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家的千年門風:一代"田園詩鼻祖"是這樣煉成的

2021-02-09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世人皆知田園詩人陶淵明,知道他的《桃花源記》,也知道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可少有人知道,他的高祖母陶母湛氏、曾祖父陶侃也十分有名,傳奇故事很多。陶淵明清新脫俗,有陶家家風的影響。

  江西九江,古稱潯陽,陶淵明故裡。1700多年前,這裡曾經生活過一位偉大母親,她賢德智慧,教子有方,被歷代奉為教子育兒的典範。她就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與孟母(孟子母親)、歐母(歐陽修母親)、嶽母(嶽飛母親)一起被譽為中華「四大賢母」。

  那麼,陶母有什麼過人之處,能成為「四大賢母」之一呢?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截發留賓」:賣頭髮置辦菜餚招待客人。在一個風雪漫天之日,陶侃的朋友,鄱陽孝廉範逵在陶家寄宿,但陶家一貧如洗,沒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覺用的草墊子,親自鍘碎,拿來餵範逵的馬;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給鄉人,置辦菜餚,招待客人。範逵知道這件事後,深為感動,嘆息說:「不是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優秀的兒子!」

  「封壇退鮓」:原封不動退回兒子送的公家的醃魚。陶侃後來在潯陽當了一個主管漁業生產的小官。有一次,他的部下見其生活清苦,便從魚品醃製坊拿來一壇醃魚給他食用。孝順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魚,便託人把這壇醃魚送給母親,並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後,甚為侃兒一片孝心高興。於是隨口問送信物之人:「這壇醃魚,要花多少錢?」送信物之人不解其意,直誇耀說:「嗨,這罈子醃魚哪用得著花錢買?去下面作坊裡拿就是,伯母愛吃,下次我再給您多帶幾壇來。」陶母聽罷,心情陡變,喜去憂來,將醃魚壇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魚帶回陶侃,並附上書信說:「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意思是,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拿官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樣不僅對我沒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愁啊。  陶侃收到母親返回的醃魚與書信後,萬分愧疚,深感辜負母訓,立誓不再做讓母親擔憂之事。從此,陶侃為官公正廉潔,公私分明,勤勤懇懇,終成東晉一代名將。  在陶母的悉心教誨下,陶侃知識和品性方面皆進步很大,後學有所成,出仕為官。他從縣吏做起,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鹹和九年(334年)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  陶侃從軍三十餘年,多次平定戰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喜文辭,行文如流」,名篇有《遜位表》、《祖國賦》,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關於他的故事也很多,十分有趣又耐人尋味。

  陶侃運甓:閒來無事每天把100塊磚搬進搬出。陶侃在廣州為官的時候,常常一大早將一百塊大磚搬到書房的外邊,下午又把它們搬回書房。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幹,他說:「我正要致力於恢復中原,如果太優逸閒適了,恐怕難當大任。」他就是這樣勞其筋骨以勵其志,時刻保持勤勉之心不懈怠。  陶侃也常常告誡部下要珍惜時間。他曾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世,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說的是,像大禹這樣的聖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陰,我們凡夫俗子更當珍惜每一分光陰,不可以放逸優遊,醉生夢死!如果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對社會沒有用處,死後也默默無聞,不能青史留名,那就是自暴自棄,枉過一生。

  陶侃出身貧寒,自幼飽嘗生活的艱辛,所以特別重視勞動,格外珍惜勞動成果。有一次,他外出時,看見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問:「用此何為?」那人答:「行道所見,聊取之耳!」走在路上看見它,隨手玩玩罷了。他聽了大怒,說:「汝既不田,而戲踐人稻。」你自己不耕種土地,為什麼還要隨便糟蹋別人的莊稼!陶侃就讓下屬把他捉拿住,進行了嚴肅的教育懲罰。這就是「陶侃惜谷」的典故。由於陶侃重視農耕,珍惜糧食,在他的管轄地,百姓都勤於務農,家給人足。

