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五角母生:十月十四拜米甕,五穀豐登慶豐收

2021-02-19 南洋人



五角母,其實是五穀母,也叫五穀神,五穀爺,也有一說是神農氏,潮汕地區可能因諧音故稱五角母。關於「五角母」的來由,有多種說法。

一說來源於「社稷」二字,社稷是國家的代稱,「社」指土地神,「稷」就是五穀神,全國人民自古是在土地上種植五穀來維持生存的,所以歷代帝王把「祭社稷」列為國家的大典。「稷」是今天的小米,是古代北方的主糧之一,被稱為「五穀之長」;「稷」相傳又是周部族始祖后稷發現、培植的,故「社稷」既是王權的代表,又有神化周部族祖先的象徵意義。基於上述理念與史籍記載,把五穀神指稱后稷,還是較合理和較可信的。

當然,還有其它說法的,漢族民間供奉的「五穀母」多是指神農氏,樣子是男的,神農氏因教人種五穀(古時指「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作物,後延伸為糧食的代稱),於是被評為五穀爺。

那麼,為何「五穀爺」在漢族民間被稱為「五穀母」?潮汕民間就流傳著這麼一個非常有趣的「五穀爺告無狀」的典故。

傳說五穀爺是被誤呼為五穀母,弄得他很尷尬,便寫了一紙狀詞呈訴觀音菩薩,望給其評理,討還公道。觀音看完狀詞後笑著說:「我這觀音大士,不也被人稱觀音娘麼?算啦,只要慈悲為懷,是男是女,又有何關係呢?只要受百姓尊敬便夠了。」

五穀爺聽後,心裡仍不舒服,又上書給玉皇大帝,並把觀音大士被稱為觀音娘娘也寫上去。玉帝看後大笑:「卿所奏二例屬實,然稱男稱女,於本人無損,也無傷大局,何必耿耿於懷?豈不聞潮汕人有句口頭禪『父是天,母是地,老婆是玉上皇帝麼!』朕可當百姓的老婆,何況你等呢?!」五穀爺只好點頭謝恩下凡。從此「五穀爺告無狀」也就成了一句俗語典故。

每年的十月十五日是五角母生日,叫「五角母生」。據說這個節日原來是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六日,滿清入關後,清王朝為探測民心,試行政令,遂定十月十五為五穀神誕,令民改時祭拜,人們終於照辦。於是,這個節日也就流傳下來。

每年「五角母生」的前一天,即十月十四,潮汕地區百姓就要提前為五角母慶生了,一般這個時候正是稻熟收割的時候,糧食比較充裕,五角母平時沒有神位,拜祭時就把臨時神位設於滿滿的米甕前,通稱叫「拜米甕」。祭拜時,用米筒裝滿米,上面塗上紅紙,再插上幾根香,就算給五穀神安了神位,然後端上祭品和點燃香燭後,朝神位跪拜,用「五穀豐登,米糧充足」的禱祝語來答謝穀神,至香燭燒完,就可將神位撤除。


「拜米甕」的祭品,除了煮一些普通菜餚外,還有跟別的節日不同的、比較有趣的祭品:一是要堆一缽滿滿如小山一樣的熟米飯,飯尖上面再放一團紅糖,再煮一盤加芹菜的甜豆乾;二是做名式各樣的粿品,除了傳統的紅粿外,還有尖擔粿、鵝形粿、船粿等等。

記得兒時,糧食缺乏,生活比較困難,但十月十四還是要祭拜的,十月十三那天就開始忙著做粿了,各式名式的粿,實在很好玩,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好吃,邊做邊偷吃呢,到了十月十四那天,眼睛就轉而盯著那小山似的米飯和飯尖上的紅糖了以及那盤中的甜豆乾了。

其實,「五角母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慶豐收,又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的傳統節日。潮人拜"五角母"也有一種感恩的文化心態,每年農忙過後,農民閒下來喘了一口氣,望著歸倉的果實,想到應該向帶給他們生活資料的神明表達敬意和謝意。就算那沒有豐收、糧食缺乏的年代,人們還是不忘「五角母」的,對「五角母」充滿期待的。

隨著社會變化,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一些傳統節日已慢慢被淡忘,特別是隨農耕生活的遠去,人們再不以單純寄望糧食生產以維持生計的時候,「五角母生」也被徹底遺忘了。

