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訓誡:愛孩子,就讓他去吃該吃的苦,方能成為人上人

2020-12-14 山水國學

天底下最偉大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是不計回報的,父母恨不得替孩子規劃好一切,因為自己在人生的路途中吃過苦,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走彎路。但是父母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一輩子,所以,做父母的最應該從小讓孩子學會獨立,從小不吃苦,長大就要吃社會的苦。父母對孩子苦難的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一、學習的苦

自古以來,讀書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古人寒窗苦讀十年只為了考取功名,從而升官發財。而且讀書是最容易成也最低的跨越階級的辦法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這麼簡單,通過讀書,可以學習先人的智慧,才能了解更多的世界,才能擁有廣闊的胸懷。讀書,培養的是人的氣質,是讓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處理事情的底氣。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名臣曾國藩從小就在讀書上吃了很多苦,考了七次試都名落孫山,但是他從來不曾放棄,背不下來的地方就一遍一遍地去背,後來他終於考上了進士,官也越做越大。曾國藩就算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都要帶著書,還寫信督促家裡的兄弟子女對於讀書不能懈怠,相信曾家後代才人輩出也離不開讀書。所以對於不愛讀書的孩子,家長不能聽之任之,現在不吃讀書的苦,長大就要吃社會的苦。

二、勞動的苦

楊絳先生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但是對於現在的家庭來說,人人都以孩子為中心,根本捨不得讓孩子做一點家務事。口渴了爺爺給倒水;餓了媽媽給餵飯;走不動了有爸爸抱著,孩子連碰都沒有機會碰。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總是忽略了勞動教育這一塊,他們認為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好了,不用浪費時間去學著做家務,而且他們還小也做不好,長大了就會了,事實上,長大了還不會做家務的人可太多了。曾國藩把「勤」字看作興家立業的根本。

很多時候,家長以為自己是在愛孩子,為孩子包攬一切家務事,但這樣做反而是害了孩子,勞動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還有益孩子身心,使孩子勤奮。孩子在勞動中學會體諒父母的辛勞,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好習慣。

三、生活的苦

在一個人的成長路上,是肯定會遇到坎坷和挫折的,而現代的父母卻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不管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父母懂得賺錢的辛苦所以經常什麼都捨不得買,一件衣服往往穿到不能穿了才會買新的,但是孩子想買衣服了就會帶他們去買,也不管價格,只要孩子喜歡就好。過了頭的愛就是溺愛了,這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好處。

