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人造的,人要役物,不可為物所役。這是胡雪巖的一種胸懷,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胡雪巖為解運漕米的事情往返杭州、上海,送王有齡到湖州赴任,都是租用阿珠家的船。幾度相處,胡雪巖與阿珠一家,特別是與阿珠姑娘慢慢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胡雪巖的灑脫倜儻贏得了阿珠姑娘的喜歡,胡雪巖也很喜歡阿珠姑娘的清純樸實。一是為了答謝阿珠家對自己的照顧,二來也是為了讓阿珠姑娘高興,胡雪巖送給阿珠一個首飾盒,盒內雖只有簡簡單單一瓶香水、一個八音盒、一把象牙篦子、一隻女表,但對於阿珠姑娘這樣一個船家女來說,已經就是百寶箱了,驚喜之下也很為如何收藏這隻首飾盒費了一番心思。
胡雪巖很怕自己送給她禮物,讓她丟不開,反倒害了她,於是他對阿珠說:人要役物,不可為物所役。心愛之物固然要當心被竊,但為了怕被竊,不敢拿出來用,甚至時時憂慮,處處小心,這就是為物所役,倒不如無此一物胡雪巖這一番富有哲理的議論,其實可以看做是他自己對於物我關係認識的一種總結。胡雪巖說自己就知道「銅錢眼裡翻跟鬥」,但他自己卻似乎從來沒被錢眼「卡」住過,也確實是不為物所役。對他來說,做生意賺錢的樂趣,其實不在錢上,而是在賺錢的過程上。
而對錢本身,許多時候他倒似乎是不當回事,滿不在乎的。他自己說過,他有了錢決不是糊在牆上看看過癮,而是要用出去。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有人被錢難住了,自己從口袋裡掏出一把來遞過去:「拿去,夠不夠?」正是這樣一個沒有鑽進錢眼裡的人,賺到了數不清的金錢。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物的關係,實在是千百年來最讓人類困擾的問題之方面,人類確實離不開外物,譬如被人稱作身外之物的錢財,對於現代人來說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有人不信的話可以出趟門試試,不說沒錢得受寒冷,得餓肚皮,還會寸步難行。
比如,要坐車就得買票,如果遇上一個有原則的售票員,即使少了一分錢,也別想坐上車。可見,外物並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拋棄的,人必須憑藉外物才能生存。但另一方面,人又確實不能為物所役,譬如錢是人造的,錢是人賺的,錢是人用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錢財便助人成就好事。假若做了守財奴,一個小錢也看得如性命,甚至為了錢財忘了義理,為一得一失不惜毀了容顏、丟掉性命,那也就是為物所役,那也真「倒不如無此一物」了。
所以,歷代先哲都諄諄告誡我們可以留意於物,但不能流連於物,更不能為物所役。這一物我關係的準則,對任何一個優秀的商人都是適用的。自然,在商言商,這是商界通行的一條規則。言商即是言利,也就是言錢。因此,言利言錢,大約可以作為所有商人的一個共性特徵。從這個層次上看,商人自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優秀的商人也最能體會錢財的作用,最善於「在錢眼裡翻跟鬥」。商人的日常事務,就是去思謀如何賺錢,而且是如何大筆地賺錢,因此,商人也應該比一般人更喜歡錢。
胡雪巖就明確地告訴別人,「我喜歡錢多」,而且是「越多越好」。不過,正是商人這種與錢財天然的不可分離的聯繫,也決定了一個優秀的商人,必須是一個能夠正確處理好自身與外物之間關係,真正能將錢財看作身外之物的人。說到底,大量賺取錢財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做一個成功的商人的樂趣,自然常常直接體現在能賺錢,賺大錢所帶來的快樂上。但從深層看,能使個成功的商人體驗到一種深刻而持久的人生樂趣的,又確實並不在於佔有大量錢財本身。
而在於憑著自己的眼光和見識取財於正道,由能賺錢,賺大錢獲得對於自我能力、素質、智慧、才幹的確證;在於人能自由地馭使外物,將錢財用之於正道,用憑藉自己的才能智慧賺取的錢財,去助人成就好事所帶來的快樂。胡雪巖超然物外的態度,得到的回報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有著一種豐厚博大的人生意義。
說實話,小編沒有這種能力,真正有這種能力的人很少,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不是說每個人都會有胡雪巖的那種心態,錢是身外之物,可是沒有錢又萬萬不行,活著真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