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一個眾所周知的古代成語,多用來形容世事變遷極大,成語源自東晉葛洪《神仙傳》。《神仙傳》中說,有一位神仙麻姑,曾見過東海三次由大海變為農田,神仙斷言,看到現在海水退卻,可見東海又將變為陸地了。但巧合的是,在江蘇省連雲港市南雲臺山西南端真的有這樣一座千年古鎮,穿越1500年的歷史煙塵,見證了滄海桑田的現實傳奇。
從東鳳凰山一側俯瞰南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公元前84年,初冬的一個清晨,東海之上的鬱洲(今連雲港市雲臺山地區),四季常青的樹木遍布這座方圓數百裡的海島。由於地氣尚暖,潺潺的流水蜿蜒於林間,悠然自得地沐浴著枝葉間隙露出的陽光。很快,一陣歡呼聲打破了這份寧靜。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在此現身。這個天大的喜訊從漢帝國的東海郡迅速自東向西,傳向2000裡之外的西漢都城長安。
雲臺山
鳳凰,亦稱「鳳皇」,被古人視為難得一見的祥瑞。彼時正值年幼聰穎的漢昭帝在位,接到祥瑞奏報後,朝野上下都很興奮,皇帝專門派遣使者前往鳳凰出現的地方祭祀。100多年後,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漢書·昭帝紀》中用短短3000餘字記述了漢昭帝劉弗陵的生平功業。惜墨如金的班固,在《漢書·昭帝紀》中依然用寥寥數語寫下了當時的情景,「冬十月,鳳皇集東海,遣使者祠其處」。《漢書》中的專門記述,足見這件祥瑞之事在時人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鳳凰出現的地方也由此得名鳳凰城,鳳凰城位於兩山之間,分別為西鳳凰山和東鳳凰山。
據舊志記載,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鳳凰城也曾稱東海城。到了明初,在今連雲港墟溝地區始建北城,亦名墟溝營寨。由於鳳凰城與北城隔雲臺山南北相對,因此鳳凰城又稱南城。
現在的南城,北距連雲港市中心6公裡,東北距花果山景區10公裡。從南朝泰始七年(471年)到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南城地區近800年間為縣(郡、州)治所在地,是海屬地區著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物資集散中心和軍事重鎮。
迄今猶存的古鳳凰城城門
南朝宋泰始六年(470 年),在南城地區「壘石為城,高八九尺」。南城築城歷史由此發端。歷史上的南城,地處海防要地,易守難攻,以「西南二面控海,東北二面抵山」的險要地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在此設立淮安衛中前千戶所。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海州牧黃金韶重修此城。由於海水退卻、島嶼成陸,南城地區的海防地位逐漸下降,此後城牆逐漸損毀。1985年,省政府撥款對尚存的南城古城門進行維修。而今,歷經千百年的時代滄桑,這座古城門依然巍然矗立,門額上由清鹹豐年間州牧黃金韶題寫的「古鳳凰城」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辨。
六朝一條街
除了保存完好的古城門,城內現存的古街道東大街,據考證始建於六朝時期,因此亦稱「六朝一條街」,是連雲港市現存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街長約1500 米,寬4米餘。因此俗稱又有「南頭到北頭,三裡出點頭」之說。路面以大小不一的1399塊青石板鋪成,路中稍高,兩旁原為店鋪。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特有的「碎石牆」,民居以石頭砌成,石頭之間僅用數千片碎石片墊平,不加泥灰。數百年來堅固如昨,風採依舊。
據記載,古人要從海州到南城,一般要從名為黑風口的渡口出發,乘舟前往。由於風高浪急,經黑風口渡海的人們「必擇日致祭乃敢渡」,後來人們為祈盼風平浪靜、平安渡海,將黑風口改名為恬風渡。當時渡口有碑,上寫「舟中人眾休爭渡,海上風高且暫停」,可見那時乘舟渡海的艱辛。時過境遷,往昔的海峽早已成陸,但黑風口、小海等地名卻流傳了下來。雖然海已成陸波濤不再、光陰似水一去不返,但依然有歷史的餘痕供後人憑弔懷古。
