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朋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23 澎湃新聞

五一前後,隨著疫情趨於好轉,全國各地的學生、上班族已經返校和復工了。但長期的被隔絕狀態,還是將多數人都卡在了重新生活的「瓶頸」裡——一場生死患難,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面對這種現實,這篇有關日本震後社會心理學的文章,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本文來自日本新聞欄目《採訪關鍵人物》,記者對話人際關係專家、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諸富祥彥。通過他們的對話實錄,我們也可以從相近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放眼或許就在你我身邊/就是你我本人的「孤獨患者」,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她的人生沒有錯》

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大地震後,日本人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份難以割捨的情誼」,喚起了人們對各種場合下「與某人、某些人建立關係」的重要性的理解。於是,SNS等「用來確認人與人之間紐帶關係」的工具打破了年齡界限,在各個年齡段迅速流行開來。

可是,當我們鼓勵他人多交朋友、多與朋友來往的同時,幾乎沒有一位朋友的「孤獨者」的數量,也在當今社會中悄然增長。

關於朋友數量的統計有很多。據說每位成年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平均約為10人,可是,無論從哪種調查結果來看,其中都存在5%—6%「沒有朋友」的人群。而30—40歲的人們雖然正經歷著人生中最為充實的階段,既有值得信賴的同事,也有需要保護的家人。但他們極少擁有甚至沒有「朋友」。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在「紐帶關係全盛期」的當下,沒什麼朋友之人的人生價值也會因此而降低嗎?

朋友越多越好嗎?

——坦白地說,那些缺少朋友、或是沒有朋友的人的身上,是否都存在著某些「缺陷」呢?

諸富:「沒有朋友」也是分為許多不同情況的。有的是因為想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討厭被各種過剩的人際關係侵佔了自己的時間,於是開始清理朋友圈,時間長了,朋友越來越少,獨處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多了。有的則是本身非常渴望交朋友,非常想參加各種朋友聚會,卻被周圍的朋友排擠、討厭,從而被動地走向了孤立位置,鬱鬱寡歡。不知道您今天所說的,是哪一種情況?

《小丑》

——是前者。是那些已經工作了10—20年,經歷過種種曲折後已經過上了較為充實生活的人,他們既有值得信賴的同事,也有需要保護的家人。可是,年輕時尚且有時間與朋友來往的他們,漸漸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撫養子女上,參加同學聚會的次數越來越少,好不容易周末有點自己的時間,也不太願意花在天天見面的同事身上。仔細一想,能稱為「朋友」的人已經所剩無幾甚至為零了。我指的是類似這樣的人。

諸富:啊啊,如果是這樣一種情況的話,是沒問題的。

——可是,我認為社會上普遍蔓延著「朋友少不好」「沒有朋友的人往往不太正常」這樣的氛圍。

諸富:不對不對,在我看來,「非要通過與誰誰誰交往才能獲得安心感,並且認為不這樣做的人都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呢!「擁有度過一個人的時間的能力」,也就是「承受孤獨的能力」,是堅強地、平和地、積極地生存於當代所必備的能力,而且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重要。從這個層面來說,不僅是商人,也可以說所有能夠抵抗孤獨的人在擁有有意義的人生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

——難道現實社會中沒有洋溢著「人際關係狹隘並不好」這樣一種氛圍嗎?很多人都想方設法地與人合群,看不起那些「落單者」。職場中也是如此,殘留著認為「沒有朋友的人沒有價值」「不和同事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是哪裡有問題」「喜歡單獨行動的人比較自私」等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價值觀。

諸富:的確,所以才引發了像「午餐同伴綜合症」這樣的現象。

——就是沒有午餐同伴的員工,尤其是女員工,患上抑鬱症甚至是精神病的現象吧!這是當事人乃至其周圍的人都認為「沒有朋友的人,人品肯定有問題」的觀念所引起的吧?可是,一味追求「朋友越多越好」的話,反而變成了強制部門所有員工每天一起吃午飯了,造成了時間、金錢上的浪費,令一些員工苦惱不已。

諸富:這樣很不好。如果連午休時間都不能「一個人靜靜」的話,那麼怎麼會有精力想出好點子呢?因為真正的好想法,都是在與自己內心深入溝通的過程中產生的。

喜歡結伴的真正原因

——日本人認為「孤獨是寂寞的,是不好的」,渴望結伴的傾向非常強烈。擁有這種觀點的人好像不在少數。假如真是如此,原因是什麼呢?