  陶侃還是一個十分細心的人,做事細緻有遠見,史料評價其「綜理微密」。  陶侃負責造船的時候,命令部下把木屑、砍下來的碎竹等,不要丟棄,都收集起來好好地登記後儲放。別人不明白什麼意思,覺得多此一舉。  後來,一次新年聚會,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開始融化,地面溼滑,陶侃就用這些木屑鋪在地面上,防止行人打滑。再後來,朝廷命令造船擴充水軍,要求在短期內完成,但是造船需用的釘子,一時無法找到,陶侃便命令削那些竹頭做成釘子。等到這時,眾人才恍然大悟,對陶侃思慮之周全佩服不已。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的家族——潯陽陶氏,影響了很多陶氏後裔,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神州田園起詩風,陶潛始開隱逸宗。植菊東籬南山去,桃花源裡醉意濃。」說起陶淵明,大家都很熟悉。他被稱為「田園詩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詩詞、辭賦如《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很多都千古傳誦,婦孺皆知,他的詩風飄逸悠然、清新灑脫,所描寫的怡然自得,祥和愜意的生活令人神往。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除了這幾篇廣為人知的作品,今兒我們主要還是想聊一聊陶淵明跟家風家教相關的詩詞、家書,肯定漲姿勢。

  作為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陶淵明特別注重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他曾經寫過一篇《命子》詩,在這首詩中,陶淵明追憶了陶氏家族的功德和傳統:  前面說到陶侃曾被封為長沙郡公,死後諡號為桓,「桓桓長沙」指的便是陶侃。詩中說陶侃英姿威武,功勳卓著,道德崇高,以致天子賜爵,將領軍隊平定戰亂。功成之日,毫無居功自傲之心。如此高尚之心,在東晉能有幾人?  講完陶氏先祖功德之後,陶淵明話鋒一轉,表達了對兒子的希望:  翻譯出來就是,為你取名叫做儼,為你取字叫求思。溫和恭敬朝夕處,名字含義須牢記。孔子賢孫名孔伋,願你效法能企及。  《命子》詩,正如詩名,講述的是給子孫取名的緣由。陶淵明有一個兒子叫陶儼,字求思。「儼」意為恭敬莊重,「求思」意為向「思」學習。思,即子思,名孔伋,是孔子之孫,儒家聖賢之一,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陶淵明給兒子取字為「求思」,就是要勉勵兒子向聖賢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溫和恭敬,有作為、有抱負的人,延續祖輩的聲望和名譽。  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時,家裡只有小孩,勞動力奇缺。為此他從彭澤派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說,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在我派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但他也是別人家父母養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人家啊。  另一封家書《與子儼等疏》則更集中體現了陶淵明對子孫的希冀。家書中有兩個地方令人印象深刻。  詩書不可不讀。陶淵明自幼研習儒家經典,十分喜愛讀書,《榮木》詩序說他「總角聞道」,也即少年時就已經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讀書廢寢忘食的狀態,陶淵明在家書中也有描寫:「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  試想,在窗邊桌上攤開一本書,時勾時劃,或翻或記,偶爾抬頭看看窗外成蔭的綠樹,聽聽小鳥清脆的鳴聲,這是一件多麼享受的事。陶淵明在家書中把讀書描寫得如此愜意閒適,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帶動子孫多讀書,體會到讀書的美好。  兄弟不可不睦。這篇家書很重要的一個主題是教導兒子要和睦。陶淵明說:「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說你們兄弟幾人,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應當牢記「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道理。為此陶淵明舉了幾個故事:  「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  一個是春秋時期鮑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鮑叔牙和管仲兩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們兩人曾經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太窮了。」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而且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鮑叔牙又替管仲說話了:「這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遇到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後來,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跟隨齊桓公之後,他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一個是春秋時期聲子(即歸生)和伍舉的故事。楚國大夫伍舉,與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兩家又是世交。伍舉的嶽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污衊說是伍舉私下裡放跑了他的嶽父。伍舉聽到這些傳言,被迫出逃去鄭國,又準備從鄭國去晉國。恰好半路上遇見了途經鄭國的好友聲子。兩人相遇,分外高興,伍舉便把黃荊樹條鋪在地上當坐墊,一邊吃東西,一邊談論如何回到楚國。後世遂以「班荊道故」形容朋友相遇,暢敘舊情。聲子很同情朋友的遭遇,便趕赴楚都,向楚令尹(相當於宰相)申述伍舉的不白之冤。令尹聽說之後,便馬上令伍舉歸楚,並官復原職。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歲月倏忽而過,「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已然找尋不見,但潯陽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經久流傳,到今天依然深深滋潤著世人的心靈。 (紀小蘭 整理)

