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曾經說過:「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
如果為人父母還無知,那麼孩子將成為最終受害者。
近日「大頭娃娃」事件引發關注,湖南郴州的段女士稱:因女兒出現過敏現象,醫生推薦「舒爾呔」產品,並在醫院對面母嬰店購買。女兒食用幾個月後,出現發育遲緩、頭顱變大等症狀。
其實在「舒爾呔」事件之前,還發生過「倍氨敏」事件。
據家長陳女士反映:快4歲的兒子,至今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而且頭顱猶如畸形般變大。
這些「大頭娃娃」,經醫院診斷,他們都患有「佝僂病」。
據山東商報報導:記者進入一個當地的維權群,群內家長數量達20多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無論是「舒爾呔」、還是「倍氨敏,在其包裝上赫赫寫著「固體飲料」4個大字。
看到此處,令人瞠目結舌,這20多位父母,難道你們都不認識漢字嗎?怎麼能聽信一面之詞呢?
缺少最基本的是非判斷,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父母,你們就沒有責任嗎?
01無知帶來的傷害,孩子也許要用「命」來償還
▼ 「搖頭爺爺」暴力擰麻花,媽媽雙手緊固哭鬧孩子,繼續治療
孩子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感染肺炎,長期生病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母親帶孩子前往,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李頌江處做小兒推拿。
而李頌江之所以被稱為「搖頭爺爺」,因為他給孩子治病時,手法極其獨特,將孩子的頭部,像揉麵團一樣,來回搖晃。
按摩期間,孩子哭鬧,母親雙手按住孩子,繼續治療。
據孩子母親發聲:孩子在治療第7天,嘴唇顫抖、全身癱軟,下樓過程中出現呼吸停止。搶救回來後,雙側大腦皮層已經壞死,確診為:腦癱。
在微博上,患兒的母親有這麼一段話:「發出來沒別的意思,就是希望不要再有我這種無知的父母出現」。
她後悔了,可是為時已晚,如果當初她懂點育兒常識,就不可能不知道「搖晃症候群」一說,母親按住掙扎孩子是雙手,何嘗不是把孩子推向深淵的推手。
▼ 「嬰兒趴睡訓練」3個月寶寶死亡,媽媽發現問題盡然先發視頻在群裡求助
前不久一位新手媽媽,參加一個所謂的「睡眠訓練」,導致3個月大的嬰兒趴睡窒息死亡。
其實在寶寶臉抵在床上時,房內就傳來寶寶哭聲,媽媽將視頻發至群裡詢問老師,老師未回話,一幫「豬隊友」的媽媽為其解答,2個小時後,孩子嘴唇發紫,不幸身亡。
為什麼媽媽發現孩子異常,先不進去查看,而是首先向「老師」詢問呢?
我想應該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從而產生「認知錯誤」。這就如學生,明明平時會做的題,考試就出現錯誤,這不是馬虎,這就是基礎知識不牢固。
她的「認知性錯誤」在於,自己想科學育兒,但知識面過於狹窄。如果她看過很多育兒方面的書,一定會知道,不會翻身的小寶寶,趴睡一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在這種知識不紮實的情況下,只能聽信於外人,錯失了救治寶寶的最佳時機。
02父母的無知,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摧殘的是孩子的心靈
《歡樂頌》裡蔣欣飾演的樊勝美、《都挺好》裡姚晨扮演的蘇明玉,一部部經典影視劇,讓我們對「原生家庭」這4個字,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我們捫心自問,在自己身上是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有的。
▼ 北大赴美碩士,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一份萬言書訴盡心酸
王猛(化名)在信中說:
「那時我還太小,只是不自覺地摳指甲,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是焦慮症的表現,當時媽媽只是罵我:摳什麼摳?那個男孩子摳指甲?」。
王猛在美國時,找了學校的心理諮詢師,長達6個小時的講述,被判定為:創傷性應激障礙症。報告出來後,王猛寄給父母一份,父母收到後任然不以為然。
這份萬言書反映出,王猛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不被尊重;
2、父母的控制欲;
3、情感上的忽略;
4、理所當然的父母權威;
如果說王猛的教育是失敗的,那麼他的成績是如此的耀眼,如果說王猛的教育是成功的,即便後來研究生時,改學心理學的他,也未能治好自己的心理創傷,還影響了王猛自己的婚姻幸福。
有時候,判定孩子是否優秀,並不一定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在信的末尾,王猛寫道:「記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個傷痕累累的靈魂在恨著你們。」
父母無知的教育,賠上了孩子終身的幸福,性格上的缺陷,將成為一輩子的傷痛。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那個當初最討厭的人
以下案例,是來自知乎答友的,經歷分享:
我小時候,媽媽一直給我灌輸,家裡很窮,養我不容易思想。而我一直活在自卑中,不敢奢望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敢跟同學出去吃飯。
媽媽每次去菜市場買菜,為了幾毛錢跟人講半天價,臨走還順走人家一把香菜,美其名曰,他們還掙錢呢!