諸富: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幕後黑手,是「做任何事都不願突出,必須與周圍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人們普遍認為「若不與朋友、職場中的同事保持相同的價值觀、採取相同行動的話,就無法安穩地生活」。對於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來說,「與周圍的人形成一個小團體,結伴而行,一起做同樣的事」是最為穩妥的選擇。

——為什麼會存在如此強烈的的從眾心理呢?

諸富:我認為,多數人從小學到初中經歷的都是集體生活,是形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那時,班上會形成幾個「排他的小集體」,孩子們若不加入其中某個集體的話,是無法安穩地度過整個學校生活的。

而且,為了能讓自己安穩地在小集體中待下去,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做「與周圍人同樣的事情」。於是,許多人便在這一時期,下意識地形成了「如果採取了與周圍人不同行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的認識,並由此迎來了青年時期。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會有人形成這樣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老師、父母也會對我們施加「從眾壓力」,雖然他們嘴上說著「要有個性」「要努力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可是一旦真的照做了,又確實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想必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不過,類似體育精英這種個人能力遠遠超過團體中其他孩子的就另當別論了。

諸富:其中也會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擺脫掉從眾心理這一強迫觀念的人。但與此同時,始終持有這一價值觀,成人後,心理上也依然像個沒長大的孩子的人也很多。

——原來如此。對於那樣的人而言,那些「不與周圍人保持一致的人」依然會被他們認為是「不正常的人」「有問題的人」甚至是「異類」。在他們看來,「朋友少的人」自不必說,就連「不一起吃飯的人」「不積極參加公司旅行、同事聚會的人」也都是「融入不進集體的可憐人」。

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可憐「朋友少的人」的同時,還會害怕自己陷入孤獨的境地,變得有些神經質,總想著如何增加「朋友」的數量。

《陽光姐妹淘》

強迫自己合群的危害

諸富:加上在當今社會中,即便只是一些面子工程,也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讓自己活得輕鬆,而想方設法地擁有廣範的人際關係、日復一日地忙於各種應酬。只要活著,任何人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臨各種各樣的苦惱。可是,若能通過聚會、SNS等不斷地與他人在一起、不斷地填滿自己的日程安排的話,就可以「經常使內心處於麻痺狀態」。如此一來,就可以把那些只能在孤獨狀態下通過與自己的內心深入對話才能解決的問題拋在腦後。

於是, 「成群」「結隊」成了打消每天不安情緒的便捷工具,而「成群的對象」「結伴的對象」越多,當事人便會認為「自己越有價值」,從而產生莫名的自信。

——可是這麼做的話,人豈不是無法成長了嗎?

諸富:當然無法成長了。更有甚者,因過分要求自己與周圍保持一致,從而把自己逼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老師您的著作《孤獨的課程》(NHK Books)中,就提到了一位身陷這種情況的女中學生。她甚至冒出了這樣的念頭:與周圍的朋友保持一致太痛苦了,可是即便如此,我還要強忍著控制自己,明明不開心,卻要假裝很開心地聊天,傻呵呵地與他們在一起……繼續這樣忍下去的話,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恨不得殺了我的朋友。如此嚴重的情況,真的越來越多了嗎?

諸富:的確在增加。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們,因為手機、SNS等社交網絡越來越發達,他們受到的從眾壓力威脅也越發嚴重。以眾所周知的「三秒內不回信息者出局」為代表,只要誰稍微做出一點違反團體「規定」的行為,就會立刻被其他成員排斥出局,簡直就是「朋友地獄」。

——成年人應該還沒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吧!