或許,我們真的再不需要「五角母」了,但當我們飯飽菜足的時候,如果有興趣,在十月十四這個時候,再做做粿,品味一下「五角母」生,應該還是很有趣的。

相關閱讀

❤民俗 | 槐東村隆重舉行天后廟重光暨媽祖開光慶典

❤民俗 | 七月廿五,槐東村施孤普渡

文 | 劉鑫松

編輯 | 杜格林     責任編輯 | 陳秋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註明來源

投稿、交流:huaidongcun@126.com


相關焦點

  • 十五鄉味道 拜米甕
    祭拜的民俗從年頭貫穿至年尾,人們通過種種祭祀活動來表達紀念、寄託寓意、企求順遂。老祖宗傳下一句話: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時年就是每一年,八節為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元節、中秋節、冬節、除夕)
  • 五穀豐登~慶豐收!
    9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也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裡,呼倫貝爾市各地農牧民載歌載舞慶豐收。當日,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市農牧局、莫旗旗委、旗政府承辦的慶祝2020年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莫旗尼爾基鎮伊蘭廣場舉行。
  • 五穀豐登,魚兒肥|看重慶各地如何慶豐收
    金秋時分秋糧收穫的季節重慶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各區縣秋糧陸續收割、瓜果飄香喜悅寫滿了農民的臉龐一起來看看重慶各地如何慶豐收向詩佳 攝五穀豐登魚米香歡樂捉魚千層浪本周六(26日)涪陵區將舉行重慶涪陵·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美心紅酒小鎮第二屆曬秋節捉魚節屆時,除了豐收集市豐收文化展外還有近10萬噸魚、泥鰍黃鱔、蟹等讓市民抓取讓大家體驗豐收的喜悅
  • 十月十五——拜米甕
    這時正當晚造收割後,家家戶戶便制米棵拜祭,還特別做部分梭子形的粿品,稱為「尖擔」;做籮形的粿品,稱為「谷籮」;有的地方用米粉和豆做成如谷穗狀的粿品,稱為「谷穗棵」,作為祭五穀神的特定標誌。於農曆十月十五拜米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現在也有些小店會出售紅桃粿,方便群眾祭拜五穀母。
  • 民俗慶豐年 熱鬧勝過年 義烏田心村開啟「迎洪羅民俗文化節」
    連日來,義烏佛堂鎮田心村燈會會長王加華在為村子「迎洪羅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的籌備忙碌而快樂著。昨日(12月22日),田心村正式迎來一年一度的「迎洪羅民俗文化節」。上午8時,田心村的村民們從村子的慎可公祠出發,一邊敲著鑼、打著鼓,迎著長旗、百子燈,一邊抬著洪羅相公的鑾駕、抬閣翹,表演著打腰鼓、扭秧歌等民俗文藝踩街節目,在田心村走街串巷,為家家戶戶送上一份祝福。
  • 冬至將至,俗語:冬至三日晴,甕裡米生蟲,啥意思?為啥米生蟲?
    杜甫有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意思很簡單:瑣碎事充斥在生活,沒什麼感覺,冬至到,冬至到了春天就不會太遠。刺繡女工因冬至到來,白晝時間變長,能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飛動葭灰。
  • 今日冬至,農村老話為什麼說:冬至三日晴,甕裡米生蟲?
    「冬至三日晴,甕裡米生蟲」說得是冬至節氣裡連續多日晴天,來年農田就難以豐收在望,持續降雨空氣潮溼,致使甕裡僅存的糧米變潮招蟲,甚至發黴,言下之意,人們日子會不好過。冬至是冬天第四個節氣,本應是多降雪、氣溫低,天寒地凍時候,如果天不冷氣溫高,則表明今冬是一個比較暖和冬天,對農田不利,畢竟,天氣暖烘烘難免造成越冬作物徒長,一旦遇寒冷,會凍害作物。
  • 傳承農耕文化 祈福五穀豐登 稷山慶豐收活動暨第十屆板棗文化節啟幕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稷山慶豐收活動暨第十屆板棗文化節開幕式喜看后稷豐收浪,儘是英雄迎小康。
  • 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春節期間,央視新聞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春節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今天大年初一,央視新聞給您拜年啦!據說放「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當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會五穀豐登。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流行放炮仗。
  • 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南陵煙墩鎮靄裡村慶豐收
    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南陵煙墩鎮靄裡村慶豐收 發布時間:2020-09-22 16:24 星期二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柞水民民俗:過年祭祖拜四方