當時我對這種事情嗤之以鼻,沒想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了當初我最討厭的那個人。
買東西先看有沒有優惠券,是否能湊個減免。為了省幾塊錢,我不惜排2個小時隊,吃一碗拉麵。刷視頻能掙錢,我就玩命看、走路能掙錢,我就玩命走,一天下來也只是零星的幾塊錢。
感謝我的閨蜜,有天她問我:「時間不是錢嗎」?我一下頓悟了,我才知道自己有多蠢,就如當初的你一樣,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雞毛蒜皮的事上,把自己弄的精疲力盡,沒時間來充實自己。
媽媽,我恨你!
看完之後,感同身受,雖然我不像答主這般,但原生家庭確實也對我造成了影響,我略微有些「討好型人格」,也是因為早年間,母親過於嚴厲造成的。
父母無知的教育,對於三觀還在塑性中的孩子,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是非觀,這位答主小姐姐是幸運的,可又有多少人能發現自身的缺點,加以改正呢?相信不少人,都是渾渾噩噩過完一生。
而更糟的是,還影響了下一代。
03別讓無知害了孩子,為人父母首先要「靠譜」
「為什麼父母不用持證就可以上崗」?
知乎答主說:我舅舅說,養鴨、養魚都要看書,為什麼養孩子不用看書?
此答案獲3000+點讚,可見「不靠譜」的父母不是一般的多。
1、「靠譜」父母,首先要有一顆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心
我們先來描述一副畫面:一個大人,高高地舉起手中長鞭,畫面前方有一個孩子,拖著沉重的步伐,拉著裝滿「成績」的小車,蹣跚地走在一條坑坑窪窪的道路上。
你家是這樣嗎?別著急回答。
「你是豬嗎?語文都能考不及格」「你只要考進前三,爸爸給你買輛玩具車」
父母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績,父母要求孩子要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可我們給了孩子什麼?
是培養了學習興趣?還是是培養了好的學習習慣?是教會了學習方法?還是發掘了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孩子的成績自然不成問題,可憐之處就在於,前期基礎都沒打,就要求孩子考高分,這和只揮舞鞭子的大人有何區別?
上圖是調查後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家庭的藏書量,100本以上的連10%都不到。還是真如同「舅舅所說:養娃不需要看書」。
如果「趴睡訓練」3個月寶寶身亡的父母,看過《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一書,還會發生如此慘劇嗎?如果12年不回家的北大父母,看過《正面管教》一書,還會有這段親情反目的悲劇嗎?如果在菜市場為幾毛錢講價的媽媽,看過《非暴力溝通》一書,答主小姐姐是否會更優秀呢?那麼請問,這幾本經典育兒書,你家有幾本呢?
孩子的成長,不單單是孩子的事,父母要做孩子前行道路的指路明燈,要陪著孩子一起奔跑,這就需要父母有大量的知識儲備。
母親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父親的寬度,決定孩子的未來。無需多高的學歷、無需多重的社會地位,關鍵是,是否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學習,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2、做個「靠譜父母」,要學會反思
父母就沒有錯嗎?父母就代表絕對權威嗎?
有人說:父母的道歉是爸爸叫你「吃飯了」。
比起孩子健康的成長,父母所謂的面子,其實一文不值。
我們的教育裡,包含著深情,奉獻著一切,以感動天、感動地、感動自己為主,就是不以孩子自主意識為主。
當孩子頂嘴時,你有想過,尊重過孩子嗎?是不是謾罵、侮辱、打擊的話語張口就來。
當孩子不聽話時,你有想過何為「聽話」?大概只有按照大人的意願,做出你認為對的事情,才叫聽話。而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在這一刻一點都不重要。
當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累時,一定是教育方式出現問題,這時父母的反思顯得尤其珍貴,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實現親子共同成長。
3、做個「靠譜父母」,要以身作則
列夫·託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是誰?當然是父母。
父母的言行,如同照相機一樣,印刻在孩子的腦海中,最終融入骨血,成為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沒有對錯之分、沒有所謂的三觀,他們只是簡單地模仿,所以,這時「標杆」就顯得如此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小到細微的生活習慣,大到人生觀、價值觀。
有時候看起來是「遺傳」,其實是刻在骨子裡太深,這種本該如此、理所當然的主觀認知,很難改變。
榜樣教育的核心是:積極利用人類喜愛模仿的天性。榜樣的力量,大過一萬句說教。
結語:
對於這些囿於一隅,連奶粉配方表、產品說明書都不看的父母,不止同情,還有憤怒,父母的無知,這口鍋,孩子真背不起。
養育孩子,只有兩個字就是「責任」,父母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眼界,才能盡職盡責。
不是生了孩子,就叫父母、不是有個屋簷瓦片就叫家。
關注@萱萱媽,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