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母,其實是五穀母,也叫五穀神,五穀爺,也有一說是神農氏,潮汕地區可能因諧音故稱五角母。關於「五角母」的來由,有多種說法。
一說來源於「社稷」二字,社稷是國家的代稱,「社」指土地神,「稷」就是五穀神,全國人民自古是在土地上種植五穀來維持生存的,所以歷代帝王把「祭社稷」列為國家的大典。「稷」是今天的小米,是古代北方的主糧之一,被稱為「五穀之長」;「稷」相傳又是周部族始祖后稷發現、培植的,故「社稷」既是王權的代表,又有神化周部族祖先的象徵意義。基於上述理念與史籍記載,把五穀神指稱后稷,還是較合理和較可信的。
當然,還有其它說法的,漢族民間供奉的「五穀母」多是指神農氏,樣子是男的,神農氏因教人種五穀(古時指「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作物,後延伸為糧食的代稱),於是被評為五穀爺。
那麼,為何「五穀爺」在漢族民間被稱為「五穀母」?潮汕民間就流傳著這麼一個非常有趣的「五穀爺告無狀」的典故。
傳說五穀爺是被誤呼為五穀母,弄得他很尷尬,便寫了一紙狀詞呈訴觀音菩薩,望給其評理,討還公道。觀音看完狀詞後笑著說:「我這觀音大士,不也被人稱觀音娘麼?算啦,只要慈悲為懷,是男是女,又有何關係呢?只要受百姓尊敬便夠了。」
五穀爺聽後,心裡仍不舒服,又上書給玉皇大帝,並把觀音大士被稱為觀音娘娘也寫上去。玉帝看後大笑:「卿所奏二例屬實,然稱男稱女,於本人無損,也無傷大局,何必耿耿於懷?豈不聞潮汕人有句口頭禪『父是天,母是地,老婆是玉上皇帝麼!』朕可當百姓的老婆,何況你等呢?!」五穀爺只好點頭謝恩下凡。從此「五穀爺告無狀」也就成了一句俗語典故。
每年的十月十五日是五角母生日,叫「五角母生」。據說這個節日原來是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六日,滿清入關後,清王朝為探測民心,試行政令,遂定十月十五為五穀神誕,令民改時祭拜,人們終於照辦。於是,這個節日也就流傳下來。
每年「五角母生」的前一天,即十月十四,潮汕地區百姓就要提前為五角母慶生了,一般這個時候正是稻熟收割的時候,糧食比較充裕,五角母平時沒有神位,拜祭時就把臨時神位設於滿滿的米甕前,通稱叫「拜米甕」。祭拜時,用米筒裝滿米,上面塗上紅紙,再插上幾根香,就算給五穀神安了神位,然後端上祭品和點燃香燭後,朝神位跪拜,用「五穀豐登,米糧充足」的禱祝語來答謝穀神,至香燭燒完,就可將神位撤除。
「拜米甕」的祭品,除了煮一些普通菜餚外,還有跟別的節日不同的、比較有趣的祭品:一是要堆一缽滿滿如小山一樣的熟米飯,飯尖上面再放一團紅糖,再煮一盤加芹菜的甜豆乾;二是做名式各樣的粿品,除了傳統的紅粿外,還有尖擔粿、鵝形粿、船粿等等。
記得兒時,糧食缺乏,生活比較困難,但十月十四還是要祭拜的,十月十三那天就開始忙著做粿了,各式名式的粿,實在很好玩,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好吃,邊做邊偷吃呢,到了十月十四那天,眼睛就轉而盯著那小山似的米飯和飯尖上的紅糖了以及那盤中的甜豆乾了。
其實,「五角母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慶豐收,又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的傳統節日。潮人拜"五角母"也有一種感恩的文化心態,每年農忙過後,農民閒下來喘了一口氣,望著歸倉的果實,想到應該向帶給他們生活資料的神明表達敬意和謝意。就算那沒有豐收、糧食缺乏的年代,人們還是不忘「五角母」的,對「五角母」充滿期待的。
隨著社會變化,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一些傳統節日已慢慢被淡忘,特別是隨農耕生活的遠去,人們再不以單純寄望糧食生產以維持生計的時候,「五角母生」也被徹底遺忘了。
或許,我們真的再不需要「五角母」了,但當我們飯飽菜足的時候,如果有興趣,在十月十四這個時候,再做做粿,品味一下「五角母」生,應該還是很有趣的。
相關閱讀
❤民俗 | 槐東村隆重舉行天后廟重光暨媽祖開光慶典
❤民俗 | 七月廿五,槐東村施孤普渡
文 | 劉鑫松
編輯 | 杜格林 責任編輯 | 陳秋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註明來源
投稿、交流:huaidongc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