家長要適當的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挫折,他們要知道眼前的一切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得到的,要讓他們學著獨立和擔當,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家長也應該從小注重他們的承擔能力的培養,這樣孩子長大後才不會被困難嚇倒。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個父母愛的方式都是正確的,愛孩子是要給孩子正確的教育,他們該吃得苦就要讓他們自己吃,畢竟他們的以後的路還是他們自己來走,誰也不能代替。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吃虧真的是福嗎,記住這3種虧不能吃,吃多了反而不好
    曾國藩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不光治國有方,而且在教育子女上,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人不要貪圖享受,吃點兒苦不是壞事,人的心胸要寬廣一些,這樣福氣才能找上門來。除了曾國藩以外,香港首富李嘉誠早些年也吃過很多虧,他對吃虧是福深信不疑,常常在外面做生意的兒子,和別人合作的時候,要把大頭給別人,自己拿小頭就好。
  • 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在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出自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這俗語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經歷了很多磨難,才能真正獲得成功,並成為別人尊敬和愛戴的人。我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註定了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也只有經歷一番風雨過後,我們才能有所收穫。
  • 有頭腦的人,不會吃三種苦
    生活中,我們總會被教育不要害怕吃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讓人。不可否認,人生中的大多數美好,都是吃苦之後才能夠擁有的,可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吃苦都能夠換來美好。倘若一些苦,只能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那麼還樂此不疲的吃這種苦,則是特別幼稚可笑的。吃苦不是美德,只有吃有意義的苦才是美德。
  • 廣東人說:「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外地人不解,涼茶又苦又澀,為何廣東人能瀟灑地喝下一整碗,還能笑著騙你涼茶下肚 病痛消除小病小災都能靠涼茶覓得解決方案。春天可去溼,夏天能解暑,秋天可降火,冬天防感冒。一有不舒服第一時間就去喝一碗,沒事也會去吃一碗龜苓膏消消熱氣。廣東人太愛吃了老話常說「食在廣東」,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 有遠見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吃過讀書的苦, 終成為鋪墊成功的路 前些天,「28歲北大女博士獲聘名校教授」的消息上了熱搜,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關注。 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讀書的苦。 要知道,那些奮鬥的汗水,終將成為孩子的底氣,累積成他向上攀爬的階梯,支撐著他看到更遠處的風景。
  •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甜心媽媽一口氣給女兒報了10個輔導班,早上9點出門,晚上7點多回家,孩子不是在上課,就是去上課的路上,一天被安排得密密麻麻,甚至連吃飯都是車上解決……中國父母喜歡教訓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很多媽媽從胎教開始,就為孩子一生的幸福謀劃,胎教班、早教課、從鋼琴、舞蹈到奧數、英語……唯恐孩子少上一節課,就少了以後幸福的資本,但我們一天到晚讓孩子吃苦,感覺吃盡了苦頭,考上個好大學就能幸福了嗎?誰也不敢保證。
  • 清華大學教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句話其實是家長在我們小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用這句話激勵我們。而我們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告訴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今天要能忍受住辛苦,將來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 清華大學兩名博士生擬開除:請告訴孩子,你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
    溺愛不是愛。在成長的路上,有些風雨一定要孩子自己承受,有些苦難也一定要孩子親身體驗。 桐華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穫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會逐漸形成兩種人,一種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種因懶散而失敗。
  • 雲南人很能吃「苦」,這些「苦」都被吃出花樣了!
    不加油鹽,用清水吧苦菜煮熟,再單獨打上一碗蘸水,蘸水的香辣蓋住了苦菜的微苦,並讓苦菜的醇厚滋味得以全部保留。吃不下飯,吃點苦菜;上火了,吃點苦菜;便秘了,更應該來點苦菜吃吃!苦子果,圓形,指頭大小,很多結在一起,其味苦涼,苦後微有回甜。德宏人對此物尤為喜愛,在德宏經常可以看到這幾樣小菜:苦子果炒肉、苦子果酸湯、苦子果舂菜。
  • 曾國藩教你「吃飯識人」,飯桌上如果有這種行為,其人萬不可深交