    位於秦嶺以南的柞水,年俗內容也非常豐富,有敬天祭地、拜祖訪友等民俗活動,其中,「過年祭祖拜四方」最具民俗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年節習俗,在和當地土著人融合中,傳承了過年祭祖拜四方這一古老的民間習俗。每逢過年,柞水人有祭拜祖先的習俗,這主要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其意表示對祖宗先輩孝敬懷念之情,又意在祈求祖宗保佑子孫後輩興旺發達,平安吉祥。
  • 前方高能:在連城過年,最不該錯過的4大民俗!
    連城縣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被評為「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承久遠,被稱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活動的大觀園」。
  •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稷山慶豐收活動暨第十屆板棗文化節啟航
    9月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稷山慶豐收活動暨第十屆板棗文化節在后稷故裡板棗之鄉稷山縣盛大啟航。在希望的田野上》拉開了豐收節歡慶活動的序幕:情景劇《板棗妹子》反映了棗鄉兒女收穫板棗的喜悅之情;一曲《稷山老調》唱出了后稷兒女對稷王的深深記憶和濃濃情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稷山高蹺走獸《慶豐》,再現了農耕始祖后稷率領黎民百姓開闢中國農耕文明的偉大徵程的場面,體現了新時代棗鄉人民喜慶豐收迎小康的奮進與豪邁……身著節日盛裝的演職人員,伴隨著歡快喜慶的悠揚歌聲,載歌載舞,激情四溢,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慶祝五穀豐登
  • 景區近6萬根玉米搭69米金龍 特殊的曬秋方式寓意五穀豐登
    景區近6萬根玉米搭69米金龍 特殊的曬秋方式寓意五穀豐登時間:2020-10-25 21: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景區近6萬根玉米搭69米金龍 特殊的曬秋方式寓意五穀豐登 俗話說的好,高手在民間,絕活出草莽.中國老百姓在勞動中掌握的一些特別技能,道理大家都不是很懂
  • 【民俗】漳浦赤嶺畲族鄉雨霽頂三官大帝廟民俗
    三年一次的赤嶺三界公民俗文化節開鑼,人們攜老帶幼從四面八方趕來,各種民俗表演互相輝映,好不熱鬧。如今,為了更好的宣揚這種民俗文化,在那已經建有石柱鋁皮頂圓亭,並在祭壇邊也改建了一座八角亭,在北面坡地建有一座廟宇,供奉三官大帝神像和唐開漳功臣馬仁塑像。 獨特表演慶佳節 三官大帝有三個祭祀日:天官為農曆正月十五日,地官為農曆七月十五日,水官為農曆十月十五日。
  • 春節民俗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據說放「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當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會五穀豐登。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流行放炮仗。不過,由於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基於環保等因素的考慮,在一定區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人們過年也越來越環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 拜了這麼多年老爺,潮汕人你知道拜的老爺都是誰嗎?
    一受過恩惠的窮人家用半個缸倒在地下日夜虔誠供奉,之後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合家平安,感之乃福德正神庇佑修廟鑄殿尊福德老爺與大堂之上,香火鼎盛一方安寧,之後便有各處效仿膜拜。福德老爺到102歲才成道升仙也是長壽的象徵,手拿龍頭拐杖。也有一說福德老爺是文伯公管財手拿元寶如意。
  • 北方六省最大民俗祭祀廟會,你去過了嗎?
    在涉縣,從農曆三月初一到十五,當地百姓都要到媧皇宮舉辦廟會慶祝,作為聞名京津冀晉魯豫的最大民俗廟會,媧皇宮廟會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2006年6月涉縣媧皇宮「女媧祭典」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慶豐收,頌黨恩!Pyo nlo ai htong seng mangai ta!
    Mam lalo(祈福五穀豐登《慶豐收,頌黨恩》——記「民語廣播人與邊寨聽友共同學習十九大精神暨歡度盈江景頗族新米節」活動。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即時做好我州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工作,動員全州各族群眾迅速掀起學習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