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後,隨著疫情趨於好轉,全國各地的學生、上班族已經返校和復工了。但長期的被隔絕狀態,還是將多數人都卡在了重新生活的「瓶頸」裡——一場生死患難,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面對這種現實,這篇有關日本震後社會心理學的文章,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本文來自日本新聞欄目《採訪關鍵人物》,記者對話人際關係專家、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諸富祥彥。通過他們的對話實錄,我們也可以從相近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放眼或許就在你我身邊/就是你我本人的「孤獨患者」,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她的人生沒有錯》
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大地震後,日本人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份難以割捨的情誼」,喚起了人們對各種場合下「與某人、某些人建立關係」的重要性的理解。於是,SNS等「用來確認人與人之間紐帶關係」的工具打破了年齡界限,在各個年齡段迅速流行開來。
可是,當我們鼓勵他人多交朋友、多與朋友來往的同時,幾乎沒有一位朋友的「孤獨者」的數量,也在當今社會中悄然增長。
關於朋友數量的統計有很多。據說每位成年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平均約為10人,可是,無論從哪種調查結果來看,其中都存在5%—6%「沒有朋友」的人群。而30—40歲的人們雖然正經歷著人生中最為充實的階段,既有值得信賴的同事,也有需要保護的家人。但他們極少擁有甚至沒有「朋友」。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在「紐帶關係全盛期」的當下,沒什麼朋友之人的人生價值也會因此而降低嗎?
朋友越多越好嗎?
——坦白地說,那些缺少朋友、或是沒有朋友的人的身上,是否都存在著某些「缺陷」呢?
諸富:「沒有朋友」也是分為許多不同情況的。有的是因為想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討厭被各種過剩的人際關係侵佔了自己的時間,於是開始清理朋友圈,時間長了,朋友越來越少,獨處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多了。有的則是本身非常渴望交朋友,非常想參加各種朋友聚會,卻被周圍的朋友排擠、討厭,從而被動地走向了孤立位置,鬱鬱寡歡。不知道您今天所說的,是哪一種情況?
《小丑》
——是前者。是那些已經工作了10—20年,經歷過種種曲折後已經過上了較為充實生活的人,他們既有值得信賴的同事,也有需要保護的家人。可是,年輕時尚且有時間與朋友來往的他們,漸漸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撫養子女上,參加同學聚會的次數越來越少,好不容易周末有點自己的時間,也不太願意花在天天見面的同事身上。仔細一想,能稱為「朋友」的人已經所剩無幾甚至為零了。我指的是類似這樣的人。
諸富:啊啊,如果是這樣一種情況的話,是沒問題的。
——可是,我認為社會上普遍蔓延著「朋友少不好」「沒有朋友的人往往不太正常」這樣的氛圍。
諸富:不對不對,在我看來,「非要通過與誰誰誰交往才能獲得安心感,並且認為不這樣做的人都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呢!「擁有度過一個人的時間的能力」,也就是「承受孤獨的能力」,是堅強地、平和地、積極地生存於當代所必備的能力,而且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重要。從這個層面來說,不僅是商人,也可以說所有能夠抵抗孤獨的人在擁有有意義的人生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
——難道現實社會中沒有洋溢著「人際關係狹隘並不好」這樣一種氛圍嗎?很多人都想方設法地與人合群,看不起那些「落單者」。職場中也是如此,殘留著認為「沒有朋友的人沒有價值」「不和同事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是哪裡有問題」「喜歡單獨行動的人比較自私」等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價值觀。
諸富:的確,所以才引發了像「午餐同伴綜合症」這樣的現象。
——就是沒有午餐同伴的員工,尤其是女員工,患上抑鬱症甚至是精神病的現象吧!這是當事人乃至其周圍的人都認為「沒有朋友的人,人品肯定有問題」的觀念所引起的吧?可是,一味追求「朋友越多越好」的話,反而變成了強制部門所有員工每天一起吃午飯了,造成了時間、金錢上的浪費,令一些員工苦惱不已。
諸富:這樣很不好。如果連午休時間都不能「一個人靜靜」的話,那麼怎麼會有精力想出好點子呢?因為真正的好想法,都是在與自己內心深入溝通的過程中產生的。
喜歡結伴的真正原因
——日本人認為「孤獨是寂寞的,是不好的」,渴望結伴的傾向非常強烈。擁有這種觀點的人好像不在少數。假如真是如此,原因是什麼呢?
諸富: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幕後黑手,是「做任何事都不願突出,必須與周圍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人們普遍認為「若不與朋友、職場中的同事保持相同的價值觀、採取相同行動的話,就無法安穩地生活」。對於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來說,「與周圍的人形成一個小團體,結伴而行,一起做同樣的事」是最為穩妥的選擇。
——為什麼會存在如此強烈的的從眾心理呢?