囿於古代的交通設施和風高浪急的自然條件,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淮安知府姚陶在《登雲臺山記》中記述了他渡海前往南城時,所經歷的風高浪急驚險一刻。文中這樣寫道:
「餘以賑饑至海州,念海嶼民困尤甚,攜帑金,自恬風渡渡海。登舟,暴風作,州人不敢渡,餘曰:『饑民枵腹待賑,奈何不行?』遂揚帆,至中流,風益甚,蓬索盡斷,大桅忽折,聲震若雷,一舟皆驚,無復人色。山下觀者飛帆來救。餘笑曰:『刺史固無恙也。』易小舟,至山下,入鳳凰城,即南城也。」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據《連雲港市志》記載,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是造成滄海桑田的主要原因。距今約2萬年前,雲臺山周圍海面下降,滄海變成平野。1.1萬年前,全球氣候轉暖,海面迅速上升,在距今6000—5000年前,海浸達到最大範圍。雲臺山成為海中島嶼,錦屏山瀕臨海灣。此後海水漸退。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雲臺山和大陸相連。清鹹豐十年(1860年)南北雲臺山之間成為平陸。此外,黃河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決口改道「奪淮入海」,由於黃河水挾帶大量泥沙,也對連雲港市境海岸線變遷帶來重大影響。
2300年間的地圖變化
在歷史長河中的大部分時間,南城是一座「海闊天空、鳶飛魚躍」的海濱小鎮。歷代文人墨客和精兵強將,或在這裡留下墨寶佳篇,或在這裡堅守海防前沿。他們的詩文佳作將金戈鐵馬、搏擊風浪之聲凝固在了歷史的字裡行間。
南城特有的碎石牆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以直言敢諫而著稱於世的名臣魏徵為南城南門題寫「寧海門」。往事越千年,1222年之後的清鹹豐十一年(1861 年),南城南門重修,當地百姓掘得石刻「寧海門」一塊,上有「貞觀十三年春魏徵題」小字題款。
明代詩人顧乾寫有《雲臺山三十六景詩》,其中第一篇就是吟詠南城的《城市晨煙》。顧乾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了400多年前鳳凰城的清晨,一派「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繁華與平和。詩云:
「鳳城千萬戶,曉望炊煙浮。縹緲天邊霧,依稀海上樓。幾重連雉堞,一片覆滄洲。更聽宣聲沸,遙聞雞犬稠。」海州古舊志中記錄了往昔南城的海濱風光。《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自南城的碼頭寫起,展現了海濱小鎮的繁華秀美,也記述了由於海退帶來的景觀變遷。書中寫道:
「南城石岸渡……在南城外,俗呼為石馬頭。甃巨石成蹬道,錮以鐵筍,層疊相屬,遞為三區。囊時,東海四面環水,往來者必由此渡。官置簿稽察出入,有上號、銷號之例。岸上有過街樓,石刻『朝陽一鏡』。樓北有大佛殿,在街東;避風館,在街西。其街,直北抵永翰門,左右列肆。說者謂城形如鳳,此地為鳳首與脰也。康熙四十年後,海漲沙淤,岸陷樓坯。」2018年4月,連雲港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進入正式實施階段,按照規劃實施方案,有望在2022年12月底前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南城,名依舊、海已退,城仍在、街猶存。漫步六朝古街巷,年復一年的歷史車輪在石板上鐫刻了歲月痕跡;回首鳳凰古城門,歷經滄桑的唐宋磚瓦在斜陽下訴說著前世今生。而今,隨著連雲港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城,將再一次迎來人們對這座歷經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的千年古鎮的解讀與探索。在這裡,承載著歷史記憶和城市文脈的南城古街巷、古建築、古民居、古石刻,和志書中的歷史脈絡一起,連接著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