    這準確到可怕的識人術也讓曾國藩在官場中風生水起,越走越高。曾國藩曾經有一次帶兵在安慶駐紮,有一個老鄉過來投奔他,見到他以後表達了自己想要為他效力的意願,還特地強調自己很吃苦耐勞。曾國藩也是看這個老鄉外表老實淳樸的人,也打算給他安排些事務來做。不過後來在請這個老鄉吃了頓飯後,曾國藩就直接給了這個老鄉一些盤纏就讓他回去了。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不合適團隊的人,就算是至親密友,也不宜久留。否則,漸漸地,真正有德才的人都不願意與你共事。◎ 曾國藩與家人的溝通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借鑑。初到京城的他給父母報平安的第一封信上說「寫信以繁瑣為貴」,善於傾聽、樂於分享。20歲的他便能如此體貼善待父母。
  • 曾國藩識人術:飯桌上有這一行為的人,往往人品不好,不可深交
    晚清名臣曾國藩為後世留下很多寶貴的「財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挺經》、《家書》、《家訓》這三部,尤其是《挺經》,它教會我們如何辨別小人,在官場和職場中保護自己等等。而曾國藩自己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耕讀之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朝廷重臣,這和他懂得識人有著很大的關係。
  • 曾國藩:最頂級的智慧,是做個又穩又笨的人
    最頂級的智慧,是做個又穩又笨的人中國兩三千年來,能稱得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屈指可數,而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梁啓超盛讚曾國藩:「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生活中,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是最聰明、最佔優勢的人,很多時候是敢於擔當、勇敢堅持的人,愛拼才會贏。
  • 你只有吃夠了讀書的苦,才能少吃生活的苦
    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他開始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比身邊的任何同學都要用功。吃飯的時候,在背英語單詞,睡覺之前還會做上幾道數學題。他是最早到教室的,也是最晚離開的。所以,千萬別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別在該學習的時候放棄讀書。多年後你會發現,比起生活的磨難,那些苦讀的歲月,只是你此生承受的最輕的苦。只有吃過讀書的苦,熬過讀書的難,你才會擁抱更加遼闊的人生。
  • 有些苦不用讓孩子吃,沒有意義,但是父母卻樂此不疲
    中國家長似乎都特別喜歡憶苦思甜,不管是頭懸梁錐刺股,還是鑿壁偷光,似乎都傳達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思想。家長會不停的把這個思想告訴孩子,想讓孩子更加的發奮圖強。但其實讓孩子長大後,道路更順暢的並不是他吃過的那些毫無意義的苦,而是他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充實。就像一些家長沉迷於讓孩子參加軍事夏令營,想要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其實獨立能力在家裡,在一個舒適的情況下,也能鍛鍊。在夏令營裡強迫著孩子學會獨立,和在家裡讓孩子慢慢的學會疊被子,學會洗衣服,孩子得到了成長是一樣的,只是強度不同。
  • 想做人上人,先學曾國藩,吃完人生這3種苦,再笨也能脫胎換骨
    看起來他好像是那種生來就註定不普通的人,然而在他30歲前,他的的確確比普通人還普通:背誦短文一晚上背不下來;科考6次不中被未婚妻退婚羞辱;脾氣暴躁,動輒和人罵架,身體還不好,體弱多病…… 可是,就是這樣平庸的人,卻在30歲後的31年人生中,開了掛一樣的創造出了無數天才和人傑都達不到的成就與功勳,那他靠的究竟是什麼呢?什麼樣的外掛能讓一個人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
  • 被人冤枉入獄的曾國藩,在牢中悟出一個真理,後成為其治家的根本
    曾國藩所寫的家書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學習、模仿,除了很多至理名言外,更多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而希望給後人一個良好家教的想法,是他第一次含冤入獄時才萌發的。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首次被欽命為欽差,離開京城到四川主持鄉試。期間,奉道光皇帝的命令,沿途考察吏治民情。
  • 被白巖松「育兒觀」驚豔到:培養一個學霸娃,要捨得讓他吃3種苦
    白巖松在高中時期,語文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新聞時事,積累寫作素材,就讓學生觀看他的節目,他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學校的"年級名人"。不過除了社會事件、時事評論,白巖松在育兒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而在一次提到育兒這件事上,白巖松的育兒觀也很是令人驚豔,根據他的觀念,培養一個學霸娃,要先捨得讓他吃3種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這句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穩穩地呆在我的座右銘的位置上。
  • 佟麗婭和兒子對話刷爆全網:不想養出白眼狼,要讓孩子吃這3種苦
    一個溫柔的媽媽,和一個超級暖心的兒子的對話,一發布出來,立馬就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稱讚,佟麗婭的兒子太暖心了,有這樣的孩子,是父母之福。能有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但說句實話,並不是所有孩子,都知道體貼父母。有的孩子,完全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不說,甚至還會成為一隻「小白眼狼」。
  • 開學複課,衡水中學作息表曝光:讀書很苦?那就去吃吃生活的苦
    一天學習16個小時真的很辛苦,但已經是這群孩子這輩子承受的最輕的苦。很多人覺得讀書很苦,但等他在工廠打工,一天要上班12小時,才會發現在教室坐著讀書真是太舒服了;有些人覺得文憑沒用,還不如早早出社會闖蕩,但等他因為學歷太低一次次被人拒之門外,才發現學歷真的是職場的硬通貨。讀書苦,辛苦一陣子;不讀書,辛苦一輩子。