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

2021-01-11 大道知行知行堂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裡有一句話,「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怎會受到牽累呢!

類似的名言還有不少,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為物使。」荀子也講:「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這些言論都是教導人們不要為外物所役,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在莊周生活的那個年代,「物」還是比較匱乏的。彼時莊子就說出這樣的睿言智語,著實令人感佩。莊子的這句話既沒有否定「物物」,也沒有一味強調「不物於物」。既能得心應手地「物物」,又能保持「不物於物」的心境,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

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人可以「物」的「物」與日俱增,「物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與此同時,「物於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物」本來就是用來「物」的,人要主導、駕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如果「物於物」,「物」反而成了負擔、累贅,人也就成了「物」的「奴」。心為物役,是一件可悲的事。

「物物而不物於物」揭示的正是一種平衡之道,當秤盤裡的「物物」過重,發生傾斜的時候,「不物於物」的提醒就變成了「另一種秤砣」。

技術的發展,工具的更新,使人們的「手」得到解放,變得更長、更有力,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外物局限、束縛、牽制、羈絆。既能很好地「物物」,享受「物」帶來的便利、樂趣,又能「不物於物」,擺脫對物的過度依賴,追求心靈的自由,才能不為「物役」,超然「物外」。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裡這樣寫道。而作為臣子,孔明先生還曾給劉後主上過一份「個人事項報告」,親屬財產狀況是「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而他本人「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沒有其他營生,也不存在兼職取酬的情況,他的目標是「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不物於物」的典範。

