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年。其實,中國人變得越來越富有是肉眼可見的,城市越來越漂亮,鄉村越來越乾淨,老百姓不但能買車,還能進城買房,這就是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表現。
錢越來越多了,存款也就越來越多。中國老百姓還是比較保守的,一旦有錢都喜歡存銀行。這讓中國的儲蓄率一直高居不下,十幾年位居全球第一。實際上,不只是居民喜歡存錢,企業是如此,堅持不上市的娃哈哈,在銀行始終躺著100億的現金,確保企業的資金使用。
然而,近年來中國的儲蓄率開始出現下滑,而且被認為是「斷崖式」下滑。那到底下滑有多嚴重呢?早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儲蓄率也只有35.6%,到2008年卻飆升至51.8%,增幅為16.2%。在這之後就開始一路下滑,2019年11月,在一場財經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現在的儲蓄率為45%,仍然是全球最高。
由此可見,儲蓄率確實在下滑,而且IMF預測到2022年,中國儲蓄率將到40%左右,也就是還將快速下滑。
從存款上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餘額200.99萬億元,同比增長9.3%。相比之前的16.2%,增幅下降了不少。另外,居民住戶部門的存款總額為88.61萬億元,其他的都是企業存款餘額。
儲蓄率下滑,最緊張的莫過於銀行。對於銀行來說,儲戶存款是最核心的,有了存款才能去做放貸等業務,才能賺更多錢。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中小銀行通過高利率來攬儲的原因。
因此,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老百姓生活不是越來越好了嗎?為什麼儲蓄率還不斷下降,錢到底去哪裡了?具體來看,可能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老百姓可能真的是沒錢。曹德旺曾直指要害,他說中國雖然有13億的消費市場,但是只有2億人有消費能力,另外11億的是沒有消費能力的人口。意思很明確,大多數人沒有消費能力,這也意味著手裡沒有錢,更何況是存到銀行去。
此前,也有一份消費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有5.6億人是0儲蓄,還說90後人均負債12萬,不但沒存款,還欠下了債。實際上,老百姓手裡的錢真的不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相當於每月為2561元,這個收入也就夠日常家庭開支,是屬於沒有消費能力的。
其次,錢都流入都房貸裡面去了。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四五線城市,房價一般是收入的2-5倍。比如深圳,均價已經到了6.5萬,但人均月收入卻只有1萬左右,相差6.5倍。而一個縣城的月收入大概2500元,房價四五千都很正常。
因此,買一套房,一個首付就要把存款掏空,可能還要負債。之後的還貸過程,每個月的工資大部分給了銀行。曾經有份數據顯示,深圳家庭90%的收入用在了還房貸上面。另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家庭平均資產為317.9萬元,其中,房產佔比高達77.7%。由此可見,房子是掏空居民儲蓄的「罪魁禍首」。
最後,錢放在了餘額寶等第三方工具。最近,螞蟻集團準備上市的新聞引發了熱議,這家全球最大的獨角獸被估值2000億美元,將打造很多超級富豪,令網友羨慕不已。相信很多人都是支付寶、花唄、餘額寶的用戶。
餘額寶是螞蟻集團旗下的一款基金,但卻和銀行一樣,可以有收益,剛出來時利息很高,用戶都把錢從銀行轉入到餘額寶。這讓餘額寶的規模不斷擴大,最高峰時達到了1.43萬億,直逼四大行,甩開了招商銀行等其他銀行。即使是到現在仍然有1.25萬億的規模,也就是說很多人把存款放到了餘額寶,而沒有存在銀行,這可能也是儲蓄率下降的原因。另外,微信也開通了零錢通,和餘額寶一樣,這裡又吸收了不少存款。
當然,除了以上幾個原因,還有人說是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變了,不但不存錢,還喜歡透支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其實,儲蓄率下降了,也不完全是壞處,這代表著老百姓更願意花錢了,能夠拉動內需。
之前,有數據顯示中國14億人口的消費能力卻不如只有3億多人的美國,這就是因為美國人不喜歡存款,更喜歡透支消費。這次疫情發生後,國家通過發放消費券,地攤經濟等等措施,不斷促進內需消費,以此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效果也還不錯,第二季度GDP就轉正,增長3.2%。所以,凡事都有好有壞,主要看平衡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