諸富:不不不,根本情況應該是差不多的吧!畢竟成年人比初中生成熟,不至於發展到想要殺人的地步。但是,他們反而會逼迫自己。如今,上班族中患上「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我想這應該不只是勞動強度大造成的吧。

——也就是說,「明明不想交卻硬要勉強自己交朋友會有損身體健康」。

諸富:不僅僅是這樣。「強迫自己合群」的危害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會漸漸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這樣的人走到人生的轉折點時,尤其是發生偏離人生軌道的情況時,他們會很難重新站起來。當那些「沒有自我的人」迎來退休時又會怎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如果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話,那麼迷失自我的老年人也很可能增多。

諸富:與此相反,給自己提供充足獨處時間的人,常常能夠與自己坦然相對,深入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所以無論何時,都能夠保持身心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前面提到的那些「不知不覺中選擇孤獨的人們」,其實是內心渴望變成如此,才會在下意識的過程中梳理了人際關係。

當迎來人生中的重要階段時,會渴望更加了解自己,想要認真思考今後的人生到底應該如何度過。可以說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深層意識,才會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給自己製造更多的獨處時間。

真正的朋友不是硬交來的

——原來是這樣。不過,在那些想要孤獨生活又有些猶豫不決的人中,也會有人擔心「如果與他人過於疏遠的話,一旦發生什麼不測,會不會沒人伸手相助啊」?

諸富:啊,這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你覺得那些表面上的朋友,真的會在你遇到困難時伸手相助嗎?當朋友痛苦時,恨不得想盡一切辦法提供幫助的情誼,只會在「彼此都體會過孤獨的朋友」之間產生。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只能沿著各自的人生之路前進。只有承受得住孤獨的人,才會換位思考,才會為了相互理解而努力。所以,只有真正了解孤獨的人之間,才能夠相視而笑,結下深情厚誼。

《風平浪靜的閒暇》

——也就是說,在從眾壓力下,即半脅迫狀態下建立起的朋友關係是經不住任何考驗的,根本無須期待這樣的朋友會為你提供幫助。在聽您講述的過程中,我發現「朋友少、沒有朋友」不但不是壞事,反而還有很多好處。至少比那些「非要通過與什麼人來往才能安心,不這樣做的話就排斥他人」的人活得更加健康長久。不用整天為了與那些「表面上的朋友」維持形式上的關係而損耗精力,既對健康有益,又無須擔心迷失自我。因為了解孤獨,或許還能等到與「真正朋友」的相遇相知。

諸富:沒錯。或許在真正的相遇相知中找到的「一定不會拋棄我,無論他身在何方,都會想盡辦法守護我」的朋友很少,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會找到。如果那些為人際關係苦惱的人具備了承受孤獨的能力的話,那麼未來的每一天將會變得無比舒暢。

——我明白了。我想很多不善於結伴的人,會因為您的這席話而重新燃起勇氣的。

結論:

「零朋友」之人的末路是什麼樣的?無須任何擔心。

真正的朋友都不是硬交來的。

《小謝爾頓》

原標題:《那些「沒朋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那些早婚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你身邊有早婚的人嗎?你是如何定義早婚的?身邊早婚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01大學一個宿舍的小米是第一個結婚的人。後來小米爸媽介紹了朋友阿姨的孩子,家庭條件優越,婚後不會因為柴米油鹽發生爭吵。從小就是爸媽做主的小米默認了這段婚姻。婚後小米說,現在的我什麼都有了,唯獨丟了那份愛情。但是如果我當時選擇了愛情,以後的日子也是一眼望到頭的。付不起房租,買不起奶粉,自己想要的衣服要考慮好久還是不敢買。所以大學畢業就選擇結婚的小米,沒有後悔這段婚姻,只收感覺些許遺憾。
  • 那些做情婦或小三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身邊總是流傳著一個又一個關於小三情婦的故事,這些做小三或者情婦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呢?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故事,讓各位看官略微了解了解。lisa不是個美女,她之前有過一段婚史,老公會打她,後來她忍無可忍就離婚了。她把孩子給她哥哥撫養,一個人跑到深圳去打工。在深圳認識了一個有錢人,也不知道怎麼就勾搭上了。
  • 那些在夜店被「撿屍」的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我頓時義憤填膺:這倆黃毛孫子一看就沒安好心!老子要報警!  我抄起手機就要按110,此時司機大叔哈哈大笑:  孩子,平時不怎麼出來玩吧?你仔細看看這條街,你報警報的過來嗎?  我定睛一看,還tm真是,好幾個女孩都喝的爛醉如泥,酥胸裸露。  有被背著的,抱著的,被好幾個人搶的,好一副男盜女娼之相。
  • 那些籤了茶餅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許多事都體現在細節裡,比如我沒吃東西喝茶的時候,他就會給我準備一個公道杯專門給我泡熟茶,他喝生茶。書吧有很多茶餅是陸陸續續的遊客或者古哥的朋友在多年前帶著相愛的人籤下的,留在麗江的獨特回憶、獨特味道。我問師父他們現在怎麼樣,師父撓頭,說道:「他們都結婚了,只不過不是和當初的人。」也有籤了茶餅的一方想把茶餅買回收藏,可能是對那份感情的懷念吧。我不知這一生要愛多少人才會到達目的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失去愛別人的勇氣。一直羨慕願意雙向奔赴的人,可能會有坎坷,但是運氣都不會太差。可是也遺憾,二十餘年,我只遇到了願意陪我走一段路的人,卻沒有那個願意陪我走很長很長的路的人。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後來過的怎麼樣了?
    writer | 圖圖Date | 2020. 11. 26Weather| sunny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後來過的怎麼樣了?後來,在醫療設備好的醫院,做康復,做檢查。發現,上家醫院檢測有誤,還有治好的可能性。他們便抓住這一絲希望,堅持了下來。也不負所有人的祈禱,雨過天晴了。再後來,若琳的朋友圈都設置為了私密,最後一條可見的朋友圈是:「謝謝你,那個能把我逗笑的人,你一直要在我身邊逗我笑。」
  • 那些天天喝奶茶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天天喝奶茶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對於很多人來說,奶茶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不可缺的一部分。每天不來一杯奶茶,總感覺生活缺點啥。每到下午總會點上一杯讓人滿懷期待的奶茶。奶茶真是個萬能的玩意,我猜沒有人不喜歡吧!天氣熱,奶茶可以讓你清爽一夏。天氣冷,奶茶可以讓你暖暖身子。心情不好,可以來杯奶茶安慰安慰你。
  • 那些結婚時獅子大開口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在她之前,只談過一次戀愛,是朋友介紹的。後來,離開家鄉四處打工,工作壓力也比較大,積蓄不多。朋友也介紹過女孩子給我認識,但都沒有談下去。總覺得外面的城市沒有安定的感覺。回到家鄉以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前妻,談了兩年吧,準備結婚,很多人都問過我,你的性格能夠接受這樣的女人?我當時想的很簡單,這麼大的年紀了,還是結婚吧。感覺她也不錯,勤快,尊重老人。
  • 那些從小缺愛的女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最近電視劇《不完美的她》正在熱播,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就在我們對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和小女孩蓮生童年遭到非人虐待感到深切的同情,我的朋友小月說道: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林緒之童年遭到遺棄,所以後來儘管養母很疼愛她但她的童年遭遇依舊使他性格孤僻,不善於與朋友家人表達自己的情緒。直到遇到了蓮生,她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她想要拼盡全力保護蓮生。
  • 你和高中最好的朋友,後來怎麼樣了?
    前幾天生日的時候,在高中和我關係很好的朋友,突然給我發了條微信。零點的時候,跟我說了聲:生日快樂。沒想到這句老成的客套話,會在我們之間說出來。我說:我過得很好,我很想你。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卻沒人像你,讓我眼淚背著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很淺薄,稍有不留意就會可有可無。