功名利祿也是「物」,驕奢淫逸、弄權貪贓則是「物於物」的一種病症。古今中外,物噬主、錢吃人、人為物役的事例不勝枚舉,被名韁利鎖捆綁、被欲望蒙著眼睛、被權力牽著鼻子、被「孔方兄」抽打著推磨的人何其多也,被所謂的「功勞簿」絆倒、被享樂主義吞噬、被奢靡之風吹翻的悲劇也頻頻上演。興亡更替、沉浮載覆的經驗教訓一再告訴我們:不忘初心,不物於物,方能跳出歷史周期律。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問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西藏行系列之三十三:物物而不物於物
    我覺的我被禁錮了心靈,不僅海吃胡喝,而且迷失了,被某些虛幻的東西物役了。我每次酒多了都特空虛和無助,也許這是我的真實寫照。       莊子講,「物物而不物於物」。啥意思?駕馭外物的物慾,而不為外物之物慾所驅使。做得到嗎?        這是我這次到西藏後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謝謝西藏各位兄弟及老大哥們的熱情款待。在西藏,我們麗珠也一定不負所望,會全力做好西藏各族同胞們的用藥安全、有效、優效問題,為西藏的大健康事業做出我們麗珠人應有的貢獻。
  • 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那是因為心靈的不自由,要實現莊子嚮往的逍遙境界,就必須超越塵世功利,取消一切依賴。這種人莊子叫做神人至人和聖人。因為「聖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莊子看來,我們追求的那些東西,就是一堆無用的垃圾,我們恰恰被垃圾所包圍奴役,成為心的奴隸,而真正的自由的人生,要「物物而不物於物「。哲學家們說,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心靈的自由。
  • 《莊子》節選加翻譯欣賞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三),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四),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就自己學了起來。結果這個人怎麼學都掌握不了這種優雅的步態,就連自己走路的習慣也忘記了,只好爬回自己的國家。01做好自己,不必解釋莊子曾經說過:「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 莊子不求富貴,視功名為糞土,那他到底追求什麼?
    比老子還冷的,那就是道家的第二號人物、道家哲學的集大成者莊子了。莊子的人生態度更加消極更加冷酷,簡直冷酷的沒有一個朋友——莊子的朋友真的不多,唯一的一個朋友惠施,還是高官,再加上兩個人都是辯論高手,莊子經常和惠施大搞辯論,而每一次惠施都被莊子諷刺挖苦。惠施去世之後,莊子終於認識到無敵是多麼的寂寞,在這個荒涼的人世間,有一個在學問和心靈上可以和自己對等的對手是多麼的重要。
  • 莊子:離人類越近,離大道越遠!
    在那個諸子百家思想大爆發的時代,莊子從諸子百家思想家中脫穎而出,如同一顆明星孤懸天際,莊子是一顆孤獨的星辰。之所以說莊子是一顆孤獨的明星,一是說他思想的超逸絕倫,二是說莊子孤獨的一生。與當時的儒家孟子、墨家墨子、道家的另外一個學派楊朱,以及當時的名家惠施、縱橫家們的思想相比,莊子的思想絕對超越諸子百家許多。
  • 莊子:無情無心無所待,才是通向逍遙的正確道路
    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只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大鵬鳥那叫一個牛,翅膀伸開來能覆蓋太空,一下子就能升上九霄,一下子就能從北冥飛到南海。
  • 人生三重境界,王國維、莊子、陶淵明、禪宗、豐子愷各有感悟
    第二隻鳥:鳳凰鳥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 為何說莊子是諸子百家思想家中,特立獨行的一個,他是外星人嗎?
    但《莊子》三十三篇,有誰能真正讀懂了莊子的本意?有誰能真正讀懂了莊子這個人?莊子在諸子百家的思想家中,是一個奇妙的存在。沒有人與他一樣,莊子是那個紛亂的世界,最孤獨的思想者。孔子更多關懷的是人間的秩序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莊子則將思考聚焦在人本身,人如何在文明的異化中,保持完整的自我;如何在慌亂的時代中,保持完整的心靈,不僅養生更能神全,從而擺脫物質世界的糾纏,實現「物物而不物於物」,擺脫欲望的束縛,做一個真人、至人、神人和聖人,實現無所待的「逍遙遊」,可以說,孔子關注的是社會,而莊子關注的人的生命本身。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為何讀莊子內篇要先從大宗師開始讀起,而不是從逍遙遊讀起?
    莊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考最冷靜最深邃的哲學家之一,而《莊子》的文本,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最具有浪漫的想像的作品之一。莊子的思想難懂,而《莊子》的文本更難懂。特別是他的《內篇》。《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其中《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合起來是33篇。
  • 莊子是外星人嗎?為何他的思想遠超同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家?
    當諸子百家的思想家們背起行囊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穿著草鞋,衣衫襤褸的莊子卻悠然自得地在濮水之濱釣魚,他能感受到魚翔淺底的自由;當諸子百家的思想家們到處遊說諸侯,謀取個人功名富貴的時候,莊子卻幽默地拒絕了來自楚國使者的邀請,使者邀請他去楚國為相時,他卻說自己寧願做一個在泥裡打滾的烏龜,也不願意做死了被蒙上了紅綢子,擺在祭臺上的死龜;當莊子到魏國去,魏國的國相惠施害怕莊子來搶他的位置,派人在城內大肆搜捕他的時候
  • 怎樣品賞《莊子》和《紅樓夢》
    《莊子》中描述「遊」的境界時常常用「乘」與「御」來表示「遊」的方式,包括「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它與《老子》宇宙論的區別:一是主張生成物對本源有一種「反輔」的作用;二是強調天地、神明、四時、寒熱、溼燥等許多範疇之間的相反相成。 1.物物者非物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遊》)這就是說,產生物質的東西是非物質的。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 《莊子》逍遙在「無待」
    既然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因此,莊子在開篇已經埋下伏筆,即:大鵬和小鳥都有局限,只有同時超越它們二者,只有同時超越所有世俗的標準,才能進入真正的逍遙。   這已提前透出純正的「齊物」思想以及「環中兩行(兩忘而化其道)」思想,它們也正是第二篇《齊物論》的核心。在《逍遙遊》中還會多次暗述這個命題,而「齊物」思想可說是莊子所有思想衍發的源頭和根基。
  • 第五屆九·三物聯網日暨【物物地圖】生態圈推進大會在杭州建德市...
    2020年9月3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管理創新研究所物聯網研究中心、上海合其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九·三物聯網日暨【物物地圖】生態圈推進大會在位於新安江畔的宜居之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隆重召開。
  • 怕現金傳染,疫情下美國流行物物交換 美媒:仿佛回到中世紀
    雖然新冠疫情導致超市裡的必需品被搶購一空,但通過以物易物,亞歷珊德拉也可以輕易地「買」到各種各樣的食品。亞歷珊德拉對《洛杉磯時報》表示:「之前在院子裡種蔬菜只是興趣,但在新冠病毒肺炎暴發後卻救了我。」洛杉磯市民亞歷珊德拉在自家前院照顧田地裡的蔬菜 圖據《洛杉磯時報》據報導,疫情之下,美國不少人開始拒絕使用現金,熱衷於「物物交換」獲得需要的商品或服務。
  • 莊子為何三天閉門不出?真正的專注力不是執著而是本足具有的靈性
    《莊子.山木》:莊子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莊子遊心於慄園之中,突然一隻大鳥撞到了他的腦門上,這隻鳥有一個人那麼大,翼長七尺,目大如牛。把莊周撞了一個趔趄,大鳥也因反作用力被撞暈乎了,蹲在樹上不動彈。莊子自言自語地說:「這是什麼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