出。
  • 「不為物役」方有美好生活
    2004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次專題學習會上的中心發言中,提到美籍德國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傳統的工業文明,使人變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單純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動物,這種物質性壓迫下的人,是一種變形與異化的人」。
  • 一物降一物!能讓「花心男」乖乖屈服的星座女,讓人不得不服
    她們本身就是玩弄感情的高手,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對於男生的想法,也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因此在感情上,她們往往都能做到一物降一物,把花心男治得服服帖帖。她們自己就游離在花花世界之中,因此對付花心男,當然也有自己的辦法。她們知道怎麼吊那些花花公子的胃口,明知道你想要什麼但是就是不給你,只跟你保持曖昧關係,因為她們很清楚,太輕易得到的東西,花心男不會珍惜。
  • 【讀史】 心中有天地 不為外物欺
    對許多人來說,蘇東坡給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具有出類拔萃的才華和智慧,更讓人神往、值得稱道的是他一切利為天下計、一切福為百姓謀的無私情懷,時刻無拘無束的天性和幽默感,永遠活力四射仿佛永無止境的創造力。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也正是具備這種超邁的認識,這種超邁的情感,蘇東坡的一生活色生香,蘇東坡的一生活出了自我。
  • 胡雪巖是什麼人?為何都在說「為商必讀《胡雪巖》」?你知道麼?
    你可能不了解胡雪巖,但你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話:"為官需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胡雪巖(胡光墉),晚清紅頂商人,生於1823年,幼名順官,字雪巖,安徽徽州績溪人,那,他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地方呢?胡雪巖從一個錢莊的小會計一躍成為清朝首富,其中得益於兩大靠山:王有齡和左宗棠。學徒時,胡雪巖大膽投注王有齡,挪用五百兩公款於其身。
  • 當一個人的心不役於物時,那就是灑脫
    西諺說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在這繽紛的世界裡,總會有風有雨有陽光。在風中,每個人都會像落葉一樣,受風的驅使,漂泊不定,看似動搖,也能看出他的堅持——使自己快樂。樹葉深知自己不可能離開風的影響,於是他選擇了改變:當一個人的心不役於物時,那就是灑脫。
  • 《道德經》雜談:聖人的修養,不為物役
    有所偏愛才會有所偏私,所以,老子教育我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無所偏愛,任物自然,亦就無所偏私。另一方面,不能被內心的欲望所束縛,一旦被欲望所縛,人心外求,人就失去了平靜的心,紛紛擾擾又怎能齊平萬物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胡雪巖臨終前留下三個遺囑:後世子孫第一不要經商,第二不得從政
    這個人就是左宗棠!胡雪巖結識左宗棠是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胡雪巖因為給左宗棠出了一個「罰捐代罪」的計策,為左宗棠解決了軍餉事宜,自此得到了左宗棠的賞識!後來在左宗棠西徵的時候,胡雪巖憑藉著自己的個人財力和信用,不止自己捐給了左宗棠一筆軍費,還幫助左宗棠拿到了外國銀行的貸款!
  • 巡迴:一物降一物,能幫張一葦對付米振東的人,終於來了
    在最新劇情中,一物降一物,能幫張一葦對付米振東,助他脫險的人終於來了。黃四海想要加害張一葦,苦無良策,於是問計米振東。米振東說,「我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承蒙黃少看重,我幫你想個辦法治他,我來安排。」於此,暴露出米振東的人品,也暴露出他的奸詐。其一、充分說明米振東善惡不分。黃四海的幾句好話,便使他暈暈乎乎,決定要替黃四海出謀獻計。
  • 以物易物什麼意思?這種模式適合大範圍推廣嗎?
    在現代社會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已經消失了很長時間,但在網際網路時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目前一家叫做久旺易貨網的網際網路企業在網絡上推出了以物易物的交換平臺,很多網友都對這種模式極為的陌生,很多人都詢問以物易物什麼意思?這種以物易物的模式適合大範圍的推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