  • 那些意志力強,做事超級堅持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後來,沒出2個月公司就得到了一筆很大金額的融資,很快就緩解了燃眉之急。之後公司越幹越大,並且於去年成功上市了。小李得知消息之後,深深嘆了一口氣,我實在是沒這個命,發大財啊。看著小李悔不當初的樣子,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一時不知道怎麼安慰他才好。
  • 那些把健身卡當成洗澡卡來用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幾乎每一個健身的小夥伴,身邊總有一個把健身卡用成洗澡卡的人。相信也有不少夥伴都調侃過,那些把健身卡當成洗澡卡來用的人。還有很多人嘲笑他們沒有毅力,不能堅持,總是三分鐘熱度。但我想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有些時候事情的全貌可能根本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那麼,這些人他們最終怎麼樣了呢?有沒有恢復去訓練?還是連洗澡都不去了?
  • 一年前上熱搜的那些普通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年前上熱搜的那些普通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1-01-18 1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些輟學被退學被學校開除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1.初中沒上完,男,輟學,一方面家裡還有個弟弟,可能是想幫父母減輕一些負擔吧,本人很懂事,幹活也很利索,剛開始和家裡出去幹了一些活,後來學習開「挖掘機」,就是有活就去,沒活就找一些其他的活幹,因為本身性格脾氣,為人處世都很好,一些附近的活,老闆都願意找他,後來結婚生子,前年自己家裡買了個「挖掘機」,周邊的一些活,都願意找他,這兩年賺了些錢。
  • 農村的那些光棍,後來怎麼樣了...
    等到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這代人成長起來,地下無資源、地上沒產業的下石勒村竟然娶不起媳婦了。2010年前後,638口人的下石勒村還有貧困人口500餘名,積攢下30多條「老光棍」。從20世紀90年代起,下石勒的男人們就不得不在農閒時出去打工補貼家用。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是個勤快人,20歲出頭就下煤窯、打小工。
  • 那些晚10點睡、早5點起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來看看那些每天晚上10點睡、早上5點起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1堅持早睡比堅持跑步更難傳說中有這樣兩個大神,他倆不僅跑步成績好,而且每天早睡早起。一個大神,每天晚上8點睡,早上3點多起,每天堅持跑步。另一個大神,每天9點準時睡覺,早上4點起,每天早上刷個二環。
  • 那些學冷門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想起長者那句high level的話「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二宮愣哉Steve: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當年算是冷門專業,基本沒人知道,對於男性來說畢業以後就業比較容易,對女性就不太友好了。
  • 「那些中途退學的人怎麼樣了」
    」微博今天有一條熱搜,「那些中途退學的人怎麼樣了」。我想起一個人。此處還是原汁原味的聲明:文中主人公「小顧」的故事,我親身經歷,原型絕對真實,如有雷同,歡迎對號入座。丟錢這個事,在班主任看來可大可小,如果是鎮小土著丟了兩毛錢,老師很有可能大張旗鼓全班搜書包;到了我這,她告訴我「活該」,然後這件事就像沒發生過。有同學告訴我,誰讓我和「賊」做朋友,老師難道要管分賊贓嗎?
  • 那些逃離北上廣來到「成都」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老黃之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離開北京。全國有596家出版社,有接近一半的出版社在北京,剩下的一大半也在北京設有分部。這596家出版社之外,北京還有上千家大大小小的圖書公司。我問過很多後來又「逃離「成都的人,大多數人的回答都圍繞著兩個關鍵詞:「工作」和」房價」。這是很多「逃離北上廣來成都人「共同的問題:成都的房價是北京的一半,工資同樣也是一半。成都的房價,並不比其他城市更容易負擔。
  • 那些讀了普通大學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漫長的暑假,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解脫,於我而言卻是煎熬,我窩在家裡,不想面對任何人任何事。後來,無意中看到《一站到底》的世界名校爭霸賽,最令我動容的是劍橋大學的袁一榕,她本科出身一所雙非院校,但憑著大學與工作期間的努力,成為他們學校第一個錄取到劍橋的學子。我忽然明白他們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們的名校光環,而是他們數年如一日的自律與勤奮。
  • 那些「初中畢業讀了中專的70後」,後來都怎麼樣了?
    對於70後們來說,初中畢業之後擺在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去讀普通高中,然後參加高考去讀大學,另一條就是去讀中專,因為那時候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很多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往往想快速就業早工作早掙錢,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所以很顯然那時候選擇中專的人要多一些,那麼「那些初中畢業讀了中專的70後」,後來的怎麼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