諸富:我認為,多數人從小學到初中經歷的都是集體生活,是形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那時,班上會形成幾個「排他的小集體」,孩子們若不加入其中某個集體的話,是無法安穩地度過整個學校生活的。
而且,為了能讓自己安穩地在小集體中待下去,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做「與周圍人同樣的事情」。於是,許多人便在這一時期,下意識地形成了「如果採取了與周圍人不同行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的認識,並由此迎來了青年時期。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會有人形成這樣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老師、父母也會對我們施加「從眾壓力」,雖然他們嘴上說著「要有個性」「要努力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可是一旦真的照做了,又確實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想必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不過,類似體育精英這種個人能力遠遠超過團體中其他孩子的就另當別論了。
諸富:其中也會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擺脫掉從眾心理這一強迫觀念的人。但與此同時,始終持有這一價值觀,成人後,心理上也依然像個沒長大的孩子的人也很多。
——原來如此。對於那樣的人而言,那些「不與周圍人保持一致的人」依然會被他們認為是「不正常的人」「有問題的人」甚至是「異類」。在他們看來,「朋友少的人」自不必說,就連「不一起吃飯的人」「不積極參加公司旅行、同事聚會的人」也都是「融入不進集體的可憐人」。
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可憐「朋友少的人」的同時,還會害怕自己陷入孤獨的境地,變得有些神經質,總想著如何增加「朋友」的數量。
《陽光姐妹淘》
強迫自己合群的危害
諸富:加上在當今社會中,即便只是一些面子工程,也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讓自己活得輕鬆,而想方設法地擁有廣範的人際關係、日復一日地忙於各種應酬。只要活著,任何人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臨各種各樣的苦惱。可是,若能通過聚會、SNS等不斷地與他人在一起、不斷地填滿自己的日程安排的話,就可以「經常使內心處於麻痺狀態」。如此一來,就可以把那些只能在孤獨狀態下通過與自己的內心深入對話才能解決的問題拋在腦後。
於是, 「成群」「結隊」成了打消每天不安情緒的便捷工具,而「成群的對象」「結伴的對象」越多,當事人便會認為「自己越有價值」,從而產生莫名的自信。
——可是這麼做的話,人豈不是無法成長了嗎?
諸富:當然無法成長了。更有甚者,因過分要求自己與周圍保持一致,從而把自己逼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老師您的著作《孤獨的課程》(NHK Books)中,就提到了一位身陷這種情況的女中學生。她甚至冒出了這樣的念頭:與周圍的朋友保持一致太痛苦了,可是即便如此,我還要強忍著控制自己,明明不開心,卻要假裝很開心地聊天,傻呵呵地與他們在一起……繼續這樣忍下去的話,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恨不得殺了我的朋友。如此嚴重的情況,真的越來越多了嗎?
諸富:的確在增加。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們,因為手機、SNS等社交網絡越來越發達,他們受到的從眾壓力威脅也越發嚴重。以眾所周知的「三秒內不回信息者出局」為代表,只要誰稍微做出一點違反團體「規定」的行為,就會立刻被其他成員排斥出局,簡直就是「朋友地獄」。
——成年人應該還沒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吧!
諸富:不不不,根本情況應該是差不多的吧!畢竟成年人比初中生成熟,不至於發展到想要殺人的地步。但是,他們反而會逼迫自己。如今,上班族中患上「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我想這應該不只是勞動強度大造成的吧。
——也就是說,「明明不想交卻硬要勉強自己交朋友會有損身體健康」。
諸富:不僅僅是這樣。「強迫自己合群」的危害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會漸漸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這樣的人走到人生的轉折點時,尤其是發生偏離人生軌道的情況時,他們會很難重新站起來。當那些「沒有自我的人」迎來退休時又會怎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如果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話,那麼迷失自我的老年人也很可能增多。
諸富:與此相反,給自己提供充足獨處時間的人,常常能夠與自己坦然相對,深入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所以無論何時,都能夠保持身心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前面提到的那些「不知不覺中選擇孤獨的人們」,其實是內心渴望變成如此,才會在下意識的過程中梳理了人際關係。
當迎來人生中的重要階段時,會渴望更加了解自己,想要認真思考今後的人生到底應該如何度過。可以說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深層意識,才會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給自己製造更多的獨處時間。
真正的朋友不是硬交來的
——原來是這樣。不過,在那些想要孤獨生活又有些猶豫不決的人中,也會有人擔心「如果與他人過於疏遠的話,一旦發生什麼不測,會不會沒人伸手相助啊」?
諸富:啊,這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你覺得那些表面上的朋友,真的會在你遇到困難時伸手相助嗎?當朋友痛苦時,恨不得想盡一切辦法提供幫助的情誼,只會在「彼此都體會過孤獨的朋友」之間產生。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只能沿著各自的人生之路前進。只有承受得住孤獨的人,才會換位思考,才會為了相互理解而努力。所以,只有真正了解孤獨的人之間,才能夠相視而笑,結下深情厚誼。
《風平浪靜的閒暇》
——也就是說,在從眾壓力下,即半脅迫狀態下建立起的朋友關係是經不住任何考驗的,根本無須期待這樣的朋友會為你提供幫助。在聽您講述的過程中,我發現「朋友少、沒有朋友」不但不是壞事,反而還有很多好處。至少比那些「非要通過與什麼人來往才能安心,不這樣做的話就排斥他人」的人活得更加健康長久。不用整天為了與那些「表面上的朋友」維持形式上的關係而損耗精力,既對健康有益,又無須擔心迷失自我。因為了解孤獨,或許還能等到與「真正朋友」的相遇相知。
諸富:沒錯。或許在真正的相遇相知中找到的「一定不會拋棄我,無論他身在何方,都會想盡辦法守護我」的朋友很少,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會找到。如果那些為人際關係苦惱的人具備了承受孤獨的能力的話,那麼未來的每一天將會變得無比舒暢。
——我明白了。我想很多不善於結伴的人,會因為您的這席話而重新燃起勇氣的。
結論:
「零朋友」之人的末路是什麼樣的?無須任何擔心。
真正的朋友都不是硬交來的。
《小謝爾頓》
原標題:《那些「沒朋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