▲外逃異國有多煎熬?"百名紅通人員"付耀波、張清曌的懺悔

一個落馬市委書記的懺悔

中央第九輪巡視反饋 20家單位 "問題清單"一覽表

共產黨員為什麼要交納黨費?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歌藝術的脈絡重新接上,並且增添了許多新的充滿生機的因素。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裡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 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在田淵寫了大量的詩篇,這裡面有我們熟悉的詩句,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些古詩中只有10個字,但對後世卻有著千年以上的影響,但是,這樣的詩句並不是他隱居田園後才能寫的,而是他隱居田園12年後的,終於得到了最美的感悟。結廬在人境,車馬無喧,你怎麼能做那種事?心不在焉,狩獵菊花,悠閒地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互相歸還,我想說這裡面有真意,已經忘記了。
  • 摘盡枇杷一樹金:六月,吃貨的"詩"界
    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其園則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1桃函列,梅李羅生。百果甲宅,異色同榮。朱櫻春熟,素柰2夏成。——左思《三都賦·吳都賦》(注釋:1、榹 sì,山桃,落葉喬木,核果球形,有毛,果肉乾燥,離核,可做嫁接桃樹的砧木。  2、素柰nài,白柰。柰即林檎,又名沙果,俗稱花紅。柰有赤柰、白柰兩種。李善 註:「素柰,白柰也。」)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呢?那還要從一件記憶深刻的畫面談起。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就像這樣,在簡陋的木屋裡長吟,暫且做一個耕田之人吧,本詩敘寫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從而表達了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在詩人看來,孔子、顏回他們那樣的理想,只能是遠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選擇歸隱田園,夾雜著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恬淡閒適、追求隱逸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孟浩然的這首優美田園詩,獨具風情,訴說了人生的再聚何時
    好朋友相談甚歡,欣賞著優美的田園風光,相互拉拉家常,平平淡淡,人細水長流,人生最舒服的也不過如此。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少有人能享受到真正的田園棲居生活。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光,又描述了朋友交談甚歡,結尾還訴說了人生的再聚何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李宵鵬口中"大魚"原來是他,這樣的操作你看得懂?
    這位亞爾莫連科今年31歲,號稱烏克蘭"核彈頭"舍甫琴科接班人。上賽季效力西漢姆俱樂部在英超聯賽出場23次,有5球進帳外加一個助攻。表現中規中矩,數據並不是那麼讓人眼前一亮。這樣的球員應該才是大家所公認名副其實的那種"大魚"吧。如果真如傳聞所說的由亞爾莫連科取代佩萊為球隊衝鋒陷陣,魯能俱樂部的這把操作將是多麼的風騷。用這種不確定能不能成為"大魚"的大魚,換走現有的真正的大魚,這樣的謎之操作你們看得懂嗎?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苗族救星"柏格理
    誠如柏格理所說:「絕望已變成這一種族的特性,他們把貧窮與悲痛、疾病與死亡視為自己所無法避免的世襲命運"。這就是20世紀初苗族社會的真實處境。 但就是這樣一個千百年來與巫術相伴成長的民族,竟在二十幾年時間裡,不顧拋頭灑血,堅定不移地拋棄了「崇巫尚鬼"的傳統,皈依於一位陌生的「基督",從而在自己的原始部落裡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少數民族教會。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